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从何而来?富足后如何长久保有?
如何让财富传承久远、“富过三代”!
曾国藩外孙、旧上海总商会会长聂云台谱就保富延福之道的奇书!
印光大师、净空法师、柳亚子等佛门高士撰文倾力推荐!
中国商界第一高端人脉与价值分享平台正和岛试运行启动仪式上,山东勇进集团董事长刘勇进心得分享,俞敏洪欣然索书!时至今日,依然受到企业界的热读!
曾国藩外孙、旧上海首任总商会会长聂云台撰《保富法(精)》在《申报》刊载轰动上海,一时引起各界纷纷捐赠助学甚巨!
民间自发纷相印赠,至今仍广为流传在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商人圈!
《人民日报》、《第一财经日报》、《北京晚报》等主流媒体撰文探讨财富传承之道!
在抗战期间,上海社会崇尚华丽糜费,骄逸奢侈成风。聂云台老居士有感而作,于1942、1943年间编撰成《保富法》一书,在上海《申报》上连载,激荡时人之心,数日之间,便收到助学献金四十七余万银元,一时传为佳话。
作为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一生亲眼目睹诸多显赫世家的兴衰沉浮。太平天国以后,湘军的一些肱骨名臣、爆发户、中兴时期北京和上海滩的一些富贵人家,家道纷纷败落,聚敛财富不积厚德之家富不过三代,以及居士对照自家沉浮,深有感触。遂将自己个人一生所接触的、亲眼所看见的,融合历史的经验教训,向人们证明了一种天理循环、因果报应的道理,并以自己的七世祖乐山公的善积福缘而庇荫后人为佐证。指出其人之居心以及对财物的取舍,与后代子孙的昌达有莫大的关系。为善加福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福,后代子孙亦可昌隆繁茂;若广肆聚敛,掠夺不义之财,为恶加害于人,自己自然得其祸,子孙后者也将受到贻害而衰微。
另一方面,在《保富法(精)》中,聂云台居士用佛学的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和保住财富。世人皆想发财,却不懂得如何如理合法地谋得财富,以及怎样合理使用财富。居士由佛入世,阐精述要,告诫世人,获得了财富,不能仅仅只是为了个人享用,而应该懂得回馈社会,用一部分财富来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好事。
《保富法(精)》的作者是聂云台。
俗话说: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在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是炫赫一时的,现在已经多数凋零,家事没落了。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不务正业,而挥霍一空;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算来,四、五十年前的有钱人,现在家务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在是难得一、两家了。
不单是上海这样,在我湖南的家乡,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富贵人,封爵的有六、七家,做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提镇大人的有五、六十家,现在也已经多数萧条了。其中文官多人,财产比较不多的,后人较好。就我所熟悉的来说,像曾、左、彭、李这几家,钱最少的,后人比较多能读书,以学术服务社会:曾文正公的曾孙辈,在国内外大学毕业的有六、七位,担任大学教授的有三位;左文襄公的几位曾孙,也以科学专门而闻名;李勇毅公的孙子辈,有担任大学教授的,曾孙也多是大学毕业;彭刚直公的后人,十年前,有在上海做官的。大概当时的钱,来得正路,没有积蓄留钱给子孙的心,子孙就比较贤能有才干。其余文官比较钱多的十来家,现在的后人多数都是萧条了。武官数十家,当时都比文官富有,有十万、廿万银两的;(多数是战事平定以后,继续统兵,可以缺额,才能发财;至于拥有五、六十万到百万银两财产的有三、四家,如郭家、席家、杨家等,都是后来从陕西、甘肃、云南、贵州统领军务归来的人。金陵克复的时候,曾国藩因为湘军士气不振,所以全部遣散,剿捻匪的时候,改用淮军,所以湘军的老将,富有的非常少。)各家的后人,也是多数衰落了;能读书上进的,就很少听见了。
