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启动研制,80年代初首飞成功的运10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旅客机。其后五年的试飞表明,运10飞机达到预定的设计指标,其飞行性能与当时世界上先进国家同类型飞机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10飞机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七次飞抵雪域高原西藏拉萨。运10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联、英、法以后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发大型喷气客机的国家,它的成功震惊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迫中断……
《难忘的运10(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研制纪实)》(作者王维翰)主要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和上海飞机制造公司数十位当年参加运10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的老同志以其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编写而成,其中也收录了一部分航空界、经济学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的一些文章和评论。
上世纪70年代初启动研制,80年代初首飞成功的运10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旅客机。其后五年的试飞表明,运10飞机达到预定的设计指标,其飞行性能与当时世界上先进国家同类型飞机相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运10飞机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七次飞抵雪域高原西藏拉萨。运10飞机的研制成功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联、英、法以后第五个能够自主研发大型喷气客机的国家,它的成功震惊世界,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运10项目还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被迫中断。运10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也是一部悲壮的历史。
《难忘的运10(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研制纪实)》(作者王维翰)主要由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原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和上海飞机制造公司(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数十位当年参加运10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的老同志以其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编写而成,其中也收录了一部分航空界、经济学界等社会各界知名专家、学者的一些文章和评论。
《难忘的运10(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研制纪实)》真实、全面、详细地记述了运10飞机研制的全过程,充分反映了当年一代运10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不畏艰险、勇攀高峰;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精神风貌,深刻阐述了运10项目下马的沉痛教训。《难忘的运10:中国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研制纪实》还首次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运10飞机研制的背景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艰难起步
1.708工程上马历程
2.708工程设计队伍的组建
3.难忘的接见
——记708工程设计组赴京汇报会
4.难忘的艰难岁月
5.蚊香·脸盆·旧报纸
6.在包装箱里搞设计的日子里
7.一次想请马车拉飞机试验模型的经历
8.“幸福村”也是一道风景线
9.设计院终于有了电子计算机
10.运10拾遗
11.往事点滴
12.岁月印记
第二部分 巨星引航
1.熊焰生平
2.回忆地方办航空的二三事
——运10的回顾和启示
3.熊焰《回忆地方办航空的二三事》读后
4.博击长空的雄鹰
——记中国航空工业创业者熊焰
5.深切怀念我国航空工业的前辈熊焰同志
6.忆可敬可爱的老所长熊焰同志
7.怀念熊焰
8.马凤山生平
9.运10飞机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10.创业主帅·创新元勋·敬业楷模·良师益友
——纪念马凤山总设计师逝世十五周年吴兴世
11.忆马凤山同志
12.卓越的飞机总设计师马凤山
13.尊重科学无私奉献的总设计师
第三部分 峥嵘岁月
1.运10飞机气动布局设计是怎样完成的
2.运10飞机前机身外形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3.创新设计的运10飞机垂直尾翼
4.追忆运10飞机的总体布置与协调
5.忆运10飞机气动方案设计
6.忆运10飞机性能计算和GAPP软件的诞生
7.让运10飞机飞行更稳定更好操纵
8.奋战20天,完成708工程第一套风洞试验模型制造
