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年俗文化概观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史建平//李宪亮
出版社 朝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华人世界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建平、李宪亮编著的《中国年俗文化概观》内容是以民俗学角度研究和介绍春节文化,从春节的由来到春节的符号,各地域春节文化的比较,都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书中全面映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特性和审美精神,使人们在了解春节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浓郁的气息。

内容推荐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中国年俗文化概观》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中国年俗文化概观》由史建平、李宪亮编著。

目录

绪诸

春节文化的生命化解读

第一章 中国年的传说与起源

 第一节 含义与起源

 第二节 演变与传说

第二章 寻找中国年文化发祥地

 第一节 年文化源头在哪里

 第二节 四川阆中说有依据

 第三节 山西说有记载

第三章 中国文化符号(上)

 第一节 年文化习俗符号

 第二节 年文化艺术符号

 第三节 年文化饮食符号

 第四节 年文化娱乐符号

第四章 中国文化符号(下)

 第一节 年文化吉祥图

 第二节 年文化与生肖吉祥物

 第三节 古代春节习俗趣谈

 第四节 流传至今的年文化习俗摭拾

第五章 中国年文化诗词

 第一节 年文化诗词

 第二节 年文化歌谣

第六章 民国沪年文化审美形态

 第一节 老北京年文化形态

 第二节 老上海年文化形态

第七章 当代年文化聚焦

 第一节 春晚文化的演变与审美狂欢

 第二节 春晚文化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第三节 间中古城春节文化

 第四节 孔府(阙里宾舍)里的春节文化

 第五节 西安的春节文化

 第六节 广东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第八章 少数民族年文化揽胜

 第一节 土家人春节别有情趣

 第二节 满族春节文化

 第三节 纳西族春节文化

 第四节 羌族春节文化

附录:外国人与中国春节文化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节含义与起源

春节,亦称年。至今此称沿用已有四五千年,俗称“过年”。那么,年的含义究竟是指什么呢?

“年”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写法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在金文中,“年”字写法与甲骨文相同,亦从禾、从人。“年”在小篆中写法为“上禾下千”。僦文解字·禾部》称:“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字,故许慎沿用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之人,此解也并非矛盾。“禾”乃谷物之总称,不能仅解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与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获得谷物的大丰收。那么“年”字下为“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来看,“年”字似人头而又顶着沉重谷物,故“年”字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指计时单位。一年365天,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谓之一年。“年”既然是计时单位,当然就与历法有关,而历法的形成又是天体运行和万物生长规律的产物。这一过程是随着社会的前进和人们认识的提高而发展的。中国的原始农业社会时期,在耕作的长期实践中,发现了四季交替的周期,同时观测出天体运行与地上农作物生长之间的规律,即所谓“观象授时”。在五千多年前至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北斗斗柄所指星象位置的变化,用干支纪年、月、日的办法。这就是历法的雏形。每年的第一月称正月,为岁首。由于各个朝代使用的历法不一,故岁首也不相同。夏历的正月是现在我们所用的阴(农)历一月,即所谓“建寅孟春之月”;商代以现在的阴历十二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丑季冬之月”;周历以现在的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即所谓“建子仲冬之月”;秦代用颛顼历,以现在的阴历十月为岁首,即所谓“建亥孟冬之月”;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

“年”字的出现始于周代。在此以前,尧舜时称“载”,有天体星辰运载一周之意,夏代称“岁”,含人长一岁,新春将临之意;商代称“祀”,表示四时已过,该编史造册、奉祀神灵祖先了。虽然在唐肃宗时曾一度将“年”改为“载”,但为期很短,旋复称为年。年作为计时单位,一直沿用至今。春夏秋冬一个周期,称为一年,在书面语中,亦不时出现“载”字,显然是受古时称谓之影响。

第二层含义指收成。一年分为四季,是根据农作物生、长、收、藏的循环规律而逐渐被人类所认识的。故在古籍中记载,对“年”的解释为“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处日“祈年殿”。在戏文中,对帝王歌功颂德时,有“君乐臣乐民安乐,五谷丰登大有年”之唱词。“年”字原是“稔”之初文,即庄稼成熟丰稔之意,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由此可见,“年”与农作物之间关系很密切。

