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一热就去了米菲的故乡
Hostel的早餐很简单,只有两片吐司配一小杯咖啡。但就是这样的一顿饭也是我跟着同屋的女生蹭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旅店的老板是个巴基斯坦人,也是个典型的生意人,怕是因为接待的游客多了,人也显得不那么热情。不过,4月末的阿姆斯特丹因国庆节的女王日降至,本就是一年中最忙最热闹的时候。对我来说,能在这时订到市中心20欧一晚的床铺已是幸运,不包早餐也不是大事。不过,当我住进昏暗又简陋的八人间时,同屋的女生却说她们只花了18欧就订下了含早餐的铺位,并邀请我第二天与她们一同去用餐。
餐毕,回屋整理行李。
其实前一晚睡得并不算好,因为隔三岔五就会被晚归的室友们弄醒。青旅这种东西,虽说有机会结识来自不同国家的不同旅行者,但这取决于你是否能碰到热情又爱交朋友的人。很多时候,也只是大家碰巧睡一屋檐下,又各自守着自己空间的陌生关系而已。这次更离谱,到了凌晨4点,竟然住进来两个男生!一个姑娘听到声响后说:“这里是女生房间。”其中一个男生回答:“是啊,我们知道,但别无选择。我们不介意。”我心里一边嘀咕,你们当然不介意啦一一再有两个小时天都亮了,干嘛还要来蹭女生宿舍?一边也翻个身继续睡死过去。不过第二天起床后悄悄瞥了一眼,倒发现貌似是两个小帅哥。不过我可顾不得多看他们。早上在翻看荷兰PASS附送的小册子时,突然发现了“布鲁纳先生之家”(Dick Bruna Huis)就在附近的一个叫Utrecht的小镇上。当即决定把去鹿特丹的计划稍作推迟,先临时插进来个U镇一日游的安排。
头脑一热就去了米菲的故乡
我对U镇一无所知,甚至对它名字中的字母组合都不知该如何发音,也是之后才知道应该读作“乌特来赫特”,中文译作“乌特列支”,是荷兰很有名的小城。
能让我一时冲动就做了这个决定的,如前所说,是位叫布鲁纳的先生,也就是那个小兔子米菲的“老爹”,而爱兔子的我当即决定去“朝圣”下。手中握有欧洲铁路通票(Eurail Pass),行程又自由就是好,哪怕只是临时的突发奇想。也可以马上去实现。反正当晚要去鹿特丹,多加个行程还可以将当日票做最大化利用。
因为这是计划外的行程,提前自然没做什么功课。下了火车站后,两眼一抹黑,不辨南北,只好逮个路人拿出荷兰PASS的小册子比划着问。对方给了我一个向左走的手势,我便沿着人来车往、尘土飞扬又风景欠缺的市区道路走。
无聊,没劲,不喜欢这里。这些是我对乌特列支的第一印象。按理说,布鲁纳先生之家距离火车站也就10分钟左右的脚程,当我走了半天发现还是找不到靠谱的建筑物后,终于意谀到自己一定是走错了方向,只能再次求救身边的人。一个在树荫下乘凉的美国人告诉我,沿着200米以外的运河一路向东就能看到了。
不过,也要感谢这段迷路,让我不至于直奔目的地。因为乌特列支的魅力,正是躲藏在这穿城而过的运河和周围蜿蜒交织着的小巷和古镇风情之中。
一靠近河岸,整个风景开始变化,之前一直萦绕于耳边的聒噪瞬间蛰伏了起来,空气中因为多了点随风而来的水汽,似是更爽朗又明媚。路边停着用花朵装饰的自行车,循着推开碧波的水声,能看到驾着一叶扁舟缓缓滑过的船夫,岸边比肩接踵的小酒馆、小餐厅们一点不喧闹,一盘盘精致的菜肴在由阳光、绿叶和河水构成的风景画中,显得更加有诱惑力。
我突然不急着去见布鲁纳先生,反倒享受起了这个小镇的宁静风景。闻到路边鲜榨橙汁的清香味,勉强地咽回哈喇子止住了诱惑。看到炸得焦黄里嫩又个头壮实的荷兰薯条,告诉自己这是垃圾食品,要克制。等走到一个石头桥上时,看到像是从动画中开出的可爱冰激凌车时,终于还是没能忍住地买了一球,然后对着阳光举起它,“Cheers——”等回放照片时才发现,坐在冰激凌车旁边的一个胖先生也举起了他的冰激凌,凑到我的取景框中跟我“干杯”。
一直觉得荷兰在很多地方和中国很像,大概是因为满街停得密密麻麻还时而歪七竖八的自行车,以及骑着车子从眼前经过的人们,总让我想起来小时候见到的街景。虽然在西欧国家见到拿自行车当通勤工具的人们并不需要奇怪。但他们大多是因为这种出行方式环保又健康,时不时还把全身上下装备得很有专业范儿,从头盔到座驾毫不马虎。而荷兰人就不同,他们把自行车视作生活中最习以为常的一部分来看待。变速车、山地车似是不多,大部分是像永久牌自行车那样,传统又古典的造型。荷兰人不会去追求看起来很潮的车子,却会把车筐和车身做上很好看又充满生活情调的装饰。比如插上花朵,或者在后座搭上一个左右两边都可以放物品的好用又好看的筐子。
