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吉特·哈曼编著的这本《一战画传》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和普通人的具体生活。与其他一战史书不同的是,本书的焦点不是战斗,而是人。他们要么像武器及战争物资那样被投入到战争中,要么在“家乡前线”死于饥饿、瘟疫和绝望。作者不仅仅讲述的是战争,更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作者利用从档案中找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和文件以及解释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宣传和现实、谎言和真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战画传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德)布里吉特·哈曼 |
出版社 | 新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布里吉特·哈曼编著的这本《一战画传》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大事件和普通人的具体生活。与其他一战史书不同的是,本书的焦点不是战斗,而是人。他们要么像武器及战争物资那样被投入到战争中,要么在“家乡前线”死于饥饿、瘟疫和绝望。作者不仅仅讲述的是战争,更是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作者利用从档案中找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图片和文件以及解释性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在任何一场战争中宣传和现实、谎言和真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 内容推荐 《一战画传》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一战著作。 历史学家布里吉特·哈曼收集了多年珍藏的425幅一战期间的宣传画、海报、漫画、战争债券、报纸、粮票、日记、书信等图片。《一战画传》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配以适当的文字说明,向读者展示了社会各阶层在1914至1918年战争期间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战争中,宣传与现实、谎言与真相总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场约一百年前爆发的战争导致数百万人生灵涂炭,其间伴随着政客和军方对民众的误导、新式武器的使用和罔顾人命的军事行动: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同时也是20世纪的第一场灾难。 目录 前言 1914年 刺杀 风暴前的寂静 “塞尔维亚必须灭亡!” 尼伯龙根忠诚 入侵比利时 英国 日本与德国殖民地 群情激昂 拍照热潮 告别 法国志愿兵 匈奴人和野蛮人 “进军巴黎!” 色当日的胜利庆典 马恩河奇迹 有色土著战士 德国统治下的比利时 伊珀尔和兰格马克 坦能堡 加利西亚的犹太人 塞尔维亚是不可战胜的 捐赠物资和战地邮局 第一次战地圣诞节和新年 1915年 声名狼藉 战壕里 喀尔巴阡山脉战役 盟国土耳其 战争债券 机动战争 卢西塔尼亚号 面包票和面粉票 战争中的妇女 意大利倒戈 “黄金换铁”和紧急研发 突进加利西亚 战胜塞尔维亚 伤员 战俘 心魔 新年 1916年 威慑姿态 凡尔登 空军英雄 通讯技术 欢呼的土耳其 叛徒与间谍 讨伐意大利 索姆河 兴登堡 罗马尼亚 住宿 士兵和女人 疫病 军官和士兵 前线和后方 老皇帝驾崩 1917年 带着恐惧进入新年 大头菜的冬天 美国介入 俄国革命 西线 毒气 伤残军人 铁十字勋章 战争与儿童 和平呼吁 大众苦难 后方 伊松佐河畔 战争中的媒体 康布雷的坦克 工兵 十月革命 死亡壕沟 1918年 大罢工 大发战争财的人 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 西部攻势 曙光 尼伯龙根忠诚不在 饥荒与流感 帝国土崩瓦解 皇帝出逃 停火 反犹主义 撤军 返乡 坟墓 试读章节 刺杀 1914年6月底,哈普斯堡皇位的继承人、前一年刚刚成为“帝国与王家武装力量总监”的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视察演习。此举被邻国塞尔维亚视为一种挑衅行为。而在波斯尼亚首都萨拉热窝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日期——6月28日——恰恰又是塞尔维亚纪念1389年科索沃战役战败的哀悼日。