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档案大揭秘--文化的真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刘守华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2006年夏末,我们乘坐的汽车在贵州省东南部逶迤的盘山路上不停地颠簸着。似乎行驶了很久,窗外的景色都没有变化,满眼是厚厚的翠色,青的峰、绿的水,还有密匝匝的山林,浑然融成了一个碧绿的世界。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一个有着“似翠如玉”般美丽地名的县城,一个藏于大山深处的神秘地方。这里有未经雕琢的自然风貌,有侗寨苗乡的淳朴民风,但仅仅这两点还远不能概括锦屏的精髓。上网检索,与“锦屏”相连出现最多的字眼是“契约文书”。这些藏在山民百姓家中、历经天灾人祸保存至今的数万份山林契约才是我们此行锁定的目标。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关系的文书。这本该是贸易活动的产物,怎么会出现在数百年前的苍山绿水之间?而被山水阻隔的偏陬僻壤,当年又为什么会有如此活跃的商业活动?还有,历经天灾、人患,数万份的契约文书是如何留存下来的?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对这次远行充满了期待。

山水造化的林木贸易

因为事前做过一些功课,所以我们对美丽的锦屏和山林契约多少有点了解。

曾有一副楹联这样形容锦屏:“溪山如锦列屏藩”,其实对这个地名,理解为“青山如屏,秀丽似锦”更为简单直接。令人心醉的名字在字面上就暗合了这个地区的自然风貌。这里的确是一块宜林的土地,在盘山路上,我们目光所及除了绿色还是绿色,挺拔、茂密的杉木林随处可见。但锦屏的独特不单是指这些漫山遍野的杉木树,而是这里的杉木林大多是人工种植的,历史达500年之久。所以有专家说,与其称锦屏为“杉木之乡”,不如称其为“营杉之乡”更为准确。

“营杉”,自然要有“营”的理由和环境。山民们之所以要一辈传一辈地“营杉”不辍,难道仅仅为了环保?这其中必然是有利可图的。而在这样的偏远山区,“营杉”的市场会在哪里?那些参天的杉木树是怎样运出大山、进入流通领域的?

按照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系副教授张应强的解释,锦屏的“锦”为一江春水,即穿越此地的清水江,而“屏”则为两列雷公山的余脉。

这样的地理位置真是造物主的厚爱。有了两列青山,杉木就有了产地,而那一江连接长江的清水,则成了天然的运输航道。如果要为数万份契约文书追根溯源,那么清水江是不是就该是它的源头所在。

锦屏是个山多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至今仍是贵州省人口最少的县份之一,目前这里有21万人在1600平方公里的岭头溪边生息。天然而独特的地理环境,让这里的老百姓一直有“开坎砌田,挖山栽杉”的传统。传说明朝以前这里虽然有成片茂盛的杉木林,但因为隐藏在大山深处,一直不被外人所知。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为了围剿婆洞地区的林宽起义军,派官军溯清水江的上游沅江进入锦屏。这些内地官军一到这里,立刻被“丛林密茂,古木阴稠,虎豹踞为巢,日月穿不透”的“深山箐野”景象所震撼。“锦屏出杉木”的消息也很快就传出了大山,传到华东、华北等地。明正德九年(1514年),朝廷为了修建乾清宫和坤宁宫,专门派出要员到湖广川黔等省筹集木材。他们在锦屏县内采集到了大量的上等“皇木”。至今文斗寨的一处山坳仍叫“皇木坳”。而在河口韶霭村发现的《皇木案》手抄本,则让世人看到明清两朝湖广、贵州征派“皇木”的各种请示和报告及批文。雍正七年(1729年),卦治、王寨、茅坪等3个寨子正式设立了木市,专门管理清水江一带的木政,史称“内三江”,与天柱等地的“外三江”演绎了长达数十年的“当江”和“争江”斗争,以致最后惊动了京城皇帝。由于朝廷在锦屏开设了木市,广征“皇木”兴修皇宫殿宇,“民木”商人也闻风纷纷大量涌到这里。从明到清,这里不仅成为朝廷征集“皇木”的定点优质林区,而且吸引了大江南北众多的木材商前来淘金。“坎坎之声铿訇空谷,商贾络绎于道”,就是对当年景象的生动描述。  汽车在山水之间穿行,临近锦屏时我们看到,宽宽的清水江被两侧青山簇拥着,但水流并不湍急。眼前的景色让笔者突然对书中描绘的昔日林区贸易盛景有了感性认识。当年山民们砍伐杉木,可以很方便地投进清水江,顺流而下,大批的杉木靠着天然的水路航道轻而易举就能运出大山。按照书中的描绘,那时的清水江上木排蔽江,万缆横系,数十丈宽的江面,过渡时竟然无需舟楫,踏木即可过河,一派“万木塞江,鱼歌唱酬”的景象。清水江上万木塞江的景象。

