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作者 程丹梅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乖孩子仃脾气了!人喜大悲成了家常饭!脏衣服堆成了山——哦,焦躁不安的青春期来了!

当一个孩子跟你争吵时,你会不会去打他耳光?

当一个孩子对爱情开始幻想和冲动了,你怎么和他说心里话?

当一个孩子不满自己的身体条件而怪罪于你时,你如何去对待?

当一个孩子没有了学习兴趣的当口,你拿什么去引导?……

德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 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是家长们应关注且应学习的,如何理解这一特殊人生阶段的孩子,和他们一起成长?程丹梅编著的《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内容推荐

青春期,是人生不可忽视的阶段,是从儿童到青年的转折和过渡。而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面临的难题很多:如何对待逆反的女儿、离家出走的儿子?当孩子跟你争吵时,当孩子对爱情开始幻想和冲动时,当孩子厌学或者孤独抑郁时,如何从容地面对和沟通?这些,需要方法与艺术并举。《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的作者程丹梅长年在德国生活,先生和孩子都是德国人,她以一个教师、母亲、女人以及一个走过青春期的成年人的视角,深入观察德国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和国内教育作出深刻地对比,提出如何以宽松的心态和正确的方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们顺利度过人生中的特殊阶段。《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的见解对中国的教师和家长极具启发和借鉴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悄悄到来的青春期

 1.进入青春期的年龄该是多大?

 2.发育期的头号问题是性与爱

 3.性认识

 4.谈“性”不变色

 5.你还没有蓝色过

 6.成长的烦恼——动物或许能给人帮助

 7.骑马的女孩儿

 8.暗恋绝不是浅薄的感情

 9.十四岁的Party

 10.小女人

第二章 家庭中的青春期

 1.十二岁,自己做主买衣服

 2.在哪儿过夜?

 3.家庭是孩子自然而然的烹饪学校

 4.劳动就有报酬

 5.孩子,你得实践

 6.夸奖,绝不留情!

 7.去,到邻居家玩儿去!

 8.给别的母亲打电话

 9.坚持你的爱好

 10.绅士风度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11.“粪”世嫉俗

 12.独立生活的法儿

第三章 学校中的青春期

 1.祝贺你上8e的课!

 2.教室中的性

 3.“洞”怎么说?

 4.奖励使人快乐

 5.排演话剧

 6.魔鬼与天使

 7.校园里的时装趋势

 8.这一堂是文化课

 9.我的脑子都满了!

 10.阿富汗男孩儿阿连

 11.“小引”和“小导”

 12.你参加集体活动吗?

 13.表演舞台上的不同年龄段

 14.朗读晚会

 15.业余服务生

 16.原来课外实习是这样的啊!

 17.青蛙和小鸟

 18.家长会

第四章 向成熟过渡的青春期

 1.找谁说心里话?

 2.少年节目在电视中的式样

 3.告别童话

 4.什么时候允许喝醉呢?

 5.家庭的社会层次能决定什么呢?

 6.参与、责任和荣誉

 7.放手的结果

 8.终于高中毕业了!

 9.协助孩子度过青春期指南

 11.对家长的调查

 12.萨宾娜的e—mail

年少不解[跋]——我那遥远的青春期

注释

试读章节

1.十二岁,自己做主买衣服

12岁的克里尔和同学里昂、菲利普约好了,星期六去逛购物中心。他们没有具体的目标,每个人揣了100欧元。这是他们第一次自己做主购物。

克里尔的妈妈对克里尔说:你可以买一条裤子,要质量好的,样子你自己挑,自己决定,不用有过多考虑。

里昂的妈妈说:你一直要买一个酷的夹克,现在是个机会,你看中什么就买什么,不用打电话征求妈妈的意见。

菲利普的妈妈说,100元是今天你买东西的钱,你尽可能在这个范围中买你需要的衣服。当然别忘了,这还包括你买零食或者冰淇淋的费用。

三个好朋友就这样出发了,他们在那个汉堡附近最大的购物商城里逛了一个下午,中间他们没打电话询问,父母们也没有去打扰他们。晚上回来时,他们都心满意足地带回来了他们买的东西。

克里尔带回来的是一条Esprit的牛仔裤,标签上写明69.99欧元,一件:H&M的棉毛衫,19.99欧元。他在冰淇淋店吃了一高脚杯冰淇淋,花了4.99欧元。妈妈说,剩下的也归他。

