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湿润的文明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王燕//杨波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燕、杨波主编的《湿润的文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作出的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将湿地的开发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当中去考量,个性的叙事与宏大主题的结合。既有常识,又有故事。本书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具体。

内容推荐

《湿润的文明》由王燕、杨波主编。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湿地资源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湿润的文明》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讲述湿地与人类文明的故事,讲述湿地与人不可割裂的关系。

目录

一 泽被苍生

 地球之肾:湿地

 河水荣枯,生命涨落

 追溯黄河文明:泽薮之利

 黄河流域,粟作文明

 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

 堤坝: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

 编导手记:遥远的回响—黄河湿地的前世今生

二 孕育江河

 中华水塔:青藏高原

 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弯

 留不住的水

 汇聚:每一滴露水

 危机!湿地的退化

 长江之子:杨欣

 长江正源的困境

 星星之火:绿色江河

 退让:另一种努力

 编导手记:无水的“水源”—正在干涸的若尔盖湿地

三 滋生万物

 湿地:滋养万物

 黑颈鹤:高原的神鸟

 草海大改造,绝迹的黑颈鹤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的扩张:污染与侵略

 物种多样性:人类的角色

 与鸟分食:保护湿地的精灵

 编导手记:敬畏生命

四 重负天下

 长江流域:农业史上的传奇

 养育天下:稻作文明

 湖广熟,天下足

 繁华不再

 浩荡不再

 粮食与生命的往事

 被围垦的湿地

 洪水的启示—为历史支付

 回归:鸥鹭忘机

 编导手记:鱼米之乡的“困惑”

五 守护家园

 滨海湿地

 海洋民族:京族

 滩涂:在潮涨潮落间

 近海:日益困难的捕捞

 生命存在的价值

 滩涂的守护者:红树林

 后退的海岸线,后退的生命线

 海洋文化的未来:坚守还是离开

 编导手记:这儿就是家

六 生命相依

 丹顶鹤的故乡

 四面围堵!

 馒头岗上的老人

 危机—消失中的湿地

 饥渴的扎龙:水主兴衰

 候鸟与湿地的困境

 人类的行动:湿地公约

 守望未来

 编导手记:地球的“眼泪”—扎龙湿地的“围城”

纪录片《湿润的文明》摄影组工作照

后记

试读章节

堤坝: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每天上午,刘秀英都要去晾晒棉花。一袋棉花大约50斤,老人一天要晒400多斤,这是头一天一家人摘棉花的数量。晾晒棉花的庭院是刘秀英的儿子盖敬华6年前花24万元盖起来的新房,但是,盖敬华本人却很少回来居住。

从1998年起,盖敬华长期居住在黄河北岸这几间简陋的房子里,与母亲所在的生产村隔黄河相望,14年来,盖敬华独自在北岸开垦了30多亩黄河淤地,这里已经成为他新的安身之所。像祖辈一样,盖敬华仍旧沿袭着追随黄河新淤土地进行耕地开发的习惯,数千年前,黄河流域无数的农民正是像盖敬华一样,通过对湿地的不断开发,造就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繁荣。而与祖辈不同的是,如今盖敬华新开发的土地已经很少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不远处的黄河大坝,是他的黄河滩地持续发展的保证。

从北岸的居所到黄河大坝,走路不过两分钟,每隔三四天,盖敬华都要到这里挑水。与开垦黄河滩地的祖辈一样,盖敬华固守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些吸纳了上中游所有工农业废水的黄河水,是盖敬华饮用水的全部来源。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黄河大坝,成全了盖敬华的生活,也使得黄河尾闾安澜了近40年,而这些坚实的坝体,却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数千年前,黄河依靠丰沛的水源为先民们提供着丰富的物产,也提供着可供耕种的土地,与此同时,在中下游地区黄河由于泥沙淤积而泛滥不断,为了抑制水患,从战国中期起,黄河流域开始全面修筑大堤。

李根蟠认为,修筑堤坝在一开始是历史的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举措。然而逐渐地,弊端显露了出来:黄河的泥沙逐步沉积下来,逐步形成地上河。汉代已经出现这个现象,有记载的汉代黄河泛滥的水灾已经比较多。