“月亮阶,青石台,姚家窨子成排排。一渡两江三上岸,金银如浪滚滚来。”关于锦屏木商首富姚百万的歌谣与传奇故事,至今仍在锦屏及剑河一带流传。就这样,顺着清水江,大量木材源源不断地“走”出了大山,木材贸易空前繁荣。

有了销路,杉木的采伐活动便日益频繁起来,甚至出现了过度采伐现象。明朝中期,面对日渐稀落的青山,锦屏的苗侗百姓开始探索用栽杉造林的办法来补救。据在锦屏县文斗寨发现的《姜氏族谱》记载:“族人只知开坝砌田,挖山栽杉,不肯迎师就读,教子求名。”可见,当时这里的人们已经普遍开始掘垦种杉、林粮间作了。到了清代中期,随着木材采运贸易的繁荣,挖山栽杉更为普及,不仅本地人热衷,而且湖南、江西、江苏、福建等地的手工业者和破产农民也纷纷弃家而至,争相租地造林。

从明代中期到清乾隆时期,清水江流域的锦屏、天柱及剑河东部、黎平北部等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种较为成熟、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世界林业史上堪称独特的林业生产关系。而活跃的贸易活动,又连带出现了诸如山林土地的权属、对山林的经营管护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林林总总的矛盾,最简便易行、规范有效的方法就是签订契约。由此,产生了山林植造、佃山造林、山林管护、木材买卖、木材水运及人工拖运、纠纷调解等民间契约。

曾经见证了“林商”文化繁盛的卦治村,在侗语中的含义就是“订立契约的地方”。

P3-6

后记

15岁那年,我突然改变志向。

不再设想长大以后到图书馆与书为伴,而是想去当记者,就像海伦·斯诺那样,只身闯禁区,然后用自己的笔,把神秘世界的真相公布于众。从立志“读万卷书”,到渴望“行万里路”,我在静候上天的眷顾,希望有一天能够梦想成真。但却一直没有机会。考大学时,我被“服从分配”调剂到了一个生疏而神秘的专业——档案系。这个专业与新闻专业恰好背道而驰,分别“把守”一桩事件的起止两端。一个是站在事件最前沿的即时报道,一个却又要在烟消云散之后,抖落片纸只言的灰尘,为日后留下痕迹。

毕业后,先是在一家国企的档案室里编页码、填目录,之后又开始做机关行政管理工作。就这样,日子在繁杂的事务性忙碌中悄然滑过,但却与理想渐行渐远。

直到2002年,终于等到了机会。于是主动放弃公务员身份,来到目前供职的这家杂志社。这是一本档案系统的行业杂志,更多的是对管理政策的解读和业务问题的探讨。为这样一本杂志做编辑,与自己心目中的“记者”着实相距甚远。但有了记者证,毕竟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进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领地。虽然采访范围仍然是囿于专业所限的一亩三分地,但我却发现,这里原来是更加高深莫测的世界,只是这个神秘不是眼前的,而是纵深的。那些散落在民间或静置在档案柜里的尘封故卷中,藏着往昔,藏着岁月,正在等待有人去发现,然后撩开面纱,公之于众。

