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僧说什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超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安世高:堪破因果随顺业缘

安世高(生活在公元2世纪)本是西域安息国的太子,本名清,字世高,因为他的王族血统,因此被世人也称为“安侯”。史书上说他不仅年少时聪慧博学,而且很有孝行,他曾一度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但一年之后又把王位让给了叔父,自己选择出家修行,走上了弘传佛法之路。康僧会在《安般守意经序》中如此描述安世高其人其事:“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脉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可见,安世高所涉猎的知识面很广,不仅精通医理,同时还知晓地理天文、阴阳五行,甚至还能听懂鸟兽之声,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人异士。

至于安世高因何会放弃王位和优裕的王族生活,历来说法不一:安世高受佛教所讲的“一切皆是无常”“人生是苦”等理论的影响,特别是在父王去世之后,这种感受尤其强烈,便舍弃了宫廷生活而选择出家修行;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觉得自己只有出家,才能远离政治上的互相倾轧和尖锐复杂的内部斗争,才能保全自己。

汉桓帝初年,安世高独自一人来到中土传播佛法,翻译经文,根据《出三藏记集》中所记载,安世高在中土生活了20年,一共译出佛经34部,共40卷。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十二门经》《人本欲生经》等。关于安世高所翻译的佛经,后人持有极高的评价,僧祐评价道:“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关于安世高的学术思想,僧祐这样说道:“博综经藏,尤精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以上见《祐录·安世高传》)

安世高所译经文多是小乘佛教禅经和阿毗昙学,这些学说属于说一切有部。因此安世高的佛学思想,应是属于部派佛教上座系统的。他重点译传的是定、慧两方面的学说,定学即是禅法,慧学即是数法,这实际上是止观的法门,因此说安世高是当时小乘教法禅数学的弘传代表。

而安世高为时人所称道的还远不止这些,最为人们所称奇的,还是安世高对于自己前世所发生事情的记忆。  据传说,安世高在翻译佛经之余,经常给身边的弟子讲述自己前世的经历,他将自己前世所经历的遭遇向别人一一道来,看似睡梦人的呓语,但安世高在讲述时却又说得十分详细、具体,仿佛这些事情果真是他自己亲身经历过一般。

安世高经常说自己的前世就是个出家修行的僧人,为了能顺利完成弘法事业,他每日都勤奋学习,研读各类经典。可是,他的一位同学偏偏就属于那种脾气暴躁、性格乖张的类型。在化缘时,如果施主所施舍的菜饭不合心意,或者听到别人说了什么自己不能接受的话,马上就翻脸,咬牙切齿,仇恨万状,使在场的人都感觉十分尴尬。安世高的前世,除了自己研读佛教经论和化缘之外,其余的时间几乎全部用来规劝这位师兄。他见这位爱发火的师兄面带怒色,便为他讲如何戒除贪嗔痴三毒的问题;他一见到这位师兄顶撞别人,就对他讲慈颜爱语才是出家人应有的行为。久而久之,安世高苦口婆心的劝导也不起作用了。这位性格暴躁的师兄说:“我自己修得不好,我来世自己受苦报又能如何?你还是修你自己的去吧!”

安世高听这位师兄如此说话,心下只得作罢。多年之后,安世高向这位师兄辞行,说自己要去某地办事情,以了解宿怨。这位性格暴躁的师兄念及多年的同学情分,毕竟舍不得他,便说:“我知道你道行高深,能知道宿业因果,如今我只求你告诉我以后会是怎样,如何才得出离苦海。”

“师兄博通经典,又刻苦修行,可是你平生嗔心很重,已经造下恶业。你死后转世,虽然可以超脱凡俗之人,但却会因为自己的嗔恨心而使自己堕落成一副丑恶的外形。假如我能得道,必定先度化了你。”说完,安世高的前世就与这位师兄挥手话别了。

安世高来到的地方正值兵荒马乱,某日他正走着,却被一个年轻人拦住了去路。这个年轻人手上拿着钢刀,指着安世高说:“今日我可算遇到你了!你必须留下命来!”

“莫恼莫恨!我正是找你来还命的。前世我欠了你一条命,如今我就是来还你的!”安世高微微一笑,说道。

“奇怪真奇怪!我与你素不相识,怎么说到前世今生来了?不管怎样,我都要杀了你,才能化解我心头之恨。”说完,手起刀落,安世高的脖颈上便被划出了一条血迹。

不久之后,在安息国诞生了一位太子,这位太子年幼时便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十分有孝行,被众人认为是天上的神明来到了凡间。因此他的父王便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可是,这位聪慧过人的太子殿下,似乎对治理朝政完全没有兴趣,而且他也不喜欢观赏歌舞。他每天只喜欢阅读佛经,而且长期食素,不喜荤腥,更不慕女色,国王驾崩之后,他根据父王生前的心愿登上了王位,但不多久便把王位让给了自己的叔父,自己却选择了出家修道的苦行僧生活。

