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完美”妈妈
请花一点时间,郑重其事地告诉自己:“我没必要成为完美的妈妈。”为了符合传说中完美妈妈的理想形象,你给了自己多大的压力呀?又要善良、耐心、明智、脾气好,又要时刻活力四射,还要成为烹饪高手或操持家务的高手,能同时做好多事——我们几乎很少碰到这种“样样都行”的超人吧?
当然,作为妈妈,我们应该努力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但是如果为了表现得“完美”而对自己的错误、缺点遮遮掩掩,哪怕犯错也不知悔改,这无疑是一种误导。应该引导孩子用多维的视角全面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世界上的人。妈妈们要允许自己真实、全面地呈现自我,这实际上也是给自己一种解脱,不用逼迫自己去达到那些不可能的标准,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他不需要做到完美。我们在容忍瑕疵和错误时,其实也给了孩子一个真实展现自我、不断提升自己的机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展示我们人性而非“神”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正视自己的缺点,展现谦逊的一面。如果总是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会让孩子不敢靠近,而万一你“不幸”从天上坠落,那该有多么疼痛。反过来,当你坦然面对自己的错误,诚实地展现真实自我,不但可以避免高处跌落的悲剧,也能教给孩子重要的一课。
很多时候,事情出了差错,我们总是寻找各种借口或者一味指责他人,却从来不愿为自己的短处承担责任(我在此想强调“短”处)。表现得透明一些,能让孩子认识真实的你,从而与你建立起最深厚的联系。同时,这也能表现出你自信、自爱的一面,因为你包容了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
每当孩子挑战我们的容忍极限时,我们难免暴跳如雷。不管孩子是处于牙牙学语阶段还是青春叛逆期,父母总是习惯于给他立下各种规矩。一旦他触犯了这些条条框框,我们就会因愤怒和沮丧而丧失理智,甚至说出一些伤人的话如“你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也只有垫底的份儿了”。在处理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往往容易反应过度,我也曾经与我的两个女儿吵过架。
冷静下来之后,我们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往往由于死要面子不愿去弥补,不愿坦言自己刚刚的话太欠缺思考、甚至有些残忍,更不愿意修改这种过于严厉的惩罚手段。我们害怕这样做会显得愚蠢,有失威信,害怕孩子以后再也不尊重我们了。
其实还有更好的解决方式。我们大可以向孩子道歉,但同时强调:“我跟你说对不起,并不表示你做错事我不该惩罚你,而是因为我刚刚失去了理智,对你的惩罚可能过于严厉,说的话太难听了。”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生活中到处都是错误和不完美,并不是只有从做对的事中才能学到道理。多数时候,我们要学会从错误中有所收获。
所谓“成熟”,就是要勇于承担责任,领悟“人无完人”的道理,也明白我们应该勇敢纠正错误,重新出发。要告诉孩子,所谓的完美不过是你把握住了一个行动的机会,并力求做到更好。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所能做的也仅此而已。
我和理查德在一起时,经常会开这样的玩笑:“我不够完美,你也不够完美,不过,这没啥关系。”我们明确告诉孩子,我们也犯错,但我们愿意改正错误。向孩子承认我们与其他人一样有弱点,这会使你感觉好受得多。卸下伪装,展示自己的弱点,不但能尽显你的独特魅力,同时也是告诉孩子,他也可以犯错。了解我们的不完美之处,认同真实的自己,这种感觉多棒啊!