里昂把买回的衣服摊在他的床上,让妈妈猜价格,并对购买的服装做个评论。里昂首先看中的是一件C&A浅灰色正装衬衫,29.99欧元。这是他准备第二天和同学一起去青少年交谊舞俱乐部去学跳舞要用的。据已经参加的同学说,跳舞者需要穿衬衫和皮鞋。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有这些服装,因为他们有的刚刚参加了教堂的成年仪式,而那个仪式则需要男孩子都西装革履,女孩子都是晚礼服。里昂没有,因为他没有入教。现在他有了一件专门的跳舞衬衫。另外,里昂还买了一件西装背心,他是在NewYork店里买的,才19.99欧元;他要为他马上到来的钢琴比赛准备服装,原来的那件已经小了,传给弟弟了。显然里昂很节省,不肯让钱随便出手。冰淇淋他也买了,是水果船,香蕉当船舱、猕猴桃当帆的那种,很好吃。跟克里尔一样,花了4.99欧元。妈妈说,剩下的钱里昂可以留作下次用。

菲利普买的是一件收腰的仿皮黑夹克,很时髦。菲利普的年龄比克里尔和里昂要大一岁,也开始懂得如何去吸引女孩子了。他的仿皮夹克让他花去了将近50欧元,也是在H&M买的。此外,他还买了几个T恤衫,为了即将到来的夏天做准备。他买的是草莓冰淇淋,和里昂与克里尔的价格相等。剩下的钱,菲利普妈妈也给了他。

自己做主买衣服,是这个年龄的普遍现象。和妈妈一起去商店买衣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也告别了与妈妈商量买什么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和朋友一起出门,按照自己对时装的审美来决定自己的穿着。如果班级里有谁还是妈妈给理发,穿妈妈织的衣服,那绝对是被嘲笑的。

自己买衣服在几个方面给了孩子机会:一是,锻炼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通常,孩子的衣服都是由妈妈来买,妈妈买什么孩子穿什么,在式样上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可能,买什么样的衣服也都由妈妈根据自己的审美来决定。现在,孩子们则有了独立做主的空间,不用再人云亦云地当听话的宝贝了。二是,实现个人的愿望。每个孩子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上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理想,他们会在发型上为像某个球星而下很多功夫,也会为自己的服装更接近哪个乐队而费尽心思。听凭长辈买的衣服,常常与自己的意愿大相径庭,又不敢反对,即便反对也容易被长辈的观点说服。三是,学会理财。平时,孩子在做家务时或者为邻居小贝贝当看护时能得到一些金钱上的奖赏,同时也会每个月有固定的零花钱。这些让他们的钱包也渐渐地变得鼓鼓的了,有的孩子在家长的建议下,将这些钱存在了银行,好让他们以后自己支配。但是买服装的钱,大都由父母支付。看到平时不可能拿的大票儿,如何处置?有时孩子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时也会让孩子头脑发热,一掷千金。所以,给孩子一定限度的钱,让他们自己支配、把握,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觉这钱是自己的了,反倒紧紧抓住,不轻易撒手。属于自己的钱,往往是不会乱花的。四是,快乐而不受约束。被父母放手的孩子像是一匹被解开了缰绳的马,可以自由驰骋了,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来比拟的。孩子的尽情也让他找到了自信和快乐。

在孩子自己买了衣服之后,父母突然觉得孩子们好像懂事了,而孩子呢,则觉得自己长了一大截儿。

P62-65

序言

给青春期少年及父母的主意

[自序]/程丹梅

有一次,我在汉堡附近一个叫Henstedt—Ulzburg地区的图书馆里,看到了几个借书的妇女,她们坐在两排书架间的沙发上,那是专为读者阅读与休息的读书角。女人们小声地议论着什么,间或带着忍俊不禁的笑声和感叹声。从那儿经过的时候,我不经意地听到了一个词语:青春期。

我乐了:这是家里拥有青春期少年的母亲们,她们显然是交流着孩子们种种相同行为和不同的“离经叛道”。

随后,在青少年专柜,我看到了几本这样的书:《救命,我的孩子进入了青春期!》《青春期来了怎么办?》《他们突然都13岁了》。我知道,这些将是这几个家长一定带回家的参考书。

巧的是,在我就要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看到了贴在阅览室门口的一个作者和读者见面的广告。通常,这是作者为推销自己作品而做的或者是图书馆为读者和著名作家创造的一个交流机会。现在这则广告上要说的是:一个青春期问题专家持书回答家长们的问题。

青春期,对德国人来说,是寻常而不能忽视的阶段。

然后,我便有了一个主意。

真的,这只是为了出主意。

为了什么?给谁?

