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典藏版)》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等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与品味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小版块,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对正文进行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情况一目了然。
海子主编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典藏版)》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成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本书通过科学的体例、全面的内容,图文结合,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讲述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使得这一经典读物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中华上下五千年(典藏版)》以时间为序,精选了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等6个篇章,使读者能从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汲取睿见卓识,深化并拓展人生阅历。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使读者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势之争。东汉政权自和帝后长期被宦官外戚轮流把持,到桓、灵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败黑暗,宦官专权也到达了顶峰。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反对宦官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受到惩罚,本人以及亲属、门生等或被逮捕,或被流放,或者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东汉后期,官吏的任免权被宦官控制,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在朝中不断遭受排挤和打击,而作为官吏后备军的太学生们更是感到仕途无望,于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宦官集团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抨击时弊,品评人物,被称为“清议”。有识之士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专权,挽救危机四伏的东汉统治。清议之风的盛行,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公元153年,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安葬时葬礼隆重超出常规,刚正严明的朱穆令手下挖掘坟墓,亲自检查,发现有玉匣、木偶等违规葬品。朱穆下令逮捕赵忠家属,赵忠反而向桓帝告状,诬陷朱穆。太学生刘陶等人愤愤不平,联名上书请愿,桓帝迫于舆论压力赦免了朱穆。公元162年,宦官徐璜等向平定羌人叛乱有功的皇甫规敲诈勒索,遭到拒绝。徐璜等反诬告皇甫规私吞军饷。皇甫规被桓帝罚服苦役,太学生张风等人和一些官员联合起来共同上书,使皇甫规获得赦免。这两次以太学生主体的反对宦官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活动对当权的宦官形成巨大的压力。
公元165年,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他们都是读书做官、操行廉正又看不惯宦官弄权的人,因而太学生都拥护他们。
李膺做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纠察京师百官及附近各郡县官吏。有人向他告发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做县令时,横行不法,虐杀孕妇,事后逃到张让家躲避罪责。李膺打听到张朔藏在张让家空心柱子中,亲率部下直入张让家中,“破柱取朔”,拉出去正法了。张让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的确有罪,也没有责备李膺。
李膺执法公正,刚直不阿,轰动了京师,受到士人和百姓的推崇。
过了一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即将颁布大赦令,就纵容自己的儿子杀人。杀人凶手被逮起来,准备法办。就在这时,大赦令下来了。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有大赦诏书,司隶校尉也不能把我儿子怎么样。”这话传到李膺的耳朵里,李膺怒不可遏。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叫儿子杀人,这是藐视王法,大赦轮不到他儿子。”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处决了。
张成哪肯罢休,他与宦官侯览、张让一起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罪状是“结成一党,诽谤朝廷”。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便下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寰和范滂等200多人,均在党人之列。朝廷通令各地抓捕这些人。李膺和杜密都被关进了监狱。
捉拿人的诏书到达了各郡,各郡的官员都把与党人有牵连的人申报上去,有的多达几百个。
第二年,有个叫贾彪的颍川人,自告奋勇到洛阳替党人申冤叫屈,汉桓帝的岳父窦武也上书要求释放党人。李膺在牢里采取以守为攻的办法,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害怕,就对汉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施行大赦。”汉桓帝对宦官是唯命是从的,马上宣布大赦,把200多名党人全部释放了。
党人被释放后,宦官不许他们在京城居留,打发他们一律回家,并把他们的名字向各地通报,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事件。桓帝袒护宦官集团,使社会更加黑暗,而正直的党人们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称赞。党人范滂出狱回家,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窦太后林朝,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辅政。他们起用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企图一举消灭宦官势力。宦官曹节等发动宫廷政变,劫持窦太后、挟制灵帝,窦武兵败自杀,陈蕃也被捕死于狱中。公卿百官中受陈、窦举荐的全部免官禁锢。公元169年,张俭揭发宦官的爪牙为非作歹,反被宦官倒打一耙,并乘机把上次禁锢过的党人牵连进去,李膺等100多人被捕死于狱中。又过几年,曹鸾上书为党人诉冤。灵帝反而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被迫赦免了党人,党锢才结束。
P130-131
著名的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中华五千年历史是一个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源远流长,波涛汹涌,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但历史一直坚定地向前发展。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而在新的千年中,我们更加需要历史的光辉照亮前方未知的道路。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中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改革背后的艰辛……这些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有识之士,大都是通古博今的人。学习历史,从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中感悟人生真谛。小到个人,是修身齐家、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处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时刻的中国,尤其需要从过去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中汲取营养。
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人民间?如何能使人们如欣赏文学作品一般欣赏历史?《中华上下五千年》因其独特的体例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作出了表率。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部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经典历史读物,一经问世,便因其独特的体例、丰富的知识而深受读者喜爱,成为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历史类读物之一,各种不同版本不断涌现。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市场上的许多版本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越来越高的阅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更新、补充和调整,并注入新的元素。鉴于此,我们精心推出了这部《中华上下五千年:典藏版》,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形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中华五千年历史。
一、内容全面,体例科学。全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与延续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华夏源头、中原争霸、九州一统、离析与交融、乾坤变幻、王朝更迭等篇章,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中华五千年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发展历程,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历史,窥斑知豹,进而从中揣摩与品味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体例编排上,注重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顺序;同时设立了相关小版块,简要介绍历史背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期对正文进行补充,使读者能对历史事件的综合情况一目了然。
二、语言通俗,图片丰富。不同于一些板着面孔、带着浓厚说教意味的历史读物,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另外,本书还精选了400多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现场照片、人物绘画等,与文字相辅相成,力求达到图片的选用和说明准确无误,而且是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经典。文图对应。将中国历史的丰富与精彩更直观、更真实、更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能感受到历史的兴衰演变。
三、全新理念,理想读本。精练简洁的文字、多种视觉元素、全新的视角、科学的体例,结合全面丰富的内容,使读者能深入地了解历史,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感受历史、思考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