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旧世界的交汇--大航海时代/世界史纵览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蔺志强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世界的胸怀,需要了解世界的过去、现在。《新旧世界的交汇--大航海时代》由蔺志强所著,改变知识界长期以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为主的写史方法,并根据需要打破国家、民族、地理等界限,致力于从人的角度。关注大众的真实生活,以人群为落脚点,描绘他们的生活、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在社会中权力与义务的变迁史。

内容推荐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迸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本书讲述了两百多年地理大发现的历史,欧洲人对黄金香料的向往,大航海家们的探险之路,新世界血与火的浩劫。

《新旧世界的交汇--大航海时代》由蔺志强所著,《新旧世界的交汇--大航海时代》供读者阅读。

目录

总序

写在前面

第一章 觊觎新世界:变革与出路

 多元、外向的欧洲社会

 洒满香料的东方乐土

 大西洋边的新兴力量

第二章 初窥新世界:科学与传说

 地球是圆的

 逆风去远航

 探险先行者

第三章 前往新世界:达·迦马

 发现好望角

 开辟新航路

第四章 前往新世界:哥伦布

 寻找赞助人

 发现新大陆

 初识新大陆

第五章 前往新世界:麦哲伦

 两个叛国者

 穿越两大洋

 绕地球一圈

第六章 前往新世界:更多发现

 美洲名称由来

 南美纵深探索

 揭开北美面纱

第七章 改造新世界:血与火的洗礼

 印第安文化的浩劫

 殖民统治体系的建立

 新旧世界的交流互动

附 录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在1500年前后的世界,西欧算是尚不为人知的后起之秀。在十字军时代之后,它从未对东方构成威胁,相反一直是阿拉伯和意大利商人们谋取暴利的理想主顾。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纷争不断的社会,14世纪以来在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和科技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结构悄然成型。当它把贪婪的目光重新转向东方的时候,世界格局的演变便不容抗拒地开始了。

关于欧洲人为何在1500年前后开始执著地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特别是为何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偏安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在欧洲也算是后进的国家率先发动了对世界的征服,历来引起广泛的猜测,但似乎没有哪个理由可以提供完美的解释。有很多近乎公认的说法,也被晚近的研究质疑甚至推翻。比如,过去最常见的解释是,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中东的扩张阻断了欧洲与东方香料贸易的传统商路,欧洲人被迫寻找新的通道前往东方。但事实上当葡萄牙人在15世纪中期开始积极地沿西非海岸南下探险的时候,欧洲通过中东进口的香料数量是在增加而非减少,其价格也显著下降。奥斯曼土耳其人占据利凡特商路也是在16世纪初期的事,在此之前的埃及马木路克王朝视东西方转口贸易为经济命脉,实施的是减税等鼓励贸易的政策,并未刻意阻断东西商道。到16世纪初,葡萄牙已经在印度洋站稳脚跟,为了扩大其垄断的好望角商路所带来的收益,开始扮演起阻断传统利凡特商路的角色了。

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原始积累的推动,是另一种传统的解释。不过这种说法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是对于资本主义的概念现在有更灵活的解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时间也大大提前,而不是以前所说的萌芽于十四五世纪的西欧。由此推论,资本主义萌芽推动地理大发现也就值得推敲了。另一方面,即便从传统的资本主义概念和认识出发,地理大发现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发展也很难建立直接的联系。被认为最早萌芽资本主义的意大利并未积极地参与地理大发现,而启动地理大发现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则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晚的西欧国家。而且,从东方和新大陆获取大量财富之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这也是对资本主义萌芽论的最有力的反证。

还有一种比较时髦的解释,是从人口论的角度来着眼的。这种观点认为,15世纪初的欧洲人口迅速膨胀,已经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特别是在奥斯曼土耳其的崛起断绝了欧洲人在东地中海谋生的出路之后,大量的剩余人口开始寻找新的道路,前往东方。然而这一说法也经不起实证的推敲。研究发现,当葡萄牙人最初开始远航探险的时候,欧洲的人口可能还在下降,黑死病的打击使它处在长期的劳力短缺状态之中。一位造访者发现15世纪中期的葡萄牙到处抛荒,而不是充斥着急切地准备外出的移民者。

当然也有很多传统的解释仍具有说服力,比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说。这一说法认为,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驱逐了摩尔人,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君主专制统治强大而有力。这种政治强力被认为是组织大规模探险活动的坚实后盾。显然这是言之有据的,如果没有亨利王子的热情组织,如果没有伊莎贝拉女王的慷慨解囊,葡萄牙很可能不会率先迈出航海事业的脚步,哥伦布也不会顺利地执行他的错误计划从而发现美洲。在新大陆和东方,探险者都打着王室的旗号,代表王室进行着占领和掠夺,也以不效忠王室为名屠杀土著,这都显示了政治支持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过,政治因素从来都不是最基础的根源,否则,为什么统一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政府热衷于对外扩张,而同样统一而强大的中国明朝政府却使已然迈出的探险步伐戛然而止呢?