是那些残卷旧纸里的生动故事吸引了我,更是那些超然于喧嚣利益之外,固守记忆家园的档案人感染了我。对这个行业,我有了敬畏,更有了自豪。于是,走进时光隧道,像探宝者那样穿行其间,经年累月,探寻发掘,然后笔耕不辍,将那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一篇接一篇地梳理成适宜今人阅读的文字。

写作过程虽然熬心沥血,但艰辛耕作却也伴随乐趣。当一段时间聚焦某个专题或某类档案时,常常会有时光倒流的恍惚感。每次从电脑前离开,裹挟在滚滚红尘之中,目光就会变得迷离。想眼前的芸芸众生,现在的生活会是怎样?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是否也会留下只鳞半爪的记忆碎片?后人会不会也像今天的我们一样,有兴趣到字里行间去爬梳,还原他们“今日,,但却属于后人“往昔”的生活场景?

感谢杂志社历届领导提供的采访机会以及相关档案部门周到的采访安排;感谢赵蘅老师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榜样力量和催人奋进的鼓励,并在自己紧张的创作间隙专门为本书写序;感谢刘玲丽女士耐心等待,5年前相识之初,谈到我落笔关注的领域,她就鼓励结集出版,但那时文字数量还远远不够。一直等了5年,当我在忙碌中几乎将此事忘记,玲丽又找来,重新恢复我即将破灭的信心,并倾力相助,终于让这些年攒下的部分文字见诸读者;感谢中国纺织出版社对这本小书倾注的关爱;当然,也要感谢家人对我不谙家务、任性地执著于自己兴趣的宽容。最后,还要小小地感谢一下自己,这些年疲惫之余虽有挣扎,但终究没有懈怠也没有放弃,始终保持对文字的热情,然后一次一次地付诸行动,得以在今天,收获这样一粒微不足道的果实。

刘守华

2012年于春13暖阳下

目录

锦屏文书:昔日林区生活的原生态文献

 大山深处的侗寨苗乡,为何竟有10万份数百年前的契约文书留存至今?

水书:水族历史文化的奇异密码

 形态古拙、笔画怪异的符号,是信笔涂鸦还是深藏寓意?谁又能解读这些充满玄机的密码?

样式雷图档:皇家建筑的纸上博物馆

 从江西农村的寻常百姓,到承揽故宫、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圆明园等经典皇家建筑的世袭家族,这中间的路有多远?

算房高档案:晚清皇家建筑的明细账

 谁是皇家建筑工程计工算料的“账房先生”?这些昔日的明细账是否留存至今?

侨批:潮汕侨乡的独特遗存

 没有电话、邮局,赴海外谋生的潮汕子弟怎样与家乡保持联系?远隔重洋,那些血汗钱又是通过什么渠道,送到妻儿老小手里?

孔府档案:历经磨难的私家文献

 孔府档案数量几何?为什么堪称世界上持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私家档案?

《那桐日记》:清廷高官笔下的晚清社会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国势日衰,清廷高官还能过着养尊处优的居家生活吗?

 《赵城金藏》:旷世孤本的前生后世

秘藏古刹的数千卷古藏经,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最终落户国家图书馆?

《赛金花本事》:青楼女子的“学院派”传记

 一个是北大教授,一个是青楼交际花,刘半农为何要为赛金花做传?

数十封越洋家书:异国女子在中国的传奇长卷

 一位美国女子在中国度过40年岁月,她的故事为何会埋藏在数十封越洋家书里?

华法教育会档案:留法勤工俭学的往事记录

 流落坊间的五册档案,与陈毅元帅有何关系?又是怎样由坊间回归到国家博物馆?

“协和”病案:浓缩一个世纪的社会报告

 孙中山、梁启超当年在哪里就医?他们的病案至今还在吗?

解密档案:高君宇、石评梅墓碑迁移始末

 位于北京陶然亭畔两座相依半个多世纪的墓冢,为何会牵动共和国总理的心?又因何迁出又迁回?

解密档案:1933年中国一波三折走进芝加哥世博会

 国民政府决定越洋参加世博会,为何最后又由民间出资赴展?

茅以升:不复原桥不丈夫

 他是桥梁专家,为何要亲手炸毁倾心建造刚刚竣工的大桥?尘封档案里埋藏了怎样的故事?