没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至理名言;而要成为一名称职的“妈妈”,就要看你如何有效运用你所拥有的知识了。你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寻求外援,但最终的决定还是需要你来作出。你就是家庭的掌舵者。
我们在照料家庭时,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知识。而孩子们身边的一些专家,包括他们的医生、老师和教练,还有其他家庭成员、我们的朋友甚至包括牧师等,他们的智慧,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基本源泉。搜集信息,提升自我修养,对于作出正确决策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任何专业学位或者多少年的个人经历都不如你自身的直觉来得重要。淹没在观点和意见的海洋中,你通常会惊讶地发现,很多时候“专家们”的建议往往相互矛盾,又或者,他们的建议与你想实现的目标和价值观刚好南辕北辙。此时,你需要运用自己的思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来分析这些建议和信息。切记,你才是最终的“决策者”。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家庭。
一直以来,只要是与女儿相关的问题,我都高度重视,包括她们的身体健康、学校教育、人际交往以及心理健康。这些方面对我的女儿都很重要,所以对我也至关重要。
我会首先弄清楚问题,然后向我敬重的人请教。接着,我会在纸上列出各选项的优劣之处,评估每种选择,以便选出最佳项,之后我在流程表上详细地列出每一步计划。我也是这么教孩子们处理问题的。我还有一个单独的笔记本,里面列出了碰到某类问题时可以咨询的对象,以便参考。
说到有能力的“妈妈”,我的确见过不少优秀典范。在孩子遭遇特殊挑战时,他们的父母都成为了孩子最坚强的后盾。
如果很不幸,你的孩子在智力、心理或者生理方面有些障碍,你就必须成为一艘能够搭载起希望的不沉巨轮。如果连你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那别人就更不行了。
妈妈下午茶
治愈儿子的自闭症,妈妈比专家更给力
孩子们还小的时候,有一天我和朋友珍宁一同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幼儿园老师突然把她叫到一旁说话。谈完话后,我这位一直以淡定著称的朋友显得神色凝重。她告诉我:“老师觉得我儿子本患有自闭症。”
从那一天开始,珍宁开始了拼命搜集自闭症相关信息和治疗服务的艰难征程。在十五年前,关于自闭症的相关资讯还比较少,为了儿子,她把自己变成了一位充满斗志的勇士。她咨询过医生、教育家、理疗师、律师,甚至还与试图把本隔离起来进行特殊教育的公共学校高层进行了不懈斗争。关于自闭症的一切,从营养学到特别的神经元反馈治疗方法,她无一不知;她还熟读了《美国残疾人法案》来武装自己,也让儿子变得坚强。
多少年过去了,事实清楚地表明,与消极听从所谓的“专家”或者学校推荐的特殊教育班的建议相比,珍宁早期进行的积极干预更有利于本的康复。
为人父母这项重任要求我们具有领袖风范。要成为力量强大的“妈妈”,不但需要具备武士的勇气,也需要有黄牛的执著与倔强。每位妈妈在为家事寻求解决方案时,她同时也是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她从不怀疑,自己就是家庭决策者的不二人选。P12-15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科学与教育频道教育栏目特邀专家 牛琳
克瑞丝·卡尔森的这本书告诉当今的妈妈们:放松些!把孩子送上好的大学固然重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更为重要。这样,才能教出健康快乐的好孩子,妈妈自己也会获得成就感,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新浪育儿频道主编 艾樱
这是一本充满温情和爱的家教书,也是一本献给妈妈的励志书。作者用她过来人的肺腑之言,帮助妈妈们摆脱日常琐事的困扰,专注于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从而达到个人、家庭和事业三者的平衡。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 孙宏艳
在《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中,作者抓住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小问题,用轻松的笔触传授做妈妈的实用真经。每个小故事犹如一段下午茶,在温馨、怡人的情绪中教您做轻松妈妈、幸福妈妈。
著名儿童发展专家、金色摇篮创始人 程跃博士
做妈妈的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会犯很多错误,这时你并不会觉得担心焦虑,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经过程。要学习自己带小孩子时的这种心态,乐观地等待和付出,这样你才能做一个好妈妈。
抚养杰西和肯娜成人是我莫大的荣幸。孩子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动力。而且在很多时候,她们能够让我看清内心最真实的自我。她们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美好的一面和不那么完美的一面。
在用爱铸就的家里,我们这些做妈妈的可以用心抚平整个世界的伤痕。爱可以创造出独有的涟漪效应。母爱的伟大力量真的让人感到惊奇不已。我们中的部分人可能还没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也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这项伟大的工作,但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在我们还未发觉之际,一个小生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成人。
我们给予孩子生命,他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这真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
现在回头看看,我清楚地记得那些我所作的正确决定,当然,也有一些事情,如果能够重新来过的话,我希望会有不同的选择。早晚有一天,我会扪心自问:在那些如流星一般快速划过的日子里,最值得孩子怀念的是什么?她们是记得我失去耐心暴跳如雷的时候,还是记得我循循善诱开导她们度过那段困难时期的时候?她们是记得我已经给予她们的东西呢,还是牢牢记住那些我允诺过她们却未兑现的东西?
