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编著者虞云国。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虞云国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编著者虞云国。作者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本丛书所采用的“细说体”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内容推荐 《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叙述自宋太祖统一全国至元灭南宋期间的历史,涉及两宋、西夏、辽、金等政权的重要历史和人物。作者(虞云国)以“讲史”的形式,叙述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澶渊之盟、靖康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宋太祖、辽太祖、金太祖、宋仁宗、宋宗、岳飞、秦桧、文天祥等重要人物,并对民间传说中的杨家将、包拯、狸猫换太子等进行了历史的阐述,极富知识性与可读性。“细说体”既有生动的故事与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地的评点,体例别具风采。 翻开《细说宋朝(黎东方讲史之续)》一起来了解历史吧! 目录 《细说秦汉》《细说两晋南北朝》《细说隋唐》《细说宋朝》 序言 自序 一 先说个大势 二 辽太祖 三 兄弟母子 四 也算是一国两制 五 燕云十六州 六 陈桥兵变 七 杯酒释兵权 八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九 三大纲领 一○ 宋太祖 一一 烛影斧声 一二 金匮之盟 一三 海内一家 一四 从高梁河之战到雍熙北伐 一五 杨家将 一六 太平兴国 一七 天下已治蜀未治 一八 李继迁父子 一九 宋太宗与他的宰相们 二○ 吕端和李沆 二一 承天萧太后 二二 澶渊之盟 二三 一国君臣如病狂 二四 天禧的宰执和政争 二五 刘太后 二六 景祐亲政 二七 元吴 二八 宋夏和战 二九 夏毅宗与他的儿孙 三○ 庆历新政与党争 三一 宋仁宗与他的名臣们 三二 宋英宗 三三 熙宁新法 三四 大变法与新旧党 三五 元丰改制 三六 与西夏的再较量 三七 元祜更化与洛蜀朔党争 三八 绍圣绍述 三九 从建中到崇宁 四○ 《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 四一 如此君臣 四二 宋江、方腊与摩尼教 四三 从辽圣宗到天祚帝 四四 金太祖建国破辽 四五 海上之盟 四六 耶律大石 四七 靖康之变 四八 建炎南渡 四九 从争夺关陕到保卫川蜀 五○ 流寇集团与农民武装 五一 刘豫与伪齐 五二 秦桧、张浚与赵鼎的三角关系 五三 绍兴和议与岳飞之死 五四 秦桧与宋高宗 五五 金熙宗 五六 金主完颜亮 五七 海陵南侵和采石之战 五八 隆兴北伐 五九 大定之治 六○ 宋孝宗 六一 两朝内禅 六二 庆元党禁 六三 开禧北伐 六四 史弥远专政 六五 金章宗与卫绍王 六六 从任得敬分国到西夏灭亡 六七 中原大变局 六八 李全 六九 金哀宗 七○ 宋蒙终于交战了 七一 端平更化 七二 大理国 七三 市舶与蕃客 七四 佛教 七五 新道教 七六 理学与宋学 七七 史学 七八 散文 七九 宋诗 八○ 宋词 八一 书画 八二 三大发明与科学技术 八三 瓦子勾栏 八四 “阎马丁当,国势将亡” 八五 贾似道 八六 钓鱼城 八七 鄂州之役引起的失着 八八 襄樊之战 八九 会子危机 九○ 景定公田 九一 元军下临安 九二 再说钓鱼城 九三 崖山之战 九四 文天祥与忽必烈的遗产 试读章节 一先说个大势 与汉、唐、元、明、清相比,宋朝能否视为大一统的王朝,是大有疑问的。让我们先从这一时期的大势说起,然后再下判断。 比起北宋来,契丹族创建的辽朝在立国先后上应该排位老大。唐天祐四年(907年),耶律阿保机通过部落选举成为契丹族的部落联盟长,而朱温推翻唐朝、建立后梁也恰在这年。十年以后,916年,耶律阿保机废除部落联盟制,正式称帝,国号契丹。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7年),辽朝第二代皇帝辽太宗从后晋高祖石敬瑭那里夺取了燕云十六州。其后,辽朝骑兵就对中原王朝构成了挥之不去的军事威胁。自宋太祖在建隆元年(960年)代周以后,宋辽关系就长期笼罩在这一阴影下,直到澶渊之盟以后,才进入较稳定正常的相处阶段。辽朝的疆域东临今天的日本海,东北到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北至今色楞格河和石勒喀河一线,西接额尔齐斯河上游,南在今天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北宋接壤,迤西过河套与西夏交界,领土面积比北宋还大。 自党项族领袖李继迁在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叛宋以后,宋夏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并不比宋辽之间有所逊色。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元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西夏的疆域最大时东l临黄河,西尽玉门关,北达大漠,南迄萧关(今甘肃环县北)。