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郭俊英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朋友们集体创作的结晶。

《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作者郭俊英)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胡适一生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他在各阶段所致力的事业和他的思想主张。

《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图文并茂的胡适速写。

内容推荐

《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作者郭俊英)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胡适一生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以及他在各阶段所致力的事业和他的思想主张。以见微知著的方式,用生动形象的具体物件为线索,围绕有关胡适的文物展开叙述,其宗旨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胡适。《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的叙述角度独特,既有通俗晓畅的故事情节,又有有理有据的考证阐释,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别开生面的、图文并茂的胡适速写。

目录

胡适的文化世界

第一章 远游从此始慷慨赴长征

第一节 家乡启蒙教育

第二节 新世界新思想

第三节 留美生涯

第二章 新潮之来不可止

第一节 自古成功在尝试

第二节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第三章 但开风气为师

第一节 再造文明与教育革新

第二节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第四章 为谁万里卸风行

第一节 环球之旅

第二节 最闲暇的时期

第三节 重返北大

第四节 学术成就

第五节 主办《独立评论》

第五章 圣人辛苦为人时

第一节 争取外援

第二节 宣传中国文化的大使

第三节 苦撑待变

第四节 重审《水经注》公案

第六章 壮志未酬待他日

第一节 建立世界一流大学

第二节 胡适的梦想

第三节 应对学潮

第四节 参与创建院士制

第七章 老年终自望河清

第一节 美国寓公生活

第二节 发展台湾科学

第八章 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

第一节 妻子与儿子

第二节 真名士自风流

第三节 红颜知己

后记:讲迹文物昔后的故事

—一兼议展览图录编撰思路的转型

试读章节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中屯人。自幼家境贫寒,经媒妁之言,成了胡适父亲胡传的续弦,年龄相差三十二岁。在胡适四岁那年父亲去世,留下孤儿寡母,23岁的冯顺弟担起了这个家的重担。胡适回忆当时:“先母内持家政,外应门户,凡十余年。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夫之间,其困苦艰难有非外人所能喻者。先母……处之以至诚至公,子夫之间有过失,皆容忍曲喻之。至不能忍,则闭户饮泣自责。”在这样复杂的大家庭中,胡适的母亲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恪守胡传要胡适好好读书的嘱咐,把三岁多的胡适送到私塾,渴望他早日成才。胡适的母亲嘱托先生要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明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明一句的意思,为此胡适的母亲每年都会给先生多一些钱。当时私塾一年的学费是两元,胡适的母亲为了让先生认真地教胡适,第一年就给了六元,此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了十二元。这使得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平时母亲管教胡适也非常严厉,“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所以,母亲对其后来的为人处世有很大的影响。如胡适在《四十自述》中所述:“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住了九年,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胡适自幼聪明伶俐,人私塾之前在父亲的教导下已经认识了近千字。胡适读的第一本书不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而是他的父亲自已编写的四言韵文《学为人涛》《原学》,这两本书的内容是讲做人的道理及略述哲学的。“这两本书虽然是韵文,但先生讲不了,我也懂不了”。后来胡适较为系统地阅读《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礼记》等儒家典籍。在他九岁那年,他偶然地看到了《水浒传》,很感兴趣,一气读完,给他幼小的心灵开辟新的天地,满足他的求知欲望。后来,胡适相继读了《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中国古代经典白话小说。为了读到更多的书,胡适四处借书,借给他最多的当属族叔胡近仁,这位族叔只比胡适大几岁。他读书很有天分,且很用功,家中藏书也很多,因此常常借书给胡适。两人也经常切磋,并比较谁看的书多。胡适十二三岁时,就给本家的姐妹们讲《聊斋》《凤仙》《莲香》《江城》等故事,这不仅让他对古文的文理有了更深的了解,也为此后的求学打下了基础。胡适后来在回忆中提道,由于读了这些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了不少的白话散文的训练”④,而且“帮我把文字弄通顺了”。

在家乡时,胡适读了朱子的《小学》中引司马光论地狱的话,又读了《资治通鉴》中引范缜《灭神论》的话,受到很大影响,使他不再相信鬼神论。有一次胡适去大姊家拜年,在回家的路上,他和外甥经过一个亭子,里面有一尊佛像,当时胡适怂恿外甥破坏村外三门亭的神像,把几个烂泥菩萨抛到污泥坑里去,他这种行为把旁边的人都给吓住了。虽然泥菩萨最终仍旧呆在原处,得以保全。但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鬼神在胡适的心中毫无神圣地位可言。P5-6

序言

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是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朋友们集体创作的结晶。

2011年,是近代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这一年,海内外举办了多种纪念活动。首先是胡适研究会联合南京大学民国史研究中心,于4月间在南京举办了胡适思想学术的国际研讨会。其次是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以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则举办了《胡适文物图片展》。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次举办这样的展览,办得非常成功。他们除了参考已经出版的相关著作、文献和图片以外,还到各相关图书馆查找资料,使展品更加充实。在布展的设计、图片与文物的说明文字等方面,他们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参观过这个展览的人,都很赞佩他们的努力。

