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黄沂海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小”块头有大能量

连环画家贺友直画过一幅旧上海钱庄小品,括灵活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沪上钱庄的繁华景象。近日,有闲重读银行博物馆收藏的数帧钱庄老照片,倘若串起来,感觉就是一幅真人版的素描画卷,十里洋场的金融脉动,跃然纸上。

上海是中国近代金融业滥觞之地。从一个简陋的小渔村,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金融因子的潜入,无疑起着激活作用。“商人集则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在上海这个善于兼容并蓄的都会里,银行、钱庄、票号、银号等形形色色的机构,曾经交相辉映,演绎着经济屋檐下的金融化妆舞会。

沪上的钱庄,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推测钱庄的起源,属于“明朝那些事儿”。翻开《中国金融发展小史》,就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私营的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组织”的记载。《旧上海金融业综述》亦称“上海邻县常熟在明万历年问(1573—1619),已有钱肆,估计这时国内外贸易已较发达的上海,不会没有钱庄”。不过迄今为止,比较靠谱的史料,是现存豫园内园中的一块碑文。内同是早年钱业公所的所在地,有一块1921年勒写的碑文中记述:县治北城隍庙有东西二园。西园即明潘恭定豫园,中更芜废,而玉玲珑三峰仅存者;东园一名内园,广袤不逮西园而幽邃过之。乾隆年间,钱业同人醵资购置为南北市总公所,以时会集……一盖自乾隆至今垂=百年,斯园阅世沧桑,而隶属钱业如故。在内同另一块嘉庆二年(1797年)碑记上,还刻着乾隆年间上海各钱庄名录,尚可完整辨认的有82家。

由此可推,上海早在乾隆年间,即距今200多年前,就已在孕育着金融业“梦开始的地方”,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钱业公所也作为业界的统领,崭露头角。

钱庄的萌芽,用眼下时髦的说法,当数商铺经营的“混搭”效应,与米店、布店、煤炭店等有着牵丝攀藤的联系。上海开埠前,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伴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资金借贷应运而生,于是不少商铺也捎带做些资金拆借的买卖。时任钱业公会会长多年的秦润卿曾著文说:实始于旅沪绍人开设之煤炭肆,兼营小规模之存放业务,积之稍久,各方称便,业务目见发达,相继开设者日众,渐次形成钱庄之一专业。此外,早年的书报惯于用“钱米店’’和“钱布店”字样,可见当年有些米店、布店也不甘寂寞,以兼营货币兑换和存放款为副业,做活生意。就这样,经年累月,款项进出日益浩大,金融调度日趋频繁,原先的“带带过”,显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于是反客为主,副业渐渐地做成了主业,钱庄业顺其自然,得有创业成功之机会。“钱业为百业之首”。钱庄业与工商业有着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钱庄的作用是协助工商融通资金,商业需要的营运资金,有赖于钱庄予以短期的周转。同时,钱庄又靠广大工商业开展存放汇业务,两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手头刚好有几册秦润卿创办的《钱业月报》,其间刊登了不少旧时钱庄的宣传广告,尽管画面简陋,形式雷同,语言朴素,但从方尺之间的图文传递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钱庄规模之盛,渠道之广,服务对象之众,真心是“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而且,那时钱庄的经营品种善于推陈出新,散见于广告里的“礼仪储蓄”、“袖珍支票”、“房产信托”、“保管箱出租”之类时令新品,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蛮“潮”的哦。

偶然间,还觅到一张天津裕大银号的日历宣传牌,图中的银元美钞花花绿绿,“钱”程似锦,“土豪”与“洋气”共舞,口彩与愿景齐飞,十分讨巧。其实,这银号和钱庄无甚差别,华北、东北一带多称银号,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地则谓钱庄,纯属“山芋”和“地瓜”、“番茄”和“西红柿”之分,因时因地叫法不同而已。最早记载银号的资料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的《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一书:“钱店、银号,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天津早在开埠之前,因其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一度万商云集,钱业繁荣,成为仅……

P1-2

后记

我刚进银行谋生时,储蓄美工吃香得很——画宣传画,写利率牌,出黑板报,风风火火,笔墨生香。我也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储蓄美工,一则可以免费使用公家的纸张颜料信手涂鸦,二则能够逃避枯燥乏味的记账核算,回想起来,有点动机不纯啊。

惜乎,我的“三脚猫”字画功夫,显然难以担此重任。因为当年的储蓄美工队伍,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俨然“高端大气上档次”。也确实,这支队伍中的好多人后来脱颖而出,入了美协,开了画展,当了职业画家,画作也是论尺卖哦。

