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峭岩
出版社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峭岩编著的长诗《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入手,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阅读习惯、语式语境等等,把“我”融入其中,把读者带入其中,力求消除隔膜感、陌生感、陈旧感。从而达到旧事新说的新鲜、新奇之效果。每一章的题头诗,采用了屈原九歌的体例风格。

诗人以磨剑的精神,历经3年的打磨。全书以10歌(章)构成,作者以历史真实事件为骨架,但不失诗性表达。全诗呈现出一个诗意的伟人形象,一个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与传主同是唐山人,故以“父亲”昵称切入,角度新颖贴切,语式亲切感人。又以烛火意象贯穿全诗,营造出诗意想象的广阔空间,长诗不仅塑造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也为诗写历史人物做了大胆的突破。

内容推荐

长诗《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是峭岩继长诗《遵义诗笔记》之后又创作的一部力作。诗人以磨剑的精神,历经三年的打磨,可视为至臻之作。全书以10章构成,构思宏大、气势磅礴。作者以历史真实事件为骨架,但不失诗性表达,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俯瞰历史,有思想,有深度,有诗意,有想象。全诗呈现出一个诗意的伟人形象,一个激情四射、有血有肉的政治家形象。诗人与传主是同乡间族同姓,故作者以“父亲”昵称切入,角度新颖贴切,语式亲切感人。又以烛火意象贯穿垒诗,营造出诗意想象的广阔空间,读之和谐慰贴,脍炙人口。在体例上,作者采用了屈原九歌的风格为10章分别写了篇头诗,欲显沉雄、浑厚、哀婉、激扬。《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不仅塑造了一位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也为诗写历史人物做了大胆的突破。

目录

序歌:他的名字写在天堂

第一歌:高粱大豆的田野,一炷烛火啊

第二歌:东瀛,樱花飘香时

第三歌:呼唤青春之中华

第四歌:撞响中华之晨钟

第五歌:赤旗下的行走

第六歌:党的“一大”诗的补白

第七歌:亲吻莫斯科

第八歌:他把目光投向田野

第九歌:烛火之殇

第十歌:村头,大槐树与历史并立

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

尾歌:这不是传说

后记:迟到的挽歌

附录:灵魂的诗性张扬与精神凸显——读《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并论峭岩的史诗情结绿岛

试读章节

(A)

只要把眼睛闭合把耳鼓张开

贴近大地的胸膛

依然听到百年前的那一声巨响

那是炸毁枷锁

埋葬黑暗的礼炮啊

那是告别和诞生的誓言

俄国,十月

革命,炮响

沙俄的皇冠掉到地上的时候

劳工怒吼了

伏尔加河涨潮了

马克思主义正名了

东方现出一线曙天

李大钊在北大的时日

决然是他最最光彩幸运的时刻

几年的时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炮火熄灭

俄国十月革命兴起

北京五四运动的浪潮

无一不击打着他欢呼雀跃的心

也许是上帝的安排

就在京城方圆几公里的地方

分别站着——

陈独秀

鲁迅

毛泽东

张国焘

胡适

罗家伦

他们时而聚首

——会心交锋

他们时而散开

——戴月披尘

几大行星相辉相映

几座奇峰相挽相拥

注定还是那燎烧的一炷烛火下

他定睛沉思

“马克思主义”这个

50岁以下的人不可思议的“圣经”

对他注入了极大的热能

他多么渴望找到一把钥匙

打开沉睡的睡狮之门

他多么渴盼天外吹来一股劲风

把笼罩故国家园的阴霾涤清

他也许和毛泽东倾谈过

青年与农村的话题

阶级与阶级的划分

他确实和陈独秀合声过

同心谱出青年的绝唱  他也许和鲁迅攀谈过

新文学的革命使命

他也许和张国焘辩论过

新文化运动的春风化雨

八面来风冲击着胸膛

他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惬意

历史这样作答

大战结束的消息传来

震颤了京城的官墙屋顶

天安门前搭台演讲

人潮沸腾

他呀,提长衫登高台手指苍穹

发出惊奇的疑问:

“这次战争获胜的究竟是哪一个?

我们为哪个庆祝?”

“不是联合国的武力,

是全世界人类的新精神;

不是哪一国的军阀和资本家政府,

是全世界的庶民。”

一言

石破

天惊

大有云开日出之盛

说得是何等的好啊

庶民

庶民

庶民

庶民

是人类命运的根啊

历史同样铭记

五四风云漫卷时

排浪逐高上碧空

父亲和陈独秀挽臂相携

直指旧文化旧传统的骨头

他透视俄国革命对比中国

发出裂肺般的呼声:

“……人类的生活,

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

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

流转无穷,

把那陈旧的组织、

腐滞的机能一一扫荡摧清。

1914年以来世界大战的血,

1917年俄国革命的血,

1918年德奥革命的血,

好比作一场大洪水,

——诺阿以后最大的洪水,

洗来洗去,

洗出一个新纪元。”

是啊  父亲为“问题与主义”的问题

与胡适有过笔墨之争

胡适不赞成照搬俄国的什么主义

那是“空谈主义”

“阿猫阿狗鹦鹉学舌”

父亲坚信布尔什维克主义

是冲破旧世界的一道彩虹

P97-102

后记

迟到的挽歌

这部长诗落笔时,是在前年,收笔时是今年的岁初。不管怎么说是迟了,迟得我有很大的愧疚感,有不可原谅的负罪感。

为什么?我身为诗人,唐山的土地养育了我,我本该为家乡做点事情,尤其是李大钊就在身边,我们是同乡同族同姓(我本姓李),多少机缘把我们连在一起!他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人,又是一位政论道通、诗文并济的激情歌者,可我前30多年的诗歌里竟没有为他写一部长诗,想起来很是惭愧的!

