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楼旧事
分类
作者 张羡尧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靖塔下这山旮旯里的乡村逐渐热闹起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看这里“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天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们欣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问起土楼的来源、建构,土楼人的生活、劳作、人文、风情……“作为生在土楼长在土楼的张羡尧答也答不完。当被问到有没有关于土楼的资料给他们看看时,他才感觉到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谁能做这样的事呢?在责任和使命感的驱使下,他动笔写成《土楼旧事》。

内容推荐

《土楼旧事》是一个老人对土楼旧事的深情回忆,这是一本关于家乡的乡土读物。

《土楼旧事》是一个一辈子生活于土楼的老人对土楼的叙述与讲解,所以张羡尧完全不需要“精雕细琢,故布疑阵,故作惊人之笔”(别林斯基语),他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而谈,有一说一,从村子的由来到土楼的落成,从先人的轶闻传说到祖辈们的艰苦创业,从民俗风情到方言俚语,他都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自成一说。一座庞大壮阔的土楼是如何平地拔起,一层一层往上建造的;为什么要建造圆楼,如何开地基砌石脚等等。因为作者本人曾是四乡八里远近闻名的木匠,参与建造过不少土楼,所以他文章的最后一辑为我们提供了建造土楼的具体流程,便是真确的第一线的经验之谈,这无疑是很宝贵的资料。

目录

塔下旧事

大坝由来

崇文重教

楹联巧对

造福桑梓

和兴楼

积兴路

“洋”“土”俩师傅

河山攻圆寨

“七二四”惨案

土楼捉贼记

阿德叔“打灶头” 

才子崇礼

赔本“公清” 

乡长轶事

慈善家张善庆

怀念阿金婆

纪念荣汀公

悠悠德远堂 

民间小作坊

传说轶闻

才女阿娇

秃笔

昨天随便

阿胖嫂

破碗之谜

智防小偷

金利来,包了

天周屘相亲

爪篓戽水捡花针

九石三升种

问路

阿庆伯看戏

二指神功

插桃枝的来历

阿足哥和阿福叔

有中没福

阿仁哥埋银记

水口伯公

清宁宫传说

伯公松树

卖糍粑趣闻

土楼秀才故事三则

民俗风情

命名取字意味深长

居家俗话浅白在理

红白喜事礼仪讲究

以礼待客母舅为尊

风味小吃香甜可口

逢年过节礼仪繁多

儿歌上口欢乐有趣

游戏活动身心有益

捉鼠捕雀为粮除害

禽畜打斗人性其中

建筑艺术

土楼建筑流程

土楼建筑艺术问答

后记

试读章节

“洋”“土”俩师傅

外来的为“洋”,本地的为“土”,这是人们心目中对这两个字的粗浅认识。1970年,塔下村要建村部,选址在坎头楼,也叫永盛楼,此楼是塔下开基祖第一座土楼,1926年被军阀张毅火烧后,由于房主人多事杂,一次次都重建未成。村委会建村部,是全村人的事,村民无话可说,村委会定下来:楼原基础重建,18开间,以木土结构建筑。当时村里组织木工专业队,村委会有人提议叫自己的木工,有人提议要外地“洋木工”才稳当,恐怕自己的土木匠做不出来。最后决定“双班斗”:请一组叫阿炎师的外地“洋”师傅,一组叫阿尧师的本地“土”师傅,同时施工。村书记张巨春支持“土”师傅,他说:“就是没建过土楼,自己学一学也好。”

阿炎师高中毕业,求学路走不通,放弃求学做木工。他精通建土楼技术,抡起五斤大斧,步步五分,平整快捷。他扬言阿尧师学细木,只会做半门的师傅,岂敢与他争建楼。“人怕奚落,火怕烧着”,阿尧师听到洋师傅如此不恭的话,心想:土楼里的土师傅就不会建土楼吗?那就走着瞧吧!其实阿炎师不知阿尧师也是高中毕业后上大学无门,教书受阻才改学木工的。做了五年细木,基本已精湛熟练,在土楼里就是有名的师傅了。如今要建土楼改做大木,无非是搞清楚土楼的基本尺寸及做法而已。他认真研究土楼结构各部件的做法,对圆楼方楼进行测量,绘制详细楼图样,拜访老一辈木工师傅。“胸有成竹”地与阿炎师斗功夫。

坎头楼是独特的土木结构土楼,前后7间,过道梯路计2间,前面7间一层,过道及梯路二层,后座三层,是交椅式的土楼。这样结构的土楼,木工师傅必须要有精湛的技术、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对于阿炎师、阿尧师两个半路出家的师傅真是一场建筑技术的考验。他们各自带几个二手师傅在各自的工场制作土楼木构件,房间的长宽高低定下后,统一尺寸。阿炎师工场在庆光楼前,阿尧师工场在德远堂前,两伙师傅分别施工,互不通气,互不相访,下料才能见高低。

第一层土墙夯成,择吉日良辰竖柱架料,按旧规矩是要师傅杀雄鸡制煞,拜扬公先师保佑竖柱大吉、工作顺利。那时“破四旧”,只要把毛主席像贴在正厅墙中央就算了事。两伙师傅竖起正厅柱子及扛乘、棚乘。阿尧师先架料,这时天即将下大雨,当地小工争先恐后,在阿尧师指导下很快地把正间梯路通到门厅的柱子、扛梁、骑同等木料架好。一切顺利完成。到阿炎师架木料时,天公不作美,雨越下越大,淋湿木构件的孔与榫头,造成榫大孔小难以安装。阿炎师抡起大斧头用力捶打,下面的小工们用讥笑的口气喊着:“加油!加油!……”弄得阿炎师面红耳赤、满头大汗,冒雨把木料安装完毕。这一回合可称阿炎师输了。

