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精)》编著者迈克尔·巴尔。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带你从西方视角全面了解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告诉你中国软实力备受关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一个国家强劲的崛起势头。相信此书能有助于了解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美)迈克尔·巴尔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精)》编著者迈克尔·巴尔。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令人耳目一新,它不仅带你从西方视角全面了解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而且告诉你中国软实力备受关注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一个国家强劲的崛起势头。相信此书能有助于了解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内容推荐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精)》编著者迈克尔·巴尔。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精)》内容提要:介绍了中国软实力,并分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软实力的反应。许多中国题材的通俗及学术著作倾向于关注:(1)西方该如何应对中国崛起;(2)中国该如何保持上升的趋势;(3)预测中国将对国际体系产生什么影响,正面的是顺其自然,民主必然发生;负面的是中国要么继续发展并破坏全球规范,要么因为腐败、环境恶化、劳资纠纷或民族动乱等国内问题而土崩瓦解。然而,批判他国的前提是了解本国的想法以及影响力。因此,用镜子照中国的同时,我也试图解释西方的历史、希望和恐惧在塑造对华思维和与华交往方式中的作用,西方如何通过对华恐惧来表达其自身的道德困惑和文化分歧。在本书中,我强调对华态度背后的文化因素而非政治经济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仅仅关注硬实力威胁的趋势。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认为,文化和认同与经济军事实力这样的“现实政治”毫无关系;而本书对这一说法提出了挑战,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新兴但不断发展的领域的贡献。 本书侧重三个关键领域的关系:发展模式、软实力和民族中心主义(相信本民族及其文化的内在优越性),这种信念在中国和西方都不难发现。第1章分析外界对“北京共识”(BeijingConsensus),即中国发展模式的反应,并介绍软实力的概念。本章认为,围绕中国到底是一个“负责任大国”还是一个“修正主义国家”展开的辩论没有切中要害,因为它忽视了中国接受全球规范后对西方利益构成的挑战。第2章描述了中国软实力在国内的发展和人们对它的看法。尽管中国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但中国软实力还会在国内事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帮助协调民族关系并促进可持续发展,这是中国和西方在理解软实力这一概念时的重要区别。 第3~7章分析了中国软实力的具体例子。首先研究中国政府通过在美国和西欧播放一系列国家形象宣传片来提高声誉的举措,接着讨论中国媒体、艺术和电影行业的发展。第4章探究儒家学说的复兴,特别是中国政府出资创办的语言和文化中心项目——孔子学院的兴起。尽管孔子学院在大多数城市都受到欢迎,但也有一些地方对其怀有敌对情绪。本章会通过分析语言和认同之间的敏感联系来挖掘这些反应背后的原因,并得出结论。第5章描述中国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而开展的软实力活动。郑和是明朝的著名航海家,他率领船队远赴非洲东海岸开辟贸易航线。今天,郑和简直就是中国航海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中国政府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作为其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证据,证明中国历来热爱和平,只有古代科技成就的辉煌历史能与之媲美。第6章分析“天下”这一概念,天下观是中国乌托邦式的政治理论,它挑战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复兴古代朝贡体制的一种尝试。他们认为,这种体系可以为开展国际合作和建立社会秩序提供参考。第7章探究中国的种族观念和文明教化使命。本章揭示中国对内实现现代化和对外帮助他国推进现代化的联系,以及中国开拓海外市场和加强国内“文明建设”的关系。 总体来说,第3~7章涉及中国软实力挑战的五个关键领域:艺术传媒、语言、历史、国际政治理论和种族。每一章结尾都有一个简短的结论,说明本章事例如何挑战国际社会,特别是挑战西方对身份认同、现代性及安全等观念的认识。第8章是本书的最后一章,分析外界如何猜测中国以及这种想象的恐惧所反映出的自身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许多人在试图理解中国时,固然会借助直接经验,但想象和成见仍然在头脑中占据一席之地。 