以这一次的展览为基础,后来,他们又相继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合作,先后在这两家曾与胡适有过密切关系的大学进行展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之后,该展览在原有基础上丰富充实后,又先后在重庆及台湾地区展出。据统计,从2011年12月首次在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展出,到台湾展出结束,累计看过这个展览的观众在15000人以上。这是很可观的成就。

展览的宗旨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胡适”。我觉得这个宗旨是非常正当的。我本人从加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胡适研究,就是怀抱这样一个愿望。1975年,我系统翻阅过保存在我们研究所图书馆的2000余卷的胡适档案资料后,立即产生一个非常强烈的印象,即自1954年全国展开批判胡适运动以来,人们心目中的胡适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胡适形象相差太悬殊了。我意识到,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应是我们从事近代史研究学者的责任。

如今,曾与胡适先生有直接接触的,他的同辈朋友们,都已作古了;即便他的学生们,也差不多相继过世了。所以目前在世的,除了少数关注过改革开放以来发表的研究胡适的相关著作的人外,绝大多数人心目中所保留的胡适印象,基本上还是对胡适大批判年代所留下的印象,或至少是以那个大批判为底色的印象。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到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十多年前,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的一个报告会上作关于胡适的演讲,当轮到听众提问时,一位某大学退休教授突然站起来说:“胡适是不折不扣的卖国贼!”此话一出,全场大哗。此事最生动地显现出大批判所塑造的歪曲的胡适形象影响有多么深远,要完全纠正这些错误的印象,其任务是何等艰巨!

回想过去将近四十年的胡适研究工作,我用力最多的,是尽可能地恢复胡适的本来面目。所以,为纪念胡适诞辰120周年而出版我的论文选集时,即取名为《重新发现胡适》。

我们一再强调,要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绝不是要把胡适树立成一个新的偶像。我一直认为,狂热地吹捧或刻意地贬损某一个前贤,都是无知和愚昧的表现。前贤们的思想、学问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我们认识它,了解它,是为我们应对当前的问题时,提供了参考借鉴的材料,使我们提升经验与智慧,以便更好地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因此,对待前贤与对待时贤一样,都应尽可能平心静气地审视他们,不可戴有色眼镜,不可动意气,不可随意褒贬。

现在,花很大气力办《胡适文物图片展》的朋友们,在布展时编辑、撰写图片及文物说明的基础上,集体撰写完成这本图文并茂的书。书中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胡适一生经历的几个主要阶段,他在各阶段所致力的事业和他的思想主张。我相信,他们的宗旨仍然是“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胡适”。我觉得,为着这样一个目的,可以从各种途径去努力。如在中学生中推广“读胡适”的活动;在大学生中试开展一些“了解胡适”的讲演活动;在读学位的青年中举行研究胡适的论文评奖活动等等。而办展览、编写适合广大读者的普通读物等等,更是直接面向社会广大人群的传播途径。所以,我怀着充分的敬意,向大家推荐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朋友们所办的展览和他们所编写的这本书。

耿云志

2013年5月

后记

20世纪初,在当时作为国立北京大学教学楼的红楼内,人才荟萃,聚集了一群才识卓越而又个性鲜明的俊杰。他们发起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甚至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就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物之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胡适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他于1917年进入北京大学,白此便与北大红楼结下缘分。

北大红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是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承载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标志性建筑,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现代和未来发展的重要职责。自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立以来,一直计划推出胡适先生的专题展览,然而由于各种条件还不十分成熟,难度较大,因而此项展览一直处于酝酿之中。直到2010年,台北胡适纪念馆馆长潘光哲先生来我馆参观,进行工作交流。在交谈中,双方都希望两馆共同做一些文化推广工作,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恰逢2011年是胡适先生诞辰120周年,我便提出以此为契机,双方合作在红楼举办一个胡适展览。此议一出,大家都说好。很快双方就展览事宜达成一致意见。

经过一年的精心策划、认真研究,2011年12月8日《胡适文物图片展》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开幕了,这是大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以胡适生平为主题的展览。展览分“早年求学”、“文学革命”、“学界领袖”、“学者大使”、“北大校长”、“晚年身影”、“亲情·友情”等七个部分,汇集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台北胡适纪念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单位保存的胡适档案、藏书及相关资料等珍贵藏品,基本概括了近代文化名人胡适的一生经历。

作为首次海峡两岸合作举办的胡适展览,《胡适文物图片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台湾《中华时报》、香港中通社等几十家两岸三地的媒体,都对展览进行了报道。目前国内研究胡适的著名学者耿云志先生称赞这是一个“什么人都可以看的展览,什么人都可以看得懂,什么人都可以接受,哪怕是对胡适有很深的政治成见的人,他看这个展览也不会特别反感,因为那都是真实的东西”。鉴于《胡适文物图片展》取得的成功,我们先后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举办《胡适文物图片展》。继而又在原展览基础上进行部分调整,更名为《回眸胡适》,以图片展的形式在重庆、武汉及台湾地区展出,所到之处都引起热烈反响。