此外还有寻找金银说、寻找土地说、粮食不足说、航海技术成熟说、地理区位便利说、宗教狂热说,等等,这些理由应该说都有所依据,但也都无法完美地解释这场划时代的大行动。

那位西班牙征服者不加掩饰的大实话,从宗教热情、政治背景和个人私欲三个方面表白了这些探险者的内心世界,也提醒我们必须走人当时的欧洲社会内部,才能理解这些所谓世界征服者的思维方式和动机。

P1-3

序言

中国需要世界史知识的普及,因为她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频繁交往,交往的广度与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外交部的统计资料,截至2009年7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总数达到171个,遍及全球。中国与世界的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出入境旅游总人次接近1亿(其中,入境5305万,出境4584.44万)。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39.15万,2008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7.98万;其实,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就已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就有1个中国学生。中国也受到了海外留学生的青睐,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146万人次,2008年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万来华留学生。经济交往更为繁盛。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自2001年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2004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就突破了50%,2006年达到67%,2008~F尽管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超过60%。伴随着中国融人世界的步履,世界也在迅速走进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不但加速了中国从货物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而且还使中国日益卷入国际贸易纠纷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了解外界,学习世界历史是眼前现实的需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则是培养21世纪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很明显,现代国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不仅是在战场上、在商场上、外交谈判桌上,乃至日常友好交往中,概莫能外。优雅、良好的国民和政府形象,既需要经济实力,又需要优良的文化素养,其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不可或缺。此外,学习外界文明与文化,也是改善我们自己文明与文化的需要。应当承认,上述对外交往和对外商贸的成绩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古人亦云,“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似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何尝不能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铁板一块,完全的、纯粹的原生型。交往促进发展,共融产生文明。但凡文明,特别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文明,都是在碰撞和交往中产生,又在不断交往中发展与共生。现代国民和国家尤其应当有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开放不会失去自己,只能使我们更加丰富,更加健康。

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交往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的还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此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大多是局部的、暂时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地人们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最初与现代世界的交往就是被动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鸦片战争。从此自以为天朝大国的政权再也不能无视外面世界的存在。林则徐自觉“睁眼看世界”,表达了那一代中国仁人志士最明智的判断和认知。此乃痛定思痛后的反思:泱泱大国败于远渡重洋而来的蕞尔小国,气难咽,恨难消;可为什么会输掉?又如堕烟雾,一筹莫展,开战前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士兵“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参见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七月奏折《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遑论对手的军事火力、武器性能、游戏规则乃至心理与文化!林则徐之痛,是国人之痛,民族之痛!痛苦促发顿悟,从而记录了中国人的一次惊醒,弥足珍贵,事实上它也的确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进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对外界文化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曾问世过一些相当不错的著述,如前不久人民出版社以《西洋史系列丛书》方式再版了9种专著,可见一斑。不过,系统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世界史教育的普及,总体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打破旧的思想樊篱,走出一片新天地: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被译介,许多研究领域被开拓,陈旧的知识体系和概念被更新。世界史学科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而且,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也正在逐渐缩短与国际水准的距离。每年,应该说每天,都有从研究对象国归来的学人,一些原始资料开始能从网络上直接获取,一些领域甚至可以做到与国外学者直接对话。毫不溢美地说,世界史学科的进步是出类拔萃的,中国世界史学科进入了春天。

一线的研究成果需要系统地梳理,细细地消化,而且应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吸纳。世界史学者有这样的责任,中国也存在相应的文化市场需求。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简明的世界史读本面世,这些著作图文并茂,为传播世界史知识做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世界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尚存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史纵览》这套丛书,试图向大众传播鲜活的世界史知识,注重世界历史的主线与全局,注重社会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风格的灵活轻盈。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前辈学人对这些年轻学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长;更真诚地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国人分享。

侯建新

于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一社会史研究中心

2009年10月2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