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永涛编著的这本《唐代的乡愁(一部万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为一部风格独特又充满趣味的文史类读物,系安徽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听风书系”丛书之一种,以散文笔调再现唐代生活的细节,如夜宴、城市、胡人、庄园、女子、少年、寺庙等,娓娓道来,文笔生动,温婉从容。书中收录近百幅唐代历史图片,图文并茂,文本精美,值得品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代的乡愁(一部万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师永涛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师永涛编著的这本《唐代的乡愁(一部万花筒式的唐朝生活史)》为一部风格独特又充满趣味的文史类读物,系安徽文艺出版社策划的“听风书系”丛书之一种,以散文笔调再现唐代生活的细节,如夜宴、城市、胡人、庄园、女子、少年、寺庙等,娓娓道来,文笔生动,温婉从容。书中收录近百幅唐代历史图片,图文并茂,文本精美,值得品读。 内容推荐 《唐代的乡愁》是一部风格独特又充满趣味的唐代历史、文化读本,作者师永涛试图通过浩瀚史料中被漏下的碎片,诸如夜宴、城市、胡人、庄园、女子、少年、寺庙的日常细节,来呈现一个时代的存在。一个个视角独特的主题,穿起唐代的民俗文化。作品文笔优雅、从容,又富于想象力,娓娓道出一个魅力无限的盛唐。 那个叫唐的国度如影随形在这些日常的琐碎中,唤起了我们沉睡千年的乡愁。 《唐代的乡愁》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唐代的乡愁 第一章 唐人的世界/1 第二章 夜宴/34 第三章 从扬州到长安/66 第四章 胡人们的唐/91 第五章 帝国时代的庄园/128 第六章 女人在她们的时代/146 第七章 少年游/174 第八章 未能皈依的寺庙/194 第九章 最后的长安/220 后记 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书单/257 附录1 公元7~9世纪的唐代和世界/258 附录2 七十种唐人笔记书目/262 试读章节 24岁的太子李恒嗣位为唐穆宗,杜秋娘则负责皇子李凑。李恒好色荒淫,沉迷于声色犬马,不满30岁便一命呜呼。15岁的太子李湛继位为唐敬宗,他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事,不久就在宫中被刺身亡。这时,李凑已被封为漳王,所以其弟李昂继位,为唐文宗。杜秋娘眼见三位帝王连续暴死,必为宦官所弑。文宗大和元年(828年)发生宦官王守澄与宰相宋申锡派的矛盾。于是杜秋娘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决心除掉宦官王守澄,立李凑为帝。岂知宦官的耳目众多,计划被王守澄所知,结果是李凑被贬为庶民,宋申锡则谪为江州司马,而杜秋娘也削籍为民,返回乡里,结束了她的“折花”岁月。 公元833年,杜牧在南京重逢杜秋娘,见其红颜老去,面容憔悴,遂写一首《杜秋娘》长诗,记录了她坎坷传奇的一生。公元835年冬,南京发生军变,全城遭殃,44岁的杜秋娘离家躲避,冻死在玄武湖畔。去世以后,唐末诗人罗隐曾经前去凭吊,但连坟墓也找不到,于是作《金陵思古》诗:“柔姿曼态葬何处?天红腻白愁荒原。” 夜宴之外,在唐开元年间至天宝年间的三十余年中,还流行着两种专门为仕女举行的野宴,那就是探春宴和裙幄宴。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探春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后的“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之间进行,参加者多为官宦及富豪家的年轻女子。届时,她们会相约做伴,由家人用马车载着帐幕、餐具、酒器及食品等来到郊外踏青游玩,然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搭起帐幕,摆设酒肴,一面行令品酒,一面围绕“春”字进行猜谜、作诗、对联等娱乐活动,直至日暮方归。 