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象(精)/汉译文库》是一本很杰出的人的杰作。作者——德日进是一位耶稣会神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古生物学家。在这书中他实现了三重的综合——物质、物理的世界与心智、精神的世界的综合;过去和未来的综合;以及复杂众多的和统一单独的相综合。他有这样的成就,是由于研究考察各种事物时,都从演化观点着眼,并且提到每一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以及其在演化上的地位。然而,他却能把这整个可知的东西看成一个动的过程,而不视为一个静止的机械。结果他能把人类的意义和永恒而且包罗万象的历程统摄起来;德日进之成就基于这项研究。因此,我很乐意将《人的现象》这本书介绍给英语读者,并写这篇总论叙述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结论。
《人的现象(精)/汉译文库》是德日进全面论述其进化论思想的代表作。《人的现象(精)/汉译文库》中德日进打破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把宇宙的全部演变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探讨。宇宙的历史是一部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的历史:物质不断复杂,意识不断强大,从物质现象发展到生命现象,最终出现了人以及人的思想——人的现象。
将一样物体再推移到过去,等于将它化为最简单的元素。假如我们循着组成人的纤维发源的方向极目望去,我们就会看到,这些纤维已与宇宙组织混杂在一起了。
宇宙组织是日益深入的科学分析剩下的最后部分……要好好地对它作出描写,我还缺乏同它的直接的、密切的接触。只埋头看书的人和不断进行实验的人之间的全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这种接触。同时,我也意识到,把那些就作者的观点而言充其量不过是昙花一现的假说当做长期结构的材料,是多么危险。
现在的原子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一种暂时的图解法,可以让科学家对物质所表现的越来越多的“效果”进行分类,并检验它们的无矛盾性。而且其中的许多效果在人的身上还看不出有任何明显的延续。
由于我更多的是一个大自然研究者而不是物理学家,我自然不会多谈这个题目,也不会不适当地依靠这些复杂的理论体系。但是在形形色色、层层叠叠的理论里却可以看出一些但凡解释宇宙的说法都必不可少的特点。这一“必不可少的东西”,依照它反映任何自然变化包括生物变化的条件的程度,也必然是一般研究人的现象的自然科学家的出发点。在这方面他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基本物质
假如从这个角度来观察可触知物的组织——开始时我们不妨取基本状态的组织(这里我指的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点以及任何大小的组织)来看,那么,它就会作为一种大量的“颗粒状的”,同时本质上相互关联的,以及极其活跃的东西越来越顽强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众多性、统一性、能量,这就是物质的三个方面。
1.首先是众多性
宇宙的深刻原子性在日常的经验里表现得很明显。它体现在雨点里和浴场的沙粒里。它存在于众多的生物和天体里。甚至在死人的骨灰里也能看到它。人不需要借助显微镜和电子分析就能想到,他生活在尘埃的包围之中,并且靠尘埃支撑。然而要计算和描写这些微粒,那就需要现代科学的最耐心的洞察力了。伊壁鸠鲁的原子是惰性的和不可分的。①而帕斯卡的无限小世界竞还会有它们的蜱螨。②如今在把握性和准确性方面我们已经远远超过这个本能的、有时是天才的推测的时期了。由大变小是没有限度的。就像硅藻的小壳体,每放大一点就会构成新的图案,几乎变化无穷。同样,经过我们的物理学家的分析,每一粒微小物质都力图变成比它自己更小的微粒。这种体积不断变小而数量增多的情况每发生一次,世界的总图像便随之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失真。
一旦深度和细小程度达到某个水平,物体的常见属性(光,颜色,热,不可穿透性……)就失去了它们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的感官经验是在某种难以计数的和不可捉摸的东西表面飘浮、凝聚的。数量极大而体积极小的宇宙基质在永无休止地分裂下去。
2.然而,我们越是人为地去分裂和分离物质,物质就越表现出牢固的统一性
这种处于最不完善但又最容易想象形式的统一性,表现在已发现微粒的惊人相似上。分子,原子,电子,所有这些极小的微粒,不论它们的体积多大,不论它们叫做什么,就质量和性状而言,都完全相同(至少在我们对它们进行观察的距离是这样)。从它们的体积和活动来看,它们都显得异常划一,异常单调。仿佛所有那些表面上的令我们目眩神迷的闪光,到了深处都纷纷熄灭了。仿佛任何一种组织的组织都化为简单而单一的物质形式。
总之,这是同类的统一性。这还不算。通过宇宙微粒的体积来限制这些微粒的个体活动区域,这本来似乎是很自然的。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很明显,每一个微粒都只是通过它对它周围东西的影响来确定的。无论我们想象这个或那个宇宙元素处在多大的空间里,它的辐射都会完全充满整个空间。也就是说,不管原子“核”被圈定在多么狭小的范围里,它的作用范围(至少潜在地)与任何一个别的原子的作用范围是一样大的。一个惊人的特性。这一特性以后随处可见,连人的分子也不例外!