虽然有些读者会失望,但我不想给出应对之策或者预测中国的未来。我害怕自己会出现偏颇。但这本书的初衷不是评判是非,也不是猜测中国的快速增长还能坚持多久。在我看来,这方面的评论已经够多了。本书只是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提出为什么中国的崛起会引起外界的恐惧,并努力从众多不那么显眼却相当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中寻找答案。 目录 推荐序一 VII 推荐序二 XV 前言 XXXI 第1章 北京共识 为什么“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 006 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009 误读中国软实力 012 双赢还是双输? 015 结论 第2章 为什么中国需要软实力 国内外软实力 028 中国软实力的双重作用 033 结论 036 第3章 中国媒体的海外攻势 中国制造:一场形象宣传活动 042 全球媒体攻势:带有中国特色的Cnn 047 恨还是爱:艺术和电影 053 结论 060 第4章 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 072 “美国,向孔子课堂说不” 076 语言与身份认同 080 结论 084 第5章 郑和:中国软实力形象大使 软实力英雄:郑和 092 结论 102 第6章 中国的“天下”理念 秩序观 109 张艺谋与《英雄》 115 结论 121 第7章 西方为什么如此害怕中国 中国的种族和民族 128 汉族崛起? 131 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135 结论 138 第8章 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 中国“幽灵” 143 当想象肆无忌惮 154 毫无想象力 159 给中国崛起照一下镜子 161 致谢 165 试读章节 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北京共识的弊端,比如贪污成风、地区间商业竞争残酷、扰乱市场秩序、缺乏言论自由、收入差距扩大、享受不到社会福利的农村地区爆发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活动,以及近几年才开始着手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但是,就像我所说的那样,本书不是要批判各种发展模式,而是要揭示这些硬实力问题背后隐藏的软实力恐惧问题,以及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在探讨中国软实力之前,我首先要指出为什么一些中国问题的观察家会出错,并解释外界对中国的恐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的原因。为什么“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 2010年《经济学人》杂志组织了一个在线论坛,讨论中国的发展模式是否比西方的好。换句话说,与私有制和民主选举相比,北京共识是不是一条更好的通往繁荣的道路?尽管大多数回应者认为不是,但仍然有高达42%的回应者认为中国模式更好。 这个在线讨论背后隐藏着两个重要但经常被人忽视的事实:北京共识既不是“北京”(中国)特有的,也不是一个“共识”。首先,在1978年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实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模式的基本原则就已经在东亚其他地区形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新加坡都在没有进行政治改革的情况下,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自由化,并及时地实现了民主化。但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之初,它们都奉行资本主义、出口导向型增长和威权政治控制。当然,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也不同,但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模式”首先注重经济发展和法制改革,其次才是政治自由化和富有活力的公民社会。因此,除了中国政治改革的步伐慢于其他国家外,这个模式并不是中国特有的,只是因为中国国力强盛使北京共识更具国际影响力罢了。甚至连“北京某识”这个说法本身也不是中国首创的,而是由美国评论家乔舒亚·库珀·雷默最早提出。 更重要的是,北京共识其实算不上一个共识,在中国国内更是如此。中国的政策制定过程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果断坚定。当今的领导人不具有毛泽东、邓小平那样的个人权威,所以任何大胆突破的举措要想取得各部门的一致通过,都变得越来越艰难了。即便中央政府有权任命各个省的省长和省委书记,但也无法强制执行许多指令。虽然中共中央也出台了一些旨在保护环境、改善人民健康、提高教育水平和增加养老金的规定,但部分官员会无视中央的规定,或者在统计报告上做手脚。当然,如果说真要有一个共识的话,这个共识就是“务实主义”…非常美式的哲学观。 此外,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北京的经济策略发生了转变。