我家与中兴时代的各大世家,或湘或淮,多数都是世代相交的关系,所以各家的兴衰情形,都略有所知。至于安徽的文武各大家,以前富有丰厚的,远远胜过了湘军诸人,但是今日都已经调零,不堪回首了。前后不过几十年,传下来才到了第三代,已经都如浮云散尽了。然而当时不肯发财,不为子孙积钱的几家,他们的子孙反而却多优秀。最显明的,是曾文正公,他的地位最高,权力最重,在位二十年,死的时候只有两万两银子;除乡间的老屋外,在省中未曾建造一个房子,也未曾买过田地一亩。他亲手创立的两淮盐票,定价很便宜,而利息非常高;每张盐票的票价二百两,后来卖到二万两,每年的利息就有三、四千两;当时家里只要有一张盐票,就称为富家了。曾文正公特别谕令曾氏一家人,不准承领;文正公多年,后人也没有一张盐票。若是当时化些字型大小、花名,领一、两百张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情;而且是照章领票,表面上并不违法;然而借着政权、地位,取巧营私,小人认为是无碍,而君子却是不为啊!这件事,当时家母知道的很详细,外面人是很少有知道的。《中庸》上面说到:“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见乎。”(这叫作表里如一,即是诚意、毋自欺,这是中国政治学的根本;如果无此根本,一切政治的路,都是行不通的。)文正公曾经对僚属宣誓:“不取军中的一钱,寄回家里”,而且是数十年如一日;与三国时代的诸葛公是同一风格。因此,当时的将领僚属,多数都很廉洁;而民间在无形当中,受益不小。所以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那么将领官吏,人人都想发财;人民就会受害不小了。 请看一看近数十年来的政治,人民所遭遇的痛苦,便知为人长官的廉洁与不廉洁,真是影响非常大啊!所以,《大学》上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孟子》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因为贪财与不贪财,关系着别人的利益、幸福很大;所以发财便能造罪,不贪财方能造福。世人都以为积钱多买些田地房产,便能够使子孙有饭吃;所以拼命想发财。今天看看上述几十家的事实,积钱多的,反而使得子孙没饭吃,甚至连子孙都灭绝了;不肯取巧发财的,子孙反而能够有饭吃,而且有兴旺的气象。平常人又以为全不积些钱,恐怕子孙会立刻穷困;但是从历史的事实、社会的经验看来,若是真心利人,全不顾己,不留一钱的人,子孙一定会发达。P22-24
与聂云台居士书
印光大师
读到贵家家书,不胜钦佩。文正公的处世心得,阁下谨记并付诸人生,因此能脱离富贵习气,保持本性天真,不随波逐流。给某君写信,信中所言,实在是激励人心、走出颓废的妙法,但如果某君无此志向,信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然而若流传,使公众读之,肯定有人愿意听取效法的。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因此知道因果之道理,意义深远,那些认为它只是一时的权宜小义,皆是道听途说之流肤浅的认识罢了。
我常说:因果道理,既教育世人为圣为贤,也掌握着平治天下,普渡众生的大权。当今之世,如果不提倡因果,即使佛、菩萨、圣贤都出现于世,也未能有好结果。我还认为:教育子女,是治理国家平天下的首要之事,尤其是教育女子。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一大半掌握在天下女子手上。之所以世上少贤人,是因为世上少贤女子。有贤女,则有贤妻良母。有贤妻良母,那么他们的丈夫子女不贤者,这样的情况就会减少。学校提倡男女平等同权,定是不知实际的世情。须知男子有男子的权力,女子有女子的权力。相夫教子,乃女子的天职,这个权力极大。
这就是我的愚见,不知阁下是否赞同。如果不是那么悖谬,敢请加以发挥宣扬,这对挽回世道说不定也是一次帮助。
财富果报
昌臻法师
参透因果,将其中玄机写出来推至最重要的位置,公众读后纷纷效法行为,也多了一些人可能成为圣贤,这实在是救世至好的文章。
——印光大师
“富贵荣华”为世间人所追求的,必须有节制,否则其副作用非常可怕。真正懂得节制乃大学问。清朝中兴时代,第一位高权重的莫过于曾国藩,他曾做过四个省的总督。他是读书人,对富贵荣华了解甚深,他的书斋起名曰“求阙斋”。他统帅大军打太平军,誓言不拿军中一个钱回家,结果他做到了。聂云台先生所写的《保富法》说之最详。因为他知道满招损、谦受益,于登峰时急流勇退。曾氏后代谨守家风一百余年不衰。
——净空法师
我们读《保富法》,也应当仔细体念它所讲的真理。看了一次,不十分明白,不妨多看几遍直到彻底明了为止。那么临到实行的时候,决不会有什么踌躇了。人为财死,不如多做公益事业,利己利人,才是扬名后世的大道。
——柳亚子
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解放前上海商会会长,他学贯中西,中年接触佛法,就很认真地学佛,使他的思想、认识得到很大提高。后来他写了《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
——昌臻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