为了中国的家长,更是为了青春期的青少年。

或许你会说,你有什么权利出主意?凭什么?

凭我是一个走过青春期的人,凭一个母亲的心,凭我对德国青少年成长期孩子的体会与观察。

我不是青春期的孩子,但是我走过了青春期。

我不是心理学家,但是我了解德国心理学家对青春期孩子教育的方法。

在这本书里,你会发现青春期的征兆,作为家长,你会说,哦,我的孩子不例外,我的孩子没有问题,这一切都是正常的……

作为孩子,你会说,在那个德国,也有一群孩子对某些事情是困惑的,懵懂的,这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都会过去……

作为老师,你会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可爱的,耐心与坚持最重要。无理取闹只是孩子心理发育阶段的一个小浪花……

重要的是借鉴与比较。借鉴了,你就会有所得,有所用,有所获。比较了,你就会放下心来,就会以平常心对待逆反的女儿、离家出走的儿子、抑郁寡欢的“少年维特”和犯了罪过却不知为什么的糊涂仔……

怎么借鉴呢?

比如,当一个孩子孤独时,德国家长们常常采取的方法就是让他参加某个协会或者俱乐部:足球、网球、排球等球类俱乐部,划船、帆板等水上运动俱乐部,合唱、美术俱乐部……这方面,德国是世界有名的俱乐部国家。孩子在群体中被熏陶,自然会爱着你的爱,乐着你的乐。

还有,当一个孩子跟你争吵时,你会不会去打他耳光?

当一个孩子对爱情开始幻想和冲动了,你怎么和他说心里话?

当一个孩子不满于自己的身体条件而怪罪于你时,你如何去对待?

当一个孩子没有了学习兴趣的当口,你拿什么去引导?

这不是治病的书,真正心理的病情,由医生去负责。但这本关于德国青春期少年的叙事书,绝对会给你启发,让你借鉴。

这也正是写这本书的目的。

感谢我的先生,他以德国人的幽默与智慧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启发;也感谢我的儿子,他的出色表现让我自豪无比,并让我产生诸多灵感;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支持我、为我提供资料的德国朋友们,他们是:Susanne WlagIler,ImkeBortmann,Sabine Rathgen,Sascia Pahlow,Bemd Specowius,Karsten Ehrfich,以及lia,Anne,Emily,Kathrin,Tabea,Hanna,Jacqueline,Till,Nick,Ragna,Yanna Zhu,Niklas,Janick,Michael,Nick Borisow,Christoph等。正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借鉴的价值和珍贵。

 希望你也能借鉴。

2013年8月写于德国汉堡

后记

年少不解[跋]——我那遥远的青春期

信件与照片全无,却总有影像于脑海。

是年少时的影像。

是该老了罢,何故去想童年?望镜中自己,全然没有衰弱的痕迹,于是便笑了,很轻快。

终归年少是好事。像祖母常说的。只是不解的缘由太多,故而简单的样子后来觉得复杂和神秘了。久了,老人般的添枝加叶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原本星点大的故事也就愈来愈大,越发地趋于完美。最后,是否真样,谁也无法说清。

但尚年轻的我,还不到那个程度。因而不担心什么。只是在歌德生活过的这片土地上,常见孩子问无邪的亲吻,很可爱,便觉少年维特的烦恼实在是过于错综了。

同楼的小征是绝不会有这般复杂的。他当时只是四年级的男孩。

不对不对,他是五年级吧?祖母还记得那些她眼中的好孩子。其实他也不好呢,他总是往我们家的窗子上看的。我纠正祖母。

窗子朝外,谁都可以看的。

但他不止是看窗子,是为了看人。

看人?谁总在窗子上呢?

可能是看我吧。我那般多情地说。祖母直笑得去摸衣襟上挂着的花手绢。

但他真是往我们家窗子瞧的。我知道那时我唱李铁梅是很出名的。那年我才三年级。他却已是我同校宣传队员了。当然是因他先我上学。只是文艺老师把我叫到宣传队那间教室时,我还不知有一个邻家的男孩子就站在那里,正用好奇的眼光看我。而我觉得我朝谁瞪了一眼。

老师说,能把腿抬到肩上去吗?我于是就把腿举起来,像杂技演员似的,一只手扳着一条腿。

老师问,唱一句什么我听听。我于是就唱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老师挥了挥手:你已经是学校宣传队员了。

