揭开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真相!
李守鹏编著的《中国历史那些事儿(明-清)》见微知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抽丝剥茧,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澄清扑朔迷离的往事是非。带我们一起重读明朝至清朝的历史,及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风采。适合历史爱好者学习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历史那些事儿(明-清)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守鹏 |
出版社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揭开历史谜团,还原历史真相! 李守鹏编著的《中国历史那些事儿(明-清)》见微知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秘惊心动魄的历史真相。抽丝剥茧,用生动细腻的描写澄清扑朔迷离的往事是非。带我们一起重读明朝至清朝的历史,及相关重要历史人物的风采。适合历史爱好者学习阅读。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那些事儿(明-清)》由李守鹏编著。 《中国历史那些事儿(明-清)》包括皇觉寺小僧投军、挥师南下夺金陵、刘基定计战鄱阳、朱元璋开国登基、削藩封燕王“靖难”、郑和七次下西洋等故事,带我们一起重读明朝至清朝的历史,及相关重要人物的风采。 目录 第一章 皇觉寺小僧投军 第二章 挥师南下夺金陵 第三章 刘基定计战鄱阳 第四章 朱元璋开国登基 第五章 削藩封燕王“靖难” 第六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 第七章 英宗被俘土木堡 第八章 于谦保卫北京城 第九章 安乐堂纪妃育子 第十章 除“虎”患刘瑾伏法 第十一章 严氏父子留骂名 第十二章 清廉刚正的海瑞 第十三章 戚家军威震东南 第十四章 毕生心血著《本草》 第十五章 张居正辅政改革 第十六章 努尔哈赤的崛起 第十七章 科学先驱徐光启 第十八章 袁崇焕血战宁远 第十九章 李自成占领北京 第二十章 闯王败北山海关 第二十一章 皇太极开创清朝 第二十二章 多尔衮摄政迁都 第二十三章 守扬州可法殉国 第二十四章 郑成功收复台湾 第二十五章 康熙帝平定“三藩” 第二十六章 雅克萨大战沙俄 第二十七章 雍正帝力革旧弊 第二十八章 残酷荒唐文字狱 第二十九章 画家知县郑板桥 第三十章 一代文宗纪晓岚 第三十一章 大贪官和坤破产 第三十二章 林则徐虎门销烟 第三十三章 三元里抗英斗争 第三十四章 太平军起义出师 第三十五章 陷天京天国悲歌 第三十六章 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三十七章 冯子材英勇克敌 第三十八章 卫海疆中日决战 第三十九章 图改良百日维新 第四十章 风雨飘摇清王朝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皇觉寺小僧投军 元朝末期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旱,赤日似火。紧接着,又出现蝗灾,蝗虫铺天盖地飞来,眼看着将已经成熟的庄稼吃个精光。正当穷苦的百姓哀叹如何渡过难关的时候,不料瘟疫又发生了。被饥饿折磨的庄稼人哪能经受得了,老人、小孩、妇女甚至青壮年男人便接二连三地死去。 濠州(今安徽凤阳)一带当然也是一片荒凉景象,由于连续大灾,到处草木凋零,鸡犬不叫。 九月的一天早晨,濠州太平乡孤庄村的一座破败的农舍里,一位老年妇女正在跟一个青年后生依依话别。只见这个青年人衣衫破旧,表情凝重,一声不吭地听着老妇人的话,偶尔点点头表示记住了老人的吩咐。老人布满皱纹的手握住了青年人的手,哽咽着说:“孩子,去吧,先寻条活路再说。” 这一老一小,并不是母子俩。老人汪氏,是年轻人的邻居。而这年轻后生,就是朱元璋。此刻,朱元璋正准备离开收养他的汪家,到皇觉寺去当和尚,先混口饭吃。 