在求法修行的过程中,这位昔日的太子开始记起自己前世所经历的种种遭遇,那位性情暴躁的师兄,送他上了黄泉路的年轻人……这些画面都一一闪现在他面前。而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生三世,早已被他勘破。安世高于汉桓帝初年来到中原,除了弘传佛法,度化众生,为的还有前世的一些事情。

安世高翻译完小乘佛教的经典后,已经到了汉灵帝时期,此时关中一带社会动乱不堪,他便准备去江南先避避乱,临行前他告诉身边的弟子,他前世的某位师兄还等着他的救度。

安世高前世的那位师兄到底干什么去了呢?原来这位坏脾气的师兄由于前世勤学佛法,而成了一方庙神,庇佑当地的黎民百姓。可是,他天生脾气暴躁,多有嗔恚,因此他并没有获得暇满的人身,而是化成了一条巨蛇。

这条巨蛇知道自己前世的师弟、今世的安世高将要路过自己的辖地,因此便早早等候着,见到安世高,就不断地恳求安世高想办法度脱自己,使他脱去这丑陋的外形。

安世高怜悯这条巨蛇,心底生起无比的慈悲心,便对着他念诵了一段经文。这条巨蛇安静地听着,并且还流出泪水,安世高越念声音越大,渐渐地这声音便也如同洪钟一般,远近居民都能听得到。诵经完毕,这条巨蛇一再拜谢,之后便不见了踪影。

此后,这个地方的庙神再也不见显灵,大家问起安世高怎么回事,安世高说这巨蛇已经脱去恶形,往生去了。

P2-4

后记

心中怀着忐忑与不安,在键盘上敲打着,希望这后记中寥寥数语能略表一下自己此时的心情。可是,此时的自己,心中却空空的,似乎是合了法融禅师那“无物宛然”的人生境界。

可是,心中真的是无牵无挂了吗?我自认为没有。至少在写这本书时,我的心里并不平静。每一次阅读这些高僧的生平故事和他们的代表著作,都会越来越觉得他们高过常人之处便在于敢于舍弃,敢于追求,敢于放下,敢于牺牲自己,敢于成就别人——而这些,都不是普通人能做得来的。

其实,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的佛教界前辈,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他们的思想境界更高尚,他们的人生追求更坚定,所以便注定地,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更光耀万丈。

我接触佛教文化和佛教哲学的时间并不长,从读研究生开始到现在,仅仅四年而已,但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却让我更加亲近佛教这一传自古印度、在现代生活中依然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古老文明智慧。我想,如若能长久地沐浴在这种智慧之中,我的身心一定会永远充满安适与喜悦。所以,我更希望身边的每一个朋友也能沉浸于这种喜悦之中,在清净、圆满、喜悦、宁静的心态中创造出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写《高僧说什么》,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与各位先贤的对话。爱拖沓的我,终于在新年伊始完成了这部书稿。伸一个懒腰,对自己说:可以开始下面的工作了……

深夜,星光点点,似是远方友人的惦念。没错,正是在亲人、朋友以及恩师的支持下,这部书稿才得以顺利完成,比如我的恩师索南才让先生,挚友张若蓉女士,以及苏州的一位居士朋友,还有初景波师兄,谢谢大家的鼓励,还有,我的家人在生活上所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照料。谢谢你们!感恩你们!

愿大家常随清净,恒住法喜!

马超

2013年3月于唐山

目录

汉魏六朝时期

 安世高:堪破因果 随顺业缘

 道安:印手菩萨 传灯大师

 慧远:初创净土 白莲社主

 支道林:即色本空 一代玄僧

 鸠摩罗什:忍辱精进 弘法东土

 道生:生公说法 顽石点头

 僧肇:法中龙象 才思幽玄

 菩提达摩:王室贵子 禅宗初祖

 慧可:自心自度 不假外缘

 慧思:弘恕慈育 梵行清慎

 智凯:天台祖师 六玄法门

隋唐五代

 吉藏:三论大成 中道佛性

 法融:目前无物 无物宛然

 玄奘:成唯识论 说五种姓

 窥基:四重二谛 五种唯识

 智俨:十玄缘起 一切摄一

 弘忍:心法为宗 一心三昧

 神秀:坐禅习定 住心看净

 慧能:指直人心 见性成佛

 怀让:心无所生 法无能住

 神会:无念之禅 定慧等同

 道一:即心即佛 非心非佛

 湛然:无情有性 遍布法界

 怀海:众生心性 本自圆满

 灵佑: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希运:不动妄念 便证菩提

宋元时期

 延寿:诸宗融合 万善同归

 省常:莲花胜会 同修净土

 赞宁:律宗高僧 王法为本

 契嵩:调和佛儒 备崇孝道

 智圆:心具三千 惟心是理

 克勤:坐却意见 截却语言

 宗杲:参看话禅 疑中得悟

明清时期:

 梵琦:真心一元 真如缘起

 德宝:参念话头 禅净合一

 莲池:融汇各宗 普劝念佛

 德清:禅净双修 三教融合

 圆悟:心是本原 佛性纯然

 破山:怖生死心 断一切执

 智旭:诸宗调和 佛儒一致

 真可:心为本原 心性本净

 实贤:莲宗九祖 净土诗圣

 际醒:禅净一如 融通自在

 续法:华严中兴 身经三帝

 敬安:梵门诗僧 护法功臣

 谛闲:天台宗师 佛门泰斗

近现代高僧

 本焕:知恩报恩 慧法长存

 梦参: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惟贤:立品立德 服务人生

 星云:佛光普照 法音隆盛

 净空:一心念佛 自在清净

 圣严:心灵环保 法鼓常鸣

 一诚:续佛心灯 弘法精进

 传印:净念一心 法印长传

 济群:沩仰传人 学修并重

 学诚:无我无畏 无私无忧

 净慧:觉悟人生 奉献人生

 明海:临济传人 心灵导师

 海涛:生命教育 利益众生

 大安:净宗圣尊 当代巨匠

后记

序言

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地位尤其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几千年佛教历尽风雨而灯火不熄,与万千释家弟子的精进护持密不可分。同样,经、律、论三藏,蔚为大观,凡人难以尽读,那么该如何了知佛家大义呢?我们不妨将目光聚集在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身上,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

古往今来的那些高僧们,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嬉怒笑骂,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一言不发,有的机锋智巧,有的浑然憨厚,真真是形态各异、俯仰生姿,而每一位高僧,又都显示着成佛之道的一种法门。高僧是佛教文化的代言人,是佛教教义的践履者,高僧的一言一行,都凝聚了、展现着佛教深刻的思想、通透的智慧、厚笃的悲心和强大的愿力。

本书所选取的这些高僧,远至汉魏六朝,近到现代时下,跨越了千多年历史,从对高僧生平故事、所传教法、佛学思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得见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后,发展至今的一些流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佛教更是以一种与世界接轨、与先进文化共同发展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佛教是对内在生命的探寻,是对人类最高智慧的探索,更是教人向善、启人深思的世间大道理。

人都是活在这个世界里的巨大能量体,如《金刚经》所言:“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果我们将佛门高僧的佛法与现世生活的方法结合起来,在生活中修行,不仅能给自己带来解脱和安乐,也能给他人带去宽怀和释然。若能深入世间担当弘法利生、影响大众的角色,愿用佛法的真谛去唤醒烦恼众生,自然也就灭度众生、普贤愿行了。

由此可见,虽然佛法与生活在缘起上有异,但我们不能因此将其判为两途,因为二者在体性上是圆融无碍的,生活与修行是可以并行不悖的,闲暇的时候读一读高僧的得道箴言,不仅可以洗尽铅华,更是一种人生上的享受。佛法以四摄为基本原则贯通于现实生活中,在顺应现实变化的基础上净化我们的生活,消除我们的心垢,熄灭我们的烦恼,自然也就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十方世界,十方恩赐,世间的人多苦恼,而修佛之人却往往清心寡欲。在佛家看来,无论大、小乘佛法,根本上都是针对众生烦恼而建立的对治法,“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法”。高僧皆是治心病的良医,能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病,令众生转染得净,离苦证乐。

将信仰植根生活,将修行放在当下,将佛法融人世间,将个人融人大众,这样自然能体会到各位佛学大师的百年修行。

马超

2013年1月

内容推荐

古往今来的那些高僧们,有的庄严端正,有的嬉怒笑骂,有的高谈阔论,有的一言不发,有的机锋智巧,有的浑然憨厚,真真是形态各异、俯仰生姿,而每一位高僧,又都显示着成佛之道的一种法门。高僧是佛教文化的代言人,是佛教教义的践履者,高僧的一言一行,都凝聚了、展现着佛教深刻的思想、通透的智慧、厚笃的悲心、强大的愿力。

《高僧说什么》所选取的这些高僧,远至汉魏六朝,近到现代时下,跨越了千多年历史,从对高僧生平故事、所传教法、佛学思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得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发展至今的一些流变。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佛教更是以一种与世界接轨、与先进文化共同发展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高僧说什么》由马超所著。

编辑推荐

在佛、法、僧三宝中,僧宝的地位尤其重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几千年佛教历尽风雨而灯火不熄,跟万千释家弟子的精进护持密不可分。同样,经、律、论三藏,蔚为大观,凡人难以尽读,那么该如何了知佛家大义呢?我们不妨将目光聚集在古往今来的历代高僧大德身上,看看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马超所著的《高僧说什么》从对高僧生平故事、所传教法、佛学思想的叙述中,我们也可得见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之后,发展至今的一些流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