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文摘》报隶属于中国作家协会,以“博采、精选、求真、深度”为办报宗旨,是一份文史与时政并重的综合性文化类报纸。关注政治人物兴衰,探讨新闻背后、社会深处,还原历史真相,荟萃名家妙笔,为读者提供高品质、高价值、高效率的阅读,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文化传媒品牌,也是成熟人士的首选文化读物。
“《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是该报从创刊20年来的1598期过亿文字中精选出来的最具史料价值和阅读价值的精彩篇章的结集,具有珍贵的典藏价值。
这本《沉浮人生(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是该系列中的一本,收录《曹聚仁的奇特婚恋 》;《茅盾任文化部长始末》等故事。
《沉浮人生(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为《作家文摘》20周年作品精选,聚焦中国现代风云人物,书写他们宕荡起伏的人生际遇、被历史大潮裹挟的命运沉浮。
品读《沉浮人生(作家文摘20周年珍藏本)(精)》这些风云人物的悲欢离合,触摸的是20世纪的冷暖人生。
“但是,他(指周)并没有一见钟情。事实上,当时他似乎爱上了另外一位姑娘,她的名字一直被小心翼翼地保密。”
如果我不是在看这本书的同时,正在采访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上述文字可能就从眼底溜掉了。巧得很,周秉德说,她的七妈,也就是邓颖超,告诉过她这个姑娘的名字:“和你伯伯一起去法国的张若名,原来他们接触就比较多。我曾经以为,如果你伯伯不坚持独身主义的话,可能和她最合适了,别人也都这么认为。”
张若名的儿子杨再道,一位建筑工程师,从1980年开始,锲而不舍地到处搜集有关他母亲的史料。他寻找了可能找到的人,读了可能读到的报刊和书籍。他整理出的第一份素材就是“五四时期的张若名”。
张若名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北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杨再道说:“我母亲比邓颖超大两岁,她们从一年级起就是同班同学。”1919年五四运动时,张若名曾任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评论部部长、天津各界联合会庶务科干事。6月至10月,她三次作为天津代表进京请愿。9月她与周恩来等发起创办了天津五四运动的领导组织“觉悟社”。据尚健在的觉悟社成员谌小岑老先生回忆,为体现男女平等,20名成员男女各半,女学生的名单就是由张若名提出的。同自212月张若名当选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评论委员会委员长。1921年1月29日,她与周恩来等一起在天津被捕,经过半年的狱中斗争,7月17日获释。
杨再道告诉我,寻找母亲这个时期的史料很困难,因为一些政治原因,在博物馆的文字说明中和不少材料甚至有关的书籍里,张若名的名字都被勾掉了。比如当年4名爱国学生请愿代表被捕坐牢,这样一段重要的史实,现在只提“周恩来和郭隆真等”,张若名还有另一人就被埋在“等”字背后了。他只能从周恩来写的《警厅拘留记》的字里行间寻找张若名。“总理的文章,总没有人敢删吧!”杨再道说。果然,他不仅找到了母亲的名字,还找到了母亲的日记。周恩来摘录了张若名十多天的日记,冠以“张著名在营务处的日记”的标题编入了他的文章里。“可见,母亲和周恩来既是战友,又是难友,她把自己的私人日记都交给了周恩来。”
据悉,美国名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第二册附录中,曾提到周恩来当年与他一次谈话的笔记,当谈到觉悟社的创办人时,周恩来说,有他、张若名、郭隆真、刘清扬。
现在还可以查到70多年前觉悟社出版的第一期刊物《觉悟),其中刊登着张若名以“三六”署名所撰的《急先锋的女子》。这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章。当年18岁的张若名,正是以妇女解放先驱的姿态。投入五四运动,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之一。
张若名的祖父是河北清苑县的首富,父亲做过官。她自上学以后与当医生的叔叔一家往来密切。这个书香门弟家族里的堂姊妹们,至今说起张若名仍赜喷赞许,称她为女中豪杰。她们绘声绘色地说起,当年她在秘密出走之前,给家里每个人都留下了一封书信。1920年11月7日,张若名与郭隆真、周恩来等190多位勤工俭学生,登上了法国邮轮“波尔多斯”号。
杨再道搜集他母亲初到法国时的情况,得到了现在北京语言学院任教的盛成教授的帮助。这位年逾九旬的老先生,当年与张若名过从甚密,他先期抵法,曾尽地主之谊,为张若名和郭隆真租好了房子,还帮助她们学法文。
据他回忆,张若名比周恩来早九天到法国。周恩来中途在新加坡下船,改乘下一班轮,为的是和蔡元培先生同船抵法。周恩来到了马赛港后,连夜赶赴里昂。第二天一早他与朋友们兴高采烈地会面了。他们在火车站对面的一家饭店里等候着他。大家在一起畅谈了两天。盛成记得当时在场的有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刘清扬、张申府、陶尚钊、盛成。
1921年夏天,张若名和郭隆真迁到法国中部布卢瓦居住,在那里经常和周恩来见面。1922年上半年,她们加入了赵世炎、周恩来、李富春等在巴黎组织的中国少年共产党。少共开始完全是秘密组织,每个成员都有一个化名,周恩来的化名是“伍豪”,张若名的化名是“一峰”,郭隆真的化名是“林~”。
当时少共以学习作为主要活动内容,他们成立了一个共产主义研究会,采取自学和互教互学的方式学习。张若名聪颖好学,法文进步快,不久就能顺利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法文书籍,所以她经常担任主讲人。在周恩来的建议下,她曾把小组会上的讲稿加工整理成两篇文章《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发表在法国《赤光》半月刊上。所用的笔名为“一峰”,这两篇文章还油印成了小册子。1924年周恩来回国时,特地把这两本书稿带回广州,并一手经办在国内印刷出版。
杨再道说:“我曾经在《光明日报》上登广告,寻找母亲的这两本书,这是她早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可惜至今还没有音讯。不过西安有个人给我写信,他收藏有一本1925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在中国》,其中有我母亲的另一篇文章《帝国主义浅说)。当我翻动着那些发黄褪色的书页时,果然看到了署名‘一峰’的文章,它排在开首的第一篇,后边还排有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文章。”
张若名初到法国时笔耕很勤,作为北京《晨报》驻法国特约通讯员,她寄回报道近20篇,1921年3月至7月,《晨报》先后刊出《留法俭学生最近之大觉悟》等若干篇。1924年在邓颖超等人创办的《妇女报》上,张若名和郭隆真合写了一封关于如何办好妇女报的信,她还以“一峰”署名再次论述妇女解放运动,文章的题目是“现代女子以怎样的解放为满意?”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