据《汉书·沟洫志》载:公元前109年卒塞瓠子决口,“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汉武帝时,黄河流域单一农耕经济确立。在这种农耕经济思想指导下,对于湿地的无序开发逐步扩大。

黄河中下游的水利与围垦,为中国创造了当时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财富,盛唐时期河北河南两道粮食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水利与农业的发展养育了更多的人口,也给黄河流域的湿地带来极大危机,据公元6世纪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当时黄淮海平原上被称为泽、薮的大小积水洼地有180余处之多。10世纪以后,这180余处古湖几乎全部淤废。而如今,黄河中下游已经完全没有通江湖泊。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

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的清晨,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每天,去玛曲河边打水,是桑巴拉必做的工作。甘甜的河水,可以直接被用来熬制奶茶。放牧的生活平淡到近乎一成不变,桑巴拉一家却乐在其中。大儿子三丹功刚刚两岁,2011年7月,桑巴拉的小儿子在玛曲河边出生,这是夫妻俩幸福的源泉。

桑巴拉一家所在的玛多县,是黄河源头流经的第一个县,这里生活着的1.2万人,全部像桑巴拉一家一样,依靠着黄河水。

在玛多,黄河干流会贯穿两个大湖——扎陵湖与鄂陵湖,这两个海拔4300米的高原淡水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黄河上游8条重要支流的水源补给地。它们的荣枯决定着整个黄河流域的未来。

1997年,黄河源头干流首次在玛多县断流3个月。

1997年,源头的缺水和沿河地区的大量取水造成黄河全年断流226天。就在那一年,当地政府为刘秀英这样生活在黄河人海口的人家统一安装了自来水,由于黄河持续缺水,生产村的集中放水每隔两天进行一次,刘秀英需要接4到5桶水,才够一家人的生活。

刘秀英说:“我直接喝黄河水,我这个自来水就是直接从黄河里抽来的,直接从沟里抽来的,黄河水……”她笑了:“黄河水甜啊。”

对于刘秀英来说,黄河水,不仅仅影响着她的未来,更铭记着她的以律。  刘秀英出生前,黄河的一次改道曾将整个村子淹没,无奈之下,刘秀英的父亲带领家人远走他乡。1952年,刘秀英10岁的时候,再次改道的黄河,在这里留下了大片新淤地,刘秀英随父母又一次回到了这里。

刘秀英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原先她的爷爷和奶奶就在这里种地。黄河水暴发的时候,把刘秀英原来所在的村庄毁了,她就搬走了。河水退了以后她再回来时,祖坟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刘秀英爹娘的坟还在这里。而她爷爷的坟墓则是在西边被黄河水冲塌的地方,一并塌陷了。

在丈夫从棉花地里回家前,刘秀英需要做好两人的晚饭。饭菜很简单,1根从地里拔的萝卜,1个烤玉米,再加上些剩饭,老两口的生活简单而快乐。做完饭,刘秀英要烧好4壶开水,大部分水老伴盖洪海第2天摘棉花时要带走。

而傍晚,将牛羊赶回家后,是桑巴拉念经的时间。

按照习俗,他要等到小儿子100天的时候,请活佛为儿子起一个吉祥的名字。

就这样,黄河将原本毫无交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

P11-15

序言

湿地的诉说

《湿润的文明》是国家林业局与中央新影集团(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合作拍摄的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是反映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的一部生态文化力作。《湿润的文明》旨在站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梳理湿地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文化脉络,讴歌中国湿地保护和建设者的精神风貌,刻制出蕴含史诗气韵、时代华章的中国湿地文化镜像。

中国林业部门承担着森林、湿地、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管理职责。2009年,国家林业局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9集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2010年又共同拍摄了7集《大漠长河》。这次6集《湿润的文明》作为反映林业部门负责管理的三大生态系统的完结篇,其创作和问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不仅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着十分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还提供了诸如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或缺的生态产品。

自时间开始以来,似乎没有哪一种物质会像水一样,深刻地影响着地球的命运——在地球46亿年的生命中,水存在了约40亿年。数十亿年来,水像血脉一样遍布地球,它塑造地势、滋养生物。在水资源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淡水。全球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2.5%,其中有87%的淡水被冻结在南北极的冰盖,难以利用,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几乎都以湿地的形式存在。湿地为全球人提供着97%以上的淡水。

