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城记(中国城市的历史性伤痛)》为作者祝勇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纽约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著名作家冯骥才对书稿的评价为:作者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老房子,老画面。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城记(中国城市的历史性伤痛)(精)/祝勇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祝勇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十城记(中国城市的历史性伤痛)》为作者祝勇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纽约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著名作家冯骥才对书稿的评价为:作者虔敬先人的创造,追寻祖辈的精魂,欣赏昔时的生活气质,并用精致的文字勾画出在时间隧道中失散了的老房子,老画面。 内容推荐 《十城记(中国城市的历史性伤痛)》为作者的散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对上海、北京、成都、海口、纽约等著名城市的散文随笔,表达了作者对昔日时光的缅怀,对时代变迁的喟叹,对城市未来的展望。 《十城记(中国城市的历史性伤痛)》由祝勇所著。 目录 第一版自序 第二版自序 北京:走投无路的胡同 上海:欲望的旗帜 天津:夜与昼 西安:被篡改的地图 成都:顽强的欢乐 广州:看不见的西关 昆明:最后的顺成街 海口:全球化的悖论 京都记:木质的京都 纽约记:幽暗中的光 附录 试读章节 在北京,在许多古老的事物消失之后,有些名词幸存下来,企图以隐晦的方式保持着与过去的勾结。比如东单、西单、东四、西四,是用牌楼的数量命名,它们的全称应当分别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这些地名陈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曾经把守在十字路口的牌楼,分别是一个和四个。牌楼隐退之后,这些地名显得有些不明不白、不伦不类、不三不四、不上不下。北京地名的一大特点是具象化,具有某种最简洁有效的描述能力,因而,名称与实体之间绝对是一一对应的,但年深日久,它们势必与它们的本意脱节,它内在的汁液将被抽干,最后变成一个没有感情色彩的单词,所以,把一个地方称为A,或者称为B,已经没有区别。 消失的胡同就是明证。在过去,胡同首先意味着一种生活形态,它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所谓硬件,是指那些很硬的物件,比如胡同里的砖墙和等次鲜明的门,它的宽窄、布局,都受到礼制思想和风水观念的管辖,尺度与走向不是凭空而来;而所谓软件,则是指在胡同内形成的人伦关系、生活方式。胡同是四合院之间的夹道,它的窄度决定了不同家族之间的人们必然在这里相遇,而它迷宫般的走向,又将所有的四合院连接成一座命运交叉的城堡。现在,胡同连同它所赞赏的生活一同消失了,这令幸存的名字显得孤孤单单、孤苦伶仃、孤芳自赏、孤立无援。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它们无所适从。我们将循着一条“胡同”的名牌寻找到一座商务中心,这显然是可笑的。但这不是它们的过错。这些名字已被驱赶出原有的生活现场,它们只能在现代的街区里苟且偷安。 如同大地上缤纷的春色已经退化成诗歌中的记忆,胡同节节败退,最后退缩成站牌上几个不起眼的文字。从地图上检索到它们或许并不困难,但这里只有词条没有注释,或者说只有标题而没有下文,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在灯红酒绿之中,它们显得来路不明,形迹可疑,像混在北京的民工,但它们是这座城市里最古老的事物。自从这里在800年前第一次成为全国首都,胡同就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关键词。它曾经善良地向所有人发出邀请,并为他们准备了房子、树荫和茶水。 古老的胡同如今寄居在几个肢体僵硬的汉字里。如果站牌年久失修,那几个汉字可能碰巧会脱落,但我们毫不在意,因为那里己不再是我们的目的地。 但更多的名字随同它们所代表的胡同一起消失于时间中。它们被迅速遗忘。它们似乎已经成为停滞、老旧、落后的代名词,因而许多词汇拒绝与它们合作。它们更多地出现于城市规划的官方文件中,出台那些文件的目的就是为了最终消灭这些名字,并以充满时代气息的名字取代它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每一座拔地而起的大楼都是它们的纪念碑。这座宁静幽深的城市已经变得吵闹不堪,声音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鸟却从此失语,只有少数不识时务的人仍然执迷于那些消失的名字,像Kim和我。我们跟在那些名字的屁股后面寻找通往古代的道路,但在当下,这注定是一项荒唐的事业。早在半个世纪以前,也就是我们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些胡同就已经成批地死去——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所以,我们的工作从一开始就已经受到现实的否定——我们不可能目睹已经消失的事物。Kim曾经搜寻到一册《实用北京街巷地图》,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第一版,定价只有两块二,作者竟然是我的朋友王彬。在那本地图册上,还有许多胡同的残余势力,纠集在一起。我看到的是一页页胡同的家谱,纵横错落,关系复杂,像一片丛林,是许多生命的寄生之地。有许多张面孔在那些名字的后面晃动,有1000部电影同时在这座城市里上演,胡同本身便酝酿故事,不像商品房,无论盖得多高,都像停尸房一样冷漠寂静。 仿佛片尾的字幕,图册里那些胡同的名字,表示着己经流逝的人和事。几十年之后,这座城市里的胡同所剩无几,甚至这座城市里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元代就有的砖塔胡同,也被列入拆除计划。我听Kim在冰冷的空气里发出的一声叹息,之后,我们决定离开这座城市。除了整日被形迹可疑的野导游们兜售的几处旅游景点,这座古城,几乎已经一无所有。 P2-4 序言 没有一个国家的城市像中国这样急于改变自身的面貌,传统建筑被大量列入清洗名单,随之消失的,自然包括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精神记忆和生活方式。无论我们从怎样的角度评价它,这都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模式。无论怎样,对它采取漠视的态度,淡然处之,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对于有责任感的中国知识分子更是如此。正是这一事实催生了本书的写作,我们都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平实而忧伤的纪录片一样,记录这一痛苦的蜕变过程。我和摄影师KimberleyRoseberry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并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本书的采访与写作,都在2004年至2005年之间进行。我们第一阶段的目标,是采访和拍摄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的改造步伐无比迅疾,我们有时听到某一历史街区正在拆除的消息,等我们赶到时,已经全部拆完。在完成对本书写到的八个城市的采访之后,我们的目标开始向古村落延伸。后来由于Kim回国,我于2005年夏天赴美,2006年和2007年接受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的邀请进行访学,使后面的采访和写作暂时中断。2006年,我将书稿交给辽宁出版集团的辽宁贝塔斯曼出版发行公司出版发行,当年售罄,此后由于辽宁贝塔斯曼出版发行公司解体,加之版权行将到期,本书已无法重印。而Kim则告诉我,她回美国以后,继续冲洗拍过的照片,发现了大量更具震撼性的照片,没有收入前面的那个版本中。这些都使本书的修订重版变得十分必要。 在编辑本书时,我特别加入了我对几个外国城市中老房子命运的文章,我本来打算将它们单独出本书,但我想,编人本书,为我们对中国传统建筑命运的反思提供一个参照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此外,本书还特别附录了几个国家关于保护历史建筑的立法条文,希望借此引起国人对于自身传统建筑的反思。 2008年11月15日 北京四旧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