近十余年来,博物馆为扩大展览影响,在举办展览同时编辑出版一本展览图册,这似乎成为各博物馆的一种定式。我馆在举办展览过程中,也编撰过展览图录,展览图录的内容主要是对展品的汇集和说明,与传统的展览图录一样,仅为广大观众提供一本参观指南而已,没有真正起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文化传播作用。在现代博物馆的运营中,传播文化已被当作是展览产生的结果和策划的目的,展览图书的出版发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展览的效果、后续影响等都有着深化的作用。不少观众参观《胡适文物图片展》后留言:“内地举办这个展览,意义非凡,是尊重历史、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具体反映。”“这次展览,展品丰实、精当、珍贵,给我们极大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看到这些留言,使我们有了将更多的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述出来的想法,这便是本书编撰出版的初衷和由来。

本书之所以用《寻找·发现·还原——胡适速写》作为书名,就是因为我们放弃了传统的编年体式的为人物作传的方法,只是选取人物生活中真实存在过的,也就是展览中的实物为素材,围绕这些物化的资料来探索人物的生命历程。全书共分为八章,每一章都是通过若干个与胡适有关的实物展开,将与之相关的人物、事件、家庭和社会活动娓娓道来,展现出胡适人生经历的不同侧面,从而达到突出胡适在近代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之余,兼及胡适的情感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真实的胡适的目的。

在写作手法上,我们根据素材类型的不同,采取考证和叙述方式,兼及学术性和普及性。比如书中采用了一张“胡适与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生合影”,通过考证,我们可以断定这是一张20世纪j十年代的照片,照片前排有三位教员,其中胡适比较容易辨认,而另二位却辨识不出,秦素银、田丹同志通过查询我馆藏北大同学录和北大近期出版的《北京大学图史》最后判断照片中另二人为中国文学系教授罗庸和郑奠。又如“1924年2月胡适等在中央公园合影”,原照片胡适只标明“聚餐会(中央公园)”,没有时间,从照片中人物衣着看应在寒冷季节,查阅《胡适日记》,没有记载。最终秦素银同志通过查阅1923年到1925年的《周作人日记》,最后确定照片拍摄时间为1924年2月。诸如此类的不乏真知灼见的考证,在本书中屡屡出现,从而提高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而对那些有故事的实物,我们更多地采用文学性的语言来叙述。比如书中提到的“北大评议会和各教授主任会致胡适开会通知”、“北大哲学教授会致胡适开会通知”,这是两件能够反映胡适在北大教务工作真实面貌的物证,前者的开会地点在红楼二层,后者在红楼四层,从中读者可以在现实的红楼里找到胡适过往的踪迹。再比如书中呈现的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时期手写的成绩单,成绩单里有张兆和的名字,作者田丹同志经过查阅资料,讲述了胡适如何破格聘任只有高小学历的沈从文,并玉成其与名门闺秀张兆和的婚姻的趣事,为那句在民国时期文界广泛流传的“我的朋友胡适之“,提供了一个绝妙的佐证。

通过对编撰《寻找·还原·发现一胡适速写》一书过程的思考,我们对当下的展览图录编撰的思路有以下的认知和转变:

第一,展览图录不应只是对展览忠实的原样纸本复制,而应将图录转变成图书,即与展览相关的图书,应该成为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也曾像很多博物馆一样,把编辑出版展览图册作为扩大宣传的一种好方法,并辛勤地耕耘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这种展览图册仅仅是展览纸本形式的再现,虽然可以长期保留,却意义不大。于是我们有了策划出版一种内容更丰富、更有研究价值和保存价值的展览图书。

第二,展览图书比图录涵盖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它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和知识的心理,对深化展览的效果和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兼及学术性和文学性的展览图书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记录大师生命痕迹的方式,它比展览更细腻、更真实、更生动。

第三,有利于提高博物馆人员的文化素养。与编撰展览图录相比,编撰展览图书的难度更大,对于作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也更高。比如在编撰本书的过程中,参加者不仅搜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而且通过对材料的整理校勘,从而发现了许多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资料,这种类似训练学术能力的基础工作,既极大地激发了编撰者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又使得他们的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通过书中的一张照片、一封书信、一件文物,使读者走进胡适丰富多彩的人生之门,从而寻找发现一个真实的胡适。

本书是一部集体智慧的结晶,每章的撰写者分别如下:第一章《远游从此始,慷慨赴长征》、第七章《老年终自望河清》,由阿其拉图撰写;第二章《新潮之来不可止》、第三章《但开风气不为师》,由秦素银撰写;第四章《为谁万里御风行》、第五章《圣人辛苦为人时》、第六章《壮志未酬待他日》,由田丹撰写;第八章《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由陈翔、刘静撰写。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台北胡适纪念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以及耿云志、欧阳哲生两位先生的悉心指导,此外,欧阳哲生、李又宁、臧伟强、韩斗、赵新那、徐国强等先生将个人珍藏惠赠给我馆展出,在这里一并表示感谢。

鄣俊英

2013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这个为学术与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白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敞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天,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毛子水

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季羡林

对于这样一十启蒙式的人物,我们既不非用中国传优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余英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