我只知道,生活并不是一个整整齐齐摆满瓶子的盒子。做妈妈的艺术当然也不会如此简单明了。但我们仍然会在生活的盒子中发现宝藏,那就是所有共同经历的点滴小事、一起共患难的时刻。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真挚的礼物。
当我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杰西又怀孕了。不仅如此,超声波显示她怀的是双胞胎!听到这个消息时她万分沮丧,因为她的目前的目标是完成学业,然后找一份医院的工作。而且,她的儿子卡登只有二十个月大。
看到杰西伤心垂泪,我却认为这是一个好消息,并提醒她“生活就是这样出其不意”。我们能拟定的最好的计划,就是随时可能被打破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生活也许就不一样了,对吧?
生活就像过山车,你可以用两种方式来乘坐:一种就是完全随它去,任它控制;另一种就是自己利用反作用力来自主控制。生活有时候会抛给我们一些弯弯曲曲的困难之球,特别是当有了孩子以后。但能干的妈妈知道,什么时候随它去,什么时候把球打出去。
我认为衡量一个妈妈是否成功的标志,并不是别人认为你培养出来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我的评判标准很简单,只要尽力而为即可。直到如今我知道自己不能解决孩子们的所有问题,但我们会一直手拉着手,在长长的生命之旅中慢慢前行。
在生命走到下一个阶段的路口,现在到了让我回答如下问题的时候了:等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我想做些什么呢?作为一个年近五十的独身老太太,房中的空间比我曾经想象的要宽大得多,但在余下的三十年生命中,我希望能依然保留着一个女人的热情、活力和能量。
我可以重新过另外一种生活,用重新燃起的激情改造我的余生。只有此时,我作为妈妈的角色才不会肩负那么多责任。我可能会想念那些做妈妈的日子,也可以好好体验那些负担减轻后的快乐。以前的日子要考虑所有人,现在到了专属于自己的时间了。
妈妈们,无需为小事抓狂
当应邀写作《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为时下畅销的《别为小事抓狂》系列图书增添续本时,我深感荣幸,又有些忐忑不安。这是《别为小事抓狂》系列的首部续本,而我却深感遗憾:我最挚爱的丈夫、已故的理查德·卡尔森(RichardCarlson)——《别为小事抓狂》和《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书籍的作者,再也无法与我分享此刻的喜悦,共同庆祝续本的面世。
我之所以忐忑,是担心仅仅用一本书来囊括我一生的感悟,显得太过苍白无力。事实上,“妈妈不抓狂”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在众人眼中,妈妈们好像每天都在为各种家庭琐事抓狂。
妈妈往往身兼数职,既是物流经理,要照料一大家子人的吃喝拉撒睡;也是家庭的首席执行官和决策者,要掌管家里大小事务;还是家人的看护师、厨师、教练、咨询顾问……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妈妈在料理家事的同时,还有一份全职或兼职的工作。无论是对已婚妈妈还是单亲妈妈而言,上述每种身份都意味着极大的挑战。在今天,做妈妈已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了。
在我不断思索并与其他妈妈沟通交流时,我突然意识到类似《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这样的书正是二十二年前我初为人母时最想要的。在我着手构思本书框架和主题的过程中,对母亲这一神圣职责和自身经历的复杂情感,总会时不时地喷涌而出,震撼我的整个心灵。
如今,我已步入人生另一阶段。我的家几乎成为“空巢”,因为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我的两个女儿都已经上大学了,小女儿肯娜去年高中毕业,而长女杰西几个月后将诞下第二个男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已为人祖母。
现在,我的身上几乎综合了各类“妈妈”的特质。我与理查德·卡尔森有过二十多年幸福的婚姻生活,他是我的灵魂之友、终身伴侣。如今,我已守寡五年,是位“单亲”妈妈。他突然撒手人寰之时,两个孩子分别只有十四岁和十七岁。熬过那段艰难的时光本身就是刻骨铭心的经历——当然,那样的痛彻心扉与本书主题无关。