由于此时的天气乍暖还寒,春意未浓,相比之下,仕女们更感兴趣的是裙幄宴。裙幄宴是上巳节(又称女儿节,为每年的三月初三)前后举办的一种野宴,其游宴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斗花,就是比赛谁戴的鲜花漂亮、名贵。一些富家女子为了在斗花中显胜,不惜重金购买各种名贵花卉;二是在玩累以后,就选择一个适当的地方,以草地为席,四面插上竹竿,再将裙子连结起来挂在竹竿上,形成一个临时的饮宴幕帐,女子们就在里面设宴。由于这种宴会是在裙帐中进行的,故称为“裙幄宴”。 既然是宴会,就免不了吃吃喝喝。中宗景龙三年,依托韦氏家族上位的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时,曾在其家中设宴请皇帝,并将那次“烧尾宴”上的菜点记录为“食单”,流传至今。 作为一个传承数代的家族中的富二代,《旧唐书》对于韦巨源依靠拍马溜须、搜刮地皮上位的过程有着详细记述,这个精于吃道的媚臣,他的‘食单’里所列食品名目繁多,仅择其“奇异”者,就有五十八味。如鸡有“葱醋鸡”和用乳煮的“仙人脔”,鹅有“八仙盘”,鱼有用鱼白烹制的“凤凰胎”。用鱼子烹的“金粟平追”以及“乳酿鱼”、“吴兴连带鲜鲜”和各种鱼脍,鳖有“编地锦装”,蟹有‘‘金银夹花平截”;炙品,有用羊鹿舌拌的“升平炙”、用生虾烹制的“光明虾”、用活鹑子炙的“筋斗春”,以及“水炼犊”、“羊皮花丝”,冷蛤蜊汤叫“冷蟾儿羹”,鳜鱼汤叫“白龙腥”,纯兔汤叫“卯羹”。还有掺和几种肉品合成的二种菜,如鹿鸡掺拌的“小天酥”,猪牛羊熊鹿五种肉细切合做的“五牲盘”,各种肉切入沸油烹的“过门香”,等等。 光明虾炙是用生虾制成,具体做法是用虾仁摆成灯笼图案;红罗丁是用奶油与血块制成的冷盘;巨胜奴是把蜜和羊油置入面中,外沾黑芝麻油炸而成;贵妃红是精制的加味红酥点心;吴兴连带是用生鱼腌制的凉菜;甜雪是用蜜糖慢火烧炙太例面,其味甜,状如雪;玉露团是奶酥雕花;格食是羊肉、羊肠、羊内脏缠豆苗制作;水炼犊是将牛犊肉用慢火煨熟,要将带调料的水全部收干;西江料是粉蒸猪肩胛肉屑;白龙是鳜鱼丝;汤洛绣丸是肉末裹鸡蛋花;同心生结脯是生肉切成条后打成回文式结子,再风干成肉脯蒸食;仙人脔是鸡块用乳汁调和而成;葱醋鸡是鲜蒸鸡;凤凰胎是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鱼胰脏)相拌快炒;五牲盘是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色冷盘;逡巡酱是鱼片、羊肉块炒;清凉碎是果子狸烧熟后冷却,再冷切成盘;雪婴儿是青蛙肉裹豆粉下火锅;金粟平是鱼子酱夹饼;金银夹花平截是蟹肉与蟹黄平铺饼上,卷起后横切成片;八仙盘是将烤鸭分成八样形状;分装蒸腊熊是用冬季腌制的熊分装容器蒸熟;冷蟾是蛤蜊肉羹汤;卯羹是兔肉汤;小天酥是鸡肉、鹿肉剁成碎粒后拌上米糁制成;鸭花汤饼是鸭汤加面片;双拌方破饼是角上有花的方形点心;御黄王母饭是肉、鸡蛋、油脂调佐料的盖浇饭;天花毕罗是有果脯的抓饭;升平炙是用羊舌配鹿舌拌食;乳酿鱼是羊奶烧整条鱼;遍地锦装鳖是羊油、鸭蛋脂烹甲鱼。 P55-57 序言 唐代的乡愁 公元627年,关中大旱,灾民卖儿卖女以求生。刚刚在玄武门宫争中斩杀两位竞争对手的唐太宗面对旱灾忧心忡忡,刚即位的他下令开仓救济,解决灾民的燃眉之急,并拿出御府金帛,供灾民赎回卖掉之子女,以免骨肉分离。这一年李世民28岁。 就在公元627年这一年,一位叫玄奘的僧人“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他趁着夜色混在流民中溜出长安城,踏上了西行取经求法的漫漫征途。这一年玄奘25岁。 公元627年,唐朝的贞观元年。作为贞观之治起始的贞观元年,在五行学说中是丁亥年。 根据中国传统五行学说,中国古人把历史发展按六十年一甲子重复编排,他们认为每六十年一个轮回中,事物发展就像草木随四季更替一样生长、繁茂与衰败。而其中的丁亥年则是由衰而盛的关键性转折年,它意味着从丁亥年开始,各种事物都将开始一个长期的发展和繁盛阶段。 一 十七年之后的公元644年,西去取经的玄奘回到了长安。五年之后的贞观二十三年三月,比玄奘年长三岁的李世民感到身体不适,很快便辗转病榻,不能下地走路了。 