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子庄子/中华经典藏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春秋)李耳//(战国)庄周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老子》,洋洋五千言,文字简约而意境深远,被誉为“道家最精要之书”,《庄子》,先秦散文之典范,其文风恣肆汪洋、意出尘外,其论说诡谲神秘、奇妙瑰丽。读《老子》,感受“无为”的智慧读《庄子》,体悟自由的美学。

李耳、庄周编著的《老子庄子》是《老子》与《庄子》的合集。收录《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展示《老子》与《庄子》这两部巨著。

内容推荐

《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老子》寥寥五千言,却包容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面的内容,堪称是中国智慧第一书。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李耳、庄周编著的《老子庄子》是《老子》与《庄子》的合集。收录《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展示《老子》与《庄子》这两部巨著,《老子庄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全解,详注,并配以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目录

老子

上篇 道经

 第一章 天地之始

 第二章 美之为美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

 第六章 玄牝之门

 第七章 天长地久

 第八章 不争无尤

 第九章 功遂身退

 第十章 长而不宰

 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第十三章 宠辱两忘

 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第十六章 殁身不殆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道亡有义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第二十章 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 惟道是从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

 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痕

 第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第二十九章 圣人无为

 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第三十四章 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 执道乐往

 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下篇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第三十九章 下为高基

 第四十章 无中生有

 第四十一章 善贷且成

 第四十二章 物损而益

 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盗竽非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不脱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 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 治人尚啬

 第六十章 以道治国

 第六十一章 大者宜下

 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之宝

 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 道与善人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庄子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胠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非常名③。无,名天地之始④;有,名万物之母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⑥。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构成宇宙的实体与动力。②道:用语言表达出来。③常:恒久不变。④名:这里指道的名称,文化思想。⑤名:用语言表达出来。⑥徽(jiao):通“窍”,踪迹的意思。⑦玄:幽昧深远。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解析】

这是《老子》(又称《道德经》)的第一章。本章开篇名义:“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内涵。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是第一个把道作为一种哲学范畴提出和加以阐释、论证的思想家。道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贯穿其思想体系始终。关于对老子道的认识和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一般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及万物运行的规律。陈鼓应在其《老子译注及评介》一书中引用杨兴顺的观点,将道的基本特点归结为:一、道是物的自然法则,它排斥一切神和“天志”。二、道永远存在,它是永存的物质世界的自然性。道在时间与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三、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四、作为本质来说,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气”及其变化的自然法则的统一。五、道是物质世界中不可破灭的必然性,万物都从属于道的法则。道摧毁一切妨害自己的事物。六、道的基本法则是:万物与一切现象,处于经常的运动与变化中,在变化的过程中,万物与一切现象都转化为自身的对立物。七、万物与一切现象,都处于相互联系的状态中,这种联系通过统一的道而完成。八、道是我们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但在逻辑思维中,它是可以认识的。由是观之,道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于浩瀚的宇宙中,当天地生成以后,道就在万事万物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贯穿万物生成、生长、发展、消亡的始终,作为一种自然规律客观地存在着。

一提起道,我们不免会在头脑中想象它的模样,然而我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观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是客观存在,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所谓“大道无形”。我们凭主观想象臆造出的道的样子,不是真正的道,只能称得上名。“名”这个概念也是不能用语言和文字来描述形容的,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语言文字来描述道,只能与道背道而驰。既不能用语言又不能用文字来描述道,那如何才能认识道呢?鉴于语言文字的局限性及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抽象的概念,即“无”和“有”这两个名来一窥道的真正面目。所谓无,是指天地还没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状态,说明天地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所谓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种正在孕育万物的状态,是万物的生母,即万物是从有中孕育生产出来的。

所以我们可以将道理解为一种无的状态,一种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无,却可以生出天地万物。正因如此,我们可以采取无的态度去体认道的玄妙。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期,达到一种完全虚无的境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悟到道的奥妙和玄机。无和有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两个概念,它们是打开“众妙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领悟道的实质。

所谓“常无”,就是一种永恒的无,或叫“大无”;与此相对应,“常有”就是一种永恒的有,也叫“大有”。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忘却自我一切的常无,体悟到天地初生时的“妙”;通过这种包容万物的常有,观察到万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汉字的组字法,可以拆分为“少”和“女”,少女不但处于妙龄,而且是纯真、纯洁的象征,这里用在道中,可以理解为天地的本始。徼的本义为边界,这里引申为开端、端倪的意思。在这里,不论是常无还是常有,都只是对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状态的描述,还停留在概念这一层面上,都是名。常无在前而常有在后,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们都是由大道生出来的,都是对大道的发展和变化,统称为“玄”。玄意为深奥而不可理解、不可测知。“大道无形”,变化多端,变化来变化去,就构成了天地万物的“众妙”,即老子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回过头来看原文,我们不难发现,文中着重讲了这样几个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无和有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这些概念统称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话“名可名,非常名”来说,这些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内涵,这是因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语和文字都无法揭示出道的真义。我们学习和研究这些概念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们可以作为理解道的桥梁。

P2-3

序言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老子》。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不妨碍《老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在《老子》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哲学影响匪浅。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掘出多少宝藏。《老子》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做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被包容在这本书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老子》,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涵盖了天地无为、万物齐一等重要思想法则,是传统文化中最伟大不朽的经典之一。

本书是《老子》与《庄子》的合集,收录《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展示《老子》与《庄子》这两部巨著,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全解、详注,并配以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品读传世经典,汲取无穷智慧。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老子》和《庄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2:0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