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期待什么样的政治改革
当下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无疑是上身穿着经济辉煌的锦衣,而下身穿着政治文明的短裤。要提升政治文明,全民共识就是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温总理在本届“两会”记者招待会,再次提及政治体制改革,清晰阐述了政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是他近年来,第十五次提及政改话题。如果说,以前温总理在国内外不同场合谈政改,大多是一种仰望星空,那么此次毫无疑问,他一指点破穴道,挑明中国政改的要害处,就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温总理谈政改,是近年来的热点新闻与话题。有识之士均予以支持与赞赏。但也不乏冷嘲热讽。
其一,是“作秀”,这大多出自网络所谓“自由派”之口,恐怕是最伤害温总理人格的指责。温总理在当卞众所周知的政治生态中,勇敢发声,屡屡发声,反复强调政改,殊为不易。即便孤掌难鸣,无法实现公民社会的“日新月异”,但也至少“润物”,启蒙民众。他无疑是中国政坛的良心,也是当下时代的良心。温总理良知难得,独立人格难得。试看政坛高层呐喊政治体制改革的,舍他其谁?可叹的是,某些人不管温总理做什么,说什么,都骂。既然民众都期盼完善政治文明,为何不能宅心仁厚,同气相求,给力一下这位朴实儒雅的亲民总理,善待中国政坛这一抹阳光呢?
其二,是“反动”,这大多出自网络所谓“毛粉”之口。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的党,都已经“反动”了。唯有毛泽东文革时代是伟大光辉正确的。“文革”余毒,至今残留在少数人心中;“文革”幽灵,至今还盘旋在共和国上空,并在某些城市变脸出现。
温总理在此次记者会上,敲响警钟:“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社会上新产生的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文化大革命这样的历史悲剧还有可能重新发生。”
何谓“文化大革命悲剧”?以党的决议而言,“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造神运动,唱红歌,闹革命,搞批斗,文攻武卫,是让过来人最心有余悸的历史印象。“文革”期间,冤案错案假案层出不穷,人命被草菅,人权被践踏,亲情被撕裂,人格被扭曲,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破坏。国际有识之士纷纷批评中国“文革”。全国人民饥肠辘辘,嗷嗷待哺,却每天忙于整人或被整,狠斗私字一闪念。在强大宣传机器渲染粉饰下,产生“中国人民最幸福、世界上其他四分之三的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集体幻觉。看看今日某些邻国,就能找到当年中国“文革”之镜子。在我看来,“文革”悲剧,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实现理想而不择手段的国家实践。一个国家领袖的自由意志,以国家和民族的惨痛牺牲为代价。
“文革”时代是我孩提时代。那个时代,百姓穷得几乎只剩下毛主席语录。从我记事起就没吃饱过,直到改革开放。除了过年,农民平时都吃夹杂着玉米、地瓜、萝卜的零星米饭。农业学大寨,虽取得水利建设成就,但那是全民自带干粮,推车挑筐,像做苦力一样完成的。有人怀念文革时代好,说平等。那是因全民无产,岂有高下;全民穷极,岂有他求;全民禁锢,怎能自由。一些上年纪的人,念叨“文革好”,一方面是怀旧情怀,怀念生命中珍贵的青春岁月,而并非真正怀念“文革”;一方面是个人崇拜的造神威力;再者,是当今社会两极分化,世风日下,弱势群体回味“文革”时代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你问他们,愿意回到“文革”时代去挨饿吗?所谓“文革”时代的幸福,其实是一种意淫,也是一种蛊惑人心。
为什么要浓墨提及“文革”悲剧?是因为当前某些人试图利用人们对现实不满情绪和怀旧情结,利用底层上了年纪的一些老百姓对毛主席的崇敬心理,鼓吹“文革”优越性,通过“唱红打黑”等高调手段,企图建立现代版“文革”社会。凤凰博报昨日头条刊发的网友文章,就认为:“‘文革’在近年来常被用作抹黑攻击的重磅武器。比如最近受到王立军事件困扰的重庆,就因为‘唱红打黑’,因为‘共富政策’多次被人攻击为是‘文革’、‘极左’。‘打黑’还民众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唱红’凝聚民心士气,‘共富‘更符合民意。如果重庆的这些做法就是‘文革’,我也会毫无保留地拥护这样的‘文革’。” 问题是,“唱红歌”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没有人反对,完全值得推崇,但是动用纳税人的血汗钱,大规模发动群众,搞人山人海的红歌会,无疑是劳民伤财,有违现代政治文明,更直接说,那是以民脂民膏捞取政治资本。
P5-6
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虚伪的政治家们,所谓的国家利益并不是至高无上的,真正至高无上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
——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郎遥远博客是中国言论的一道风景,可惜,是令某些人不快的风景。
——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张鸣
中国的网络正在成为社会主流的文化与声音,影响文化生活与政治文明的进程。公民写作是一道风景,也是一种力量。郎遥远先生的努力卓有影响力,思想的独立,文风之犀利,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祚来
郎遥远先生是一位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专才,他的博文糅合了时评、论文、散文之精华,自成一体。对中国与世界的认识与分析,细腻犀利,我要向那些关心中国,想要了解世界与自己的读者朋友推荐。
——著名时评家、《世界华人周刊》总编杨恒均
郎兄以笔为勺,以世间万象为材料,烹炸煮炒炖,为我们端出一盘盘鲜辣可口的草根菜肴,连猛哥陆克文尝后,都直言其重口味。“食客”们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掌勺人的苦心孤诣,在这个堆积各种假冒伪劣和地沟油的天地中,能否让大家的胃涅磐重生,非要有一股原汁原味的炙热和烈度不可,用以行气和血、扶正祛邪。
——著名民办教育家、信孚研究院理事长信力建
郎遥远的文章,有角度,有气势,有独到见解,有精妙分析,有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批判,有对国家发展路径的理性探讨。能做到这些,皆因他身上强烈的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骨气与担当,是我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对这本书的评价。
——著名学者、资深媒体人王冲
在互联时代,没有名记、名编,只有名博。郎遥远兄跻身凤凰网十大号召力名博,当之无愧。他以独特的视角眼光剖析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事件,分析透辟、说理犀利,笔触幽默生动,读后发人深省。郎兄真挚的普世情怀、对弱者深切的同情、对特权无畏的批判,令人肃然起敬。
——著名学者、德国经济研究专家杨佩昌
郎遥远是公民写作的践行者,他的文章直面公众、真诚理性、视角独特,关注的是社会话题和公众福祉。无论是国家的民主转型,还是普世价值观的确立,都需要越来越多的公民加入到这种写作中来。这种写作不仅在带领公众一同超越等级化、专业化的学术禁锢,也在改变由体制精英垄断学术资源的局面,正催生中国公民社会的崛起。
——著名诗人、文化学者、批评家叶匡政
这是一个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年代,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每个人都匆忙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商场的人往往太功利,学界的人往往太理想。横跨商业和思想两界的郎遥远先生,会给我们一种怎样的灵魂震撼和启迪?