沿着河岸走,终于在交叉处发现了隶属于中央博物馆的布鲁纳先生之家。在博物馆里,几笔线条和简单的色块,就能把这里填充成充满童趣的世界。除了各种可爱的米菲外,这里还有从市中心教堂的塔楼下骑着自行车穿过的布鲁纳先生的照片,以及他在这个小镇成长和生活的踪迹。
我去的那天下午,游客不多,门口的老伯检查完我的票之后,先帮我存行李,又领着我向屋子里走。本以为他给我指好方向后就离开了,却不想一个一个地带着我逛了起来。我奇怪地问他是不是这间博物馆里的导游,老伯回答说他只是保卫,不负责讲解,不过,“这是漂亮女孩的特权”。外国人经常这样,甜言蜜语时刻不离嘴。面对这么好心的老伯,我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心里乐开了花地继续听他讲那些展品和布鲁纳先生,以及他自己的故事。
其实,一个人旅行,虽然看似形单影只,但也并不会觉得特别孤单。一个人的时候,才可以使感官更加敏锐,使自己更加专注于眼前看到的和心中感受到的。而旅途中不经意的相遇,说不定就充满惊喜。本来去布鲁纳之家只为看看小兔子,但与这个老伯的相遇却是出人意料的惊喜。
P11-15
旅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我明显无法习惯这种转变。最初被我认为漫长得快要望不到头的42天竟然就这么在转眼间结束了,而不管是身体,还是内心都丝毫没有感到疲惫的我,总觉得每天早上背上背包出发,告别一处风景,然后去往下一个目的地的日子还会继续下去一样。
但是,旅行再美好,总有一天要回来,这曾让我觉得现实到让人感到无奈又有些悲伤。不过,旅行也不应该成为逃避现实的借口和方式。能从一段自我抽离的状态中与真实的自己坦诚相处,并在旅途结束之时找回平常心,踏实地继续面对眼前的生活,才是一路上带回来的正能量。而且,我还年轻,还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可以去更多的地方。记得在慕尼黑时,尤利娅曾对我说,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意味着下一段旅程的开始。生活也好,旅行也好,前方的路总是让人期待。
这次旅行后,我发现说英语很有趣,交朋友很有趣,跟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交流彼此的文化和生活很有趣,用自己的双脚去踏踏实实地走过每一片陌生又新鲜的风景很有趣。
我开始吃久不曾碰的土司面包,并在涂草莓酱之前,还要先铺上一层黄油打底,这是我在旅行时从很多人那里学来的小习惯,虽然热量有些高,但却一如既往的香甜,而且这也会让我想起之前一路上遇到的每一个人,和与他们坐在餐桌边度过的每一个早晨。
那些一起谈过的话,一起做过的事,无论何时想起都那么清晰。他们曾来到我的生活中,点亮了一盏一盏的散发着温暖光线的明灯,然后我从他们的世界中轻轻走过,遇见了一个不太一样的自己。
我想我并不能像师父那样时刻充满活力和热情,能够长年累月地去与一个又一个的陌生人交往。我只能把我有限的精力去专注的想念并喜欢一些人。所以,每当我受困于当下时,总是忍不住抬头看看天空,想起路上曾遇到的他们。
他们现在好么?在地球的那一端依然好好地、过着简单却认真的生活么?
哪怕只是想一想,心里就会再次有了力量,并想要在自己的这片蓝天下继续努力下去。这样,在下一封mail或下一次见面时,就可以因为没有虚度而找到新的谈资了吧。
都说,旅行不在于你见过的风景,而在于一路上的心情。
我会搞混,或者记不得看到的那些古迹名胜的名字和背后的故事,但我却清晰地记得一路上伴随着我的以每份微小的心情与感动,和在每一个地方邂逅的每一个人。
希望今后,无论遇到怎样不顺的事,都会让我再次想起2011年的春天,曾与这个世界的美丽邂逅,然后重新鼓起勇气,再次出发!