第三层含义指节日名称。丰收之后,农民结束了一年的田间农活,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庇荫。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和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便成规律。但祭祀活动在哪一天举行,古时并无确定,只局限于新旧之年交替的时间段中。

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现在人们所称的春节,在古代被称之为“元旦”。中国历史上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现代意义上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直到正月十五。但炎黄先祖最初是出于何种原因而推出春节这一节日,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腊祭之说。《中国民间信仰词典》春节词条说:“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起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腊即岁终祭众神之名(也有说祭百神)。因而春节乃由一年农事后的报答腊神的恩赐而来。”另有段宝林在《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节、蜡祭与傩》一文中指出:“春节是中国最大的一个节日,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认为其源于上古的腊祭(蜡祭)。”二是巫术之说。王文娟在《中国的春节》一文中说:“从春节的一系列活动来看,春节应该源于古代巫术仪式,是古代人原始信仰之一——巫术的具体体现。”所谓巫术仪式,是指原始人相信通过人本身的意志和力量可以调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发展。春节期间的各种活动,如饮食、祭祀、装饰、娱乐、游艺以及各种禁忌,包括语言、行为、饮食等,都是围绕着避邪祈吉而展开的,祈盼平安和幸福。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春节逐渐失去了其巫术的意义而演变为一种节庆活动。三是鬼节之说。徐华龙在《春节源于鬼节考》一书中说:“春节时间在寒冷的冬天即将过去,暖和的春天即将来临之际。古时候人们由于科学知识的贫乏和生产力的低下,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常为冬天的寒潮所侵扰,又为粮食的匮乏而提心吊胆,早春更是青黄不接,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老人和小孩首先因饥饿寒冷,及其他恶劣的气候环境生病后相继死去。看到这种情况,人们会恐惧,会以为鬼神在作祟。一旦人们跨越了这种具有神秘色彩、使人们战栗的节气才会感到庆幸,欢呼雀跃,相互道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而固定下来。”由此断定,春节的欢庆是因为鬼神的缘故。P2-4

序言

广义地说,春节文化是属于中国民俗文化学范畴,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学科。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一般称之为人类科学,即广泛地研究人类的身体形质、社会、民族、文化的科学。故研究民族、文化、社会的科学,也自然就成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学科。我们这里所谓春节文化,是指以华夏文化民族为主旨,换言之,以具有民俗文献的特定民族与文化为对象,或对于特定的文化要素,通过华夏诸民族生活之不同表征,进行广泛梳理研究之学问。

现在,就我们所知,为了给中国春节文化研究这一民俗学学科奠定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系统学科,在方法论上,仍然还是抽象的、概念的。在国内所见到的一些著述,皆为大众类知识读物,尚无全面深入细致地学理性论述,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事情。当然,《中国年俗文化概观》一书,虽然也算不上是一部纯粹的学术专著,但不论就其量还是质,皆足以赢得学界尊敬。该书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一些抛砖引玉性工作,无疑是奠基性的。我们认为:春节文化立足于现代民族的社会学,是探求华夏诸民族生活的自然法则的科学。那些看似“杂乱无序”地积累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春节文化资料,不是单纯憧憬逝去的历史文化记忆中介,而是欲从中发现中华民族审美生活的一般法则;春节文化的相关讨论,是欲将此作为一个学术上的有机整体而使之系统化与科学化,它在科学上,与民族心理学、民族学、社会学等相融合。通过梳理,目的在于让人们认识民族的、种族之特性,以及民族的审美精神。在实践方面,立足于科学的基础,探索处于变革时期人们如何在精神上得到舒缓与释放,探索、叙述、说明人们从自然的生活关系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的民族文化记忆,以及在与自然的关系中受到制约的一些生活样态与精神之表达。春节文化,不仅指个人,只要是华夏民族共同体的成员,无论是有教养者、无教养者皆应同样对待。只要是精神文化与审美世界的创造者、春节生活样态的创造者,皆为我们加以研究之对象。市民、工人、民工、私营业主、手工业者,他们都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华夏民族共同体成员,皆应作为春节文化研究之对象。