——著名时评家、资深媒体人童大焕
在涅槃中圆梦
十八大的举行,象征着中国将走入一个新时代。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新中国走过许多风雨。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幅员广大的国度里,人民的需求除了吃饱穿暖住上好房子,在这些基本需求满足后,还有了更多的欲望与追求。
曾经有外国学者做过这样的计算,如果中国每个人都有着美国人的富足生活,需要四个地球的资源。当然,截至目前,宇宙还没有找到第二个地球。这个计算结果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无法过上美国人的好日子?另外,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里,人们如何更能遂行各自的自由意志,影响并决定这个国家的运作与政策方向?再者,近十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所关切的,国家富足强大后,如何更好地扮演在国际吐会中的角色、传播、发散中国文化正能量,如何在保有特色的同时,不过于特别,以至于与世界对立?
这些问题,是各国都思考的,不只是中国,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历经相同历程。而只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更为艰巨。在新时代里,我们要追求的不只是量的增加,而是质的提升。
不只是人民的素质,更重要是政府的效能、文明与平等。中国的贫富差距仍大,官僚体系的贪腐问题仍然严重,官本位心态带来的傲慢日益严重,一个行之有效的体制,是否能因应新时代的挑战,关键在于心态的转变、制度的改良,以及改变的勇气,对未来是否仍能保持乐观的憧憬,而不是固步自封地认为中国肯定不能如何,而必须如何?
“涅槃”是佛教用语,其实,说的是“如何超越死亡”。而涅檠与死亡的最大不同在手“灵魂升华”,跳脱了六道轮回的苦难,提升了终极快乐的境界。不执迷不悟,不讳疾忌医,不推脱闪避,而是勇敢精进,不断追求,提升自我。
郎遥远先生所著的这本新书,用《中国涅槃》这个名字,想必其意在此。
在西方工业革命带来跳跃性进步后,中国却在很长时期被抛弃在发达队伍之外。长达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省思,不断探索。除了资本主义以外,中国还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除了“摸着石头过河”,有没有大桥可通?
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很简单,就是活得幸福,活得有尊严。这是很难用明确数字去测量的指标,而在人民的切实感受。无论政府用多少数据去显示、多大声音去渲染,但普罗大众感受不会被统计数字和歌颂分贝所左右。
放下固执,摆脱僵化,真诚包容,中国或许才能在这样一个转型的关键时刻,涅槃新生,而非死亡。
这是一个左右为难、进退失据的年代,每个人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每个人都匆忙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商场的人往往太功利,学界的人往往太理想。横跨商业和思想两界的郎遥远先生,会给我们一种怎样的灵魂震撼和启迪?
《中国涅槃》是作者郎遥远最新时评力作精选集,分为《阵痛:社会转型》、《浴火:公民培育》和《新生:大国复兴》三部分。书名《中国涅槃》意为“转型中国,凤凰涅槃”,寓意“不畏痛苦、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自媒体精神,旨在谋求转型中国的破解之道,探索转型中国的光明之途。
本书秉承“客观、独立、专业、善意、建设性”的博客精神,契台“文人论政”的传统使命,彰显宪政文明下的公民话诱权,对转型中国的痛处与痒处,进行力透纸背的解读,以理胜,以诚胜,故感人深,有益于培养公众非情绪化的理性思维能力,有助于中国迈向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
郎遥远时政评论集《中国涅槃》,精选了作者最新时评力作90余篇集,共35万字。《中国涅槃》分为《阵痛:社会转型》、《浴火:公民培育》和《新生:大国复兴》三部分。作者在自序中坦言:“年届不惑的我,已不再膜拜鲁迅,尤其是他作为文化革命旗手的意识形态。心灵的暴戾和行为的暴力,是法治和宪政的拦路虎。中国改革不仅需要壮士断腕,也需要和解包容。中国人的心灵,不仅需要犀利,更需要温润。”本书凸显了作者独立知识分子的特质,彰显现代政治文明下的公民话语权,有益于培养公众非情绪化的理性精神,有助于中国迈向一个健康的公民社会。
本书是作者继畅销书《草根,不主义》和《主张》之后的第三部时政评论集,思想更犀利,表达更深刻,文笔更隽永。书名《中国涅槃》意为“转型中国,凤凰涅槃”,旨在谋求转型中国的破解之道,拓展“中国梦”的精神空间,探索中国复兴的光明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