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史话(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吕思勉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以老先生底蕴根基,纵然文字通俗清浅,其内容的广博厚重可知。在此书中,吕老先生对三国文学与三国史学著作中诸多问题深入辨析,还原被湮没的史实,端正被歪曲的人物,为曹操、魏延等若干被演义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处处引导读者从人性本质出发,理性、全面地评价当时历史。老先生思想的深刻睿智在今天看来仍极具先进性,令人叹服。

本书以1943年开明书店初版本为基础,保留了有价值的、曾被删减的文字,另外增加史话之余4篇,札记21篇,可供读者深入参考研究。

内容推荐

没有一本书能够像《三国演义》那样,在大众心中几乎取代史实。希望桃园结义、青梅煮酒、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曾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

就历史而言,真相只有一个。然而,即使是《后汉书》《三国志》这样的重要史籍,对三国这段历史的也存在记录不一的问题。史学泰斗吕思勉老先生生前写就《三国史话》一书,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三国历史和文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战争、地理环境等进行深入解析,为三国历史进行了原貌复原。

吕思勉先生治史,注重对社会的综合研究,以及对人性的深层思考。因此,吕先生的史论,在独具只眼的同时,也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因此,《三国史话》为易中天先生品评三国的重要资料,对我们思考当下也能带来许多启发。

目录

三国史话

楔子

宦官

外戚

黄巾

历史和文学

后汉的地理

董卓的扰乱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赤壁之战的真相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替魏武帝辨诬

从曹操到司马懿

替魏延辨诬

姜维和钟会

史话之余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司马懿如何人

司马氏之兴亡

晋代豪门斗富

其他

诸葛亮南征考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诸葛亮治戎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袁曹成败

论魏武帝

曹嵩之死

魏时将帅之骄

魏太祖征乌丸

关羽欲杀曹公

孙策欲袭许

孙氏父子轻佻

姜维不速救成都

用人以抚绥新附

君与王之别

兵无铠甲

文臣轻视军人

张纯之叛

边章、韩遂

李邈

马钧

罢社

吞泥

三国之校事

试读章节

宦官是后汉的乱源,这是个个人都知道的了,却不知道后汉还有一个祸源,那便是所谓外戚。什么叫做外戚呢?外戚便是皇帝的亲戚,俗话谓之国戚。其实这是不通的。皇帝是皇帝,国家是国家,如何好并做一谈呢?但是君主专制时代的人,对于这个区别是不甚清楚的。所以皇帝的舅舅,就唤做国舅。

读者诸君,不还记得《三国演义》上,有“何国舅谋诛宦竖”一回么?何国舅便是何进。他是后汉少帝的舅舅,少帝名辩,是灵帝的儿子,正宫皇后何氏所生。灵帝不喜欢他,而喜欢后宫美人王氏所生的儿子,名唤协。不立正宫皇后的儿子做太子,却立后宫美人的儿子,在君主时代唤做“废嫡立庶”,是违反习惯的,不免引起朝臣的谏阻,招致全国的批评。所以灵帝迟迟未能举行。后来却一病死了。

据历史上说:灵帝是把后事嘱托宦者蹇硕,叫他拥立协做皇帝的。当灵帝死的前一年,曾设立八个校尉。校尉是汉朝直接带兵最高的官,就像现在的师长一般。凡校尉手下,都是有兵的。再高于校尉的将军,却像现在的军长一般,手下不一定有兵了。当时设立八校尉,其中第一个便是蹇硕。其余七个校尉,袁绍、曹操,还有后来属于袁绍、乌巢劫粮时为曹操所杀的淳于琼,都在其中。历史上说其余七校尉,都统于蹇硕。大约蹇硕是八校尉中的首席。以一校尉而兼统七校尉,其实权就像将军一般,不过没有将军的名目罢了。大概因为他是宦官,不好加他以将军的称号罢?然而其实权的不小,却可想见了。当时到底是灵帝因为他有兵权,把废嫡立庶的事嘱托他?还是他因兵权在手,生出野心,想要废嫡立庶,诈称有灵帝遗命?我们现在也无从断定。