西夏建国以后,在11世纪40年代,先是屡败宋军,继而重创辽师,终于造成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格局。 在今天中国境内,以北宋时期的政治版图而言,还有与宋以大渡河为界的大理国,今西藏、青海和川西一带的吐蕃诸部,今新疆和中亚的回鹘诸汗国。在这些地方政权中,只有大理国与宋关系尚称密切,其他政权与宋往来无多,就此带过,不拟细说。 12世纪初叶,女真族在契丹族的后院崛起。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了辽朝,辽将耶律大石率残部西行,在今新疆和中亚一带,建立西辽,其领土最盛时北至巴尔喀什湖,西抵咸海,南控昆仑山脉,东在今甘肃西境与西夏为邻。而北宋则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被金朝灭亡,同年五月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即位为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代皇帝宋高宗,但南宋疆域的北境已经退缩至淮水、秦岭一线与金朝对峙。在金灭辽、宋的威慑下,西夏以藩属礼事金朝,换取了继续立国的生存空间,国势已大不如前。这样,金朝取代了辽朝的地位,在东北与西北继承辽朝的旧境,南方与南宋接界,西部在陕西与西夏毗邻,与南宋、西夏构成新一轮的鼎足之势。大理国以及与南宋以岷山为界的吐蕃诸部,依然维持其民族政权,和南宋长期共存。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大蒙古国。蒙古铁骑的西征南攻,很快改绘了这一政治地图的板块色彩。1218年,蒙古攻灭西辽。1227年,西夏也在蒙古骑兵的凌厉攻势下不复存在。1234年,金朝作为蒙古和南宋的共同对手,终于在蒙、宋联军的夹击下彻底灭亡。1247年,吐蕃地区正式宣布接受蒙古国的管辖。1253年,大理国被蒙古军征服。到至元八年(1271年)蒙古国改国号为元,在当时的政治地图上只剩下元和宋两种底色。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朝大军兵临临安城下,宋恭帝奉表出降,被俘北上,南宋中央政权实际上已告结束。南宋流亡政权苦苦撑持到祥兴二年(1279年),随着崖山之战的失败而最终覆灭。 有历史学家认为:直到近代以前,中国历史的主题是多数民族与少数民族的冲突。笔者对其他朝代不敢妄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倒确实如此,当然所谓的冲突断不能只限于从军事上去把握,其内涵丰富广泛得多。 从政治地缘学角度,反观以上大势,宋朝先与辽、夏后与金、夏成鼎分之势,辽、金的实控版图也比宋为大,在与它们的军事角逐中,宋朝也从来没有占过上风。在疆域的大一统方面,宋朝确实前不能比汉、唐,后不能比明、清。从大中国的视角看,把两宋时期看作所谓“后三国”或者“后南北朝”的分裂时期,也是有其理由的。然而,传统观点却无不认为:北宋的建立标志着晚唐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结束,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国家的重建。 但以辩证的观点看来,分裂与统一都各有一种相对性。宋代确实结束了晚唐五代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在所谓中原王朝(尽管南宋偏安江南,仍可借用这一概念的特定涵义来指称它)的意义上,消除了分裂,实现了统一。但倘若把视野放宽到大中国的范围内,相对于宋朝说来,辽、金、西夏都已经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与之长期抗衡的对等的少数民族王朝。就此而言,就不得不承认,这一时期分裂依旧是主流,大一统并未实现,宋朝确乎还称不上大一统的王朝。 然而,无可置疑,宋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它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大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并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很显然,大一统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来完成的),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的影响上。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进的国家,在中华文明圈里,无论是与宋朝对峙的辽、金、西夏,还是与宋朝睦邻相处的大理国,都对宋朝所代表的先进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自觉不自觉地表示出认同、追随、仿效与移植。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后,封建王朝再没有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而宋代朝政也称得上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开明的。