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傲编著的《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的网民自我意识也是从这三个维度或范畴去看待的,自我意识三分法对本书的“网民自我意识”的理解和界定同样适用。因为在一般情况下,网民也是一个能够正常活动、拥有正常意识的普通人,网民的自我意识与非网民的自我意识并无根本意义上的不同,不同的只是网民的自我意识是通过网络互动来建构和呈现的,而非网民的自我意识是在非网络环境下建构和呈现的——即只有建构和呈现的环境上的区别,而不是自我意识本身在形式或内容上有什么区别。因此,本书所谓网民自我意识就是指网民参与网络互动过程中所建构和呈现的自我意识,它的构成依然符合三分法所规定的范畴,网民的自我意识同样也是网民维持其自我同一性的根据之一。
郑傲编著的《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试图通过对网络互动的考察,来探讨多样性的网络互动中网民自我意识的建构与呈现过程及其影响和作用。试图通过这样的研究,能从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中看到个体与网络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或机制,从而为理解各类网络传播现象提供一个心理和行为的视角。
本书认为,自我意识是作为一个正常、完整的人类个体的基本心理结构,是个体行为活动的重要心理依据,是人类个体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的重要心理组成部分。网民的网络活动的本质就是发生了“网络——自我”的互动过程,因此网民自我意识的建构和呈现是通过网络互动得以完成的。网络互动,一方面产生了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另一方面也对网民自我意识的建构和呈现过程产生了影响,即网民在不同的网络互动下其自我意识的建构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与内容。
本书认为,按照网民个体参与的各个不同网络互动中其网络活动的基本互动对象来进行划分,存在三种基本的网络互动类型,即:网络文本的互动,网络群体的互动以及网络个体的互动。本书就是对这三种不同的互动类型中网民自我意识在建构和呈现的方式、内容与特点进行研究,从而归纳、概括和总结出网民在网络互动环境下的一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的自我意识活动现象。这为观察、理解和分析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切入点和观察点。
导论的基本内容主要为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的理解和界定。可以为较清晰、完整的理解对本书的写作目的以及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的理解与界定提供一个知识基础。
第一章网络文本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主要研究了网络文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在网络上表现的形式与特点,进而分析在网络文本互动过程中网民建构和呈现的自我意识及其形式与特点。
第二章网络群体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主要研究了发生网民群体互动的网络空间的形式与特点,以及在这些网络空间下的群体互动过程中网民自我意识建构和呈现的方式与特点。网民群体互动主要分为公共群体互动和社区群体互动两个主要类型来进行研究。
第三章网络个体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主要研究了发生网民个体互动的网络空间的形式与特点,以及在这些网络空间下的个体互动过程中网民自我意识建构和呈现的方式与特点。网民个体互动主要分为熟识个体互动和陌生个体互动两种类型来进行研究。
第四章和谐社会中网民自我意识的建构,主要从建构具有和谐社会内涵的网络文化氛围和建构具有和谐社会内涵的网民自我意识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与探讨。从社会宏观建设到微观个体引导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能为建构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一些参考。
《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认为只有研究网民的自我意识,才能为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和网民的网络传播心理或行为活动找到一个合理的、可理解的视角。对网民自我意识的研究既是理解众多网络传播现象的途径,也是理解网民多样化的网络传播心理或行为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