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始终如一的说法嗤之以鼻。尽管这种话题很少在公众面前讨论。但在党内人士围绕政府的规模、改革医疗卫生体系、减小收入差距和调整政治改革步伐等问题却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讨论。 北京共识在许多方面被视为中国软实力在全球的体现。中国正在重塑国际发展格局,不断限制西方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力,正如美国前外交官斯蒂芬-哈尔珀(stefanHalper)所言:“中国正在压缩西方思想。”这不禁让人回想起20世纪90年代的一场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辩论。当时,南亚地区的许多领导人认为,该地区具有反映儒家文化及其历史的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因此,他们的专制统治是合理正当的。不过,一旦中国的发展速度变慢或者政治体制崩溃,关于中国模式的言论也许就会慢慢消失。《经济学人》论坛里的许多评论实际上也提醒了读者,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被理想化和妖魔化。 所以,北京共识既不是一个共识,也不是中国特有的。它只是对中国成功崛起战略的全面概括。 P6-P8 序言 推荐序二 “软实力威胁”、“中国恐惧”和西方的脆弱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这本书让“我们”(中国人)了解“他们”(西方人)为什么会有“中国恐惧”。这里姑且不说“中国”到底指的是什么。 前几年,西方对中国主要是“关切”,现在则上升为“恐惧”。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演化,值得注意。据大公网报道,某中国部级官员在与一些欧洲部长会谈时了解到:“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欧洲对中国的感觉‘并非仅是疑虑,而是恐惧’。” 为什么恐惧中国?恐惧中国什么?这些可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难以简单回答。 在科学研究的意义上,“中国恐惧”这一现象值得观察和分析。一位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生活过的英国学者以“中国恐惧”为主题,从“软实力”的角度出发,写了《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回答西方世界(主要是英美国家)存在的“中国恐惧”现象。应该说,这是截至目前,我看到的比较独特的研究“中国恐惧”的专著。 西方恐惧中国,仍然是一种从西方出发、以西方为中心的看法。西方有着关于“恐惧”的文化。美国立国的理由之一是为了“免于恐惧”。免除了恐惧被叫作“自由”的一种。也即,有了恐惧,就不自由了。“二战”期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41年1月6日发表声明,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的四大基本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 从中国人的角度观察西方对中国的恐惧也许会很有意思,也值得推荐给各位。这里我仅想指出一点,即西方的对华恐惧心理也许反映了西方的内在脆弱性。 曾做过美国国务院短期高级外交官的谢淑丽教授在2007年出版了她关于中国的厚重之作《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这本书中,谢淑丽的核心观点是,“崛起的中国”即使可以看作美国之后的“另一个超级大国”,却是“很脆弱的”。 受到《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一书的启发,我认为,“中国恐惧”,包括对“中国软实力”的恐惧,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西方的脆弱性。这是我在这里要表达的一个核心观点。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的作者说,西方对中国的恐惧发生在两大几乎同时发生的世界事件之后:“中国崛起”和“西方危机”。后者指的是“西方深陷哲学和政治质疑”——西方人“怀疑自身制度,开始质疑其长期持有的普遍价值观以及自身政府体系的优越性”。 这本书指出,“恐惧反映出一个人、一种文化,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这种脆弱性”;西方“通过对华恐惧来表达其自身的道德困惑和文化分歧”。 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人总是高估西方,而往往低估西方的脆弱性,甚至根本想不到。在我看来,“中国恐惧”反映的正是西方的脆弱性。 有一些东西似乎确实能够支持西方的“中国恐惧”,比如“中国软实力”对西方的威胁。“中国软实力”最近成为多位西方作者热衷的议题。 当然,西方谈论中国的主流论著强调的仍是中国的船坚炮利,即经济和军事的高速增长,而非发展模式、文化和认同等只能意会的非经济、非军事的东西。这位作者指出:“在本书中,我强调对华态度背后的文化因素而非政治经济因素,这也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仅仅关注硬实力威胁的趋势。”从这个方面看,该书的论述角度的确与众不同。 