四月,实在撑不住的李世民终于决定,离开他日理万机的太极官,携他的近臣和家眷到翠华山上的离宫翠微宫养病,那里已是万木争荣。在《秋日翠微官》一诗中,李世民写道: “秋日凝翠岭,凉吹肃离官。荷疏一盖缺,树冷半帷空。侧阵移鸿影,圆花钉菊丛。摅怀俗尘外,高眺白云中。”对于翠华山,李世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此前的贞观二十一年,他命人重建翠微宫,宫中有含风殿,笼山为苑,列台观其中。他似乎对翠华山有着一种宿命般的依赖感。最终,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太宗在翠华山下辞世,此时,他的继承人太子李治心中除了悲伤,还在惦记着感业寺中一个叫武则天的女子。 即位的高宗李治把玄奘安置在了大慈恩寺中译经。在李治心中,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是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灵魂寄寓的场所,而他居住的大明宫“北据高岗,南望爽垲,终南如指掌,坊市俯而可窥”。如果再登临高出平地十五米的含元殿,透过宫殿的门楣,穿越丹风门的鸱尾,一直往南,李治可以清晰地看见“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以及寺中“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的大慈恩寺浮屠。 公元663年,武则天和永徵皇帝李治入住尚未完工的大明宫,自此这座宫殿取代太极宫而成为大唐帝国两百四十余年内政和外交的中枢。 此后数百年间,无数道大唐帝国的政令自灯火通明的大明宫发出,影响着一个帝国的脉搏。当唐朝皇帝威望最高的时候,大量的突厥人内附,突厥王族成为了大唐最勇猛的将军;波斯苏珊王朝末代的两位波斯王都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复国,最终终老在长安;大量的遣唐使来自新罗和日本;而叙利亚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吐蕃人与安南人亦来帝国定居,散落在从敦煌到广州的帝国城市。国子监亦即国立大学中,有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其中最具热忱的是日本人,其中有些像今日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在中国曾居留达几十年,有的终身为唐官,深埋大唐。而更多的人回国之后,对日本的文化有了具体的贡献,很多方面即仿照唐制:都城设计建造完全模仿长安,从铜币的设计到妇女的发髻,从室内的布置到围棋、茶道、诗词都参照大唐的时尚,从此之后,后世出土的日本文物深具中国色彩。 那个时候,来长安的人都是一个个纯粹的陌生人,因为每一个初次来长安的人之前丰富的想象力都会遭受惊讶,长安的瑰丽和宫殿的雄壮已经超越了想象使它变得乏味而苍白。这些外来的人们向往造巡于长安城狂放情趣的边缘,慌张面对市井呈予他们的声势浩大的热情。 二 在唐朝统治的三个世纪中,东方各地的财富也经由陆路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了大唐的土地上——或车装,或驼载,或马运,或驴驮。伟大的丝绸之路是唐朝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它沿着戈壁、荒漠的边缘,穿越唐朝西北边疆地区,最后一直可以抵达撒马尔罕、波斯和叙利亚。从玉门关向西,有两条道路可供行人选择,这是两条令人望而生畏的道路,要经过流沙、戈壁和荒漠,还要面临极度的寒冷或酷热。 唐贞观九年十一月,来自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国的使臣由撒马尔罕再次来到长安,粟特人的足迹遍布于丝绸之路所经过的一切地方,从东海之畔的扬州,到沐浴在地中海阳光下的拜占庭。 他们中最著名的却并不是商人,而是一个“柘羯” (武士)。他是一个胖子,擅长跳胡旋舞。这个叫安禄山的粟特胖子和唐朝最著名的美人杨玉环有着一种暧味的关系,而且后来他还把杨玉环的丈夫李隆基从长安赶到了成都。