春节文化的研究对象,我们仅限定为民间传承或庶民生活。两者虽然紧密相关,但并不相同。前者为知识,后者为知识的保持者。究竟以何者为对象,决定着春节文化科学性质的明显不同,方法也因之而异。我们的春节文化研究,是在华夏民俗学影响之下起步的,我们把春节文化的对象基本限定为民间传承,其知识、技术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的、从父母到子女、从子女到孙辈,以心传心地传承下来,这就是民间传承。民间传承的春节文化,意味着在一切国民之间所保持的传统知识,技术传承、庶民心理,皆留存着民间审美意识、生活习俗变迁之痕迹。我们通过这一文化变迁脉络,判断现代生活之中还有多少古老的习惯,这不仅要探求事物的原始形态,更重要的是要阐明其与时俱进的文化进程与审美精神。作为春节文化学科对象的民间传承,一方面,限定为庶民是知识、技术之传承者;另一方面,一般国民所具有的庶民心理也是春节文化研究所关注的对象。迄今,我们的调查、研究,几乎皆以村落街道社区为场阈,根据从那里所得到的一些资料来回答问题。关于对象的抽象论述,姑且置之。春节文化起初,就是把研究对象放在与村落街道社区共同体的关联上来考虑的,把旧时春节传统文化作为研究的目的。这本就是我们的着眼点。关于村落街道社区共同体的概念限定,其实也并不十分明确,因为共同体与家族皆同样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集团之一。不仅社会学要研究它,对于经济史、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共同体具有它自身文化的、社会的性质,人们作为春节文化的创造者及保持者而生活于其中。村落街道社区文化现在依然保存在那里,春节的民俗符号是作为文化形态的共同体,春节文化讨论到村落街道文化时,不是抽象地确定概念,而是必须在它与共同体的关联上才能加以梳理、阐明。

当下的春节文化,所涉及的领域是广泛的。首先是具体的生活事实与审美习惯。在共同体的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庶民生活的各种现象——从住宅、服饰的样式形态到日常的生活与审美习惯。我们把物质文化、家族生活、社会组织、劳动习惯、广义的社会习惯,看作是日新月异的共同体本身的生活样式,必须把这种生活样式看作是共同体本身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我们还看到,在日常节日生活中,有许多精彩纷呈的审美现象,以其精妙绝伦之姿态,为民众带来审美享受,诸如居家装饰、庭院绿化、节庆礼品包装等,皆显露出艺术化、审美化的追求,这是任何精英文化不可替代的。这些,皆为共同体生活内容之表达与形式再造,也使共同体生活具有了一种审美特征性。其次是精神文化,如春节民间信仰、传说、民间医疗、庶民的伦理观念、经验知识等共同体成员的价值信念。又如故事、传说等皆与生活事实不同,不一定明显地表达出共同体之特征。这些不是依存于共同体,也不是直接与共同体紧密结合的,它们完全分散于个体之中。这些文化,却属于特定的文化领域,常常是华夏民族共通的,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审美共性,必须把它们作为广泛的民族文化领域或审美领域予以把握。这些文化要素,有的来源于原始文化观念,有的可能在古代或中世纪曾是科学观念,后来演变为民间一般普泛化、迷信化的观念习俗,而应用于民间生活以至医疗的实际中去,有些符号可能还原为咒术信仰。这种文化要素的现实性与社会进步意义较少,倒是本身会有一些历史的民族心理学的意义。但如果说,精神的作用能够产生传说,信奉某种神灵,给素材以某种形式而制作用具,或者建立某种社会组织,那就必须提出作为其原动力的精神的作用予以理解、分析,并在理论上加以发展。但仅仅做到这一点,也并不能解决精神的作用是基于何种要求的问题。传说、故事都不仅是信仰的表征,而且可能是社会民众生活的反映。民间信仰,不仅是信奉超自然的东西,而且是个人依赖于它并以此达至精神彼岸之心灵中介,作为社会的某种规范,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民间组织也是适应生活需要而建立的,以至在同一社会共同体中,形成具有结构与机制不同的一种组织。有的继续存在,有的解体。信仰、故事、传说,是民间组织为适应生活要求和审美意趣而创造出来并形成的一种形式。

