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编写了这本重新进行过编辑整理的《道德经》。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处世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本书中所阐述的智慧,源于老子(李耳)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社会动荡、人事纠纷、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义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的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道德经》为人们重新认识本真的自我提供了一条良好的途径,它有助于读者放下浮躁的心态,认识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达到率性天真、物我两忘的自然境界。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个名字叫作扁的工匠,他十分擅长制作轮子,所以人们习惯以“轮扁”相称,也因为他的技艺很高超,就被征召到齐国的王宫里去服务。
有一次,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而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他见到齐桓公读得津津有味、兴致勃勃,不禁感到好奇,就先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小心地走到堂上去问道:“敢问大王,您读的是什么书啊?”
齐桓公回答说:“这是圣人的书啊,里面写的都是圣人说的话。”
轮扁又问:“那么,圣人现在都还活着吗?”
齐桓公慨叹一声:“可惜啊,他们早就不在喽!”
轮扁听了若有所思,顿了一下说道:“既然这样,那么您现在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听到轮扁这样胡说,勃然大怒,呵斥轮扁道:“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子的人怎么能妄作议论?怎么能说这是圣人留下的糟粕呢?你来说说看,要是说得有道理也就罢了,不然的话,寡人马上就杀了你!”
轮扁见到齐桓公这样震怒,禁不住吃了一惊,但是随即镇定下来,很认真地说:“我是从我做的事中亲身体验出来的。您看削木头做车轮子这种活儿吧,如果动作慢的话,虽然省劲儿,但是做出来的轮子不牢固;如果动作快的话,尽管很辛苦,但是做出来的轮子却不符合规格。只有在不快又不慢的情况下,才能得心应手,做出最好的轮子来。这里面是很有讲究的,然而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不能把其中的体验明白地告诉我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所以我现在都七十岁了,还得自己一个人出来做轮子,我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这份手艺传给别人的,等到我死了,我的手艺也就跟着我一同进人坟地了。像圣人的书,其实也都是一样的,那些圣人很伟大,但是对于他们自己所领会出来的精妙的道理,并不能够如实地写在书里面,至于那些不可传达的精髓,已经同他们一起死掉了,所以他们在书里留下的都是糟粕啊。”
齐桓公听了轮扁的这一番解说,觉得确实很有道理,因而也就没有再怪罪他。
上面就是《庄子·天道》篇中所记载的“轮扁斫轮”的故事。轮扁虽然是一个没有读过书的平民,但是他所讲的道理却是极其深刻的。这里面就体现出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也就是说,能够讲述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最精深的道理。
还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道理。
大家都知道,伯乐是一个最出色的相马专家,没有一只真正的千里马能够从他的眼下逃过,很多好马都因为伯乐的慧眼而得到了重用。但是伯乐的能力再高,他终究也只是一个人啊,不可能将全天下的好马都选拔出来呀,因此,能够有更多的“伯乐”出现才好啊,另外,伯乐也感到自己年纪大了,能够继续从事他一生所挚爱的相马事业的时间已经不是很多了,于是他就将自己极为宝贵的、毕生的相马经验写成了一部书,书的名字就叫作《相马经》。
《相马经》写成之后,当然是要向世间流传的,最初接触到这部书的人是与伯乐最亲近的人—伯乐的儿子。俗话说,子承父业,伯乐的儿子也从事相马这一行,不过说起相马的技术,伯乐儿子比起他来可差得远了。为了这件事,父子俩没少闹矛盾,儿子埋怨父亲不用心教,而父亲则怨怪儿子不用心学。结果,多少年过去了,伯乐相马的技术越来越精湛,可是儿子的相马技术呢,即使不能说毫无进展吧,却也实在是表现平平,没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伯乐的儿子不是总埋怨父亲不用心教吗,这下好了,有了《相马经》,不用父亲教,自己就可以学了。所以,《相马经》刚一写出来,还没拿出去让别人看,就被伯乐的儿子抢过去先睹为快了。
伯乐的儿子在读《相马经》的时候,很快就注意到这样一句话:“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高,眼睛大而有光,蹄子像堆起来的酒曲。”看到这里,他恍然大悟,原来相出千里马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啊,父亲如果早这么说不就好了嘛,还费那么大劲做什么?
他将这句话牢牢地记住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出门去寻找千里马了。要不怎么说他学得还真的挺快呢,不多时的工夫,伯乐的儿子就兴冲冲地跑回了家,冲着待在屋里的父亲大声喊道:“快出来看哪,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啦!”