历史上,把这段往事称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起因来源于一个皇帝艺术家的“黄昏恋”。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病重,玄宗李隆基决定去骊山过冬,第一次遇见杨玉环。只是皇家一次例行的谒见,却让一个五十多岁的皇帝和自己二十出头的儿媳订下了山盟海誓的约定。 , 公元757年,在数千精骑的簇拥下,从成都准备返回长安的唐玄宗从风翔东行。约莫行了三天,来到了咸阳兴平的马嵬驿,他铭心刻骨、昼思夜想的地方。驿站犹在,佛舍犹在,梨树犹在,可“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玄宗之后近半个世纪的公元806年,三十五岁的周至县尉白居易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长恨歌》,白居易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调,描写唐明皇(后人给他的称呼)终夜不眠,看着宫前萤虫飞来飞去,阶下落叶也无心找人打扫的心情。这样的忧恨缠绵只有越陷越深,非人世间任何因素能稍一舒慰。这首《长恨歌》也随之流传千古,直到1920年和1930年间,仍旧为小学生所习诵。但奇怪的是,当时在位的唐宪宗竟然默许了自居易写皇家爱情的行为。甚至当时长安歌女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这个皇帝和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官廷舞蹈家之间的爱情,终止在了马嵬坡,一个很小的地方,在陕西咸阳的县级市兴平市西北十公里的塬上。而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是在长安东边骊山一个叫华清池的皇家园林。骊山是历代皇家的行宫,一个很叫人不安分的地方,周幽王曾经在那里烽火戏诸侯。那是李隆基最爱的地方,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侧,东距西安三十公里。当旅游者乘火车或汽车前往临潼参观骊山及华清池时,应先注意四周黄褐色的泥土,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这种泥土与美国田纳西州一带耕地的土壤相似,它是中国历史展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 公元904年,控制沛州的朱温——过去是黄巢手下的将领,挟天子以令诸侯,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命居民“按籍迁居”,拆房放木“自渭浮河而下”,使长安沦为废墟。 唐长安城留于后世者,仅剩残垣和若干城墙遗基。 唐帝国最后一个皇帝哀帝先被降为济阴王,迁于开封以北的曹州(今山东菏泽),安置在朱温亲信氏叔琮的宅第,后又被废除帝位。由于太原李克用、风翔李茂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祜正朔,不承认梁朝,朱温担心各地军阀的拥立会使废帝成为身边的定时炸弹,就一不做,二不休,于公元908年2月21日将17岁的哀帝鸩杀。 至此,建国两百八十八年的大唐帝国一去不复。 公元906年之后,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帝国的重心已逐渐移至东边,中国开始了蓝色的大洋梦,东南区域以其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更有吸引力。所以唐朝之后的历史中,几乎所有的王朝都采取一种南北为轴心的战线,与长安渐渐远隔。 今天,当我们穿过长安的躯壳西安,伸手抚摸一下眼前这粗糙、沉睡的四方城城砖,心里就莫名地温暖而踏实了——尽管唐朝的长安城墙是夯土筑造的,仅在城门部分有城砖包裹。我们的内心中只要泛起愁思,我们仍会以春江花月夜的艳丽或霓裳羽衣曲的飘洒不断穿越历史,相望那个绕梁千年的江湖绝唱。 曾经,一个王朝的风花雪月主宰了那个叫长安的城市转瞬即逝的春秋,诗歌的漂泊带来了哀愁、天才、江山和美人,还有挥之不去的思念。那些焰火、野草、王孙和驿站,以及大氅,最终成了乡愁。今天,这种乡愁仍在。 