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商隐传论(上下增订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学锴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学锴编著的《李商隐传论(上下增订本)》分为三大部分,上编“生平论”着力描述李商隐其人,下编“创作论”全面深入地研究李商隐的诗文创作,附编“研究论”综述唐代至20世纪的李商隐研究史。此增补本增补近20万字,并订正了原书中的一些缺漏。有关李商隐评传类著作,迄今已近十种,然后由于现存诗歌作品中,最为后人欣赏的,也是其成就最大的无题诗、爱情诗、咏史诗、咏物诗大都无法系年,这就给结合传主生平履历进行传记写作提出了一个难题;单纯的传记形式很难涵括对其诗文创作的系统评析。有鉴于此,《传论》采取了纵横结合这一别致方式:上编纵向考述,下编横向论析,附编作鸟瞰统揽。结构清晰,衔接顺畅,层层推进,严谨和谐,堪称体大思精。对于人物评传的撰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尝试。

内容推荐

刘学锴编著的《李商隐传论(上下增订本)》分上编、下编和附编。

《李商隐传论(上下增订本)》上编主要讲述考证他一生的大略经历,从出生时代、家世籍贯、幼时事略到成年之后的科考、宦游、入幕、婚姻等经历。下编则把客观的历史背景转换为文学史的独特背景,回顾晚唐前期的诗坛与政坛,详细讨论李商隐的创作思想、性格、创作分期,在此基础上对他的作品进行题材上的分类分析: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无题诗、爱情诗、女冠诗等等。和体裁上的分类分析:七言律诗、七言绝句、其他各体诗歌、骈文、樊难文、赋和古文等等。接着进一步比较李商隐和宋玉在古典文学感伤主义传统方面的联系,比较李商隐诗和随后的唐宋婉约词之间的联系。附编则介绍了学界目前对李商隐研究的情况,包括历代李商隐研究述略、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李商隐研究述略、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分歧与通融、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等等。

目录

上册

上编

第一章 李商隐出生的时代和家世

第二章 籍贯与出生年

第三章 幼年与少年

第四章 踏入社会——从郓幕到兖幕

第五章 “天荒地变”与感时伤春

第六章 登进士第与入泾幕成婚

第七章 两入秘省

第八章 居母丧和永乐闲居

第九章 从郑洛到长安

第十章 桂幕往返(上)

第十一章 桂幕往返(下)

第十二章 京兆作掾与卢幕从军

第十三章 王氏去世与任国子博士

第十四章 梓幕五年(上)

第十五章 梓幕五年(下)

第十六章 生命的最后阶段

附考一 李商隐杂考二题

附考二 李商隐诗文集中一种典型的脱误现象

下册

下编

第一章 晚唐前期的政坛与诗坛

第二章 李商隐的思想与悲剧性格

第三章 李商隐与牛李党争

第四章 李商隐创作的分期

第五章 李商隐的政治诗

第六章 李商隐的咏史诗

第七章 李商隐的咏物诗

第八章 李商隐的无题诗

第九章 李商隐的爱情诗

第十章 李商隐的女冠诗

第十一章 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李商隐的七言律诗

第十三章 李商隐的七言绝句

第十四章 李商隐的其他各体诗歌

第十五章 白描胜境话玉谿

第十六章 李商隐的骈文

第十七章 樊南文的诗情诗境

第十八章 李商隐的赋和古文

第十九章 李商隐与宋玉

第二十章 李商隐诗与唐宋婉约词

附编

第一章 历代李商隐研究述略

第二章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李商隐研究述略

第三章 李商隐诗集版本系统考略

第四章 分歧与融通

 附:从纷歧走向融通的一个典型案例

第五章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李商隐现象

第六章 一部国内失传多年的李商隐诗选评本

主要参考文献及引用书目

增订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三 裴徐二姊的悲剧遭遇

直系亲属三代寡孤的境遇已如上述,旁系亲属中两位姊姊的命运也很不幸。

商隐共有三位姊姊。大姊可能未婚早逝,故死后葬在荥阳坛山李家祖坟,《祭小侄女寄寄文》所称“伯姑”,指的就是这位早逝的大姊。另两位即嫁给裴允元的裴氏姊和嫁给徐某的徐氏姊。这两位姊姊,在商隐的文章中都称为“仲姊”,从文中叙述她们逝世的时间看,裴氏姊当年长于徐氏姊。