须知历史上这类不知真相、难以断定的事实,正多着呢。灵帝未曾废嫡立庶,灵帝死后,一个宦官却出来干这件事,无论其立心如何,在法律上总是毫无根据的,非靠实力不能解决。蹇硕虽是八校尉的首席,其余七校尉未必肯听他的命令。而且八校尉只是新设的兵。在京城里还有旧有的兵呢。旧有的兵属谁?那何进在名义上是大将军,一切兵都该听他的调遣的。汉朝离封建时代近,大家都有尊重贵族之心。国舅是贵族,容易得人拥护。宦者却是刑余贱人,大家瞧不起的,无人肯听他的命令。所以蹇硕在当时,要废辩而立协,名义上既觉得不顺,实力上,倘使为堂堂正正的争斗,亦决不能与何进敌,只有运用手段,把何进骗进宫里去杀掉之一法。在宫外是大将军的势力大,在宫内却是宦官的势力大,宫禁是皇帝所在,攻皇宫就有造反的嫌疑,这件事无人敢轻易做。蹇硕在当时,倘使真能把何进骗进宫杀掉,他的希望,倒也或许可以达到,至少是暂时可以达到的。苦于何进也知道他的阴谋,不肯进宫,蹇硕无法,只得听凭辩即皇帝位。此即所谓少帝。蹇硕既未能废立,那不过是一个宦者,他手下的兵,是既不足以作乱,并不能拥以自固的,就给何进拿下监,治以死罪。

当后汉时,宦官作威作福,天下的人民恨极了。当时的士大夫也都痛恨他。这时候,要诛戮宦官的空气,自然极其浓厚。何进便想把专权得宠的宦官,一概除尽。然而宦官和太后是接近的,天天向太后诉苦。女人家的耳根是软的。太后听了他们的话,就不肯听从何进的主张。何进无法,乃想调外边的兵进京来威吓太后。这样一来,宦官知道事机危急,乃诈传太后的诏旨,叫何进入宫。何进想不到这时候的宫内还会有变故。轻率进去,竟给宦官杀掉。宦官此等举动,不知道是以为无人敢犯皇宫呢?还是急不暇择,并未考虑?总之,在此种情势之下,还要希望人家不敢侵犯皇宫,就没有这回事了。这时候,袁绍的堂兄弟袁术,正受何进之命,选了两百个兵,要去代宦官守卫宫禁。听得这个消息,就去火烧宫门,攻击宦官,宦官如何能抵敌?只得挟持少帝,逃到黄河边上的小平津。有的为追兵所杀,有的自已投河而死在京城里。那袁绍此时,正做司隶校尉,是京城里管缉捕督察的官,把他(们)尽数搜杀。

宦官到此,算一网打尽,然而西凉将董卓,亦因应何进之召,适于此时入京。西凉的兵是强的,董卓又是个粗暴的人,敢于妄作妄为。进京之后,便专擅朝权。把少帝废掉,而立协为皇帝,这个就是汉献帝。于是袁绍逃到东方,东方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就把洛阳烧毁掉,逃到西京长安。东方起兵的人,并无意于讨伐董卓,各自占据地盘,互相争夺,天下就从此分裂了。

追源祸始,宦官固然不好,外戚也不是好东西。因为外戚不好,后汉的皇帝总和宦官合谋诛戮他,宦官因此才得专权,而和外戚亦遂成为不两立之势。积聚了许多次的冲突,最后一次,到底撞出很大的乱子来,其事就不可收拾了。所以外戚也不能不算是后汉的一个祸源。然则外戚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现在,亲戚二字是指异姓而言,古代却不然。戚字只是亲字的意思。凡是和我们有血统上的关系的,都谓之戚。我们的血统是有父母两方面的。父亲的父母和母亲的父母,父亲的兄弟姊妹和母亲的兄弟姊妹,和我们的关系,正是一样;夫妻之间,妻对于夫之父母,和夫对于妻之父母,其关系也是一样的。但是从父系家庭成立以来,父亲一方面的亲属和我们是一家人,母亲一方面的亲属却是两家人。夫妻之间,妻是住在夫的家庭之内的,夫的家就是妻的家,妻的家却不是夫的家。凡在家庭团体以外的人,古人都于其称谓之上加一个“外”字,以示区别。所以母亲的家庭,称为外家。母亲的父母亲,称为外祖父母。妻称夫的父母为舅姑,夫却称妻之父母为外舅外姑。“外戚”二字,正是一个意义,就是指不是一家的亲属。单用一个“戚”字,或用“亲戚”两字,则是指一个家族以内的亲属的。P15-19

序言

“四大名著”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经典,对中华民族文化影响重大深远。但如今能一字一句完整看原著的人委实不多。笔者年少轻狂时与人高论,常将四大名著挂在嘴边,其实不过囫囵翻过,浮光掠影,未明究竟。后因职业原故,看了些大家的点评文字,按图索骥,才算和原著打了个照面,不为隔江遥望了。因此深信:经典品读是不错的读书门径。

适逢蜜蜂筹备出版“品读经典”的经典丛书,谨以四本品读作为推荐。其中既有大师经典,如吕思勉老先生的《三国史话》;也有由年轻学者王峰执笔,首次与读者见面的《水浒摸鱼》;另有朱健先生的《红楼梦我》及刘荫柏先生的《西游洞天》。四种品读文字风格各异,妙处亦自不同。

