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公司创立早期,就设立了一个标准:所有产品必须“非常卓越”。苹果公司不仅创造了具备卓越用户体验的产品,而且将其设计理念贯穿到最细微之处,从触碰键盘的感觉到用户打开iPhone包装盒时的体验,无所不及。这并非偶然,苹果公司的整个组织结构就是为最优先考虑设计而打造的。
埃德森所著的《苹果的产品设计之道(创建优秀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七个原则)》揭示了苹果公司独特的产品创建、制造、交付及用户体验的宝贵经验与教训。深入分析如何才能创造出美观、创新且具有魅力的产品,如何在企业中培养设计品位、设计才华以及设计文化。使自己的公司保持竞争优势。本书还讲解了具体的设计方法。例如拉远视角观看所要设计的产品全景。发现设计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理解产品所使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为客户设计出既引人注目又非常有益的产品。本书还解释了坚持不懈地运用原型设计的益处和根源,以及如何才能为你的品牌和业务找到一席之地。
《苹果的产品设计之道(创建优秀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七个原则)》条理清晰,旁征博引,横跨创意与商业两个领域,为打造像苹果公司那样的卓越产品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苹果的产品设计之道(创建优秀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七个原则)》简介:苹果公司在创新与设计领域的不断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产品,这些伟大的产品成就了苹果公司今天的卓越地位。苹果公司产品设计的真谛与精髓究竟是什么?它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了哪些原则和理念?国际知名设计公司LUNAR设计公司总裁JohnEdson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深入苹果公司内部,对苹果公司的大量设计师和领导层进行了深度的采访,提炼和总结出了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领域所遵循的七大原则:设计改变一切、设计的三要素、产品即营销、设计是体系化的思考、大声设计、设计应以人为本、怀揣信念做设计。埃德森所著的《苹果的产品设计之道(创建优秀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的七个原则)》中通过苹果公司大量鲜为人知的关键事件和案例,条理清晰地揭示了这些设计原则的细节,极富启发意义和可操作性。
美观、创新和魅力造就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
设计对商业上的成功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从苹果公司学到的,对待设计的这种态度也已经在苹果公司形成了一种文化。其实将设计作为产品和服务最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并不多,而苹果公司就是其中一个对设计投入了极大热情的典范。同样,设计也成就了苹果产品的与众不同,无论是极其简洁的造型,还是金属与玻璃无缝衔接的质感,抑或是流畅运行的软件,都是卓尔不群。
当我们提到设计这一概念的时候,我们真的理解设计吗?设计一词有很多种解读。在我看来,设计既是具体的过程也是最终的结果。就过程来讲,设计是一个动词,也就是产品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而作为结果,设计是一个名词,就是指产品本身,例如电脑、灯具或者沙发。除了这两个解释,我还想增加另一种诠释:设计是一种尝试性的思维方式,一种不断创新,寻求新方法、新形式,追求极致的思考过程。苹果公司正是因为很好地在产品从构想到实体的整个过程中运用设计方法,才得以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作品,所以我会从过程和产出两个角度给出一些建议,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设计并运用到自己具体的工作中。首先,我们将苹果公司的产品以及开发过程分解成三个因素——美观、创新和魅力,然后从这三个角度对你所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思考与评估。
能阐释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最好例子,莫过于摩托罗拉、诺基亚和苹果三强争雄的移动电话领域。我下面要说的这些公司对待设计不同的态度,可能会引起设计师的共鸣,同时这也是一个产品由设计驱动并在商业市场上成功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我的公司正在和摩托罗拉合作设计新的手机系列。有一天,摩托罗拉公司的一位工程主管很得意地说:“告诉你个好消息,我们在两种手机上将使用相同的底壳,这样在生产加工的环节就能节省数百万的花费。”听到这些话我的第一反应是,对一个负责生产的主管来说,的确是个不错的消息,但这也让我意识到了摩托罗拉公司对设计的价值简直是不屑一顾。这个决定也表明,公司是以工程思维来考虑产品发展的,甚至认为节约成本比设计更重要,而他们忽略了设计在吸引顾客上的重要性。
现在让我们回溯一下这个决策是如何作出的。
那时,LUNAR团队与摩托罗拉公司一起,基于当时最成功的StarTAC平台进行一款新手机的设计,这款翻盖手机以造型流畅、重量轻而深受业内人士青睐。摩托罗拉公司希望通过这款手机,成功地将新的各种类型的用户吸引过来。通过设计各种不同外观而推动手机的创新,在当时的设计行业里叫做“审美表达”,是一种扩大用户群规模的手段。
当时公司确立了一个针对品牌细分后四种目标消费群体的战略项目,我们在这个项目的末期启动了创新设计。LUNAR组建了一支挖掘全球消费者生活方式和特征的研究团队,基于该团队的研究结果我们完成了一系列针对摩托罗拉公司希望捕捉的四种消费群体的设计原则。这是设计师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即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工作开始之前,与企业一起制定当前及未来的产品战略。