自那次战役之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始了在巴尔干地区长达500年的统治。此时的波斯尼亚已改由“帝国与王家奥斯曼帝国”——也就是哈普斯堡王朝统治。 在斐迪南大公前往市政厅的路上,安保人员就已经挫败了一场刺杀:一名19岁的波斯尼亚人投出的塞尔维亚产手雷将一名副官炸成重伤。斐迪南大公在他的庶妻、同时也是三个孩子的母亲霍恩贝格女公爵苏菲一同参加了欢迎仪式。在他们乘车离开市政厅5分钟之后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刺杀事件:来自波斯尼亚的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开枪将大公夫妇射杀。普林西普被当场抓获,他承认是出自对民族的热爱才刺杀了斐迪南大公。事发后,萨拉热窝陷入一片混乱,政府宣布全城进入紧急状态。 奥匈帝国的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对自己的侄子其实并没有多少好感,他还下令不得将出身低微的苏菲与斐迪南大公合葬在维也纳的哈普斯堡皇家墓穴。人们仅仅在斐迪南大公位于下奥地利的宅邸阿尔斯黛滕城堡举行一个私人葬礼,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像国葬那般有外国政要受邀参加了。由此也就失去了一次借由政治家的私人会面来缓和紧张局势的机会。甚至在接下来的数周中,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德皇威廉二世也没有得到任何机会就局势进行交流。 俾斯麦曾提出将哈普斯堡家族的势力从德国周边挤压至巴尔干地区:在1878年签署的柏林条约中规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仍作为两个省属于土耳其,但奥匈帝国有驻军权和行政管理权。 1908年,维也纳方面在未与列强商议的情况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将这两个国家纳入奥匈二元帝国的统治——也就是吞并了它们。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弗朗茨·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伯爵还试图在这场危机中寻找借口向塞尔维亚、俄罗斯甚至是三国同盟之一的意大利发动一场先发制人的战争。但是,他的企图并没有得逞:塞尔维亚为了不给对方以口实,公开承诺从此放弃一切反奥地利的宣传活动。 巴尔干地区无愧于欧洲“火药桶”的盛名。该地区的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奥斯曼帝国解体后留下的领土,于1912年和1913年进行了两次巴尔干战争。 自认为是南部斯拉夫民族核心的塞尔维亚变得越来越有侵略性。斐迪南大公曾制订计划,准备赋予奥匈帝国的南部斯拉夫民族与德意志民族和匈牙利民族类似的地位和特权,从而打压塞尔维亚族。对此,塞尔维亚始终耿耿于怀。 1914年的刺杀事件发生之后,幕后主使的嫌疑迅速聚焦到塞尔维亚政府身上。不过,皇储遇刺身亡一事在社会上并没有引发过度的震动。阿图尔·施尼茨勒在大公遇刺当天的日记上写道:“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虽然引发了社会短暂的震动,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什么强烈的反应。他真是不受百姓爱戴。” P1-5 序言 这是一本非常私人的著作。我是在阅读家族档案,特别是整理已故先夫的父亲瓦尔特·哈曼(工程硕士、1889-1961)的遗物时产生创作灵感的。我的公公是一位铁路专家,曾作为少尉——后晋升为中尉——于1914至1918年在南蒂罗尔、加利西亚和罗马尼亚服役,并写下了内容翔实的战地日记。哈曼同时也是那些手持新型照相机记录下战争瞬间的战争参与者之一,他寄给生活在维也纳的父母和妹妹特鲁德的数百封信件,包括邮票和照片等都得以保存至今。此外还有大量毫无价值的战争债券,将哈曼一家的财产吞噬殆尽。我们那位没有子嗣的姑姑布伦希尔德·奥格尔,(婚前姓氏:史丹格尔,1895-1977)在1914至1918年间是一位教师,她收集了许多当时的新闻报道资料。 本书中最重要的书信资料均来自弗朗茨·容鲍尔中尉(博士,1880-1955)。他是一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战中曾在意大利前线担任炮兵。在整理这些史料的过程中我愈发感到,人类的每一个渺小个体与浩瀚的历史竟可以产生如此重要和丰富的联系,尤其是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异常困难的课题来说。许多历史学爱好者和我聊天时都提到,人们对于一战的认识只能基于非常有限的资料和一些零星的名字;相比之下,研究二战的资料就丰富翔实得多。当然,如果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就不会有希特勒在1918年后成为“德国的救星”,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了。