在我担任银行博物馆馆长后,每回看到馆藏的储蓄题材的老宣传画时,那些温文儒雅却又“不拘小节”的储蓄美工形象,伴随着过往年代的一鳞半爪,禁不住从思绪中探出脑袋来,久久不能散去。于是,就想把这些储蓄宣传画的背后故事挖掘并记述下来,既是兴之所至,朝花夕拾,收揽珍贵记忆与难忘情怀,亦尽馆长之本分,透过金融历史烟云,传播中国银行业之史脉、文脉与人脉。

少了图像,许多回忆似乎无从附着。作为一门无声的视觉艺术,宣传画陪伴我们走过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而不同时期的储蓄宣传画,则以另类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从钱庄到银行的厚重背景下,经济天空的阴晴冷暖,金融表情的嬉笑怒骂,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一张老海报,也是打开情感闸门的钥匙,就算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当看到画面上的曾经,还是会一下子跌进往事,甚或,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书名取为《家俭成储》,源于一次航班误点时的联想。在这之前,我为琢磨一个妥帖且富有趣味的书名而绞尽脑汁:储旧布新?独储心裁?四面储歌?何必当储?好像都不合适。癸巳夏日,我去北京房山学习,十来天深居简出,白天认真听讲,晚上挑灯夜耕,效率奇高,一口气写了三四万字。归程至首都机场搭乘返沪航班,却遇空中管制,在机场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百无聊赖之间,闭目养神,构思书稿后续篇章,忽听身旁旅客的手机铃声响起,传来花儿乐队《加减乘除》的旋律:“我加你等于整片完美的天空,我减你等于随着星光漫步,相乘相除,等于永恒的彩虹……”我喃喃回味着“加减乘除”,灵感突发,这四字多念几遍,不就是“家俭成储”吗?我拍一记大腿,太绝了!

你想,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本来就是古往今来银行业离不开的演算方式,取其谐音“家俭成储”,蕴涵了中华民族克勤克俭、聚水成涓的传统美德,与储蓄的主旨浑然天成。而且,在汉语词典里,“加减乘除”又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明朝文学家王思九有文日:“端的是太平人物,谁想道命儿中加减乘除。”这和中国金融历史长河潮生潮落的命运变迁,看来是气息相投的。所以,“家俭成储”,就是它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次航班误点,在我心中变得十分美好。

徜徉于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忙里偷闲,陆续记下了有感而发的文字,在一些报刊上以专栏形式投石问路,“集零成整”。也许是专栏图文并茂,温故知新,既契合了当下“读图时代”的视觉需求,也引发了读者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刊登后反响不俗,外地两家杂志还予以转载。这更增添了我撰写《家俭成储》的信心。我的这个专栏,发表时用了“杨有城”的笔名,但还是被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一看就看出来了”。更有甚者,从笔名里探出了机巧——“杨(我肖羊)”对“马”,“有”对“未”,“城”对“都”,你这不是跟马未都先生唱对台戏吗?其实,取笔名当属无心插柳之举,原存“拥书百城。、“价值连城”等涵义,凭我这几把刷子,岂敢和收藏大家暗自较劲?

做事获得成功,通常分为两半:一半在上帝手中,乃宿命;一半在自己手中,靠拼命。《家俭成储》的完稿过程,却也充满了美剧般的悬念。在我差不多写到15万字的时候,电脑突然遭遇病毒,顷刻将我大半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于是遍访各路电脑玩家,一番捣鼓,均告无力回天。我这心碎的,捧出来跟饺子馅似的!正当我万念俱灰之际,朋友指点,京城有一高手,不妨送去一试。怀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把电脑硬盘寄往了祖国的心脏,我的心脏也是扑通扑通的。捱过了惴惴不安的两星期,好消息如春风拂面:经过专家妙手回春,丢失的书稿终得绝处逢生。上帝保佑,《家俭成储》这条命总算被捡了回来。就这个意义来说,我的这部书名,是否该改为《家“捡”成储》?失而复得事,沙尘也晴天!

书著的顺利出版,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为本书作序,对我在金融历史文化方面所作的探索研究颇多勉励之词,也为我的工余笔耕与收藏生活增添了无穷能量。10多年前,姜董事长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我有幸担任了第二任馆长,并参加了由他主编的《银行老股票》、《岁月撷珍》、《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等书籍的编撰工作,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事必躬亲的作风,始终激励着我在金融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栉风沐雨,一往无前。我手头保存了五六年前姜董事长的一封邮件,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一位银行家博洽多闻、厚重凝练的学者风范——

