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2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由董钻、沈秀瑛、王伯伦主编,本书保留了第一版章节、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增补了近年来作物科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农业统计资料。
众所周知,作物生产是群体生产,作物产量是群体产量,为了让初学者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修订时在第二章增补了“作物的个体与群体”一节,并将第一版中群体研究有关的“生长分析”移在了第二章。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多年来我国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农业部于2008年制定了《全国优势种植业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经主编与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磋商,将相关内容引入了本书,以此替换了第一版中的“我国的种植业区划”。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
三、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和研究法
第二节 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
一、农业的发生
二、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
三、栽培植物起源中心
四、我国作物的来源
第三节 作物的多样性和作物分类
一、作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二、作物的驯化和创造
三、作物引种及引种原则
四、作物的分类
第四节 我国古代作物栽培的特点和经验
一、我国古代的农学思想——“天人合一”
二、我国历代的种植业传统——精耕细作
第五节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和优势种植业布局
一、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其评价
二、我国的种植业结构和优势产品区域布局
第六节 农业发展历程和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历程
二、世界作物生产概况
三、粮食安全
四、可持续农业
五、作物栽培科技进步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特点
一、作物生长与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生长的一般过程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 作物的器官建成
一、种子萌发
二、根的生长
三、茎的生长
四、叶的生长
五、花的发育
六、种子和果实发育
第三节 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与阶段发育
二、作物在温度和光周期诱导下植株形态和生理上的变化
三、作物温光反应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四节 作物生长的一些相互关系
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二、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关系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四、作物的器官平衡
第五节 作物的个体与群体
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作物群体的结构
三、作物群体是一个生产系统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作物产量和产品品质的形成
第一节 作物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一、作物产量
二、作物产量构成因素
三、作物产量形成的特点
第二节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及其应用
一、源、库、流理论
二、源、库、流的协调及其应用
第三节 作物产量的潜力
一、环境资源与作物生产潜力
二、提高作物产量潜力的途径
第四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
一、作物品质的概念
二、作物品质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调控
一、作物品质的遗传调控
二、作物品质的环境调控
三、作物品质的栽培措施调控
四、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 作物的环境
一、作物的自然环境
二、作物的人工环境
三、环境因素的生态学分析
第二节 作物与光的关系
一、光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适应性
二、作物对光的吸收转化与产量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的关系
一、温度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二、极端温度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三、温度对作物分布的影响
第四节 作物与水的关系
一、水对作物的生态作用及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二、旱、涝对作物的危害及作物的抗性
三、水污染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的关系
一、空气成分及其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二、大气环境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六节 作物与土壤的关系
一、土壤对作物的生态作用
二、土壤污染与作物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作物栽培制度
一、作物及其品种布局
二、作物种植方式
第二节 整地与土壤培肥技术
一、土壤培肥技术
二、整地技术
第三节 播种与育苗技术
一、播种技术
二、育苗与移栽技术
第四节 营养调节技术
一、营养元素的吸收规律
二、施肥技术
第五节 水分调节技术
一、水分吸收规律
二、灌溉方式与技术
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一、杂草防除技术
二、病虫鼠防治技术
三、作物的化学调控技术
四、人工控旺技术
第七节 覆盖栽培技术
一、覆盖的作用
二、覆盖物的种类及方法
三、覆盖栽培管理技术
第八节 灾后应变栽培技术
一、霜冻后的应变技术
二、雹灾后的应变技术
三、涝灾后的应变技术
第九节 收获技术
一、收获时期的确定
二、收获方法
三、产后处理和贮藏
第十节 各项技术措施的综合运用
一、各项技术措施间的关系
二、各项技术措施综合运用的原则与方法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