我便立正,敬个礼。

那晚放学时,我尽快往家走。我要告诉父母这个消息。当然快走的原因还有一条,便是我的身后一个男孩子在跟着我。

如我所盼,学校排演《红灯记》,李铁梅是我,且是A角。快乐不已的我只感到兴奋,全然不懂自己所唱。故而老师不停地启发,直到我真真地掉下眼泪为止。于是开排。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

全剧终了时,我被老师暖暖的胳膊拢着。不再注意谁在看我。

有一群身穿宪兵服的男生傻乎乎地拿着假木头枪看着大家笑。小征就在其中。

他是无能的,我这般想,他连叛徒王连举都没当上。

但当不上王连举的他从此以后就用羡慕和崇拜的眼神看着我了。

当然,也看窗子。

可究竟,我还是与他说话了。在他的家,是为了借一本有《早春二月》剧照的旧《大众电影》。他颤巍巍地从他姐姐手里接过来,再放到我手上。其实这个过程本无必要,我是完全可以直接得到那本杂志的,但他兴奋地做了,仿佛接触到了我的手。而我也发觉,我是很乐意他这样举动的。那一刻,我觉得我是画上的大明星谢芳,正被一个好看的男孩子暗恋着,于是我快乐地谢了他姐姐而不是他。我知道,这已经足够了。

从此,他更加去看我们家的窗子了。

只是不久,他的父母调到了另外的城市。他自然也跟着走了。那城市我只在课本里见过,以为它天边那般的远。等我后来长大,常路过那个地方。我想这些,便笑了。其实,并不如天边那般的远。

那时我只感觉遗憾得很,没人再看我们家的窗子了。  我开始上中学。

小学老师的鉴定让我享受了特等待遇。我不由分说地成了学校学生部掌管文艺的人。一个瘦而苍白的男生当了我的同事,负责学习。我在第一次见他时,心中叫他书生。这概念是祖母的传说造成的。于是我总认为他是该穿长衫的。

他却穿厚厚的条绒衣裤,包着他瘦瘦的身体。而且言语是奇特的,来自中原的什么地方。

他不需要上课。一个女老师肯定。她说他似乎什么都会。永远是第一个交卷。

于是终于有一天,我问他是不是在外地的某个学校读过我们现在的教材,否则他是断断不会比别人聪明的。我的话立即遭到了他的反击。他说,按理他该是低一年级的,但因他早已自学到了高中的课程,所以还算屈就,直接来读初二。

这种反驳使我们从此结下了仇怨。我放弃了他最早与我一起放学回家的建议。虽然我们同住一幢俄式楼紧挨的两个楼门里。这个了解是双方阐述的结果。

但我从未在我们住房的附近见过他。缘由是,我们两个楼门是两个方向,一个朝西,一个朝东。平日里是不会相互看到的。这便更好。因为我是不喜欢有什么男孩子在学习上超过我的。虽然我们不属于同班,也无人将我们作过比较,可我依然有种危机感。仿佛要有人向众星捧月的我挑战了。

那是不可以的,我这般想着。放学后的学生部工作一结束,我没有和他打声招呼,便径自回家了。到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扔下书包,仰在床上唱那个《沙家浜》里的“智斗”一段,似有什么寓意似的。自扮几个角色,乐此不疲,且有板有眼:

刁德一:这个女人哪,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唱到最后,妹有时也加入,然后就不顾一切地把脚蹬在墙上,打着点儿,忘乎所以。直到隔壁那家人敲墙抗议:太吵了!太吵了!那边叫着。陡然问我们暂时沉默,但一听那边似乎也是和我们同样孩子的声音,便不怕了,挑战似的也敲起来,一股脑地把对那个男生的气发到那家人的身上了。我断定那家人不会找上门来,因为他们和男生是一个楼门。谁都懒得绕过一幢房子再爬几层楼梯的。再说,这种敌视往往只在孩子之间,和大人无关系。我这样想,胆子更加放大了,直到双方都唱起来,然后谁也听不见谁的声音甚至连自己的也模糊了。