9.运10飞机飞行载荷发展回想
10.忆运10飞机机翼气动载荷的产生
11.运10飞机颤振设计工作的回忆
12.运10飞机设计引用英美适航标准的前前后后
13.回忆运10飞机的静力试验
14.运10飞机强度计算中的软件开发
15.忆运10飞机结构的抗疲劳设计
16.突破前轮摆振试验的禁区
17.追忆运10飞机液压系统研制中的点点滴滴
18.我亲历的运10飞机系统设计和试验
19.运10飞机电气系统设计工作是怎样展开的
20.运10电气系统设计中的几项国内领先和首创技术
21.精心设计密切协调
——运10飞机航向姿态系统小双套方案的落实
22.回忆运10飞机密封胶的研制
23.国产材料同样可以造大飞机
24.运10飞机标准化回顾
25.一本书起家的情报资料
26.从零起步的运10飞机飞行试验大纲编制
27.运10飞机的整体油箱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28.实践·集成·创新
——谈运10飞机集中了大型飞机的典型技术
29.壮丽的画面珍贵的资料
——我为运10飞机拍电影
30.研制运10飞机的点滴体会
31.关于运10飞机的一些回忆
32.敢想敢干勇于创新
33.我和运10飞机
第四部分 翱翔蓝天
1.我是怎样把运10飞机飞上蓝天的
2.运10飞机首席飞行员王金大访谈录
3.运10飞机首飞前的故事
4.在运10飞机首飞的日子里
5.运10飞机试飞中假起飞问题的解决
6.忆运10飞机飞行试验
7.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记国产运10飞机飞越天险、七进拉萨的援藏飞行
8.运10飞机首航拉萨飞行记
9.运10飞机援藏试航追记
10.运10飞机是架好飞机
——运10试飞综合分析
第五部分 永恒记忆
1.一次有意义的攀登
2.党和全国人民把运10送上祖国的蓝天
3.永远的痛
——运10飞机研制的成与败
4.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从运10的夭折谈起
5.中国大型飞机的先驱——运10
6.继往开来寻优勇进
——在纪念运10飞机首飞3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附录
1.运10项目始末过程梗概
2.运10飞机三面图和主要技术数据
3.运10飞机飞遍祖国大地
4.708工程设计组人员花名册(1971年5月19日)
5.组成708工程设计组的各单位人员名单(第一、二批,1970~1971)
6.关于“七○八”设计组党总支及下属队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批复
7.国家领导人谈运10
8.专家、学者评运10
9.外刊外电、外藉人士评运10
10.港台同胞评运10
11.一封呼吁继续研制运10的信
12.一封呼吁抢救民机工业的信
后记
1972年1月15日下午在北京中央军委招待所第七会议室的中央军委办公会议上,参加会议的张春桥在他的开场白中说:“1969年国庆节前主席路过上海,谈起上海生产什么、什么,我们报告了造一等事情,安排了上天的东西。主席问:‘没有造飞机?’当时我根本没有想起造飞机的事,是主席出的题目,并非上海请战。”
1970年7月中旬,毛主席在上海视察工作时又提起这个话题,说:“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空四军政委王维国于7月23日向吴法宪空军司令员报告了此事。
7月26日,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向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提出《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7月30日,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原则同意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请示,并上报国务院。
7月28日,空军曹里怀副司令员召开紧急会议,六院(航空研究院)杨主任、三机部(航空工业部)范瑛参加。开会主要研究毛主席去上海视察时曾说过“上海工业基础这么好,可以搞飞机嘛”,上海同志提出搞什么样的飞机,要三机部提方案。三机部原来提出搞320厂的小歼击机(所谓“空中李向阳”),上海的意见是要搞搞大的,搞运输机。曹副司令员讲:此工作以三机部为主,六院也要参加,要很快论证方案,以便到上海去布置落实任务。
1970年7月下旬,赵国强因其他任务跟随172厂设计所副所长郑作棣在北京出差,忽然接到通知,要他参加于7月29日部里召开的会议。会议由原部试飞局局长、时任部技术组负责人刘增敏主持,参加会议的有1072厂郑作棣、赵国强,420厂姜燮生、殷纪良,608所一人,三机部技术组袁振孚,六院科研部马承麟等。
刘增敏介绍了会议背景和曹副司令员的指示后说,今天是开预备会,贯彻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指示:在轰6飞机上改运输机。刘增敏接着介绍了昨天会议的情况和三机部的设想。会议经过讨论,归纳了八条设计原则及技术要求:
1.载客100人左右;
2.在轰6基础上改,不是大改,不是重新设计;
3.采用JT3D一3B或斯贝一511发动机3台或4台;
4.航程5000里左右;
5.飞行速度900公里/小时左右;
6.升限10000米左右;
7.要全天候,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白天、黑夜都能飞行;
8.外表要美观。
要求总的水平不能低于伊尔一18,并且要求明年就搞出来,只许提前。
7月30日,从1721一接到加急电报赶来的设计所副所长马凤山和张家顺,会同赵国强等人连夜突击大型喷气客机方案,并由马风山在7月31日三机部召开的方案讨论会上作了介绍。这次会议的规模比7月29日的要大,出席会议的还有军委工办的田维新、三机部革委会副主任范瑛等领导和六院马承麟、秦丕钊等。范瑛介绍背景说,总理去年讲能不能搞个客机,在轰6基础上搞喷气客机,作个准备。今年毛主席到上海,问上海有没有搞飞机,说上海应该出飞机。后经部核心组讨论认为,这个飞机一要快,明年基本上要搞出来;二要安全,系统要两套;三要美观,反映中国特点。平时是客机,战时是运输机,先出方案,然后去上海,确定下一步工作。接着。马风山在会上介绍r初步考虑的三个方案:
1.采用轰6机翼,机身参考三叉戟,3.台JT3D一3B发动机尾吊;
2.4台JT3D一3B发动机翼吊;
3.4台斯贝一5u发动机翼吊或尾吊。
对于第一方案,画了三面图,作了初步性能估算(实际上只能算是性能目标),而对于后两个方案,由于时间实在不够,只画了示意性的三面图,性能更是“毛估估”的。经过讨论,大家倾向第一方案,并要求172厂进一步作好准备。
会议决定,成立三机部六院大型喷气客机方案工作组,由马凤山任组长,组员有赵国强、张家顺、王世忠(605所总体室主任)、徐福荣(605所)、姜燮生(420I一总师)、殷纪良(420厂)、袁振孚(三机部)、仇仲翼(628所),以及62l所、625说各一人,共十余人。
1970年8月2日,马凤山参加了在空军司令部向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的汇报。领导小组副组长、曹里怀空军副司令员指示:第一,方案可以多搞几个,原则上同意第一方案。要做细致工作,向上海提出可靠方案。飞机要立足迅速、安全、美观大方,将来要作为总理出国专机。机型要选好,一定要比伊尔-18、图-104、三叉戟好。上海搞飞机是毛主席说了话的。第二,明天去广州了解刚从巴基斯坦进口的三叉戟飞机,然后直接到上海去,到时候我也去,一起向上海汇报。第三,明确由上海领导,空军和三机部要人给人,要设备给设备,大力支援,其他成品等到上海去解决。
1970年8月3日,马风山率方案组去广州,8月4日抵穗。空军34师副师长潘景寅至广州火车站迎接。由潘副师长安排,方案组在广州白云机场考察三叉戟日飞机,查阅有关资料,听取空勤人员意见近一周。628所仇仲翼以及62l所、625所同志等先后离穗,其他8人于8月12日抵沪,住在和平饭店南楼。
经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准,国家计委、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于8月27日联合批复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于1970年7月26日向军委国防工业领导小组提出的《关于上海、广州地区制造飞机问题的请示》,原则同意上海市试制生产运输机的报告,并纳入国家计划。试制生产所需技术资料、试制费、原材料及计划下达等,均由三机部统一归口。P15-1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已经并还将继续证明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决策研制运10飞机是正确的。其结果是中国在发展大型客机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并填补了国家一项空白。其后80年代初,决定放弃运10飞机的决策是失误的,其实践的结果是中国在发展大型客机上,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导致天空中没有中国生产的大客机的“零”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出了运10飞机研制成果的同时,还出了以熊焰、马凤山、王金大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客机的研制人才,这对于航空科研落后的我国来说,是太弥足珍贵了。现在主要由当时参加运10飞机研制的同志撰写的《难忘的运10》,便是最好的说明。
运10飞机刚开始研制时,叶剑英同志在1972年1月就指出:这“是我国第一架大飞机”,研制它, “是全中国人民的光荣”,它“在军事上有很大的用处”。运10飞机上天后,西方舆论也不得不承认,“在得到这种高度复杂技术时,再也不能视中国为一个落后的国家了”,“使中国民航工业同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缩短了十五年”。运10飞机还是世界上继波音707之后,飞达世界屋脊——拉萨的第一架大型喷气客机,一展中国雄翅。运10飞机停止研制后,惋惜之声,至今不绝于耳。
运10飞机研制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它体现了“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攀高峰、自主创新、大力协同、艰苦奋斗,并贯彻于研制过程的始终。试想当时条件那么简陋,情况那么复杂,如果不是具有这种精神,运10飞机又怎么能研制出来呢?所以,非常关心我国大飞机发展的“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院士,在逝世前就曾这样评价过运10飞机的研制。航空工业自身是具有贯彻“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观因素的,党中央一再号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要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应当也必定会在航空工业发展以及研制新的大型客机过程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历史已经铸就,任何力量也无法转移、改变既成的事实。历史是一面镜子,它使后来者得到许多的借鉴与启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能会遇到曲折,曲折只会使人们变得更为聪明。运10飞机已经为中国航空事业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她的经验必将为中国航空事业以及大飞机研制作出新的贡献。
胡溪涛
2012年2月20日
在运10飞机首飞32周年之际,这本由民间发起的纪念文集,在当年参加过运10项目的诸多老专家们的积极支持下,和读者见面了。
1980年9月26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第一架150座级喷气式客机——运10首飞成功。它标志着我国在大型民用飞机领域,开始具备了和国际航空强国在技术上对话与交流的资格。运10研制的成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里程碑,它在当时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意义,完全可以与“两弹一星”相媲美。