人们如果没有对1914至1918年这段历史的认识,也就无法正确理解人类在20世纪所经历的种种政治和社会巨变。但是,目前最急切的问题是如何与这段历史建立起直接的、便于理解的联系。 学术界并不缺乏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学术研究,特别是军事科学方面的研究。而通过本书,我希望能够带来一点新意:借助那个年代的照片和文字将人类历史上如此重要的四年时间鲜活地展现给读者,帮助包括那些对历史毫无认识的人在内的读者更加形象地认识那段历史。本书中对战争的讲述完全是以亲历者的视角进行的,包括参战士兵和那些在“后方战场”挣扎的人们。 要想到达上述目标,仅靠一些家信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补充,我还联系了两位战争见证者:来自维也纳的作家和医生阿图尔·施尼茨勒和来自柏林的艺术家凯特·科尔维茨。施尼茨勒曾经出版了总计十卷的历史日记,却没有得到历史学家足够的重视;而科尔维茨是一位持批判观点的、可信的编年史作家。 除此之外,来自图林根的农场主和酒吧老板维克托·瓦尔特和来自阿尔高的教师菲利普·温特也提供了大量史料,使我们能够通过不同的视角来观察这段历史。 在士兵观点方面,由菲利普·维特科普发表的《阵亡大学生的战争书信》自然是不能被遗忘的重要素材。维特科普从1917/1918年就已经开始收集这些书信了。在德国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大力支持下,他最终从2万余封信件中选取了最精华的部分进行出版。这些牺牲的年轻人遗留下来的文档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 此外,德国广播电台于1998年和法国电台以及德法青年协会合作发起了德法听众战地书信征集活动,并制作成20集系列节目《战地书信》在广播和网络节目中播出。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援引的史料虽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但是来自两盟国,即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史料无疑要占据核心地位。 在图片素材方面,我主要选取了自己收集的一战印刷品,包括:宣传卡片、海报、招贴画、漫画、照片、报纸、手册、粮票、战争儿童书和儿童游戏、大头菜和其他食品的菜谱,以及“黄金换铁”运动中生产的铁链和铁环等。虽然这些物品都属于大宗印制品,没有什么太高的价值,但我仍然认为他们能够帮助读者比较形象地了解历史。 本书使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展示代表着当时最先进印刷技术的、发行量巨大的明信片。这些产品很好地再现了1914至1918年这段历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之所以这样讲,主要是因为这些明信片的用途无非是美化残酷的战争、激发民众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化对皇室和军权的忠诚等,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色彩斑斓的图片使那些在四年间饱受战争煎熬的民众始终保有自愿献身的精神。和当时被严格管制的报刊一样,这些卡片都不遗余力地美化本国战争行为,掩饰灾难,夸大敌方损失。当然,交战双方都采用了同样的伎俩。 这些错误的,或者说至少是不完整的信息诠释了民众对战争的虚幻认识与真相之间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距。 上述包罗万象的战争宣传手段都属于一战中出现的新鲜事物,新技术的出现使大众宣传成为可能。时至今日,这些宣传手段在经过不断改良和发展后仍被用于各种局部战争之中。今天的民众虽然早已意识到了媒体宣传的危险性,但仍难免落人其罗织的陷阱,更何况那些生活在1914至1918年问的人了。他们此前从未接触过大众传媒,早就已经习惯了去相信宣传稿里所说的一切。 历史学家都明白,在研究一战这种全球性的、内涵极其丰富的话题时,每个人所能提供的信息只能是片面的、带有个人观点的片段。人们今天所收集到的关于这场战争——或者说“20世纪的灾难之源”——的点滴侧面,比起战争本身来讲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本书的要点并不是战斗,而是战争中的人,包括他们的内心感受和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数百万的士兵像武器一样被当作“战争资源”投入了这场争斗;还有数百万的百姓在“后方战场”经历了这场“全面战争”,他们每一天都苦苦地挣扎在饥饿、疾病、紧张、悲伤和绝望之中。 这场战争总计夺去了1000万人的生命,交战各方在1918年实现了最终停火。战败国的幸存者完全无法预见未来将会面对怎样的艰难岁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