后记 一份唐代生活史的私家书单 写这份书单的时候,我一边听袁惟仁、抽烟,一边翻阅马伯乐《唐代长安方言考》、唐诗纪事,以及《全唐文》、《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这些大部头的庞杂的唐代史料。很多时候被一种情绪包糅,为浩瀚史料所呈现的唐代所感动,所向往,就如同多年前的夏日,在老家土房背后的梧桐林下,被漏下的阳光感动得浑身战栗。 这个不筑长城的朝代和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一样,也有着皇家的荒淫、门阀士族的黑暗和战争的杀戮。有人据此来评价唐代,但时至今日,我们的世界仍然没有远离这些黑暗。 这个朝代是文学的时代。一在于唐诗,另一在于唐传奇。我曾经写过“古纸硬黄临宋怨,短笺匀碧录唐幽”的句子,唐人的诗文,总是有一种尘土般的质感,如同苍茫的旷野。 我还曾经数次想象自己穿行在唐代通往撒马尔罕的丝绸之路,抑或是在途径长安东市的时候听那个幽怨的安邑坊女唱“巴陵一夜雨,断肠木兰歌”,抑或是在杜甫的五城做一个戍卒。 在这里写一份私人的书单,不仅局限于正史,而是罗列传奇、小说、研究甚至奇幻,在这些或严谨、或瑰丽、或不忍卒读的文字里,唐代闪烁着精细的光芒,而我们的视界则或许可以延伸得更远,这不是历史的可能性,而是历史的想象力。 一 爱德华·谢弗著的《撒马尔罕的金桃——唐朝的舶来品研究》,据说这本书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其实在中国,这本书的影响力更大,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一本书从“物”出发来深入研读一个时代的历史,而这些物质碎片,比如“一只西里伯斯的白鹦,一条撒马尔罕的小狗,一本摩揭陀的奇书,一剂占城的烈性药等等——每一样东西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引发唐朝人的想象力,从而改变唐朝的生活模式,而这些东西归根结底则是通过诗歌或者法令、或者短篇传奇,或者是某一次即位仪式表现出来的。”(爱德华·谢弗) 在《唐代的外来文明》里,谢弗引用普鲁斯特的话来阐释这种写作的必要性:“历史隐藏在智力所能企及的范围以外的地方,隐藏在我们无法猜度的物质客体之中。”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本影响了很多中国历史学者及历史爱好者的书,其作者我们却知之甚少,我们仅能从简介中知晓谢弗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精通汉语和日语,并通晓法语、古拉丁语等十数种古今语言文字。而谢弗著述颇丰,除《唐代的外来文明》外,还有《南唐史》《朱雀——唐朝南方的形象》《珍珠海岸——古代的海南岛》和《曹唐的道教诗》。其中《唐代的外来文明》是公认的谢弗的代表作,并与《朱雀》共同被视为其研究唐朝外来文化的双璧。但除了《唐代的外来文明》,其余各种并未见在国内出版,真是咄咄怪事。 二 已逝的曾经执教于香港大学的庄申先生,以美术史学家的身份写有一本《长安时代:唐人生活史》,亦是不常见的大家所著唐代生活史,可惜此书大陆未见引进,不能使更多人一睹真容。在庄先生看来,唐人的诗书乐弈、绘画陶瓷、雕刻工艺、舞蹈服饰,凡此种种,无不令人耳目一新。当中的巧思慧心,全在唐人的生活中表露无遗。今人与唐人虽缘悭一面,但愈来愈多的考古文物,使今人也能一窥唐人社会的全貌。 庄先生家学渊源,尊翁为庄尚严先生(1899—1980),时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庄先生幼承家学,勤于研究。早在他就读于台湾师大史地系、及稍后任“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助理期间,便常有专文论述中国美术史,刊登在《大陆杂志》,是当时引人注目的年青学者。他的《根源之美》《扇子与中国文化》及《从白纸到白银》等都是非常精彩的著作。 作为一名唐史学者,赖瑞和先生被人知晓却是他的旅行散文集《杜甫的五城:一位唐史学者的寻踪壮游》一书,从1989年到1993年,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当他第一次乘坐火车前往西安的时候,竟然随口问列车员:“到长安的吗?”