在不同原则和设计语言的指导下,涌现出了一系列的概念设计,用以包装不同的品牌形象。这些早期的创新设计的原型方案尝试,会为设计师进行后期实际手机设计提供灵感,也使得设计师对四种设计语言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这种设计策略,可以让你对整个产品系的外观和特征进行有效整合,如同摩托罗拉的StarTAC产品线一样。
当设计语言定义后,我们紧接着就将这些结果运用于被称为Talkabout,的StarTAC手机新版本上,该手机的目标用户被我们命名为“活跃关系网”用户,他们的特点是希望能用手机随时联系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但对新技术和附加功能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因此我们给这款手机赋予简约现代的造型和缤纷的色彩,比如亮丽的海蓝色。与此同时,摩托罗拉公司的设计团队设计了另一款叫做Timeport的手机,该手机有着工整的外观和银色的色调,面向对手机有更高需要的专业商务人士。
所有这些手机的底壳是相同的,之前与我沟通的工程经理发现,只需要开发一种翻盖手机的底壳,这个底壳可以与Talkabout和Timeport的面壳都匹配。底壳保持一致,而只改变面壳,这样可以为摩托罗拉公司节省大量的资金。这就好比在一个身体上可以装上许多不同的脑袋一样,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种方式叫做“科学怪人式设计”,而正像科学怪人一样,这些手机的外观相当难看:脑袋与身体完全不相配。
摩托罗拉公司创造出了一款“科学怪人电话”,主要是由于企业将设计仅作为产品的附加值导致的。它的企业文化决定了技术人员有最高的决策权,有时甚至以牺牲客户利益为代价。消费者希望手机简单易用,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同时具有对自己有意义的功能,仅仅改变外观或者外壳只能含糊地敷衍客户对个性的要求。
相比之下,苹果公司的设计方案却坚决保留了他们对美的深切追求,不像摩托罗拉公司在最后一刻决定为节约成本而对产品进行了混搭。
这并不意味着我忽略了摩托罗拉面对的压力,每个现代企业都存在市场压力。我知道所谓的4C(成本、竞争、客户、能力)每天都在衡量着一个组织和其领导,要想让企业良好运营,全面关注这些因素非常重要,在这个意义上,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经理从成本角度考虑问题无疑是明智的,但是从客户角度考虑就不合理吗?摩托罗拉公司的技术文化强调可量化、可分析式的决策,把企业效率作为底线……
P1-3
2012年全球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是苹果公司,围绕在这一光环周围的关键词从来就不少,史蒂夫乔布斯、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iOS系统、iPod音乐播放器、iMac电脑、颠覆、创新、特别、简约、品质、高科技……这些词语能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瞬间蹦出。苹果公司的发展历程是独特的,同时苹果产品的设计也是与众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新产品一经发布就会引起热议,受到广泛关注。一系列的苹果产品不断超越大众的想象,引领行业的变革,改变我们的生活。所有的这一切并非一日之功,也非依靠天才的一己之力,而是源于苹果公司具有一整套的设计文化与理念,以及持续和发展的设计手段与方法。苹果产品逐步深入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同时,其背后设计的理念及过程对设计师及其品牌追随者来说也颇具吸引力,渴望探其究竟。
本书作者约翰埃德森作为LUNAR设计公司的总裁,曾为苹果公司、惠普、摩托罗拉、飞利浦等公司做过设计,对这些行业巨头的设计文化和设计工作有着切身体会,从他笔中所传递出的关于苹果及其他公司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过程更令人信服。埃德森通过丰富的案例,详述了苹果公司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自己多年来的设计实践,系统地提炼了苹果公司设计的宝贵经验。既有大到由设计影响企业文化和公司氛围的建议,也有具体到通过原型设计不断提高设计的指导,再配以生动的案例,定会令读者深刻地理解苹果的设计精髓。
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我跟随着作者回溯苹果公司发展轨迹的过程,书中设计案例令人深思,使我不断思索,收获颇丰。设计是一种文化,而最终的产出只是文化的缩影,通过本书中细述的苹果与某些公司在设计上的不同态度所产生的种种差异,以及作者为其他公司所做的设计,也能感受到不同设计文化下产品的差别,进而体会到设计对企业发展的巨大影响。
已故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说过:“这就是我的秘诀—专注和简单。简单比复杂更难,你必须努力让你的想法变得清晰明了,让它变得简单。但是,到最后,你会发现它值得你去做。因为一旦你做到了简单,你就能搬动大山。”对比此句,本书中呈现了苹果公司简单结果背后的复杂工作,也印证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老话。苹果公司所追求的简单和专注,已经融入了企业文化并不断被秉承和发展着。这种设计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伴随着许多挫折和失败,但对读者来说,这些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都能让我们透过苹果公司今日的辉煌,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理解设计对企业所发挥的作用。
设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所以无论是专业的设计师、产品专家,还是企业管理者,以及与苹果公司同处于一个时代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本书中有所收获,获得启发。
感谢编辑吴怡女士的细心修订和理解宽容,感谢翻译过程中孔祥令、段慰、李旭东、王煜的帮助,感谢我的爱人韩星的支持,你们的鼓励给了我动力。虽然希望我的译作能给读者带来好的阅读体验,但个人的能力、时间有限,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还望各位读者指正。
黄喆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