关于西方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研究甚至恐惧,我在这里要说几句。 并非只有“软实力”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实力,而是说,软实力是比硬实力更加重要的实力。大国崛起的历史表明,国强民富、船坚炮利的崛起本身代表的不仅是“硬实力”,而且是“软实力”,但是,暴富,尤其是一夜暴富,走捷径的“有水快流”带来的“发展”,即使在“硬实力”的意义上,也充满了问题,其背后更是缺少“软实力”的基础,无法持久。所以,“软实力”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大国崛起。 “软实力”是西方(美国)概念,已成为西方衡量中国之力的一种流行方法。 西方关注中国的“软实力”,也不过是近10年的事情。一开始,西方并没有注意到“中国软实力”问题。原因很简单,除了西方的过度自信外,主要是因为西方认为中国根本不可能在“软实力”方面与其竞争。被中国人广泛引用的已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话就是这方面的明证。这位“铁娘子”说过,“中国只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在过去10年,西方的代表性学术机构多次邀请我专门谈“中国软实力”,包括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和北欧亚洲研究协会等。从与西方学术交流的角度看,当前和未来的“中国软实力”确实是西方关注的一个焦点和焦虑所在,因为“中国软实力”事关未来世界秩序的历史性转换。 关于“中国软实力”,西方存在两大学派。一派是夸大“中国软实力”,并将其上升到对有关国家(如美国)的“威胁”的战略高度。这本书提到的“中国发展模式”就是这一派论述的中心议题之一。另一派则是藐视“中国软实力”,认为中国尚且不知什么是真正的“软实力”以及如何培养真正的“软实力”。 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方到底如何在“软实力”问题上对话。正如本书作者所说,有的西方人想批评中国,但批评不到点子上,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所以,西方应该首先更新关于中国的知识,然后再谈论“中国软实力”及其影响。 难道本书作者真的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看看他是否做到了这一点。 “中国恐惧”是西方的症状,而不是中国的问题。但是,由于这个症状与中国有关,因此中国无法置身事外。我的建议是,即使我们认为这样的西方反应有点儿可笑,也不应该简单化处理。反驳和否定西方并非最好的回应方式,因为这可能适得其反,加剧西方的“中国恐惧”,加剧中西关系的某种“恶性循环”。 “中国恐惧”也许是多余的、神经质的,最终会发现只是虚惊一场。但是,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这本身会令我们恐惧,因为“中国恐惧”的消极后果很多,中国和中国人有可能需要为此付出巨大的国际代价。西方可能会限制中国人进入,拿到西方国家签证可能变得更加困难。那些恐惧中国的外国政府和人民可能本能地、粗暴地抵制中国的一切。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也许需要改变应对的方法和内容。一再向西方保证“中国不称霸”或者“中国崛起有利于西方”,几乎是继续助长西方的脾气。害怕西方,因为西方“恐惧”“中国软实力”而不敢全面发展“中国软实力”,相当于迁就西方的弱点。 总之,假如中国作为医生来治疗西方的恐惧症,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对症”,然后才是“下药”。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对症”,也有助于我们“下药”。 2013年5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张国祚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 该书主要围绕三个关键领域(发展模式、软实力和民族中心主义),运用哲理思维,依据大量素材,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威胁论”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其本质的虚妄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阎学通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害怕中国崛起。读完这本书,那些支持和反对“中国威胁论”的人就会明白这两种观点都站不住脚。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国软实力:谁在害怕中国》一书,回答西方世界(主要是英美国家)存在的“中国恐惧”现象。应该说,这是截至目前,我看到的比较独特的研究“中国恐惧”的专著。 华志坚 美国汉学家、加州大学历史教授,著有《21世纪的中国》 这本书不仅颇具洞察力地分析了中国软实力,而且敏锐地批判了近年来的“中国热”和“恐华症”。 斯蒂芬·哈尔珀 英国剑桥大学美国研究室主任,著有《北京共识》 你不需要同意巴尔这本书的方方面面。不过他对中国软实力应用的探究以及对全球信息空间利用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启发。在这些动态问题上,巴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