齐如山:在国剧档案中著书立说

 他为梅兰芳改戏、拍戏,为留下国粹呕心沥血,而那些费尽千辛万苦寻来的档案史料,今又身在何处?

林洙:为了留住梁思成先生的学术

 她是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在动荡年代没有能力保住先生的档案资料,但却要在晚年,为保住先生的学术孜孜不倦。

用文化遗产锁住人类记忆

 悠远而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究竟发生过什么,出现过什么?是历史滴漏的遗骸,或岁月留存的文献锁住了记忆,构筑了人类恢弘的历史长卷。

后记

序言

向点亮时光隧道的人们致敬!

赵蘅接受守华为她第一本书写序的邀请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应诺之唐突。这部由短则近五千字、长则近万字的十八篇文章组成,计十三余万字的书稿,不是一般意义的散文结集,它囊括了历史遗案、文化墨迹、建筑艺术、人物传奇、人文景观等各个领域,上至数千年,下至近百年。为此,我对自己能否胜任有了疑虑。不敢敷衍,动笔前先将书稿通读数遍,像一个虔诚用功的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探究浩瀚的宝藏。这是一次绝好的学习过程,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更为自己的学识肤浅和孤陋寡闻一次次汗颜。本书以“档案”冠名,不如称之为一部抢救中华文化历史瑰宝的功劳簿。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人们,则是我们民族的功臣,而他们多半是默默无闻的!这些多半鲜为人知的名字,且不细说是如何被自称“笔者”的作者费劲寻觅到的。让读者们看到的是,她已经走到了他们或他们的后人面前。她虔诚无比,向被询问者讨教,与他们促膝谈心。于是,一个个久远了褪色了淹没了的尘封已久的古往旧事被挖掘出来,挽救出来,重新散发出本该夺目的光彩。细数每一个不同领域代代传承的脉络,一个个小家族所承接的却是浩大的世界。作者就这样如数家珍般向读者娓娓道来。

锦屏文书,杉木林背后的百年契约,让我们看到了“万木塞江,鱼歌唱酬”的壮观,于是认识了最早发现山林契约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杨有赓先生。水书,“天书”一般神秘,而水书先生们,则默默无闻,再普通不过如邻家大叔。个个身怀绝技,却能为了水书的安危忍受屈辱。样式雷的“图样”和“烫样”,被作者称作皇家建筑的纸上博物馆。那个祖籍江西的南方匠人雷发达,不会想到日后他们雷姓会成为中国举世无双的古建筑世家。而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朱启钤先生等一批先哲们更是功不可没。还有“算房高”,虽然只是清代内务府一批算房的一个支脉,细述承办过的皇家工程却有100多个:祈年殿、颐和园、圆明园、正阳门……足以让后人炫耀了。作者真实记录了高家人捐献档案和高兰亭保存400余份档案的曲折故事。10余万封潮汕侨批寄托了亲人浓浓的乡情,而那些堪称侨批业先行者的水客,传递飞鸿,在战乱中“靠的就是诚信”,令人动容。