《请卢尚书撰李氏仲姊河东裴氏夫人志文状》云:“仲姊生禀至性,幼挺柔范,潜心经史,尽妙织红。钟、曹礼法,刘、谢文采。顾此兼美,自乎生知。”是一位知书达理、温柔贤慧的女子。《祭裴氏姊文》中也提到裴氏姊身后遗留下来的“组绣余工,翰墨遗迹”,可见她确有妇功、有文采。但她的遭遇却非常悲惨。《仲姊志文状》说:“年十有八,归于河东裴允元,故侍中耀卿之孙也。既归逢病,未克入庙,实历周岁,奄归下泉。”裴耀卿开元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十二年迁侍中。裴氏本为河东望族,允元祖父又官至宰相,应该说这门亲事对于比较寒微的李家来说,是一种可以因依的力量。但实际的结果却只给这位仲姊带来了不幸。《仲姊志文状》因为是写给卢尚书撰墓志用的行状,对仲姊之死不能不含糊其词,用“既归逢病,未克入庙,实历周岁,奄归下泉”等语掩盖过去。但在《祭裴氏姊文》中对仲姊的死因却有比较明确的叙述:“爱女二九,思托贤豪。谁为行媒,来荐之子?虽琴瑟而著咏,终天壤以兴悲。谓之何哉?继以沉恙,祷祠无冀,奄忽凋违。”根据祭文中的用典,可以揣知仲姊的真实死因。“琴瑟著咏”用《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指已偕琴瑟之好,正式结为夫妇;“天壤兴悲”用《世说新语·贤媛》所载才女谢道韫嫁王凝之事:

王凝之谢夫人(按:即道韫)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往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按:即谢安)慰释之日:“王郎(按:指凝之),逸少(按:即羲之)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日:“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按:指道韫的叔伯父辈谢尚、谢据);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按:指道韫兄弟辈中的谢韶、谢朗、谢玄、谢渊),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认为丈夫王凝之和娘家的叔伯或兄弟辈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因而“大薄凝之”,发出“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的悲恨。王、谢高门世族之间结为婚姻,政治联姻的性质相当突出,对当事人的才能人品及双方的感情往往很少考虑。谢道韫虽是一位有才能、有个性的女子,但婚前同样没有亲自选择婚姻对象的权利,等到嫁过去以后,方发现对方的才能品性与自己所希望的相去悬殊,但木已成舟,只能维持这不美满的婚姻。商隐用谢道韫“天壤兴悲”的典故,显然是暗示仲姊对裴允元的才情人品深为不满,与谢一样产生了“不意天壤之中乃有裴郎”的悲怨。《志文状》中突出仲姊“生禀至性,幼挺柔范,潜心经史,尽妙织红。钟、曹礼法,刘、谢文采。顾此兼美,自乎生知”的淑女才媛品性,正是为了强调其所适非人的悲剧。但裴氏姊却因为“天壤兴悲”、不满裴允元而遭到遣回娘家的悲剧。行状和祭文都分别提到仲姊“既归逢病,未克人庙”,“得不以既笄阙庙见之仪,故卜吉举归宗之礼”,并明白提到仲姊死在父亲李嗣任获嘉令的家中,说明仲姊是刚嫁过去不久就被夫家遣回娘家。仲姊刚嫁到裴家,就流露出对丈夫的不满,兴“天壤之悲”,这在裴家这种高门显宦看来,是大不敬的表现,但又不符合“七出”之条,于是便不许其“庙见”而将其遣回娘家。这实际上是一种离异,只不过没有正式的离异手续。婚姻的悲剧加上被遣回娘家的遭遇使她羞愤交并,终于在不到二十岁的韶华之年就郁郁成疾去世。裴氏姊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一出寒门在婚姻上依托高门、所适非人酿成的悲剧。