祖母说,做什么声音那么大?震得人脑子生疼的。我们便收住了。那边也开始停歇。然后,一天就过去了。

第二天,可能照样进行。

终于有一天,我和那男生一起设计黑板报,要模仿毛主席的字体写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老师说,是为了全校开运动会用的。我问他:你能写吗?能。他说,他会画画。会画画的人不等于会写字。我警告说。我知道,但我也会写字。他依旧不谦虚。我说我也会,我美术课一直是优秀的,而且还参加过全市少年美展。他于是有些怀疑地看我,我便很自信地由着他看,直到他做了妥协说,可不可以由他来画背景图,就是一群人做各种体育活动的样子,而我来写字。我很快就同意了。事实上,这样我们配合得很好,下午放学后的三个小时就完成了。然后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绘画天才。那些彩色的粉笔在他的手下运用自如,每个小人儿都跃跃欲动,活了一般。我于是夸了他。不想他却摇摇头:你写得才好,你用空心字体效果很特别呢。我大吃一惊。似乎这些话不是从他嘴里说出。

等回家时,天已黑。我们只好一起走,并且哼着歌。隔阂似瞬间就消失了一般。

于是就在他绅士般的坚持送我到家门口时,我将我家窗户指给了他。

意外的是,他说他家的紧挨旁边。

突然,我们大笑。

那晚,我没再去唱“智斗”。几次我欲把脚搁在墙上放声高歌,立即便收住了声音。

此后无战事。

然后就是明光。

明光是雯姨的小儿子。雯姨总是提起他,很是骄傲。那时他正在省里的乒乓球队当运动员。我们做小孩子的从未见过他,却满怀着羡慕和崇拜。

雯姨究竟姓什么,谁都说不清。从我们搬到那个楼时,听大家这样称她,也便随着叫。不知她姓雯还是叫雯,而且是不是这个字,我没有把握。这样叫就是了。雯姨很有威望,她是楼委会主任。谁家发生了什么事,雯姨一到,一切就办好了。有时孩子打架。只要有人说告诉雯姨去,立即架就打不起来了。因而,雯姨是一个大的家长。

我怀疑雯姨受人尊敬的另一个原因是她的孩子们在那个年代里都做着让人羡慕的工作,不像有些人家的子女一直在社会上晃来晃去,跟无业游民似的。那时还没有大学可考。雯姨的女儿一个下乡插队后返了城,一个当技术员;两个儿子则一个是大工厂的工人,一个便是叫明光的乒乓球运动员了。

听雯姨说,明光总是要到春节才从省里回来。不知为什么,那一楼的孩子们就盼着春节时能见到明光。有人绘声绘色地说,明光在省队是种子选手,排前三名呢!以后就可能是国家队员了,那也是说不准的。

于是,春节就似乎是雯姨的春节,明光就似乎是大家的明光了。

待明光真的出现时,我明白了孩子们的心思。多半的男孩子是想跟着明光放焰火。明光从省里带的鞭炮是我孩提时从未见过的,那么稀奇和美丽。各式各样的焰火,颜色惊人的鲜亮,图案也别致得很。有能转着圈儿闪光的;有直接冲到天上才散漫开的;还有一边响着小鸟的“啾唧”声一边在半空中飞行的,煞是好看。大年三十临近午夜十二点时,明光就捧着一个彩色的包裹到外面来,身后注定要拥着一群孩子的,然后就眼也不眨地看。有时,明光也让孩子们试试去点燃一个纸捻儿,于是孩子们就为此争起来了。最后,谁也做不成,还得看着明光一个人来放。

在男孩子们你推我搡时,女孩子就笑嘻嘻地捂着耳朵,偷着看明光,觉得他吸引人得很,不是一般男孩子相。个子高高的,留着短短的寸头,一看就是潇洒运动员的架势。有胆大的女孩子就敢往前靠,对他看个究竟;我们怯懦的,就站得远远地观望。偶尔,明光朝我们无意地瞧了一眼,就让我们一阵儿的欢快。于是,那个春节就算过得很有趣了。

明光依旧是每年回来的。依旧带些鞭炮,而且越来越多的花样了。

看的人,除我们又增加了一些更小的男孩子女孩子。雯姨这时就抱着大女儿的孩子一起出来看焰火。一边看着,一边大声地说:瞧哇,多好看呀,将来你们之中谁能像你们明光哥那么有出息,也就能买这样的鞭炮了。

可是国家能招几个乒乓球运动员呢?我知道我是不会像他那样了,那时我已经过了能培养的年龄。这是十分遗憾的事。可重要的是,我觉得我是超不过他的,就像我永远买不了好看的鞭炮一样。

终于有一天,我们几个女孩子坐在春天的夜空下,谈我们心目中的人。

我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明光。这让我们每个人都大吃一惊。原来,我们是不需要焰火的。

其实,直到我能买到比明光那时更多姿多彩的焰火花时,鞭炮已经是不许放的了。

而且明光也早已不是运动员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