接着做第二层,两伙师傅仍旧各做各的构件,互不交往。到土墙夯成择日架料时,双方分别把木料架上,大家一看,左边墙头挑像干烟筒头,孤单小气,一支木料翘起托桁;右边墙头出挑是副舌拱斗托桁,美观大方。大家一看,夸本地师傅认真细致,为自己村里的事业不惜工本,外地师傅为赚钱偷工减料。观望的村民七嘴八舌,吵着要做像本地师傅结构一样的副舌挑。这样,装完后两边结构一样,对称好看。阿炎师只好翻工,又输了一回合。

从此以后,阿炎师觉得不能轻视本地师傅,做第三层木料时主动与阿尧师和好,双方商定尺寸、式样,不再争斗了。双方统一公开作业,把第三层的木构件做好,顺利地完成整座土楼建筑。

阿尧师经过这场建土楼的争斗,造楼技艺迅速提高,当地民众也不会说他“土”师傅了,名声越来越响亮,他的造楼技艺从土楼里做到土楼外,成为“洋”师傅了。

P23-25

序言

何人不起故园情

——《土楼旧事》序

何葆国

这是一个老人对土楼旧事的深情回忆,这是一本关于家乡的乡土读物。

每个人对家乡的眷念,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大致相同的意象:弯弯的村道、莺飞草长时节漫山遍野的花儿、历尽沧桑的老宅、门前潺潺流淌的小河,当然,还有母亲的笑容,还有带着本地腔调的方言,以及本地食材做出的菜肴……这是一个人故园情深的构成要素,是一个人内心里最温暖的记忆。现代人奔走于都市的钢筋森林之间,在他茫然、困惑甚至倍感心力交瘁的时候,故乡总是他的精神寄托。这种注定无法割舍的情感,概莫能外。当我打开张羡尧先生的《土楼旧事》时,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眼前立即出现那宁静悠然的古村落和巍峨耸立的土楼,我已记不清在塔下和大坝行走过多少次了,徜徉在鹅卵石砌成的村道上,小桥、流水、土楼,这个古朴的小村子,这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谧而超脱,总是让我流连忘返。我曾经在大坝的土楼内和友人大碗喝酒彻夜长谈,也曾经许多次带着外地的艺术家在那里走家串户。在张羡尧先生的字里行间,我关于土楼的许多美好记忆被唤醒了,我看到了如诗如画的土楼风情,也被土楼所蕴含的丰厚人文内涵再一次打动。

这是一本质朴无华的书,俄国评论家别林斯基曾经说过:“朴素是一部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这种条件就其本质上来说,是排斥任何外部装饰和精雕细琢的。朴素是真实的美。”虽然说它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文艺书籍,但是在我看来,它比一般文艺作品更显示出一种真实的价值。它是一个一辈子生活于土楼的老人对土楼的叙述与讲解,所以他完全不需要“精雕细琢,故布疑阵,故作惊人之笔”(别林斯基语),他就像拉家常一样,娓娓而谈,有一说一,从村子的由来到土楼的落成,从先人的轶闻传说到祖辈们的艰苦创业,从民俗风情到方言俚语,他都了如指掌,信手拈来,自成一说。一座庞大壮阔的土楼是如何平地拔起,一层一层往上建造的;为什么要建造圆楼,如何开地基砌石脚等等。因为作者本人曾是四乡八里远近闻名的木匠,参与建造过不少土楼,所以他文章的最后一辑为我们提供了建造土楼的具体流程,便是真确的第一线的经验之谈,这无疑是很宝贵的资料。

当年不入法眼的上楼,如今天下闻名,土楼所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使其本身超越了住宅的局限性,从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实土楼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文化圈,如此浩博精妙,它不仅仅是一种民居,它已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土楼里安居乐业的子民们,他们日常的生活里洋溢着丰富的人文气息,使坚硬的土墙也变得温情脉脉;对他们来说,土楼不仅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场所,而是一片精神的家园、一个灵魂的象征和一种文化的代表,对所有游客来说,土楼则是一道生生不息的鲜活飞扬的人文风景。如何挖掘和表现土楼的人文内涵,文学、美术、摄影等等艺术门类大有可为,然而,目前的困境在于很多人对土楼的认知还停留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层面上,我们迫切需要对土楼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和细致、客观的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羡尧先生《土楼旧事》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功莫大焉,它的价值是其他艺术作品所不能取代的。

作为故乡的一个符号,土楼是游子乡愁最柔软的部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土楼是所有人共同的财富。张羡尧先生生于土楼,长于土楼,风雨沧桑数十年,他和土楼一起见证了这个世间的一切,《土楼旧事》是他的人生积淀,俨如一壶老茶,让我品味出酽酽的乡土芳香,此中有真意,何人不起故园情?  2012年5月22日写于南靖

后记

2008年7月7日,福建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靖塔下这山旮旯里的乡村逐渐热闹起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看看这里“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上长出的蘑菇”,天天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他们欣赏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建筑,问起土楼的来源、建构,土楼人的生活、劳作、人文、风情……“作为生在土楼长在土楼的我答也答不完。当被问到有没有关于土楼的资料给他们看看时,我才感觉到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谁能做这样的事呢?在责任和使命感的驱使下,我动笔写成此书。

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父老乡亲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兄长张羡仁及家人的帮助,尤其是摄影家简喜梅女士提供了大量的图片,使本书丰富了内容,增强了可读性;作家何葆国先生为本书作序,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在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是持斧头的木工,对写作毫无经验,书中难免有许多纰漏,谨请读者批评指正。

张羡尧

2012年6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