伯乐听到儿子的喊声,大吃了一惊,心想:难道儿子的进步真的这样神速?然而,等他打开房门一看,可真是哭笑不得啊!怎么回事呢?原来自己的儿子相回来的那匹千里马啊,是一只大青蛙。儿子还在那里解释呢:“你看哪,它额头很高,眼睛又大又有光彩,遗憾的就是蹄子不太符合千里马的标准。”
伯乐看到这种情景,算是彻底明白了,儿子根本就不是相马的材料,还是尽快劝他改行做别的去吧。不过呢,对于儿子喜出望外地找回的这匹“千里马”,伯乐也没有去做什么直接的批评,而是很委婉地说道:“这倒确实是一匹好马啊,可惜的是它只喜欢跳,不能骑啊!”
这显然只是人们杜撰的一个笑话,再笨的人也不会将青蛙和马混淆起来啊,但是,编撰这个笑话的人是很有心意的,人们可以从开心一笑中感知到这样的道理,也就如同轮扁所说的一样,那书上写的啊,都是圣人的糟粕。仅仅是读一读《相马经》,就会相马了?这是不大可能的事,要真是那样的话,伯乐积累了一生的相马经验岂不是太不值一提了吗?同样,人们读了圣人的书就能够变得宛然如圣人一般了吗?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这是不是说人们就无法懂得那些精微奥妙的道理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可是那种精奥的道理又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它只能得自于人们长期的实践。就像轮扁所说的,自己的技术是从几十年做轮子的实践中品悟出来的,这不可能从别人那里得来,同时也不能够传给别人。宋代的大诗人陆游不是也说过这样的话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但是这样讲,人们又会产生一个疑问,既然经验不能够从别处得来,那么书籍是不是就没有用处了呢?其实,书籍的作用在于传授给我们知识,而不能够授予我们能力,知识对于能力的获得来说是一种强大的助力,所以,书籍并非无用,但是它不能够代替一切。轮扁讲述的只是其中一方面的道理,我们不要因此而片面地否定书籍的作用和好处。
有句话说得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是读了万卷书而没有行过万里路,终究还是得不到深切体会的,用老子的话来说,也就是只能得到“可道之道”,却得不到“不可道之道”,而“不可道之道”才是更高的道;反之,如果只是行了万里路却没有读过万卷书,那么,虽然走过的路很多,却终究是很盲目的,难以入得堂奥。可以这样说,“把书读好”是“将路走好”的基本的前提和重要的辅助,只有知晓了“可道之道”,才能够更好地去领悟那更为精深玄妙的“不可道之道”。P6-7
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以下克上,烽火连天,战乱频仍。在这个“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代,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道德经》的世界意义也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不遗余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到目前为止,可查到的各种外文版的《道德经》典籍已有1000多种,几乎每年都有一到两种新的译本问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除了《圣经》以外就是《道德经》。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对老子也十分推崇,他对老子的《道德经》很有研究,曾帮助翻译出版《道德经》,还亲自编选出版了《中国贤人老子语录》,并在书中发表了他的《论老子学说的真髓》一文。著名的摇滚乐队披头士甚至将《道德经》四十七章改编成歌曲《The Inner Light》。
关于《道德经》的作者老子,史籍记载很少,西汉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就已搜寻不到详尽的资料了。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的官员,管理着广泛的书籍以及文献资料。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道德修养,参悟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大道,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巨人。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通过两条途径来研究、探索《道德经》。一条是修道的。他们用自己的身体乃至整个生命,在实践《道德经》的理论,在探索《道德经》的奥秘。但是,终因本性的差异和体验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条是治学的。他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仰天掘地,冥思苦索,虽然穷经皓首,注解汗牛充栋。但是终因种种局限,文者说文,字者道字,对于《道德经》的真谛,仍是隔雾看花,未得其真。有的甚至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参悟《道德经》的真义,参透为人处世的最高智慧,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我们编写了这本重新进行过编辑整理的《道德经》。本书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上篇称《道经》,下篇为《德经》。《道经》讲述的是宇宙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揭示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的是处世方略,道出了处世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
本书中所阐述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社会动荡、人事纠纷、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本书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详细注解并翻译原文,有全面细致的解析,并针对每章内容分别从为人之道、从政之道、经商之道等三大方向列举了大量妙趣横生的古今中外案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在版式上都力求呈现出全面多方位的立体化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好体会和感悟两千多年前的哲人圣典。
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道德经》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顺“道”处世,做人自然圆融通达,左右逢源;依“道”经商,商战自然无往不胜,一本万利;循“道”从政,仕途自然事事亨通,平步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