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他们与她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宏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写人物随笔,看似基于自己的观感,但越到后来越发觉,这不仅是观感问题,可能与机缘巧合有关。甚至完成之后,我也发现自己笔下的“他们与她们”,与真实的可能是有距离的。如今再看,更是恍如隔世。“他们与她们”,可能已变成了作品里的主角了。这常令我感到惊讶,又有发现新大陆的欣喜。

在《他们与她们》这本小册子里的,他们与她们,有些是我的至爱亲朋,有些是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有些是名人大家,可载入史册,有些则是默默无闻的平凡者。故国他乡,海角天涯,他们与她们,有的还在与我同行,有的与他擦肩而过,有的已经远走高飞,只留给我消逝的背影。但谢宏知道;他们与她们,已是作者的世界的一部分。

内容推荐

《他们与她们》的作者是谢宏。

《他们与她们》:

他们与她们,都是有故事的人,

有些是名人大家,可载人史册,有些则是默默无闻的平凡者。

他们与她们,有的还在与我同行,有的已与我擦肩而过。

他们与她们,已是我世界的一部分。

我相信,写下他们与她们,即固化了时间,

抵抗了遗忘,留住了某段时光。

目录

自序

格非教授

又见李洱

何馆长或何教授

作家巴桥

诗意的梦游人

温远辉先生

一个诗人

小八

钱老师

小丫头

飘来荡去

是个人物

朗诵者

爱情故事

女同学

性情中人

女作家央歌儿

忘年交

才子陈希我

书生意气

书虫邱华栋

依然孟浪

老文青

杨泥大姐

阿宝

凤凰亮翅

苏菲

弟弟

巢之梦

翅膀

给父亲做生日

撒娇

观礼记

房东C太太

小玩家

悬空人

活招牌

毛利司机理查

一个蒂阿瑙画家

旅伴

Kiwi丹尼

说说顾城,也说说自己

探访顾城的旧居

丹妮忆顾城

试读章节

格非教授

一提到格非,大家大概都会将他放在作家的行列。其实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正当老师呢。说他是教授或作家都没错,他是个学者型的作家。我在华东师大读书那会,常去河东中文系的宿舍串门,和我混在一起的,大多是八五级中文系的学生,当中有许多是我的好朋友,而格非是他们的辅导员,因而也会遇见他,他正处于精力旺盛、意气风发的年纪,写小说也已声名鹊起,听说张艺谋曾想将他的一个小说改编成电影,虽然最后没成事,但我想,这个事件至少给他、给我们这些“文青”,都有极大的刺激和鼓舞,因为当时,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正红遍国内外。

当时我虽读经济系,却和夏雨诗社的诗人混,用诗歌描绘我们的白日梦,但说内心话,我与那些走红的校园男诗人有点“隔”,总觉得他们过于邋遢或癫狂,我反而比较欣赏写散文或小说的,觉得他们斯文得体,有如谦谦君子,不像诗人那样,一惊一乍的,显得小气。但当时我几乎不读小说,偶尔听格非和他的学生胡侃,我也只有静静听的份。

毕业离开师大后,我就没了他的消息。听他的学生说,他还在师大做老师。直到我开始写小说,我才在翻阅杂志时看他的小说,那时候他已红得发紫。后来我们再次见面,是在1995年的4月,《特区文学》杂志社搞笔会,请了格非、苏童、余华等作家来深圳,而我作为市里的作家,也受邀参加座谈会。

其间我们作过简单的交谈,还送了一本我的诗集《光阴的故事》给他。我们互留了通讯方式,但之后却没联络。等到我要出小说集《温柔与狂暴》的时候,我想请他写序,但心里有点忐忑,才打电话征询王为松。王为松说应该没问题的。还给我格非在北京的电话,当时他正在岳父家度假。

我给格非打电话,说了这个意思。没想到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还很快就写好寄来了,对我的作品,他有弹有赞,让我受益匪浅。而后,我们偶有电话联络,加上我每年都有出差机会,就常绕道拐去上海,住在学校的招待所,走在林荫大道,乘机做个怀旧的梦。小住的旰,我会请格非吃个饭,听他侃侃写作,他口才出众,真是做老师的料。那段时间,他在读博士,写得少了,但读了许多书。

大概1999年前吧,我去上海时,又和他见了一面。饭局上,问起他的写作。他说动了笔,写了几万字就停下了,一直没继续下去。他说起他可能要离开上海。当时我有点惊讶,但过后没在意,心想他要走的话,大概会去北京的。我这样想的理由,一是他夫人是北京人,二来嘛,也只有北京这城市,最适合他这段位的作家。果真,后来一联络,他真的是在北京接我的电话了,谈到自己的状态,他说很享受教师这份职业,可读可写可授业,他说这份工作比较适合自己。

一晃又五六年过去了。我的工作岗位也调整了几处,没了出差的机会,我几乎没再出去走动了。2004年4月,我从单位辞职后,只待在家里写东西,也少出外跑动。满满地写了一年,有天看报,突然看到一则消息,说格非蛰伏十年,写就了一部接近经典的长篇《人面桃花》,于是赶紧跑书店买回一本细细欣赏。

之后,又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消息,他获得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照片上的他,满脸笑容,但头发也白了许多。我突然感慨起来,发觉自己也该出去走走了,于是才有了2005年5月的京沪远游。

这次我们是在“万圣书园”见面的。那离我暂住的北大不远,离他任教的清华大学也近。那天下雨,诗友刘晓芳驾车和我一起去的。格非一早就到了,坐在楼上咖啡馆的中央。我发觉他更壮实了,头上的白发多了,但还是精力充沛。

格非给我的感觉,一直有领导的风度,这会也真是做领导了,他现在是清华大学中文系的副主任。我们点了饮料,边喝边聊,话题大多集中在学校方面,原因是我这人嘴拙,起不了……

P1-2

序言

我曾有个想法,就是写下一些人,我所遇见的,给过我感触的,有意思的,或有趣的,简单来说,就是与我生命有过交集,在记忆中留下过光亮,会令我怀念起往昔时,光的人。

我开始动笔写的时候,以为是容易的小事,但越写却越困难,我发觉写人是最困难的。我想写一些我十分熟悉,认为值得写,也应该写的人,但真正动笔时。又感觉难度大,心绪浮动,又欲说无词。我只能解释为,大概是还没到最好的机缘,我唯有继续等待。

写人物随笔,看似基于自己的观感,但越到后来越发觉,这不仅是观感问题,可能与机缘巧合有关。甚至完成之后,我也发现自己笔下的“他们与她们”,与真实的可能是有距离的。如今再看,更是恍如隔世。“他们与她们”,可能已变成了作品里的主角了。这常令我感到惊讶,又有发现新大陆的欣喜。

写人物太难了。事实也说明的确这样。我想写的人物,何止百十人,可如今已完成的,在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里的人,还不到半百,但至少我的努力有了一些成果,也让我有了一点欣慰感。

在这本小册子里的,他们与她们,有些是我的至爱亲朋,有些是旅途中偶遇的陌生人;有些是名人大家,可载入史册,有些则是默默无闻的平凡者。故国他乡,海角天涯,他们与她们,有的还在与我同行,有的与我擦肩而过,有的已经远走高飞,只留给我消逝的背影。但我知道;他们与她们,已是我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相信,写下他们与她们,即固化了时间,抵抗了遗忘,留住了某段时光。

2013.5.6于新西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4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