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是著名“红墙女作家”顾保孜最新力作,它全景式披露毛泽东六位亲人牺牲经过,是一部全面讲述毛泽东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谨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本书讲述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先后失去毛泽建(小妹)、杨开慧(妻子)、毛泽覃(二弟)、毛泽民(大弟)、毛楚雄(侄子)这五位亲人,并与六个孩子骨肉离散;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中,他又……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顾保孜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是著名“红墙女作家”顾保孜最新力作,它全景式披露毛泽东六位亲人牺牲经过,是一部全面讲述毛泽东与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故事的纪实文学作品!谨以此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本书讲述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先后失去毛泽建(小妹)、杨开慧(妻子)、毛泽覃(二弟)、毛泽民(大弟)、毛楚雄(侄子)这五位亲人,并与六个孩子骨肉离散;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中,他又…… 内容推荐 《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的作者是顾保孜。 《牺牲(毛泽东和失去的亲人们)》: 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先后失去毛泽建(小妹)、杨开慧(妻子)、毛泽覃(二弟)、毛泽民(大弟)、毛楚雄(侄子)这五位亲人,并与六个孩子骨肉离散;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中,他又失去了历经劫难后唯一健全的儿子毛岸英。 六位亲人的牺牲,也标志着毛泽东为实现自己革命理想所做出的真诚付出。毛泽东在不断的失去和悲伤中,不断强化自己的理想信仰,不断扩展自己的胸襟与眼界,也不断完善着一个伟人所应该具有的气魄和胆略。 目录 第一章 失去双亲 ·26岁的毛泽东正在全身心投入驱张运动时, 噩耗不期而至,今生是否还能与母亲见最后一 面?一路他都在后悔,为什么没有留母亲在长沙 多治疗一段时间呢? ·毛泽东赶了一天一夜的路,可是到家他只见 棺材不见亲娘。毛泽东第一次品尝到了心碎般的 巨痛。在他感觉中最不可能失去的便是母亲,而 偏巧母亲是他第一个失去的最亲的人。 ·母亲文七妹在毛泽东出生后不久,就带着他 拜了石头为干娘,于是毛泽东的命与石头有了某 种关联。他和前面两个夭折的男婴相比,不仅身 体硬朗,而且连脾气秉性都与石头有些相像。 ·毛顺生是一个严父,也因此成就了毛泽东的 反抗性格。父亲最大的希望就是儿子既能成为田 间一把好手,又能精明算账。后来父亲发现,凡 是他要求毛泽东做到的,正是毛泽东不想做的。 ·毛顺生在儿子15岁时打起了如意算盘,为儿 子讨了一房新媳妇,想用来拴住毛泽东的心。不 料,婚姻成了新娘子的悲剧。毛泽东反对封建包 办婚姻的唯一出路就是到外边求学。 ·毛泽东求学心切,又不能没有父亲的经济支 持。于是,毛泽东冥思苦想,设计了一场“说情 宴”,人多力量大,他的梦想终于成真。 ·毛泽东带着向往和兴奋来到了心仪已久的新 式学堂,可学校并没有敞开热烈的双臂拥抱他。 表兄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世界的窗口,毛泽东在 苦闷中却获得了新思想。 ·母亲去世四个月后,50岁的父亲也“迫不及 待”地追随母亲而去了……父亲离世时,毛泽东 却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同样也面对着一个切骨 之痛的葬礼。 ·毛泽东有一段美好且充满追求的学生时代, “恰同学少年”留下了火一般的激情。在这段学 生生涯里毛泽东遇到一个“指路人”,他就是恩 师杨昌济。 ·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这成为他革命的一个 转折点。在那里他结识了许多有革命理想的先驱 者,在播撒理想种子的同时,也与恩师的女儿杨 开慧一起播撒着爱情的种子。 ·毛泽东第二次到北京,他与杨开慧的恋情浮 出水面,并得到杨家的认可。