因而从更长的历史时段来看,宋朝在制度和思想上馈赠给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遗产,其影响更是难以低估的。只有以这种辩证的观点,才可能更准确地把握宋朝的历史地位。P1-3 序言 黎东方先生在《细说元朝·自序》的结尾,欣悦地说:“我又得暂时放下元朝,准备我的次一工作:《细说宋朝》了”。但黎先生立愿结撰的说史系列,终因他的去世而未成全璧。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崔美明女士有心将黎先生未及完成的几部说史配齐,以构成一部完整的《细说中国历史丛书》贡献给读书界,蒙她的厚意,约我作《细说宋朝》。 我自上一世纪80年代师从程应镠先生治宋史,已有二十余年,也在这一领域写过两三本著作和数十篇论文。对宋代历史的相关问题,多年以来,略有些自己的想法,恰想借此机缘略述己见,也算是学宋史的阶段性小结。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我接受了稿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严复指出:“若论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恶为善,姑不具论,而为宋人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陈寅恪也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由是言之,宋代之史事,乃今日所亟应致力者。”他们对宋朝历史文化异乎寻常的重视,无疑是发人深思的。在西方和日本学者中,主张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和经济革命的时代的,颇有人在。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另作别论,却也说明了宋朝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总之,宋朝是值得细细评说的。 众所周知,先与北宋几成鼎峙之势的有辽朝和西夏,其后金朝取代了辽朝,继续与南宋、西夏维持三分天下的格局,故而也有个别史家把这一时期称为后三国,不过这一叫法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至于书名《细说宋朝》,并不意味只说宋史,而无视辽金西夏的历史,也决无中原王朝中心论的倾向,只是尊重黎先生原先的命名,保持书名的简明醒目。不过,真要以四十余万字篇幅,对宋辽夏金史,面面俱到地细说,也是不无困难的。故而只能以宋为主,兼顾其他,有所取舍,详其当详。 黎东方先生的说史系列,是以其历史感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而赢得读者的。这也正是续作者应该追求的境界。然而,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所谓历史感,不仅所叙述的每一句话都是言之有据的,而且所评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历史眼光的。所谓可读性,就是行文表述应该使非专业读者也能够饶有兴趣地读下去,而不是只有狭窄同行圈子的学术论著。以既有历史感又有可读性的“细说”清除那些有悖史实的“戏说”,是历史研究走向社会民众的主要途径,也是历史学者宣传历史科学的重要任务。 也许,有人会以所谓学术性来鄙薄这种工作。实际上,学术性与否并不取决于著述的形式。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学术价值早就为学界所推崇,而那部著作完全不用引文,使人读起来十分有味。业师程应锣先生对这种撰述风格推崇备至,他的《南北朝史话》也有这种流风余韵。你能说这些著作不具学术性?目前史学界似有一种误解,认为征引文献、规范注释的才是学术专著。实际上,对任何一个治史者来讲,为自己的论著注上些引文出处,并非难事。而颇有些借此披上学术化华衮的所谓专著,其实倒是并无学术性可言的。话扯远了,有诸先贤的珠玉在前,我敢不努力从事吗?由于丛书的体例,对不得不节引的旧史原文和不得不吸收的前人成果,也不能一一出注,这是必须在此致歉的。 书评(媒体评论) 顾毓琇:黎东方教授受业于梁任公(梁启超)先生。任公先生在清华讲《历史研究法》,东方教授得其真传,留学巴黎。讲学美邦,著作丰富,发扬文化。 唐振常:难得的是,以黎先生这样有成就的史学家,甘心于教学之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乐为历史通俗化而终生不疲。黎先生的四史,严格按照历史去写,不造作,无虚饰,极为谨严,保持了一个史家应有的态度。 邓广铭:他既不虚构任何一个人物,也不虚构任何一桩事件,以增其传奇性质,藉以吸引听众;他只是广泛地从各种体裁的史册当中,取精用宏地加以搜集,加以贯串,然后做出他的讲词。……我要重点突出地指出,这几本《细说》确实都是深入浅出的,切合于大众阅读的通俗性历史读物。 马先醒:(细说体)使听者、读者宛如身历其境,亲闻目接,以读《三国演义》的轻松心情,获得的却是胜于((三国志》的历史知识。……“细说体”最大的特色,尤在于其可读性高。倘若一般史书是山石,是玉璞,则“细说体”无疑是玲珑剔透的翠玉白菜,这中间的鬼斧神工就是“细说体”著者的心血及能耐。 沈渭滨:(细说体)不仅独辟历史通俗化的蹊径,而且开创了不同于古代之纪传体及现代之讲义体通史、断代史一类著作的新体裁。……“细说体”史书的撰写自有其要领可循。一是融会贯通;二是取精用宏;三是深入浅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