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报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以“博采、精选、求真、深度”为办报宗旨,是一份文史与时政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类报纸。关注政治人物兴衰,探讨新闻背后、社会深处,还原历史真相,荟萃名家妙笔,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高价值、高效率的阅读,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文化传媒品牌,也是成熟人士的首选文化读物。
“《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是该报从创刊20年来的1598期过亿文字中精选出来的最具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的精彩篇章的结集,具有珍贵的典藏价值。
这本《决策内幕(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是该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两农民进谏毛泽东——毛泽东解散农村食堂始末》;《三代领导人与“三峡工程”决策》等故事。
《决策内幕(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为《作家文摘》20年来披露重大决策内幕的作品精选,如抗美援朝、炮击金门、“两弹一星”、中美建交、创办经济特区等等。这些重大决策,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决策内幕(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为《作家文摘》这些文章大多为亲历者讲述,让我们看到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真相。
军事决策
粟裕将军向毛泽东进言
毛泽东的进藏决策:从西北到西南
师哲回忆:中国出兵朝鲜内幕
两份内容截然相反的电报——中国出兵朝鲜档案解密
打金门,还是打大陈?一波三折的作战方案
援越抗法决策秘录
中南海决策炮击金门
中国政府援越抗美行动详情
国家建设
“人民公社”的诞生
两农民进谏毛泽东——毛泽东解散农村食堂始末
”三年困难时期”粮食进口实情
三线建设决策内幕
“文革”前中共中央的“一线、二线”制度
三代领导人与“三峡工程”决策
毛泽东与南水北调
外交风云
乒乓外交前的一次争论
在中美建交谈判的关键时刻——邓小平一锤定音
关于澳门回归问题中葡谈判的台前幕后
前外交部长唐家璇回忆中俄黑瞎子岛问题谈判
科技决策
原子弹往事——中国制造原子弹决策内幕
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史镜头——绝密会议中国核战略决策过程
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怎样上天的?
聂荣臻与中国核潜艇的诞生
“640工程”开启中国反导事业
刘华清回忆中国的核潜艇与航母
“星球大战”与“863计划”
秘而不宣的“921”工程
冤案平反
为《海瑞罢官》平反的前前后后
“文革”后期落实干部政策回顾
新华社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电讯稿发出经过
历史揭秘
杨尚昆回忆遵义会议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激烈争论
共和国拒绝腐败——“三反”、“五反”决策内幕
彭德怀自述庐山会议前后
“九一三”前夜的秘密召见
毛泽东对调八大司令员内幕
我在参与逮捕“四人帮“前后的经历
听华国锋谈粉碎“四人帮”
改革开放
华国锋与“真理标准”讨论
改变历史的36夭
十字路口的抉择:改变国运的两次会议
包产到户的禁区是如何冲破的——曾经发生在中央高层的一场大争论
目击伟大转折的序幕
最高决策特区创办始末
1992年邓小平南方之行与苏东剧变
对外开放决策前的酝酿讨论
万里与农村改革
1978:邓小平改革元年
两总理支持“审计风暴”
关于东北的局势,蒋介石犯了两个大错误,一是将东北一部分兵力抽调到了华北,救援石家庄等城市,削弱了东北守敌;二是采用了消极休整补充兵员的方针,从老部队抽调了许多骨干,组织了几个新军,虽然编制扩大了,但战斗力却下降了,根据这个情况,下一步拟先解决东北,后解决华北、东南、中原的问题。为此,我各战区部队要做较大调整。刘邓大军,拟特出大别山,到沙河、汉水、陇海路、津浦路之间,寻机歼敌,陈赓、唐亮集团在刘邓的指挥下,在平汉路以西主动歼敌。陈粟大军的山东兵团和苏北兵团继续在内线作战,打击鲁南、苏北之敌;另有一、四、六纵组成一个新的兵团,由粟裕指挥,按原计划南渡长江,做战略佯动,开辟江南战场,牵制并消灭敌人……
毛泽东见聂荣臻脸上飞扬着激动的神采,觉得他完全赞同这个方案,于是接着说:
“要是没什么意见,请你电话征求一下朱老总、恩来、少奇、弼时同志的意见,他们如同意,可以告诉各路大军,好不好?”
