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前的女权思想
先驱人物李汝珍
中国近代以来的女权思想,渊源于国际女权运动的启导,于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月八日,政府开始正式纪念国际妇女节,方才逐渐确定有关妇女的各种权利。但是,中国的女权运动虽然起步甚晚,而早在两百年前的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小说家李汝珍居然就在他所写的《镜花缘》中发表了他的女权主张,实在不能不说是中国女权思想史上的一个奇迹。
李汝珍,字松石,河北省大兴县人。他的出生时间,约在清高宗乾隆廿八年(1763年)。早年从歙县凌延堪学,论文之暇,兼及音韵,所以他在音韵学方面的造诣颇深。但在科举考试方面并不得意,只做过河南某县的一个县丞而已。科举时代最重视“功名”,没有功名的杂流,仕进困难而前途也很有限。李汝珍既不能在功名仕途方面得意,晚年乃专意于音韵之学,并因兴趣所及,写成了一部寓言体的小说《镜花缘》,凡一百回,约三十万言。他的朋友孙吉昌在《镜花缘》书前题词日:“咄咄北平子,文采何陆离!生有此异质,乃不拥皋比。……而乃不得意,形骸将就衰。耕无负郭田,老大仍驱饥。可怜十数载,笔砚空相随。频年甘兀兀,终日唯孳孳。心血几用竭,此身忘困疲。聊以耗壮心,休言作者痴。穷愁始著书,其志良可悲。……古今小说家,应无过于斯。……”李汝珍在晚年穷愁不得志的心情之下写成《镜花缘》这部小说,在当时虽然并未造成文坛轰动,然而他流露在书中的女权思想,却能在中国女权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很值得后人称道。
《镜花缘》的整个故事,以唐敖、林之洋、多九公三人的海外游踪为架构,导引出一连串十八世纪中国式的《海外轩渠录》,所构想的海外奇谈多而有趣,令人赞叹李汝珍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此书第十六回出现的黑齿国,第五十回出现的两面国,第三十三回和三十四回出现的女儿国,以及第四十回所出现的武则天恩诏德政中,处处都可以看出李汝珍对妇女权利的主张,其思想之新颖与见解之高明,不能不使人衷心佩服他是一个高瞻远瞩的前进人物。
古代中国人一直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在专制时代的中国女子教育,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得不到适当的发展机会。李汝珍很不赞成这种不公平的制度,因此《镜花缘》中有一个黑齿国,乃是他寄托女子教育理想的乌托邦。
黑齿国的人民全身漆黑,甚至连牙齿也是黑的,可知他们与现代的非洲人无涉。根据林之洋的打听所得,黑齿国的风俗,无论贫富,都以才学高的为贵,不读书的为贱,就是女人也是如此。到了年纪略大,有了才名,方有人前来提亲;若无才学,就是在大户人家,也无人同他婚配。因此他们国中不论男女,自幼都要读书,教育极为发达。只因黑齿国学校所教读的经书都传自中国,唐敖、多九公二人出身中土庠序,自觉其所学一定胜于黑齿国人,在毫无心理戒备的情况下,闯到一处女塾中去大放厥词,以为足可任其师表。却没料到他们所遇到的虽然只是两个十四五岁的女童,却是学富五车的渊博才女。一番切磋问难之后,负才矜胜的多九公被她们诘责得辩竭辞穷,恨不得有个地洞让他钻进去。幸亏林之洋在这危急时刻撞进来兜卖脂粉,才使唐、多二人趁势脱身。即使如此,也已让他们吓得惊惶失措,面如土色了。海外番邦的女子教育如此发达,不但使唐敖、多九公大感意外,在读者心目中何尝不……
P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