这便是集体的统一性了。
为数众多、彼此共同分享物质的这一空间的中心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某种东西将它们联系和结合在一起。充满大量微粒的空间并不是……
P3-5
德日进(P.Teilhard de Chardin)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这位法国学者与中国渊源颇深,但我国读者对他却所知甚少。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德日进的哲学思想和进化论观点。
德日进主要从事古生物学研究,但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涉及哲学、地质学、人类学、考古学等。他别开蹊径,发展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德日进是耶稣会会员,由于思想有悖于基督教教义,他被当做离经叛道者,不见容于法国教会。德日进半世坎坷,一生中有一半的时间寄身异邦,在“半放逐”的状态中度过。他在中国从事地质和古生物考察和研究的时间就长达二十三年。《入的现象》就是1938~1940年在北京完成的。德日进在世时,天主教书刊检查机关禁止出版他的著作,他的论著只能以手摇油印机油印的形式流传。直到他逝世后,《人的现象》、《人的未来》等著作才得以面世,并相继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这些书籍的出版,立刻使原本只以古生物学家和人类学家著称的德日进声誉大起,成为公认的哲学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德日进学说”、“德日进现象”在法国哲学书刊出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并引起许多国家哲学界的重视,同时它们也成为各种流派的报刊争论的对象。
德日进1881年5月1日出生于法国奥弗涅的一个农场主家庭。奥弗涅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出过不少世界闻名的杰出人物,如历史学家格列高利(图尔的),数学家、哲学家赫伯特和帕斯卡,被誉为“法国的维吉尔”的诗人德利尔,等等。德日进从小十分好学,并且表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十一岁德日进进入蒙格雷专科学校学习。这是当地耶稣会办的学校,学校里不仅进行神学、哲学、古代语和现代语的基础教育,而且还教授自然科学。德日进认真钻研经院哲学,并且迷上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1899年德日进从专科学校毕业,同时成为耶稣会会员。此后他在泽西岛的宗教学校继续学习,攻读哲学史,逐渐形成了许多自己的见解。1904-1907年他在开罗的耶稣会专科学校担任物理和化学教学工作,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这时他首次接触了东方和东方文化。
1914年德日进被征入伍,担任战地救护,直至大战结束。战争期间,他被授予军功章和荣誉军团勋章。20世纪初是科学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无论是在教书期间,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日进从未中断业务上的自我完善。从1913年起他开始在法国人类起源学说和考古学主要权威布尔领导下的巴黎自然史博物馆人类古生物学研究所工作。这时他的进化论信念已基本形成。
1920年德日进以论文《法国下始新世的哺乳动物》在巴黎大学本部通过答辩,获博士学位,随后成为巴黎天主教大学地质学教授。他的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但由于讲课内容违反了学校不得教授进化论的规定,他的课程未能被列入学校的大纲。他不断遭到告密、诽谤,他的思想被指斥为异端邪说。迫于这种情势,1923年德日进决定放弃教学,接受别人的建议,赴蒙古和中国西北参加古生物考察。这是德日进对教会作出的妥协,然而这一妥协并未使他的处境有所改善。1925年考察回来后德曰进发现,由于他反对受到教会支持的造……
自从本书完成以来,书中所反映的我的观点没有改变。总的说来,我今天所看见的人与当初写此书时看见的人并无二致。不过这一基本视觉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对被联想的观念进行筛选和必要的修改而必然导致的更深入思考,由于新事实的发现,也由于经常希望得到更好的理解,这十年中我不断增加了一些新的提法,作了一些调整,使我过去的叙述主线更加突出,同时也更加简化。我觉得,将“人的现象”这一既未发生变化,又重新加以认识过的实质作为总结或结束语,以三个互相联系的论点形式在这里提出来,是大有裨益的。
一、内卷的世界(S’ENROULE),
或宇宙的意识复杂性规律
最近,鉴于天文学的发展,我们对一个观念已经习以为常了,那就是宇宙在几十亿年(总共才这么一点时间!)里似乎从某种最简单的原子扩大到了星系。对这种世界爆炸论尽管见仁见智,可是没有一个物理学家想到过抛弃它,因为它已打上了哲学或目的论的烙印。眼前有这么个例子倒是挺不错的,它有助于同时理解我在这里提出的观点的意义、范围及科学上的充分合理性。实际上,前面各卷的内容完全可以归纳成一个简单的论点:如果说从天文学的角度看我们眼里的宇宙似乎呈向空间扩展(从极小到无限大)的状态的话,那么从物理一化学的角度看,它仿佛是以有机地向自身内卷(从十分简单的物体变为极复杂的物体)的状态同样地并且更清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正像实验所表明的,这种特殊的“复杂性”的内卷(enroulementde”complPxite”)是与内部的集中程度(内部装饰)即心灵(psyche)或意识的相应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这里所说的地球(目前是可以观察到生物过程的唯一星球)有限范围里的复杂性与意识之问的结构联系已为实验所证实,并早已为大家所知道。本书所持观点的独特之处乃在于下面这个自古存在的论点:随着复杂程度的加剧地球的物质越来越活跃,它们的这一特性只不过是一个与科学已掌握的许多过程一样的多方面过程(而且无疑意义更重大)的体现和局部表现罢了。宇宙的各个球体都要服从于这些过程,有时在爆炸时作为波出现,有时像微粒一样凝集成电磁力或重力,或者通过辐射非物质化。这些不同的过程(我们有一天会知道这一点的)彼此之间是严格地协调一致的。
如果情形确实如此,那就很清楚,意识——它从实验的角度被界定为有机复杂性的特性——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直接分辨的极小范围。
的确,一方面,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认为,在任何复杂性很小甚至中等复杂性——这使它变得完全不能被我们感觉到——的微粒里(我的意思是很大的分子以下的),都有一种处于萌芽(极微小即极分散的)状态的心灵存在,这情形就像物理学家承认在缓慢运动时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