有一天,我的心被他一下震撼,竟使我身子发软,浑身冒汗,大脑一片空白,脚步有些踉跄。那是参观李大钊纪念馆的情景。我从绞刑架前默默离开,就在那一瞬间我被“子弹”击中,埋下诗的火种。

自此后,我被一种叫良心的东西折磨,辗转于心,如鲠在喉,日想夜思。我想,应该为他写一部长诗了。那段时日里,我眼前总有一盏灯浮现在脑海里,幻化成诗的色彩和气息,诗的灵动骚动于心,竟使我欲罢不能。无独有偶,在一同参观过李大钊纪念馆的宗鄂先生也记住了那盏灯,恭恭敬敬地画在纸上,占据了整个空间。就这样,我写下现在这个题目《烛火之殇》。

烛火自然是他生活中的具象,他出生农家但不失书香门第,他的父亲、祖父都十分重视文化且有文化涵养,他的文化启蒙、思想启蒙都是从一盏油灯开始的。综观他的全部面貌、行为、思想、性格,烛火又是他的抽象化身。他最初是在烛火中寻找知识,汲取中华文化的营养,以后又在烛火中寻找道路,积蓄精神力量。再以后又如火一样的燃烧自己照亮道路,以至献出生命。他的性格也像烛火,温和绵软但刚强坚韧。38岁短暂一生,可谓英年,殇,青春之逝也!

复述历史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历史老师,一种是写传记的人。而诗人是提炼历史、解构历史、诗化历史。李大钊是个严正的历史人物,他的生存与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密不可分,而且他的行为不是阵前厮杀、千里云月,更多的是纸上文章、讲堂授课、政坛政论,为他写长诗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诗意发现至关重要。应该说烛火意象的运用、父亲定位的确立,大大成就了这部长诗。

父亲的定位是感情的浓密、爆发,自然而得。越来越走近,越来越亲近,干脆就把他当做了我的父亲。这不是生拉硬拽,是感情浓度酝酿而至,水到渠成。这与地域、民族、姓氏、秉性、文化类同有关。还有一点我本姓也姓李,和李大钊有血缘是无疑的。方明先生说得好,“他不仅是我们的父亲,他也是党的父亲啊!”

正是这个机缘这种感情,竟让我与李大钊之间有了患难与共、悲喜同生的感情。写到高潮时我激情飞越,遏不可止,写到悲切时我老泪纵横,欲罢不能。记得写到李大钊就义之后,我回到大黑坨村,去到李大钊夫人赵纫兰的坟前,睹物思人,情绪大作,我伏在桌子上大哭起来,哽咽不止,竟然惊动了我的家人。我想,只有血肉相连的亲情倾注,才有了动人的诗歌。

再就是每一章的题头诗,采用了屈原九歌的体例风格,是我故意这么作的。九歌阴郁浑厚、沉雄哀婉的语势氛围,很适于悲壮的诗歌内容,目的是烘托气氛,加大诗的外张力和感染力。这种新旧诗的搭配,也能体现诗的多元性。

在现代大环境的观照下写史诗,是我不断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毕竟是遥远的、陌生的历史,今天拿出来有什么必要?李大钊是伟大,党史记了他不是足够了吗?为什么还要写成长诗给我们看?之所以写长诗,是因为李大钊精神层面上有一种“独有”的东西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那就是爱国、忧国忧民,生为民生、死为国死。他的肉体消失在绞刑架上,他的精神却高扬在高尚的天空。这样的人还不值得今天的人们怀念和景仰吗?现代化了,超富了,精神这种东西可没有过时之说啊!这是其一。

其二,是从现代人的视角入手,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阅读习惯、语式语境等等,把“我”融入其中,把读者带入其中,力求消除隔膜感、陌生感、陈旧感。从而达到旧事新说的新鲜、新奇之效果。

我一直坚守,诗是美的化身,诗人是神的天使。凡是美的事物——历史的、现代的、天上的、人间的,哪怕是一朵花、一缕云、一块石头都是诗人的灵性之地。诗的发现不亚于镭和铀的发现。朝着诗发现的火光行走的人,他的心是广阔晴朗的。

写李大钊的长诗终于完稿了,虽然迟了几十年,但我还是长舒了一口气,有了空前的解脱和慰藉。恰逢今年4月是李大钊殉难85周年,此诗权当是献给他的一首挽歌吧!

烛火已殇,但希望我们心中原本那束烛火永不熄灭。

2012年1月23日春节的烟花爆竹声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9: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