聂荣臻郑重地点点头说:
“好的。”
上午,聂荣臻跟周恩来通完电话(此时,周恩来已先期到达西柏坡——编者),就向毛泽东的住屋走去。聂荣臻把周恩来、朱德等同志的意见报了毛主席,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
“好啊,那就请你以军委的名义,把这个意见发给各路大军。”
电波载着军委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传到了晋冀鲁豫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东北野战军的指挥部。这天夜里,毛泽东在他那12平米办公室的灯下翻阅各战区老总发来的电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采。
外边黑影中,作战处长唐永健拿着电报夹子,来到毛泽东的住室,将一份加急电报送到了毛泽东的手里。毛泽东在油灯下展开电报,电报是华野副司令员粟裕发来的。电文写道:关于一、四、六纵队组成一个兵团渡江作战的事,经再三反复认真考虑,我意还是暂不过江为好……毛泽东看到这里,眉宇间飞扬的神采立即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粟裕为什么反对过长江?
毛泽东做出华东野战军一、四、六纵渡江南进的战略决策,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经过了长久的酝酿。
他从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个思想,这就是要善于运用“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闹个地覆天翻”的战术。
为什么粟裕会提出不同意见?毛泽东认为,这是关系到—个重要的战略决策的问题,应请陈毅、粟裕到中央来当面汇报,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讨论研究。于是当即坐到办公桌前,从笔筒里抽出毛笔,在纸上写道:陈毅、粟裕尽快来中央面报。
农历三月下旬,黄河两岸,正是桃红柳绿、油菜花香的季节。陈毅、粟裕奉毛泽东的命令,化装成商人模样,在几名化了装的卫兵的保护下,风尘仆仆,日夜兼程,穿过解放区和敌占区,向阜平城南庄前进。
粟裕到达城南庄时,已快日落鹾山了。
晚上,聂荣臻和粟裕肩并着肩,向毛泽东的住屋走去。
毛泽东住的房子里,灯光明亮。毛泽东和爱女李讷正在屋中说话。
毛泽东支走李讷,三人落座。卫士李银桥进屋给粟裕和聂荣臻沏茶。
毛泽东端详着粟裕消瘦的脸颊,深陷的眼窝,说:“你从河南到太行山,千里迢迢,一路风尘,想来,一定有许多话要说。那就先说说吧!”
粟裕略微想了想,谨慎地说:
“自从接到主席、军委的预令后,陈司令员召集我们做了反复研究,觉得主席对下一步各战区的战局考虑得非常深远,非常细致,非常……”
“这些,用六个点代替就行了。”毛泽东打断粟裕的话说,“说说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吧!”
粟裕端起茶杯喝了两口茶,把要说的话重新思索了一下,接着说:
“主席要我们华野拿出一、四、六纵渡过长江作战,我们考虑,这样做,可以吸引江北敌军回师江南,调动、分散敌人,减轻中原我军的压力,追敌处于更加被动的地位,这对中原战场、华东战场,乃至全国各个战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这样做,似有一些不妥之处。”
粟裕继续说道:
“我们感到。一、国民党在苏北的兵力固然不多,但在豫东、鲁西、淮北、黄河以南,还有很强的实力。长江以南,是蒋介石的老窝,那里集中了白崇禧、汤恩伯等部70万大军,这些在国民党来说,是精锐之师。二、若我一、四、六纵十万余人南渡长江,必然会遇到江北之敌的阻击,特别是会遇到江南之敌的顽强抗击,经激战,也许能过江,但损失将会是很大的。而江南的天目山、茅山等地区,过去虽然是老根据地,但近年来受国民党控制、破坏,革命力量已经很薄弱;那里是山区,经济并不发达,要供应十余万部队吃喝,一时可以。长久确有困难。三、我华野若大部队过江作战,江北的兵力必然减弱,若国民党苏北、鲁南、豫东之敌一起向南压去,我华野二、三兵团恐难抵挡,必然南撤,而苏北是一马平川,又有长江阻挡,我军将会受到大的损失。过江的一兵团受国民党正规军、地方土匪武装不断袭扰,也会逐渐耗损。这样,我华野部队就整个处于分散挨打的态势,很为不利。我们预计,东北、华北解决问题恐怕还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华野部队损失一部甚至过半,对我军在中原地区的整个战斗力将会大受影响。这样就很难在中原打大的歼灭战。我们这样考虑,也许对自己想得多了些。但我想,把这些意见向您报告。请您定夺!”
“莫要这样想,莫要这样想!”毛泽东看着粟裕说,“你刚才讲的有道理。你能当面给我讲出来,是对我的信任。我感谢你!不过,你刚才只讲了一、四、六纵过江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如果不过江呢,你有什么考虑?”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