运10作为民用飞机,无须保密。中国人第一次自己设计制造了能够和波音、空客和俄罗斯“伊、安、图”系列相提并论的飞机,体现了我们自主自强、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按常理应该大力表彰宣传,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但多年来有关运lO的介绍与经验总结文字难得见到,只是近十几年情况才有所改变。
运10的成功对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没有运10,就没有后来的中美干线飞机合作,新世纪ARJ21新支线飞机与c919干线飞机项目也就更加不容易。
运10项目起步时,当时领导部门只是设想在仿制前苏联图-16(轰六)成功的基础上开发首长专机。而远程客机设计制造技术有其客观规律,它必然要求借鉴国外在该领域已获成功的技术路线与标准。所幸的是,当时不论项目设计组的技术负责人,还是上级领导部门,都能够从实际出发,虚心接受新事物,勇于纠正不适宜的结沦和冲破过时的思维方式。正是这种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胆略,为开创我国在大型飞机领域自主创新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而且,应该公正地说,尽管运10项目的主管单位是“文革”中的上海市,在执行过程中受到“极左”思潮的多方干扰,但毕竟领导机关在现实的技术问题面前,还是尊重客观规律的。那种“非左即右”的绝对化思维,是导致80年代以后对运10成果和设计队伍的不公正待遇的思想根源。这种主观和绝对的思维方式,对我们事业的发展、对科技的进步是多么有害啊! 上世纪70年代,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与制造水平还很落后,在大型喷气,客机领域完全是空白,缺乏自主研制的经验,很多方面甚至还谈不上有预研的基础,自主设计所遇到的困难之多是难以想象的。参加项目的全体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工人,怀着对国家的一片赤诚,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斗,勇攀高峰。他们本着对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科学精神,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技术问题,群策群力,边干边学,缺什么补什么,以顽强拼搏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前人未涉足的领域硬是摸索出了一条新路。运10飞机从白纸一张到首飞上天共花了10年时间,此后5年的试飞记录证明飞机性能良好,不仅没有发现颠覆性的技术问题,而且不少指标超过了以往飞机型号研制的水平,这在我国航空工业是难能可贵的。
运10项目的十几年中,基本走完了设计研制的全过程(最后的试飞计划因故中断),其中所锻炼成型、符合本国特点的大型民用飞机项目的系统管理经验,如能认真总结,对后来的民用飞机项目将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运10研制过程中所进行的多项技术攻关取得的成果,也为我国航空工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
运10作为一个重大科研工程,离我们已经30多年了。上世纪70年代参加运10工程的同志们,主要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如今已步入老年。他们用自己最美好的年华、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填补了中国大型喷气客机的空白,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他们不愧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代英杰。尽管此后相当一段时间,运10的成果被搁置,作为我国唯一具有自主设计制造大型喷气客机的经验和能力的队伍,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才干的机会。但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我和本书的发起人之一——熊晓虹同志同属“老三届”,参加工作稍晚。但我们都经历过那个理想主义高扬的时代,那个以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为荣的时代c今天读到这些亲历者的回忆文章,仿佛再次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当年在崇高事业的鼓舞下,在杰出的工程负责人熊焰、马凤山等同志的领导下,一群生气勃勃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十多年艰苦奋斗的历程,感受到他们那种以事业为重,为科学和真理抢挑重担、不计名利、赤诚相见、团结奉献的精神。在这样的带头人和技术团队面前,什么样的难关不能逾越!在这里,我们对所有参加运10工程的同志们表示由衷的敬意。
希望这本书,对今天在航空工业工作的同志们,也能从中得到一点感悟和启发。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航空工业在民用飞机领域迈出了新的步伐。2003年,我国新支线飞机起步,2008年,中国商用飞机公司成立和C919大型客机项目起步,我国民用航空产业正处在新一轮创业时期。万事开头难。今天我国的经济实力比上世纪70年代有了飞跃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和科研条件的改善,更是运10的时代无法比拟的。但运10项目的组织经验,其中所锻炼形成的科技团队文化与精神风貌,是值得新一代航空队伍了解和借鉴的。
高梁
2012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