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本清源,走向信史
楚国原来是有自己“国史”记录的,名叫《祷杌》。《梼杌》与《春秋》类似,记东周列国大事,而以楚国为中心,可惜它很早就亡佚了,只留下了这么一个古怪的书名。西晋时,出土了一批重要的竹简,其中有一篇记述楚事,可惜也已失传了。虽然20世纪以来出土了不少与楚有关的帛书和竹简,但对楚建国之前的历史文化则少有提及。因此,后世对楚族源流和楚文化产生等早期历史的了解,只能借助一些诸如《世本》等为数甚少的古史典籍,而且,这些仅存的零星记录,也多充斥着神话和传说。正如楚史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所言:“古老的中国有一堆庞杂的神话和传说,楚史的起点就在神话和传说的时代之中。这些神话和传说介乎有序与无序之间,最易使人发‘剪不断,理还乱’之叹。想要从中察访楚人先民的踪影,恰如在迷宫中寻出路来那么麻烦。好在这不是索然无味的苦差,我们将走到豁然开朗的洞天。”学者们的认真梳理和考古发现,还是多多少少为我们展示了这些神话与传说的重重迷影。
远古的荆楚大地气候温暖,植被茂密,适宜于早期的人类生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包括荆楚大地在内的长江流域,亦如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摇篮。
商朝是目前我国最早有文字可考的朝代。人们把当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考古学家和语言学家就从大量的甲骨文中发现了“荆”、“楚”二字。
据《说文解字》讲,“荆”、“楚”的本义是一种植物的两个名称。这种植物在商代及其以前,遍布于南方诸多角落。远古时,不少氏族部落以居住环境的特征作为自己氏族的名称。这样,居住在盛产荆楚的黄河中下游两岸的部族往往以这种荆楚作为本部族名称。最初,这并非后世文献记载的楚族或楚国,而是泛指一切密布在荆楚丛林中的方国和氏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荆”、“楚”才逐渐成为楚族及楚国的专有代称。
南方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疆域最广、文化最具特色、民族最多的一个诸侯国。建国长达八百余年的楚族是怎样诞生的?其先祖又是谁?寻找这一历史答案,还要从火谈起。
火的发明和使用,对于人类而言,意义非凡。恩格斯在说到火的价值时,认为它“就其解放人类的意义来说,远高于蒸汽机的发明”。通过漫长的人类蒙昧时代的发展,每个原始氏族部落都会确定一位年老而有经验的首领掌管火种。这个火种被视作神圣的赐予,起初被保存在台上,由专人看守,不断添柴,保持常年不熄。这个管理火种的老者,后被称之为“火正”。具体来说,火正就是原始部落里观测大火星j为部落制定播种农时的人。远古时期,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火正。传说时代的火正,降至商代称“师火”,及至周代称“火师”。
火正的职责主要有三项:一是观象授时,二是点火烧荒,三是守燎祭天。
火正所管的火,主要有两种:一是天上的火,一是地上的火。远古时代刀耕火种,人们何时耕种、何时收获,一般只能凭物候的变化来识别,而火正则通过天象观测来指导农时。火正管的所谓天火有二,即大火和鹑火,实指两颗恒星。大火,西方名叫天蝎座,它有与众不同的鲜红颜色,非常容易辨认。鹑火,西方名叫长蛇座。
上古观象,通常是在天刚黑的时候进行。被观测的大火,恰好黄昏时从东方升起叫“昏见”,也即后世所谓的春分时节,于是火正宣布,放火烧荒,并隆重祭祀,这样新一年的春耕生产开始了。于是,氏族部落们赶紧把保存了一冬的火种引到野外,进行烧荒,这叫“出火”。一年的农事始于烧荒,人们为劳作而紧张,因憧憬而激动,把烧荒当作丰收的前奏,要举行欢快而隆重的仪式。当被观测的大火恰好黄昏时在西方落下则称“昏伏”,这时火正就收起火种,再一次进行隆重祭祀,这叫“内火”。后来,由于岁差,大火昏见的日期渐渐推迟。于是,火正为了不误农时,由观测大火昏见改为观测鹑火南中了,即黄昏时鹑火恰好在南方正中。这时同样是出火烧荒,隆重祭祀,开始农耕生产。这就是中国最早历法“以火纪时”的产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算出年、月的大致天数。后来,火正的观象授时更加进步,他们能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观测星象也由大火、鹑火发展为四仲中星,即鸟、火、虚、昴。鸟星,西方名为长蛇座;火星,西方名为天蝎座;虚星,西方名为宝瓶座;昴星,西方名为金牛座。这样,他们能观测更多天象,对人们生活生产的意义更加重要。当然,如果火正玩忽职守,就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录了夏代的一次日食。当时,乐师敲鼓,其用意似与后世击响器驱天狗以救太阳相同。官员慌乱,民众惊恐。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则日食记录。有传说认为,这次日食造成的慌乱,全是源于火正饮酒误事,忘记发布日食预报了。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