《红楼梦我》原是朱健先生以一生智慧,经红楼之眼,洞察世事人心的至情至性文字,有数篇曾在北之《读书》、南之《书屋》等处刊发。“红楼”自问世以来,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小改不知凡几,因此流传抄本版本繁多;且后世识字之人都愿意别置一喙,因此光研究这本书就成为一门学问,分出评点、索隐、题咏、考证诸派,后又有“曹学”“红学”或“版本学”“探轶学”诸学,蔚为大观。

朱健先生以诗人之眼观之,则是:“《红楼梦》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部写‘我’的书,所以才是写‘人’的书。把《红楼梦》纯粹当成‘学问’去研究,去索隐,去考证,当然也是功不可没。但在‘红学’中失去了‘我’‘自己’‘个人’,则人生感悟、境界、惆怅、感慨,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朱健先生以“逍遥”法读红楼:“翻到哪里就从哪里读起来。兴之所至,力所能及,读到哪里算哪里也就忘在哪里”,因为“曹雪芹的书像一切有着永恒之美品格的书一样,是永远流动的,永远看不见结束的变体”。这种“逍遥读红楼”法,于散漫处存真,于无心处动人,其实最能体贴作者初心,把握文脉精华。且诗人的品读角度,并不影响先生做论据时的客观严谨,对人物分析深刻入微,连屡遭世人冷眼的赵姨娘,先生也能够一碗水端平地言说。因此浩瀚红海,取此一辑以荐。

《三国史话》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应其学生杨宽之邀,写给当时年轻人的一本读物,最初是以单篇形式发表于上海科学书店的《知识与趣味》上。《三国演义》问世后在民间影响力巨大,几乎以“演义”身份覆盖了正史。但“演义”终究只是“演义”,罗贯中写书时或为情节传奇惊险,或为一己好恶所限,笔下多有与真实历史不符之处。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性史学作品,以老先生底蕴根基,纵然文字通俗清浅,其内容的广博厚重可知。在此书中,吕老先生对三国文学与三国史学著作中诸多问题深入辨析,还原被湮没的史实,端正被歪曲的人物,为曹操、魏延等若干被演义丑化的人物辩诬平反,处处引导读者从人性本质出发,理性、全面地评价当时历史。老先生思想的深刻睿智在今天看来仍极具先进性,令人叹服。

本版《三国史话》以据1943年开明书店最初版为基础,选择复原了之后其他再版版本未录入的部分内容;另增加《三国史话之余》及有关三国的数篇札记,供读者深入了解。

《西游洞天》以学者刘荫柏先生在中央电视台及中国现代文学馆所做《西游记》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增订而成。刘荫柏先生号称学术狂人,将二十四史等闲间就看了两遍。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研究《西游记》始,他又对佛教、道教、易经展开研究,均造诣非凡。本书中,刘荫柏先生将《西游记》里的人物、故事与各类宗教、民间传说、历史史实并相映照,把《西游记》和儒教、佛教、道教及民间诸神之间的关系梳理得脉络清晰,在西游人物的原型出处、故事传说的文化渊源、影射的历史史实等考据上,言道得历历分明。读《西游洞天》,犹如随了美猴王溯流而上,一路风景如画,最后才发现已置身于万岳朝宗的福地洞天之中。

本书出版得到中华书局及徐卫东老师大力玉成,于此深谢。

《水浒摸鱼》与上述三本的清晰严正不同,是一本“走神”的品读本。年轻学者王峰一面做《文心雕龙》《幽梦影》的校注,一面又偷闲来水浒摸鱼。少时王峰痴好“水浒”,“经常与同学议论的是旱地忽律、铁扇子之类不明其义的绰号,或者好汉们惊人的酒量和食量”;也曾“无聊到赌背一些细节,比如王进教史进的十八般武艺是哪十八般,梁山五虎将、八骠骑的排名”;爱的是“《水浒传》里更生动的城镇市井生活,小酒店、蒙汗药和大盘熟牛肉”。

但他笔下出来的,其实是一幅游离于“水浒”故事情节外的北宋民风民俗画卷。宋江杀阎婆惜、石秀杀裴如海的“刺激”情节,王峰却是以之为背景,大谈东京汴梁早市上的粥饭点心;又或者在打斗正酣的时节,他笔锋陡转,引人去看好汉们头上所戴的花、身上所纹的刺青,又絮絮而道这些小玩意的渊源传承。

虽是一路“走神”,但作者依然一派严谨治学的态度,所言所论引经据典,无不证据确凿出处分明。且文字精巧简洁,诙谐有趣,着眼于读者通常忽略的闲笔,又明察秋毫,将整本“水浒”中大大小小的bug——揪出来,再细加论证,读来甚是有趣。

四本品读大略如是,个中趣味开卷便知。若有读者经此门径,得以对四部传世经典心生亲近或略窥壶奥,则一赖造化之功,二属作者之荣,三则编者之幸。

清霜

2013年4月3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9 23: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