中国的春节文化,是在整个华夏文化变迁中不断演化、不断发展而逐渐成熟起来的,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前进,受到文化教育的人越多,其保持传统文化习俗的人就会越来越少。不仅如此,人们或者有意识地从各种古老习俗、传统观念中游离出来,或者有意识地对它们进行“改造”。生活结构的合理演化加速了古老习俗的瓦解,不用说,传统春节文化之变迁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人们接受教育的背景、知识结构、性别、年龄的不同,各自的表达方式与审美风格也会多种多样,优劣互见。在审美形态上,城乡互渗,融为一体,都市的生活样式迅速浸透到今天的村落社会生活之中。传统的春节文化习俗,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为适应新的情况,春节文化研究要有新的学术思路与研究方法,并进一步拓展新的领域。当然,这是一项十分繁重的课题,必须在与共同体的关联上来提出设想。共同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民间社会集团。换言之,是以向着一个中心的共同生活为目的的结合体。共同体文化就是为了生活的目的,在共同体内丰富多样地被创造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法,并保持着传统的日常审美样态。共同体和整个社会、民族的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对自身文化与对更广阔文化领域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在对自身文化审美价值的认识中,也产生了易于接受其他审美形式的思维观念。广义的春节文化,是要从审美心理学角度来掌握的文化发展脉络,同时也必须从社会学方面加以考察。从历史观点来看,传统春节文化的重要保持者是庶民,除此之外,近代企业的工匠也是传统春节文化的保持者。在同一共同体中,他们外表上保持着同一文化,似乎形成一个小的社会统一体,但是他们与村民比较,与整个社会接触较多,他们与整个社会的文化融为一体,这种情况与近代以来商品经济的浸透有密切关系。村民流入城市与市民相融合,新的文化不断输入,构成乡村春节传统文化的基础就逐渐发生了变异。面对这种情况,春节文化的研究也必须有新的谋划策略。

对于民族共同体文化,必须从历史的发展方面来掌握,要在当下的文化共同体中来认识原始的、本质的春节文化形态。比起都市文化、近代文化,虽说带有某种相似性,但当下的节庆文化已经是经过历次多元化发展、演变过来的节庆文化了。我们必须从这种演化脉络中,努力发掘带有本质性的节庆文化精髓,故有时要根据文化的残存文献来进行弥合、“复原”。说穿了,其本质的中国春节文化就是庶民的文化,发展、演化了的春节文化也可称之为(城市)市民文化。(乡村)庶民春节文化是演化比较少的文化,市民春节文化是新旧融合的文化。在单一不变的春节文化基础上,就能够理解交汇融合的春节文化的意义。春节文化研究,首先必须面向上述意义的原始文化符号的保持者,同时面向形成共同体传承下来的春节文化,春节文化研究,首要的研究领域应该就在这里。通过对他们的文化予以梳理研究,才有可能达到对整个华夏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

迄今的春节文化研究,采集的是华夏各民族的各种民间传承、传统的春节文化符号要素,大多把它们从文化要素相互间的关系中清理出来,加以归纳与解读。当下的春节文化研究,我们是以在某种范围内搜集资料为目的,而限定了一定范围。基本上把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心灵感觉到的事物相互结合起来,达到能够了解人们的情意的作用。主要是有形文化(衣、食、住等生活资料之取得,交通、劳动、社会民间组织、婚姻、诞生、死亡、节日活动及祭礼),语言艺术(故事、传说、诗词、民谣、谜语、谚语等),心意现象(知识、生活技术、生活目的),这些不一定是根据采集目的限定之范围。其意图可能是要通过这些节日问候要素,来全面掌握生活样态与精神存在。但是,迄今我们的研究与其说是综合地掌握,倒不如说是停留于各种文化要素与民间文化之传承的研究梳理上。因为,综合地理解民族文化是困难的,但研究春节文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认识与理解文化的整体结构。为达到这一目标,把各种春节文化要素,放在与整体的民族文化关系上来掌握也是困难的,如同一艺术造型,在民族共同体成员中的审美解读差异很大,各有千秋。作为其前提条件,我们通过各个共同体来掌握其春节文化的结构与机制,并通过一些文献解读的相互比较,从中来理解、把握中国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文化因子。因此,我们的解读,首先面对共同体成员,不用说,共同体是一种社会民间组织。换言之,即生活体——意味着人们相互行为的约束,以及为了共同的行为的人与人的组合架构——人们相互的关系是在一种谋划策略约束之下维持的,也可以将此称之为一种社会结构吧。所谓审美生活样态,自然就是这个结构中人们的活动了。