本书还披露了曲阜衍圣公府家藏文书档案遭劫,国家组织抢救、整理这批档案的经过。在抢救过程中,凭的是“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的满腔热情。《那桐日记》讲述了清廷高官笔下的晚清社会,作者大量引用原文篇章,读者不仅能细细品味久违了的文言文,且能感受到其叙述的细节周到,简约生动,作者同时还清晰地叙述了其历史价值和保存情况的来龙去脉,读来十分过瘾。关于《那桐日记》,作者阐述了自己对这一文体的独特见解。她写道:“日记为流水账,只是记事,少有议论,甚至有些琐碎。但言简意赅,少则十几字,多则百余字。可能正是因为‘琐碎’,才让后人读起来有‘丰满’的感觉,也因此让普通读者从日记中读出了趣味,窥见一些历史现场和清朝达官显贵日常起居的诸多生活细节。”旷世孤本赵城金藏的飘零转徙,更像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笃信佛教的金代女子崔法珍、舍身护宝的广胜寺范成法师、地委书记史健、历史学教师张文教、将拾到的两册经卷无偿献给国家的洪洞县南山底村村民冯玉璋、冯玉玺兄弟……经过这么多可爱可敬的人的舍命保护,这部古经终于告别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从商鸿逵代刘半农完成《赛金花本事》这件离奇往事中,读者可以看到多年的纷争已尘埃落定。作者的视角已超越国界,将一位视中国为第二祖国的美国女子格蕾丝·狄凡及其历经40个寒暑春秋的一封封越洋家书带进读者的视线。我们又怎能不为金满成拼死保存5册留法勤工俭学档案肃然起敬呢?“那场仅仅持续两年的留法勤工俭学高潮,让近2000名的中国热血青年远渡重洋,探寻真理之路”,这段历史被翔实记录下来。建立在“距离紫禁城只有一公里的豫王府的协和医院”,跨越近一个世纪的240万份病案的风雨史呈现在眼前,让读者不禁感叹作者独具慧眼,不愧为档案系的高材生。象征高君宇、石评梅爱情的墓碑,被有心的作者将迁移始末列为解密档案。中国首次参加芝加哥的世博会,却正逢日寇入侵中华的危亡时刻,使那次赴会的真实情况更加一波三折,更显悬念。列入《中国档案遗产名录》的钱塘江大桥磨难重重,在战火中建造,又在战火中毁灭。我们除了仰慕桥梁大师茅以升之外,是否还应该感谢他的秘书郑淑涓?我们也不能忘记为传扬梅兰芳艺术,为国剧档案倾注了毕生心血的齐如山。他专著达30余种,却因未完成留在大陆的有关史料而抱憾辞世。

上述粗略道来,竟与我向来看重文物保护的意识不谋而合。读时,我与先民古人对话着,被感动,被震撼,时而揪心,时而振奋。读罢全书,因天灾人祸、愚昧无知带来的对古籍的浩劫,一幕幕浮现眼前,心里不免沉重。经历过种种,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不虚假,不伪证,已逐渐变成正直人们的共识。感谢作者向我本人和读者提供了这样好的一本书。眼前再次出现一位这样的女性:清瘦的瓜子脸,书卷气十足,背着行囊,颠簸在逶迤的山路上。她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地与资料打交道,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不辞辛苦,奔走大江南北。这是一种崇高的民族责任感,我们完全有理由向她致敬!本书最后以一篇“用文化遗产锁住人类记忆”作为结束。在那条悠远而漫长的时间隧道里,若隐若现地闪烁着点点灯光,那是人类的记忆之灯。我想说,守华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记者有千万,“一个是站在事件最前沿的即时报道,一个却又要在烟消云散之后,抖落片纸只言的灰尘,为日后留下痕迹”,作者做的事是后者。中国稀缺优秀的档案工作者和对历史刨根问底的人,况且守华具有大手笔叙述事件的才能。从这一点说,她也是点亮时光隧道的人。18篇远远不够,希望她笔耕不辍,继续源源不断地开采历史金矿!相识6年,祝贺与友情,让我斗胆写下拙文,权当抛砖引玉,是为序。

2012年3月大雪初稿

2012年春分定稿

内容推荐

《档案大揭秘:文化的真相》是档案工作者刘守华多年来辛勤采访、搜检资料的结晶,展现出一段段隐藏在档案背后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内容涉及皇家建筑档案、古老文明遗踪、传世文学作品、城市历史记忆等。《档案大揭秘:文化的真相》的每个故事都像一部纪录片,记录真实历史瞬间,带领你探索那些有趣的、不为人知的秘密事件,了解到这些档案背后曲折复杂的故事和真相。

编辑推荐

“人的生命是由记忆组成的,就像没有表达力的智慧我们不能称之为智慧一样,没有记忆力的生命,我们同样不能称之为生命。”——电影大师路易斯·布鲁艾尔《我最后的叹息》

《档案大揭秘:文化的真相》是档案工作者刘守华多年来辛勤采访、搜检资料的结晶,展现出一段段隐藏在档案背后的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