然而这一次却是与 恩师诀别。最令他遗憾的是恩师没有看见他与杨 开慧成婚的那一天。 第二章 兄弟姐妹 ·悲剧谢幕,喜剧登场——毛泽东和杨开慧要 结婚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反封建的思想具体落 实在自己的婚礼上:不要花轿,不要一切与封建 婚姻习俗有关的礼教。 ·在长沙的大家庭中,长兄长嫂如父如母,毛 泽东与杨开慧带领弟弟妹妹度过了一段其乐融融 的生活时光。 ·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不仅得到个妻子,也 得到个助手。家庭与国家,个人与民众,生活与 生存,考验着这对年轻的夫妇。 ·一旦分离,时间便是最好的心理医疗师,两 人都忘却了以前那些不快的争吵,满心都是思念 与对团圆的期盼。他们夫唱妇随,在韶山办起了 农民运动夜校。 ·北伐战争时期,毛家兄妹都成为了毛泽东有 力的助手。他们协助毛泽东潜在湖南乡村,研究 农民问题,肩负起宣传组织农民的重任。 ·由《沁园春·长沙》到《菩萨蛮·黄鹤 楼》,毛泽东完成了由一介书生转型为职业革命 家的心灵历程,他第一个提出了“农民运动”, 一时语惊四座,各种声音随之而起…… 第三章 生离死别 ·1927年4月和7月,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 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生死存亡中,我党确定了武装反抗 国民党屠杀政策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并作出了在湘、 鄂、赣、粤举行秋收起义的决定。 ·1927年9月9日对毛泽东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天, 他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这天,他用政治家握 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这天,一 条用鲜血铺洒的路延伸到毛泽东亲人的足下…… 第四章 祸不单行 ·从1927年秋收起义到1934年红军长征,毛泽东经历了三 次大起大落。在此期间,他还先后失去了杨开慧、毛泽覃和 毛泽建,并与六个孩子骨肉离散。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力 ,任何人都是无法承受如此精神重创的。然而,他承受了…… 第五章 爱情亲情 ·毛泽东的儿子们因为父亲的缘故,从小流离颠沛,受尽人间 之苦。三兄弟中只活下来毛岸英与毛岸青。十年后,毛泽东得 到了来自莫斯科的儿子们的消息,他久悬着的心放下了。 ·然而他的另一颗心又提了起来,与他共同生活了十年的贺子 珍负气离开延安,也去了遥远的莫斯科。几乎同一时间,23岁 的江青走进了延安。这一进一出,如同人生的跷跷板,起落出 两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第六章 手足之痛 ·1943年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杀害,毛氏 三兄弟走了两个。毛泽东在延安彻夜未眠,想起了与大弟朝夕 相处的一幕幕,禁不住热泪长流,久久无法释怀。是毛泽民默 默地担负起家庭重任,成全了毛泽东闯天下的雄心。毛泽民跟 随毛泽东参加革命后,发挥他所长,为党开创经济和金融工作, 创下家业,当好管家,使党和红军在最艰难的时期克服了一个 又一个的经济困难。 第七章 父子之间 第七章 父子之间 ·苏联卫国战争结束后,毛岸英踏上了回国的 旅途。毛泽东在与儿子离别1 8年后再次相见,心 里感慨颇多,他觉得儿子回中国的第一件事就应 是下去接受锻炼。 ·毛泽东拉着儿子的手说: “农民手上有老茧, 你手上却是血泡,说明你还没有完全学好农活。等 手上老茧厚了,你才能从劳动大学毕业,然后再来 上延安大学。” ·毛岸英在父亲的教育下渐渐成熟。毛泽东开 始让他担任更重要的工作,东渡黄河到山西、河 北等地参加土改,他与父亲再次开始了书信往来。 ·毛楚雄是毛泽覃与周文楠的儿子,他没有见 过毛泽东的面。他牺牲时不到19岁,是六位烈士 中最小的一位。 ·毛岸英真的长大了,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子, 他的这个秘密最早被邓颖超发现了,身边的人都 帮着他们出主意,想点子。如何告诉毛泽东,成 了让毛岸英挠头的事。 第八章 白发送子 国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 全世界庄严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此时此刻,“为 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天际边回荡。 ·毛岸英结婚后,奉命回湖南老家看望父老 乡亲。往事悠悠,家乡一草一木总关情。然 而,生命密码也设定了他第一次探亲也是最后 一次告别。 ·毛岸英报名要去朝鲜战场,妻子正在医院住 院。他与妻子告别,突然转身向妻子深深地鞠了 一个躬,随后他的身影便被漆黑的夜色吞没…… ·毛泽东在和平年代里再次品尝了失去至亲的心 痛。大儿子阵亡朝鲜战场,毛泽东以他超强的忍受 力点头同意让儿子永远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为了让儿媳刘思齐完成学业,毛泽东决定 对她暂时保密,而他自己独自承受着这个巨大 的痛苦。最后他说服了儿媳妇,同意将毛岸英 安葬在朝鲜。 ·年幼失去父亲的刘思齐,在失去丈夫的时 候却得到了毛泽东如亲生父亲般的关怀。在毛 泽东的鼓励与督促下,年过30岁的刘思齐终于 迈出了再组家庭的脚步。 ·半个世纪中,刘思齐四次和毛岸英“相 见”,第一次“相见”,她的精神几乎崩溃,是 在毛泽东的关爱下才坚强地活了下来。 试读章节 第二章 兄弟姐妹 长辈们的离去让毛泽东承担起长子的责任,他将兄弟姐妹都接到长沙或工作或求学。兄弟姐妹情同手足,一家人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相互鼓励,意气风发,在大革命风暴中先后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这是毛泽东与家人相处时间最长,也是他人生中难得的一段温情时光。 悲剧谢幕。喜剧登场——毛泽东和杨开慧要结婚了。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反封建的思想具体落实在自己的婚礼上:不要花轿,不要一切与封建婚姻习俗有关的礼教。 1920年的冬天,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泽东要结婚了。他们结婚并不像我们现在人想象的那样,按着程序、按着步骤而来。毕竟杨开慧出身名门,加之她1岁多时父亲杨昌济赴日本留学,后又到英国艾伯丁大学留学,所以父亲对家中唯一的女儿灌输了许多新思想。比如,杨开慧刚到学龄,父亲就从日本来信嘱咐母亲要让女儿读书。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能读书是一个很奢侈的愿望,可是杨开慧由小学一直读到中学,没有受到任何阻力。在她11岁的时候杨昌济结束了近十年的留学生活,回到了她的身边。父亲的归来如同带来一股清新的风,那便是西方的文化,西方人的理念,让幼小的杨开慧懂得了中国女性与西方女性的差距,也让她知道了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除了不能接受教育,不能步人社会,最为严重且直接的摧残便是婚姻。中国女性几乎没有一个人有属于自己的婚姻,能与爱联系在一起的婚姻少之又少,女人的婚姻往往与各种利益捆绑在一起,而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使得女性处于社会的底层乃至于大家庭的底层。 杨昌济在国外学习生活了近十年,回到长沙他选择了以教育为己任,谢绝了当时人们都梦寐以求的高官厚禄。因为他回来后发现女儿虽然在女子学校里能学到文化知识,但同时也接受了中国封建社会那套伦理学说。这是他最不想看到的教育毒害,也是他最为痛心疾首的一种教育现实。于是他让女儿回到家中,他亲自做女儿的老师。他为杨开慧制定了一套西方教育课程,学英语,阅读西方文化书籍,让她更多地关心社会的变化、政局的发展,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荣辱得失。这时的杨昌济首先打破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将女儿与儿子一样对待,一样教育。因为他是一位伦理学老师,懂得要用伦理道德的思维方式尊重生命,维护做人的权利与尊严,即使是他生养的孩子也不例外。 杨昌济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任教后,全家人随着他住进了学校里。但是老家板仓的大宅子也是他们全家人经常回去的地方,和现在人城里一套小房子、城郊一套大房子,忙时住城里、闲时住郊外很相像。 因为杨昌济非常赏识毛泽东、蔡和森等学生,所以师生之间无拘无束、不分彼此,师徒森严的封建等级界限在他们师生之间是不存在的。那时的杨开慧只有十几岁,经常见到父亲的学生来家里探讨各种社会问题,包括毛泽东在内。 父亲开明的思想与文明的教育方式,让杨开慧从小就有接触外人的机会,她与毛泽东的相识也是缘于此。然而少女之初的认识…… P59-6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