总之,中国春节文化是一种古老悠久的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脉络中积淀而成的。春节文化研究,必须解读那些从古至今积累凝成的各种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文献资源,以此为出发点,不断深入下去,继往开来,不徒与时贤争短长,我有我法,自会生面别开。在当下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是,春节文化的历史性质与现代性质。即使春节文化的研究目标是要阐明文化的发展过程,也必须明确地解读春节文化的现状结构、功能关系,达至“异人辐辏,猛士如林”(陆机语)之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给予学术回答。假如目的在于现代文化学研究,也要以历史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唯其如此,才能阐明现代春节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时下的春节文化研究,仿佛一般主张阐明春节文化的当下意义,但真正的学术研究,却几乎皆钟情于深厚的历史的生命考量。陆游论诗有“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之说,他所说的诗外功夫其实就是人的生命养润、陶炼之功夫。学术中的诗意——创造性——的获得,一如诗的创作,在表层的技巧性操作后面真正起作用的是由养润与陶炼功夫而来的那种生命之感悟。纯粹的技术性考证在人文领域是不存在的,考证之缘起、考证过程之延伸及对考证结果的运用,皆会牵连到必要的价值选择和想象力所由此发动的心灵的敏感,这种选择与敏感追到根处,总与研究者的生命格局有关。虽说研究者站在历史的立场,但文献中寓着祖先的灵魂密码,它须得当下的运思者的灵魂去解析与呼唤。究竟是以春节文化的历史性为主要研究目的,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文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上,可由研究者自己来选择,在春节民俗文化学上,选择任何一个方面或角度都是允许的。但无论哪种选择,说到底就是要用灵魂呼唤灵魂,唤醒文献中栖居的灵魂不仅需要呼唤者有一份相应的生命的真切,而且需要呼唤者有一种尽可能无愧于被唤灵魂的生命的分量。这就是春节文化解读的生命化倾注。

后记

小时候,过年是生活中最大的事情。老人们经常讲李闯王过年的故事,说闯王本来有42年江山可坐,可他做了皇上后尽挑美事干,问他的部下世界上什么事最好玩,部下说过年最好玩。闯王当即颁旨一天一过年,结果只过了42天就把42年的江山过完了。这虽是一则民间传说,但它反映了过年在老百姓心目中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发展变化,年俗文化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在不经意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将春节文化列入专门课题,展开全面的调研、挖掘和论证,我们有幸参与这一抢救性文化工程。在调研论证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参与民间考察,一方面有幸与一批民俗学界前辈和专家进行面对面学习、交流,深受启迪,本书在编著中多处参考并引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见《参考书目》);在编纂第八章“少数民族年文化揽胜”时,还特别参考和引述了辽宁大学教授江帆、四川茂县羌族文化学者余晓平、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等人的学术成果,在此深表谢忱!个别没有取得联系的作者,敬请见到此书后能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书插入的许多民间年画藏品,弥足珍贵,对这些年画的提供者黄殿祺先生、杨明威女士、庞晖女士,以及昵图网、汇图网、中国图库网等致以诚挚的谢意。本书使用源自网上的图片,已按网站要求购买了图片使用权,个别无法联系到上传者,请作者见到后及时与我们联系。另外,在使用这些插图时,年画门神的图片比例较大,实因资料难得,难以割爱;为考虑全书均衡布局,个别图片未能做到一一对应;敬请读者谅解。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还先后得到宁夏文史馆郭进挺馆长、鲍焕军副馆长,杨继国、杨森翔、张复兴、王荆竹、何克俭诸先生、马凯,李静平、张玲燕、王丹、赵连发、白垄等同仁,窦红莉教授、彭莉、王宇红女士,马自忠、胡宝川、冯建军、白怀有、王贺、吴宗凯、刘志清、高俊奎、樊志军、白雪有、马志仁等先生的帮助。他们或提出诸多宝贵意见,或参与编辑工作,或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中国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节日文化中最靓丽的一笔。本书试图对中国年俗文化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难免挂一漏万;本书从选题到成书,前后经历了四年时间,由于能力和水平所限,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我们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使更多的民俗学家和有识之士共同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年俗文化大展身手,早结硕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9: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