正如我的其他作品一样,本书的写作过程也伴随着我个人的自省和反思,它让我有幸重温了当年身陷家庭琐事及养儿育女等重任时的困惑和迷惘。与此同时,恐惧甚至懊悔也时不时地袭来:我多么希望自己当时能为家人有更多的付出,哪怕是多烘烤几块小饼,多烹饪一些美味佳肴也好;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更多的耐性倾听家人的心声;我多么希望自己足够睿智,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一切,可以用温暖的语言给家人带去心灵的慰藉。
或许要写这样一本给妈妈的书,我还远不够格。
盘点整个为人之母的生涯,我不得不承认,即便是现在,我也并非“完美”母亲的典范。只是,我懂得评估总结自己做对的和值得改进的事。今天,我看到女儿们个个出落成仁爱善良、坚强独立的女性时,不禁倍感欣慰,这起码证明我对大小事务的处理,大部分都是得当的。
本书各个章节都围绕我曾遇到过的切实问题展开。我多希望自己当年初为人母时能拥有这样一本书,为我指点迷津。那样的话,我必定会将其奉为至宝,因为这种生活智慧来之不易,往往是经过无数次试错而得出的精华。换句话说,书中的一切都源于实践,并建立在“不抓狂”
哲学之上,教你如何对自己的幸福负责,如何让生活正常运转,如何宽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并同时寻求内心的宁静,收获更多的人生智慧。
为读者写作此书的同时,我也重温了自己当妈妈的精彩旅程,必须承认,写“妈妈经”有时与亲自当妈妈一样乐在其中。妈妈,是一项神圣的职业,每天都有一些瞬间让我们感到回味悠长,每天都会收获新的经验教训,面对新的考验,并在点滴欢乐中体会到深邃的道理。这项“职业”会磨炼我们的心性,重塑我们的个性。
事实上,从我们成为妈妈的那一天起,一切艰难困苦已在前方虎视眈眈地等待我们。或许我们已经预想到抚养小宝宝会让我们筋疲力尽,或者当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时,会时不时挑战我们的耐性,但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领会个中滋味。如同所有的旅程一样,一切都会慢慢地揭开神秘面纱。
本书由一百个短篇构成,以供你闲暇时阅读和思考(我竟然用了“闲暇”二字?但愿妈妈们还有闲暇时光吧)。我希望本书能为你提供一些崭新的视角、看法,提醒你已知的一些事情,甚至能鼓励你作些新的尝试。因为当我初为人母时,对许多必经之事都没有把握。当然,也可能正阅读此书的你早已是一位好妈妈了。
我知道你可能还是会在意那些小事,我只是希望提醒你,无需为不必要的小事抓狂。为了能拥有一个真实、平静、充满关爱的人生,希望你能适当作些改变。如果世界上所有母亲都满怀幸福,那么每个家庭也都会洋溢着爱和温情,而幸福也会如涟漪般一圈圈荡漾开来。
珍惜生活和每一份爱,
克瑞丝
“养个孩子,操心一辈子”。孩子渐渐长大了,不再需要你片刻不离的照顾,刚想松一口气,新的烦恼又接踵而至:每天忙得像个陀螺,送孩子上学、上班、买菜、做饭……就没有轻闲的时候;和孩子交流越来越困难,说少了他不当回事,说多了又嫌你唠叨;孩子期末要是没考好,你总是一脸阴沉,吓得他连大气也不敢出;有时,在单位挨了上司一顿狠批,回到家会忍不住将气撒到孩子身上……
人人都有压力,可是,身为妈妈的你是否注意过,自己释放压力的方式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你是否想过,如何通过调整自己,让孩子更加自信快乐地成长?
在《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中,克瑞丝·卡尔森以二十多年为人母的“过来人”经验,为你提供最简单实用的教养建议、最真实深刻的育儿体悟、最贴心暖人的减压心经。让你学会“有选择地操心”,从而给孩子自主的空间,也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告别“碎碎念”,把要说的话写在便签纸上;有时你只需倾听,偶尔问孩子一句:“还有呢”;别问孩子“怎么了”,多问“有开心事吗”;在清晨为自己留出一段清净时光;让问题“炖”一会儿……
《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告诉你:方法对了,就不用把心操碎了!
做孩子的妈妈而不只是朋友;在女人和妈妈间寻求平衡;追寻你的激情,但不要以牺牲孩子为代价!
《零压力养出100%的好孩子》——献给每一位在家庭与工作间两头燃烧的母亲!作者克瑞丝·卡尔森以二十多年为人母的“过来人”经验,为你提供最简单实用的教养建议、最真实深刻的育儿体悟、最贴心暖人的减压心经。让你学会“有选择地操心”,从而给孩子自主的空间,也给自己“喘息”的机会。把教养孩子的过程当作一次冒险,你将发现,每一次接触都是一连串爱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