结果列车员狠狠地愣了一愣:“长安?哦,对!您是指西安吧?” 这是一本关于唐代“另类”的书,赖瑞和并没有直接地来讨论他所了解的唐朝,而是兴致勃勃地记录了一系列的“流水账”:九次旅行的路线与详细费用、国营旅社、衣服、美食等等,赖瑞和作为一个局外人,一路用新鲜的眼光角度来体验大陆的种种出人意料的不同。他脱掉洋气的台湾教授行头,穿上在内蒙古买的保暖羊绒衣,坐在挤满乡民的巴士里,就像一个普普通通的大陆中年男人。在西安,他骑着自行车去北郊寻找大明宫的遗址,彼时三清殿的废墟,前面并没有任何标志,也没有任何围墙,只是孤零零地立在玉米田中。“我也随着那些好玩的小孩,爬到土堆上头去。那里长着一些杂草。在夕阳下,登高望远,所看到的景物都染上一层温馨的金黄色调。”赖先生的壮游,历史与现实交融,那个叫唐的国度如影随形在日常的琐碎中,让人有了恍如隔世的忧愁,夹杂着淡淡的悲伤。 赖瑞和1981年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师从《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主编杜希德教授(Denis C.Twitchett)习唐史,并在西方公认的唐史和中国通史学界的大师杜希德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唐代的军事与防御制度》。赖瑞和目前在台湾“国立”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任副教授,主讲有一门唐代长安与士人的生活(硕、博班),我读过他对于这门课的一个讲演提纲,是用ppt做的演示,极其生动。 三 除了中国人之外,对于唐代关注最多的便是日本学界,尽管没有唐代生活史的专门论著引人注目,但日本作家在其大量的关于唐代的小说中,徐徐展开了一个王朝的面目。井上靖或许是此类小说的开创者,其《天平之甍》讲的是鉴真东渡的故事,井上靖写道,准备第一次东渡时“鉴真已55岁,相貌却仍骨骼严整,巍然如山,有伟人气质,额宽,眼、鼻、口皆大而稳定,顶骨秀气,颚部却颇有意志地展开。留学僧觉得这位高名高德的僧侣,很像故国的武将”。后来,1979年这部小说在被拍成电影时,曾经在扬州取景拍摄,彼时扬州数万人围观拍摄。 而井上靖《杨贵妃传》一书则开启了中日之间对于杨贵妃生死的大讨论,这部小说影响之深远,以至于国内有些历史学者拿其作为史料使用。 近年来,闻名的日本作家乃是陈舜臣,其两百余本和中国历史有关的著作已经被引进了数十本,其和井上靖一样,对于唐代西域有着莫名的梦想,1979年,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组成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摄制组沿着古代丝绸之路开始了为期一年的采访摄制。陈舜臣参加了此次摄制活动,并用文字记录下重走丝绸之路的奇妙见闻与瑰丽随想,成书的名字就叫《西域余闻》。尽管也写了一点汉代的西域,但此书更多的笔墨是在唐代西域的物品、诗人和生活方式对于帝国的影响上。 相比较而言,日本作家迁原登的代表作、历史小说《飞翔的麒麟》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其中译本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为《唐朝那些事儿》,这种烂到大街的译名完全毁了这本书。实际上,这本小说写作功底和历史考证极其精细,而且更胜在历史想象力与史诗的契合度。 四 国人关于唐代生活史的论著多为专著,例如衣饰,例如饮食,例如官制,以“唐代生活史”为题的专门著作则凤毛麟角,即便有也是大量常见史料以及传统的论文研究,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一书为其中可以读一下的书籍。究其原因,是因为此书尽管亦是学者专著,但其形式上却引入大量和生活、习俗、用具有关的史料及传奇故事,使得以“生活”为名的专著有了点烟火气。 建筑设计师唐克扬有关于长安的文本《长安的烟火》曾经在《生活月刊》刊发,但至今仍未成书,而他本意是想通过实验文本来梳理中国古代的城市,因此其中关于城市的叙述及想象力颇为动人,是难得一见的文本。 