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具有非凡气度的年轻人,是当时最强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伟大的头衔”数不胜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天赐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伦巴第和威尼斯国王,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和伊利里亚的国王;耶路撒冷的国王等等;奥地利亲王;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的大公爵;洛林、萨尔茨堡、施泰尔、克恩顿、克赖恩和布科维纳的公爵;特兰西瓦尼亚的大侯爵,摩拉维亚的封疆伯爵;上下西里西亚、莫登纳、帕尔马、皮阿岑查和古斯塔拉以及奥斯威辛和查托尔,特深、弗里奥、拉……”这是来自布里姬特·哈曼的《茜茜公主》的节选部分。
《茜茜公主》作者布里姬特·哈曼以第一手资料叙述了茜茜公主真实的一生,她的一生并不是我们从电影里看到的有如神话般的甜蜜一生,而恰恰相反。
《茜茜公主》所显示给我们的茜茜是孤独而苦闷的。她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惊人的智力和求知的渴望是一个具有共和思想的现代女子,这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所以最终遭到失败。
第一章 伊舍尔小城的婚约
1853年8月18日是个星期日,也是奥地利皇帝的诞辰。就在这一天,一个来自巴伐利亚波森霍芬的乡间少女,步入了奥地利的史册: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正式向他的表妹,巴伐利亚公爵的千金伊丽莎白求婚,并不出意料地获得了她的答允。
在这之前,这位少女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她几乎还没有长大成人,还是一个腼腆的梳着两条深褐色长长发辫的女孩。她是一个自然之子,在七个热情奔放的兄弟姐妹之中成长,远离任何宫廷生活的桎梏。她善骑、善泳、善钓和善于爬山。她喜欢家乡,特别喜欢巴伐利亚的山峦和施塔恩贝格的湖水,湖畔的波森霍芬村就是她们家庭的小巧的夏宫。她会说巴伐利亚方言,同很多邻近的农家孩子结成了友谊。她不善于礼数和应酬,而且和她的父亲及兄弟姐妹一样,不喜欢礼仪和程式,但这些在慕尼黑王宫中并不重要。因为维特斯巴赫家族的这个公爵分支,并无正式的官职,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丰富多彩的平民生活。
孩子的母亲,公爵夫人卢多薇卡,早就着手为她的第二个女儿伊丽莎白寻找合适的归宿。她曾小心翼翼地在萨克森方面打探。回音是:“得到你的茜茜,当然是我们的福分……可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唯一可以考虑的对象(显然是指萨克森国王约翰的次子乔治王子),很难和她匹配:首先是他是否会喜欢她,其次是他很注重财产……茜茜很可爱,因为她很稚嫩,但她却还没有一个女人的身段。”茜茜于1853年春季从德累斯顿返回巴伐利亚时,没有能带回一个未婚夫。她完全被比她更美貌、更有教养和更庄重的姐姐海伦妮的阴影所掩盖。海伦妮的眼界很高,她的目标是奥地利皇帝。和海伦妮相比,茜茜只是家中的一只丑小鸭。
新郎是弗兰茨·约瑟夫皇帝陛下,当年23岁。他是一个英俊标致的青年男子,满头金发,一副没有棱角的面孔和十分纤弱而修长的身材,喜欢穿紧身将军制服,显得格外英俊。他受到宫廷淑女们的青睐,也就毫不奇怪了,更何况在王公贵族的舞会上,他又是一个狂热而优秀的舞伴呢!
这个具有非凡气度的年轻人,是当时最强大的人物之一。他的“伟大的头衔”数不胜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天赐奥地利皇帝;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国王;伦巴第和威尼斯国王,达尔马提亚、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加利西亚、洛多梅里亚和伊利里亚的国王;耶路撒冷的国王等等;奥地利亲王;托斯卡纳和克拉科夫的大公爵;洛林、萨尔茨堡、施泰尔、克恩顿、克赖恩和布科维纳的公爵;特兰西瓦尼亚的大侯爵,摩拉维亚的封疆伯爵;上下西里西亚、莫登纳、帕尔马、皮阿岑查和古斯塔拉以及奥斯威辛和查托尔,特深、弗里奥、拉古萨和查拉的公爵;哈布斯堡和蒂罗尔,基堡、格尔茨和格拉第斯卡的加侯伯爵;特林特和布里克森的侯爵;上下劳齐茨和伊斯特里亚的封疆伯爵;霍恩厄姆斯、费尔德基希、布雷根茨、索嫩贝格等地区的伯爵;的里雅斯特、卡塔罗和温德边区的领主;塞尔维亚省大总督,等等。
在革命的1848年,他的伯父斐迪南一世皇帝,因病退位,而他的意志薄弱的父亲弗兰茨·卡尔亲王又放弃了继位的机会,于是18岁的他就登上了奥地利皇帝的宝座。在他前任的猥琐形象的对比之下,这位年轻的君王立即获得了人们的好感,包括1852年和他相识的俾斯麦,他曾描述说:“这个国家的年轻君主,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20岁的炽热和成熟的尊严与果敢相得益彰,他的一双美丽的眼睛,尤其在举止活跃时,显示出一种令人心动的坦诚,具体地说,是在他微笑的时候。假如他不是皇帝,我就会说,对这个年龄,他过于严肃了一些。”
弗兰茨·约瑟夫是个专制的统治者:他是最高军事统帅,他的国家没有议会,没有宪法,甚至没有首相。他的群臣只不过是这位至高无上的君主的顾问而已,只有他自己对政治负责。他握有强大的军队和警察力量,用以维系他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镇压一切民主和民族主义运动。梅特涅时代的旧笑话仍然适用于早期的弗兰茨·约瑟夫时代:这个国家的统治建筑在四支大军之上,即一支站着的士兵大军,一支坐着的官员大军,一支跪着的教士大军和一支无所不在的密探大军。
……
P11-13
在当今不断更新的图书市场上,这部传记已经是老寿星玛土撒拉了。它已有16岁的年龄,共再版15次,总印数达到万册之多。此外还有大大超过此数的口袋书上市。
将本书译成其他文字的出版社有:米兰龙加内西出版社(Lon-ganesi)1983、巴黎法亚尔出版社(Fayard)1985、纽约阿尔弗莱德·克诺普夫出版社(AlfredKnopf)1986、马德里埃德.胡文图德出版社(EdJuventud)1989、布达佩斯科尼夫加多欧洲出版社(EuropaKonyvkiado)1990。即将出版的还有:布拉格奥德翁出版社(Odeon)、华沙PIW出版社和东京朝日出版社。
本书外表装帧上的必要更新,使我有机会在内容上进行了补充。两个新的原始材料进入了新版本中:1986年出版的皇帝的长年恋人安娜’纳霍夫斯基的日记和弗兰茨·约瑟夫写给卡塔琳娜.施拉特的全部原始信件。有关施拉特的章节中,改动最多。
其中,埃内佩基德斯对伊丽莎白同希腊关系的学术专论以及另外一些小出版物的资料,为新版本输入了新鲜血液。而70年代对研究人员封闭的某些档案机构,可惜至今仍未开放。
布里姬特·哈曼
1997年9月于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