朱元璋祖籍原在江苏沛县,祖上几代都以务农为生。由于生计艰难,总想挪个地方,几经搬迁,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在濠州定居下来。他的父亲叫朱世珍,是个道地的农民,老实厚道,一生都为地主开荒地,自家连巴掌大的一块地也没有。 朱元璋小时候曾经读过几个月私塾,后来家里实在供不起,只好叫他停学,给村上的地主放牛牧羊。朱元璋从小点子就多,胆量也大,说到做到,敢做敢当,因此在放牧的小孩中挺有威信。 有一回,他和一群小孩在山中放牛,太阳还未下山,但这些穷孩子们已经饿得发慌,正在商量找什么东西来充饥。朱元璋眨了眨眼睛,说声“有办法了”,不慌不忙地从牛群中牵过一头小牛,招呼小伙伴们用绳子把小牛的前后腿都捆住,又找来一把砍柴斧,当头一斧就将小牛砍死。于是大家一哄而上,拾柴的拾柴,剥皮的剥皮,就在野外烤起牛肉来了。风卷残云,争着抢着,一头牛崽很快就被吃得精光。饱餐之后,有个小孩突然提出:“回去怎么向财主说?”大伙一时傻了眼,有的讲丢了,有的讲被人抢走了,说法不一。朱元璋伸手示意大家别吵,胸有成竹地说:“一人做事一人当,这事是我出的主意,我来想办法对付。”说着,他将小牛皮和啃下来的骨头挖个坑埋了,将血用泥土和沙掩盖住,将牛尾巴插在一个窄窄的石缝之中。傍晚回去后。朱元璋哭丧着脸对地主说:“小牛钻进山洞,夹在石缝里,怎么拉都拉不出来。”财主虽然生气,也没办法,把朱元璋好一顿毒打。于是,放牛娃更加钦佩他的勇气,都将他视为孩子王。 那么,朱元璋与汪氏老母又是什么关系呢? 原来,在这年灾荒中,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半个月时间里先后病死,连一片掩埋尸首的坟地也没有,亏得村里一位好心人给了一小块地,他才将亲人草草掩埋。 邻居汪氏老母是个十分慈善的人,见朱元璋无依无靠,走投无路,就先把他收留下来。老人家里也很贫穷,无法养得起年已17岁的朱元璋。再说,这年头也没人雇工,亲友中也是投奔无门。汪氏老母只好托人为朱元璋找了一个穷生路: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 汪氏老母让自己的儿子汪文送朱元璋上路。临行前,她噙着眼泪,喊着朱元璋的小名说: “重八啊,你大娘这也是穷得没办法啊,你这一出家,我可害了你一辈子啊!” 朱元璋此时反倒镇静下来,他擦了擦湿润的眼睛,反过来安慰老人说: “大娘,这总比在家饿死的好。” 汪氏老母忍住泪,再三叮嘱儿子汪文说:“见了庙里的高彬大师,要多说好话,拜托他多关照。” 汪文领着朱元璋进了庙,找到和尚高彬,呈上香火祭礼,恭敬地说:“请大师收下他吧!” 高彬和尚半眯着眼,不停地捻动着一串珠子,打量着朱元璋,见他虽然面容枯瘦,但身材高大,奇骨贯顶,当一名小行童,干些庙里的杂活正好。便说:“好吧,留在这儿先干些零活,明天你就打扫大殿和禅房吧。” 从此,朱元璋就在皇觉寺里当一个小行童,开始了他的佛门生涯,整天扫地、侍候长老,还得处处留神,成天小心。 其实,佛门之内并不是穷人的乐土,同样存在着不平等。类似朱元璋这样的小和尚要受到各种规矩的约束,违背规矩就要受到惩罚。而地位较高的大和尚们则没有任何法规约束他们。高彬大师是寺里长老,曾经把施主们捐的钱财拿出去放债,还讨了老婆,养了孩子。其他的大和尚,便有恃无恐,在外面胡作非为,寻欢作乐。朱元璋在这种环境中,不仅要服侍好高彬长老,也不能得罪了大和尚,只能忍气吞声,否则就会丢掉饭碗。 真是无事生非。皇觉寺的大和尚们实在是闲得无聊,便找机会作弄朱元璋,以此开心和逗乐。寺里惯例都是敲钟吃饭,这一天,他们不声不响地把饭吃光了,然后才敲钟。等朱元璋来时,饭桶已是空空的。朱元璋又气又饿,而那些大和尚们则像什么也不知道,一个个假装正经地念经诵佛。朱元璋恨不得搬起饭桶砸向他们,可他知道不能这样做,便忍耐着出去继续干活。先扫干净大殿,又帮厨房的杂役挑了几担柴,这才拖着疲倦的身躯回房休息,此时已经月出东山了。不料与他同房歇宿的和尚竟然将门从里面闩死了,任他怎么喊,门也不开。朱元璋满肚子委屈,也只得暗自掉泪,返身到大殿中,和衣在地下躺了一夜。 和尚们并未因朱元璋的忍耐而收敛,他们仍然不断地变着法子戏弄朱元璋,经常把他饿得头晕眼花,把他折磨得骨瘦如柴,而分派给他的活计,却限定他必须每天做完。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