还有一位笔名叫“骑桶人”的作家因为是奇幻作家而不被历史研究者知道,他大量的短篇小说如《终南》、《双髻》、《归墟》等有着深深的唐传奇的影子在里面,他的文字具有相当高的纯文学水准,把唐人传奇中的生活场景演绎得十分淋漓尽致。 近几年,得益于网络的出现以及历史热,大量的关于唐代的书籍出现,但是仔细看起来这些唐代的书籍无一例外是:那些人那些事、光荣与梦想、趣闻与轶事,而关于唐代生活史方面却无人关注,以至于大量的写唐代宫廷的小说中,仅仅人名是唐代的,而各种生活历史细节却是琼瑶小说或者清朝电视剧的翻版。 五 曾在“百家讲坛”讲过《敦煌资料与唐五代衣食住行》的隋唐五代史学者黄正建,对此亦是有所发现,在《关于唐代日常生活史研究现状的思考》中,他写道:“但是在中国,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并没有形成规模或形成学派,甚至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虽然我们也有关于衣食住行的研究,但它们都是孤立的、个别的、零散的。学者们分别从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风俗、文物、科技、历史地理等各种角度来研究它们,却恰恰很少将它们作为‘日常生活’来研究。” 实际上,西方学界对“日常生活史”的关注已久,谢和耐先生(1acquesGemet)的《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hina on the Eve of the Mongol Invasion,1250—1276)一书,鲁惟一先生(Michael Loewe)的《中华帝国早期的日常生活:汉代,前201—220》(Everyday Life In Early Imperial China:During the Han Period 202 BC—AD 220)一书,都是极其精彩的关于生活史的论著。 具体到唐代,彬仕礼((2harles Benn)有《唐代的日常生活》(Daily Life in Traditional China:The Tang Dynasty)一书,作为“格林伍德日常生活史丛书”(The Greenwood Press Daily Life Through History Series)的一种出版,可惜国内并没有汉译本。 另一方面,大量的记录唐人生活场景的唐代笔记和传奇实际上并没有被人们足够关注,中华书局曾经出版唐宋史料笔记三十九种,亦是唐宋杂录。实际上中华书局还有一套《历代史料笔记丛书》,其中“唐”卷,共有笔记七十种,不可谓不皇皇。 在本书的前言中我写道:曾经,一个王朝的风花雪月主宰了那个叫长安的城市转瞬即逝的春秋,诗歌的漂泊带来了哀愁、天才、江山和美人,还有挥之不去的思念。那些焰火、野草、王孙和驿站,以及大氅,最终成了乡愁。今天,这种乡愁仍在。 可惜的是,这种乡愁只存在于史籍和唐诗中,大量面目模糊的细节无从考证、查找,比如朱温如何拆毁长安使得这座伟大城市消失的过程,《旧唐书》及《资治通鉴》仅有寥寥数语,《新唐书》则完全不记载。历来国人修史,重史记而轻细节,重人而轻物,重考据而轻整合,这也使得唐代的生活史散落于史书的各个角落,没有完整地呈现,这是一种深深的遗憾。 2012年7月3日 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通往唐招提寺之路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即便我贴近唐招提寺,可实际上还在极为遥远的地方。 ——【日本】东山魁夷 一座存在了两百余年的唐帝国都城——长安,却给后世的人留下了千年的乡愁,尽管在历史长河中,人类给城市植入了各式各样的形体,附加了无穷无尽的意义,但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否认,真正伟大的城市,正是能够让人怀念的城市,“长相思,在长安”。 ——师水涛 壮丽的殿堂周围荆棘遍地,茅草丛生;/就像绿色的林海中飘浮着一叶孤舟。 屋顶上斗拱坠落;平台上楼座倾记。 浊臭弥漫玷污了圣洁的芬馨。 矗立的古代石碑,就像周围待耕的荒土上。/生长出来一片茂密的森林。…… 我在一家穷铺子里/买了几片景教碑的拓本, 又喝了一杯酒,/怀念着昔日长安的光荣。 ——【英国】李约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