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血
绝大多数动物的血液和人类的血液一样,是鲜红色的。但是也有一些动物的血液并不是鲜红色的,而是五颜六色的。
蚯蚓的血色非常美丽,呈玫瑰色。
蜘蛛的血是青绿色的。生活在海边岩缝中的一种小环虫,它的血是鲜绿色的,因而有些科学家称它为“绿血虫”。那么乌贼的血是黑色的吗?不是,它的血也是绿色的。
对虾、海蟹、毛蟹的血是淡青色的,因而有人误认为虾、蟹是无血动物。
有一种叫鲎的节肢动物,它的血是蓝色的。河蚌和蜗牛的血也是淡蓝色的。
田螺更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无血动物,因为它的血是白色的,有点像牛奶。
南极海域有一种“白血鱼”,它的血既无血色素,又无其他物质,连血球也没有,因而血是无色的。南极附近的海域里有十几种珍贵的鱼,它们的血液都是无色的。
更奇特的是生活在海底岩石上的一种扇螅虫,它的血液居然可以变色,一会儿变绿色,一会儿又变成红色。
动物的血液为什么会有各不相同的颜色呢?原来,血液的颜色是南血色蛋白含有的元素决定的。各种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血色蛋白,所以血液也就五颜六色了。
动物的牙齿
牙齿作为最重要的器官,在动物的生命历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食肉动物在猎获食物的各个环节如猎杀、叼拿、弄碎肢解,都无一不运用牙齿作为天然工具。失去一颗犬牙的老虎就再也无法猎杀大型有蹄动物。
啮齿动物牙齿的工作量相当繁重,其损耗程度也十分惊人,因而它们的牙齿总是不断地生长。老鼠的门牙每个月可长出3厘米,倘若不磨损的话,日积月累长下去,到老年,它们的牙齿就会长达70—100厘米。
大象牙齿的兴衰则与其寿命息息相关。大象以植物为食,对付坚韧的植物纤维需要用臼齿,承担如此重任的仅有两对工牙,而其余5对暂时“休闲”的牙,要依次等待老牙磨损脱落,才能顶替为工牙。随着牙齿的新老更替,大象也逐渐衰老,甚至死亡。
鲨鱼的牙齿令人恐惧。其牙齿布满上下颌,整齐地排列成行,处于一种“冲锋陷阵”、“前仆后继“的运动状态。齿尖朝后,呈“倒刺”状,防止猎物脱逃。而且牙齿经常进行更新,使鲨鱼在一生中都保持着良好的“战斗力”。
鲤科鱼的牙齿不是长在嘴里,而是长在喉咙里,因为这里是它磨碎食物的第一加工场所。
动物的睡功
一进入冬季,动物就开始施展它们的“睡功”了,这就是冬眠现象。
提起动物的睡功,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飞善舞的昆虫钻进泥土、草丛或其他阴暗角落,倒头便睡,一觉醒来就是第二年的春或夏初季节了。有的则是一觉不醒,命归西天,只是留下了它的卵、幼虫或蛹作为家族的延续。
鱼和蛙的睡法不同,鱼游进深水处,蛙则钻入泥土里,如同吃了安眠药,进人不食不动的蛰伏状态。
鼠类动物却不是这样,它们既睡又吃,吃了睡、睡了吃,所以田鼠在进入冬眠前要准备9,5千克以上的“干粮”在“床”边,松鼠搜集上万个松子作为高枕无忧的食粮后备。
蝙蝠的睡法最特殊,平日倒挂睡觉,冬眠时仍继续倒挂,一挂就是一个冬天。
刺猬的睡法令人咋舌,它熟睡时,几乎不呼吸,把它扔到水里,过半个钟头再捞出来,它仍然睡着,一个冬眠期能睡200多天,这么漫长的一觉,堪称世界一绝。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