商隐的另一位徐氏姊在婚姻上虽未遭遇裴氏姊那样的悲剧,但生前既含辛茹苦,身后又十分凄凉。《祭徐氏姊文》说:“始某兄弟(按:指自己和仲弟羲叟),初遭家难(按:指父亲李嗣在浙西幕府病故),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祗奉慈颜(按:指徐氏姊),被蒙训勉。及除常制,方志人曹。”祭文写于会昌三年(843),而言“追诀慈念,一十八年”,徐氏姊当卒于宝历二年(826)。商隐父卒于长庆元年(821年,详第四章),在长庆元年到宝历二年(821~826)这六年时间内,正是商隐一家最艰难的时期,也是商隐兄弟年方就傅需要接受教育的关键时刻,徐氏姊担负起了抚养教导商隐兄弟的任务。但不幸的是,徐氏姊同样在韶年出嫁后不久即去世。祭文中又说:“然有以没齿怀恨,粉身难忘者,以灵之懿茂,而不登遐寿,不生贤人,使别女致哀(按:徐氏姊无亲生子女。此女非其所出,故日‘别女’),犹子为后。哀哀天地,云胡不仁!默默神祗,其何可诉!”天道不仁,善人不佑,对徐氏姊生前辛苦、身后凄凉的悲剧命运,商隐感到无诉的怨愤。

裴氏姊去世时,商隐“初解扶床”,尚在乳抱。对她的婚姻悲剧,当是长大后听母亲所述。《祭裴氏姊文》中提到自己长大后打算将裴氏姊的灵柩从寓殡之地获嘉迁回荥阳坛山时说:“顷者以先妣年高,兼之多恙,每欲谘画,即动悲感(按:原作‘作成’,当为‘悲感’之缺讹)”,可见商隐母亲对这位女儿的婚姻悲剧是终身抱痛的。因此裴氏姊的悲剧遭遇给他留下了极深刻痛切的感受,使他对女子不能自主婚姻造成的悲剧有一种切肤之痛。《别令狐拾遗书》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愤激情绪的文字:

后日生女子,贮之幽房密寝,四邻不得识,兄弟以时见。欲其好,不顾性命。即一日可嫁去,是宜择何如男子者属之耶?今山东大姓家,非能违摘天性而不如此。至其羔鹜在门,有不问贤不肖健病,而但论财货、恣求取为事。当其为女子时,谁不恨?及为母妇,则亦然。

P13-15

后记

《李商隐传论》(上、下册)初版于2002年,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获2001~200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社科类著作一等奖,并于同年入围国家图书奖的评选。由于同年我撰著的另一部书《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获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一等奖,同时入围国家图书奖的评选并最终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故《李商隐传论》未能同时再获奖。但学界对拙著的重视已使我深感欣慰,原书责编彭君华同志精审的编校质量也让我深为感佩。

此书出版后,我所在的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虽已寄送了上百套给全国同行学者,但十年来还是不断有学者向我索要,说在当地买不到此书。承黄山书社厚爱,慨然同意重版。趁此机会,增加了五章内容,均为初版时尚未撰写或发表的研究考证文章,并对书中个别地方的文字作了删正。

我从1975年正式开始李商隐研究,至2004年最后一部李商隐研究著作《李商隐诗歌接受史》出版,前后历时三十年。这三十年中,除教学、指导研究生外,几乎全部研究工作都围绕着李商隐诗文集的全面整理和李商隐生平及创作的研究进行。出版的重要著述有《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初版,2004年增订重排版。1995年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获第四届全国古籍整理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获2001~2002年度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社科类著作一等奖)。此外,从1977年至2004年,还陆续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中华文史论丛》、《中国古籍研究》、《安徽师大学报》、《唐代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三十来篇李商隐的研究、考证论文(其中发表在《文学遗产》和《文学评论》的共十篇)。这部增订重排本《李商隐传论》可以说就是我三十年从事李商隐诗文集整理及其生平、创作研究的一个总结。  著者

2012年7月26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