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我国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中实现了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的双赢。截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同时,通过合理调整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积极探索湿地促进绿色增长的有效模式,引导农牧民、渔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各种湿地资源,逐步实现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平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特别是由于全社会对湿地保护的认识不足,湿地在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大面积占用、破坏湿地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对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不美要看山和水,保护湿地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湿润的文明》正是从这一理念和要求出发,在普及湿地知识、纪录湿地保护现状的同时,梳理了多年来我国湿地保护采取的诸多举措、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这对于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湿地保护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湿润的文明》以图书的形式再次问世,相信在给广大读者带来全新感受的同时,也会引发人们对湿地保护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关注。

(本文作者: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主任程红)

后记

纪录片《湿润的文明》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面世,是件值得欣慰的事。

这部纪录片的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片子的制作从2010年11月开始,至2013年3月在纪录片频道播出,两年多的时间,浓缩成这些文字,期间甘苦,却并非本书呈现的内容所能完全包容。如果要回顾往昔,最好的时间起点,应该在5年之前。

2008年10月,当历史节目部的摄制团队在内蒙古额济纳旗的胡杨林中开始第一个镜头的拍摄的时候,这个从未拍摄过自然类题材的团队,开始了艰辛的起步。在之后的4年时间中,这个以“零”野外拍摄经验为起点的团队,先后完成了两部自然题材作品——反映中国沙漠化问题的7集纪录片《大漠长河》以及反映中国湿地保护问题的6集纪录片《湿润的文明》。

4年的时间,两部片子,对这些年轻人来说,时间或许既漫长又短促:一方面,在“娱乐化”、“快餐化”传媒制作领域,这些年轻人潜下心来,用4年的时间专心研究、制作两部纪录片,实属难得;另一方面,这种既需要宽阔视野、又需要细腻描绘的自然类纪录片,只用了这些年轻人4年的时间,确实显得急促。

回顾曾经的日子,我们不能不说,对于整个团队来说,4年来的收获与遗感并存,但这也正是成长的正常轨迹。

2008年,历史节目部接到了与国家林业局合作的任务,全部任务的起点只有高峰台长电话传达的4个字“防沙治沙”,什么是沙漠?什么是治理?摄制组对此一无所知。历史节目部多年来最擅长的“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制作经验几乎完全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必须在摸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从“零”起步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一切充满着未知和挑战,在于无知者的无畏。

回顾往昔,4年的创作经历充满乐趣却也坎坷异常,我们的团队,曾经被题材所涉及的美景感染而欢呼雀跃,也曾经为脚本不完善而焦虑不安,整个团队也曾因为压力而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争论……  朝气、杂乱和浮躁是起步时期特有的状态,我们的团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中走过了4年的时光,在这4年的时间中,我们的团队足迹遍布三分之二个中国,历经沙漠的干旱,也感受了湿地的潮湿,在中国各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区,接触了各种群体,也见证了他们的生活……

经过4年的磨砺,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创作手法越来越娴熟,也越来越能学着用心去感悟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人和事。如果说创作《大漠长河》的时候我们还略显青涩、浮躁,那么这次《湿润的文明》的创作,我们则沉稳、自信了许多。无论是对片子方向的把握,或是整个团队协作的默契程度,还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我们都提高了不少,我们能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更能坦然地面对一切褒奖和质疑。

这是从“零”起步的4年,我们的团队在摸索中不断学习,从稚嫩到成熟,从忐忑到平和。回望曾经的岁月,我们发现,4年时间给我们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制作技术的积累、对于人情的练达,更多的是一种成熟的心态。我们的团队不再杂乱无章、青涩浮躁,却增添了应对的“从容”和对自然的敬畏。

在此,我们必须对为此书出版提供机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表示感谢,他们为此书的问世,付出了心血,让我们的摄制团队得以闻着墨香,静静反思自己的过去。

如果说4年的时间,是一个人完成“大学本科”学业的时间,也正是我们这个团队成长的时间,我们的团队用4年的时间画了一个“圆”,在《湿润的文明》即将出版之际,我们发现,自己似乎又回到了起点——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会将自己的心态归“零”,一切,从零开始……

(本文作者: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 历史节目部主任王燕)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0:4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