为这个只有42天的旅行,我已经不知道围绕着它在各种情况下絮絮叨叨了多少次。连载的游记、修过的照片、发布的博文、写过的文章……每每都是很努力也很开心地做着这些事,因为我知道这段经历在我心中的分量,也知道无论今后的什么时候,我都会说,当初能够实现了这次毕业旅行真是太好了。但我也害怕,因为如果不这么反复地温习,我怕自己没有信心抵过名为“时间”的利刃,我怕再也没法用这些年轻的语言去描绘曾经这个年轻的自己。
很庆幸的是,虽然时隔两年,我终于将当初发布在网络上的零散又流水账的文字,变成了我希望的,甚至更好的一个样子呈现出来。如果不是我的记忆太好,就是它们本身太美好,让我即使在旅行结束这么久之后,也能将之前散落到脑海深处的零碎回忆串联起来。所以,能完成这本书真是太好了。这些只有现在的我才能写出话,是以前的我写不出、感受不到的,也是之后的我,会笑着怀念的。
能为这段经历做的都做了,我觉得自己大概终于没有什么遗憾了。那么,就继续迈开步子,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吧!
期待,我们还能再见。
毕业了,躲在学校中读书的路走到了尽头。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三月,我反而对前路有太多的不知所措。一直以来太过习惯于沿着被安排好了人生轨道走下去,在毕业时却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该去哪里?我想要什么?而我又能做什么?在这番挣扎中冒出的另一个声音是“去旅行吧!”在这段暂时空下来的
时间,去看看那个早已好奇却毫无所知的欧洲大陆。一旦工作,一旦过起平凡又循规蹈矩的生活,内心曾澎湃的浪潮一定会渐渐偃旗息鼓。所以,现在不去,将来一定会后悔!
为这个想法推波助澜的,是我在不经意地回顾过往时发现自己的日子过得多么得平淡出奇。我想,在上学的这十五六年中,我也算某种意义上的好孩子了吧!那些流传着的,学生时代该做的事我几乎都没做过。我不迟到不翘课,不会泄愤地撕掉课本和参考书,没有抱头痛哭的散伙饭,也没有谈过轰轰烈烈又不靠谱的恋爱,我甚至不会喝酒,也就更没机会在借着酒劲后和谁稀里糊涂地互诉衷肠到天明……
啊……真是无聊到写不出一页故事的青春啊……难道我就要这么把它翻过去了么?等到我几年几十年再回首往事时,发现库存空空如也,没有任何可供我取阅和缅怀的凭证?
我需要勇气!我需要热血!我需要为了一些不着边际的事而义无反顾地大干一场的干劲,我需要……是的,我需要去疯一把!
即使是现在,每当看到网络上流传的那些“学生时代要做的疯狂事”的标准,仍免不了扼腕一番。在感叹自己还没年轻过就老了时,我想,唯一让我稍微有些自豪或者欣慰的,大概就是这次的旅行了。
我也是现在才发现,之前盘旋在脑中、仿佛施着蛊惑的魔法不断催促着我上路,那个“现在不去,将来一定会后悔”中的“后悔”具体指的是什么。它指的是在我还年轻并被允许犯错时,就自我抹杀了一切可以轻狂的可能性,只待越发年长才发现自己一直唯唯诺诺地妥协,然后放任了曾经萌生在脑中的那些蠢蠢欲动的、可以让自己热血沸腾的想法。
我知道,不趁着年轻时冲动一把,日后再想做时,成本就太大。我希望自己有勇气,去为了一个想法而真正付出行动,而不是一拖再拖,妥协再妥协,直到最后的无疾而终。当客观环境中已经错失太多可以无所顾忌的机会时,我想要自己去创造,并担当起年轻时的疯狂。所以,一个人,实现一次不算短也不算长的旅行,为了找到自己的勇气,为了发现内心的热血,因为我希望自己没有白白地从青春中走过而无可怀恋……
于是,出发。
就算心中有再多忐忑,我也想在毕业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简介:十多来年,她一直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从不早退、旷课,不会泄愤地撕掉课本和参考书,没有抱头痛哭的散伙饭,甚至没有谈过轰轰烈烈又不靠谱的恋爱……有的,只是无聊到写不出一页故事的青春。
毕业季,她终于独自一人,背上背包,踏上了旅途。
是的,不旅行,不冒险,空有青春有何用?《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作者梁小萌就是想通过自己实际的行动,告诉年轻的读者“解脱之后,堕落之前,青春要冒泡。”
《致我们挥霍在路上的青春》是作者梁小萌根据自己在欧洲的旅行经历整理而成的,和读者们分享了自己沙发旅行的不同体验,希望可以给更多想要旅行的人以借鉴,在空闲的时刻都能来场“心灵之旅”。同时,作者拍下大量精美的照片,具有较强的欣赏价值,文字细腻,富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