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近当代卷共2册)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张晋藩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晋藩编著的《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近当代卷共2册)》的出版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批准号10JZD0028)的资助。全书分2册,内容包括中华法制文明起源的夏商法制、中华法制文明早期发达形态的西周法制、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春秋战国法制等内容。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张晋藩,男,汉族,1930年7月出生,辽宁省沈阳市人。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毕业,历任该校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3年至1994年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法律史研究所所长。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法律史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1983年被评为中国法制史博士生导师,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法制史学带头人,199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法学评议组成员,中国法律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法学会理事等。现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专业顾问、中国教育家协会名誉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特约研究员等。

曾出版《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史论》、《法史鉴略》、《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中国近代社会与法制文明》、《中国宪法史》、《中国监察法制史稿》等三十余部学术专著,主编《中国法制通史》(十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法制通史》等大型学术著作。其中不少已译成英、日、韩等国文字。至今已发表专业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

第一编 中华法制文明史(古代卷)(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

绪论

一、中华法制文明的起源及主要特征

(一)引礼入法,礼法结合

(二)以人为本,明德慎刑

(三)恭行天理,执法原情

(四)家族本位,伦理法制

(五)无讼是求,调处息争

二、中华法制文明的世界地位

第一章 中华法制文明起源的夏商法制(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1世纪)

一、崭露法制文明曙光的夏法制

(一)氏族社会的解体与法制的萌芽

(二)中国走向法制文明的途径

(三)由原始的习俗到阶级社会的法律

(四)夏朝的国家构成与法制

二、神权法统治下的商法制

(一)王权、族权与神权的统一

(二)国家管理规模的扩大与职官执掌的划分

(三)立法内容有所充实

(四)神权法影响下的司法制度

第二章 中华法制文明早期发达形态的西周法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0年)

一、建立诸侯拱卫,王室独尊的行政管理体制

二、实行礼乐政刑综合治国的方略

三、确立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

四、《吕刑》与《九刑》的法律内容

(一)铭文与文献记载中的行政法律

(二)重公权慎宗法的刑事法律

(三)初具规模的民事法律

五、狱讼初分的司法活动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法律变革的春秋战国法制(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一、适应社会转型的变法改革

二、世卿制度的没落与官僚制度的形成

三、百家争鸣中的儒与法

四、适应社会转型的法制变革

(一)春秋诸侯国的立法活动与成文法的公布

(二)战国时期各国的立法与李悝《法经》

第四章 “莫不皆有法式”的秦法制(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06年)

一、云梦秦简展示的秦法制

(一)云梦秦简所载秦律的性质

(二)秦简秦律的主要内容

(三)重视官吏责任的司法制度

二、统一后的秦法制

(一)体现专制与集权的国家体制

(二)“明法度,定律令”

第五章 法制文明儒家化的两汉法制(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

中华法制文明史(近、当代卷)

精彩书摘

上下比罪。“上下比罪”出自《尚书·吕刑》,根据蔡沈《集传》解释,“罪无正律,则以上下刑而比附其罪”。具体说来,“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事在上刑,而情适轻,则服下刑;舜之宥过无大,康诰所谓大罪非终者是也”,“事在下刑而情适重,则服上刑;舜之刑过无小,康诰所谓小罪非眚者是也”。另据《礼记·正义》:“上下比方其罪至轻重,上比重罪,下比轻罪,观其所犯,当于谁同。”可见,周时上下比附的原则是在法无明文规定情况下的类推适用,如同战国时期荀子所说,“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上下比罪不仅注意查明犯罪的事实,也考虑到情理的允当,既执法,又原情;既打击了犯罪,又宣扬了慎刑意识与道德观念。

罪疑从罚,罚疑从赦。早在《尚书·大禹谟》中便提出了“罪疑惟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所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可以说是罪疑从赦原则的具体化。商时,“疑狱讯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强调“众”的态度。至西周,这个原则得到了新的丰富,按《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孔颖达疏《礼记·正义》曰:“刑疑有赦,赦从罚也;罚疑有赦,赦从免也。”在具体掌握上采取“附从轻,赦从重”,施刑从轻条,赦罪从重条,以示对疑罪的宽宥。从赦原则在司法审判中要经过“三刺”的程序。据《周礼·秋官,司刺》:“三刺,一刺曰讯群臣,再刺曰讯群吏,三刺曰讯万民……而施上服下服之罪。”与罪疑从赦相联系的还建立了赎刑制度,无论墨、劓、劓、宫、大辟等罪,均可因疑而赦,缴纳不同数量的赎金。按《尚书,吕刑》规定:“墨辟疑赦,其罚百锾……劓辟疑赦,其罪惟倍……剃辟疑赦,其罚倍差……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大辟疑赦,其罚千锾。”

……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2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