“阿海:最近我利用休息日寻找了一些《银行老股票》的资料,你们说找不到的95家股票机构的资料,我初步找到了48家。资料内容有详有略,先寄上给你。我会继续寻找,予以丰富和补缺。查找这方面资料实属不易。清末民国时期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简称银行类机构)数量众多,汗牛充栋,但没有一本书能比较系统介绍上述机构,资料凌乱散布在不同书刊中,且错误甚多。对同一银行,不同的金融志的描述都不同,判别对错很难。此外,历史上不少银行同名,如‘上海银行’就有三家。钱庄的重名更为常见,鉴别亦是难事,但因此找到准确的资料也很高兴。在寻找上述资料的同时,我深感中国对早期银行类机构的研究甚少,资料短缺,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历史可能被湮灭。我突发异想,等这本银行老股票书完成后,可组织一些人来编写一本中国金融机构和人名的辞典(笔者注:出版时定名为《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估计会有一两万家银行类机构。现在的成果也可以用上。这本书若能成功,也补充了一些对清末民国时期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研究在辞书上的空白。你对已经找到资料的可以e来一看,我有些资料,也许可以补充完善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随着《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的出版面世,姜董事长的夙愿,已经化作沉甸甸的现实。而我在撰述《家俭成储》的过程中,也从《大辞典》里找到了寻访典故的捷径,汲取了丰富有益的养料。如果说《大辞典》为世人呈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历史长河,那么《家俭成储》或许就是翻腾在激流中的朵朵浪花,虽然微小,却也同样充满了生机活力。

同时,我还十分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张天蔚先生,在他的帮助与指导下,《家俭成储》蓄势而发,同读者广结善缘。我未有机会在上海交大这样的名牌学府接受过高等教育,尽管这是我年少时心驰神往的地方,如今能和她麾下的出版机构合作,对我而言,与有荣焉!我和张总编素昧平生,偶然结识于两年前的上海书展,君子之交,却非常投缘。此外,上海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百忙中为我查找相关图文档案,香港历史博物馆同仁、青岛藏家姜海等提供了珍藏多年的储蓄宣传画资料,我的银行博物馆的同事们也为本书的图片拍摄予以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到了春天,谁还会在意往年冬天下的雪。我以另类的眼光来审视和描摹百年金融画痕,纵情感悟储蓄宣传画背后蕴含的岁月积淀和时代精神,希望能从中获取些许历史智慧,为今人的财富生活提供一点启示。诚如是,我这大半年的挑灯夜战、殚思竭虑,就算没有白费。

目录

“小”块头有大能量

杜月笙和中汇银行

数风流人物,财星高照

原来就是一个“局”

“小小银行”的生意经

百感“交”集

钞票上的“广而告之”

当“通胀”成为家常便饭

香岛为什么那么“香”

财缘滚滚“奖”不完

海上吹过保险风

香烟·面盆·热水瓶

“折实”是一种智慧

当爱国遇见储蓄

堆金莫如积谷

人民币勿是橘子皮

记忆1959:十年胜百年

“少奶奶”变为“苦出身”

法与天,哪个大

一元钱能够干什么?

豆腐升华了大豆

互助储金会的前世今生

债券的“金边”

无债骨头轻

新旧社会两重天

幸福就是芝麻嫁给盐

字字句句闪金光

周总理来到储蓄所

不拼爹,拼计划

妇女同志一出手

瑞雪兆“疯”年

一句顶一万句

“城市人民公社”乌托邦

性命交关

简易而不简单

有“险”无惊

墙壁上的岁月印记

利息啊利息

向阳院的故事

储蓄最光荣

艰苦朴素是个什么宝

谁操胜“券”

风景这边“读”好

窗花朵朵

看上去很美

祖国的花朵,一家开几朵

滴水成滩

熟视里发现亲切的陌生

算盘一响,黄金万两

排队的误读

能唱会跳储蓄员

要死要活?不死不活……

快乐的扑满

金融与丹青的罗曼蒂克

太“豪”了,就“土”了

红楼梦的理财观

拆不走的“袖珍”情结

日和桃花一样春

后记

序言

“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尉缭子治本》篇中的这句话,将“储蓄”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定格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多带有备战备荒、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储蓄有所不同。但储蓄一词所蕴含的勤劳节俭、有备无患、利国利民之意,钩深致远,古今皆然。

作为古代王侯将相的治国之策,明清钱庄票号的立业之本,近代商业银行的发展之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兴盛之基,储蓄业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代需求相合拍,与国计民生相关联。很长一段时间里,储蓄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唯一的理财途径,而银行也通过发挥储蓄这一最基础的服务功能,源源不断地汇聚社会资金,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恰如一座金色的桥梁,储蓄架起了公众和银行之间最直接、最天然的联系。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国内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里,保存有许多关于储蓄的历史记忆,不时触碰着观者感怀往昔的缕缕情思:汉代用于存储货币的陶土“扑满”平实质朴,民国时期银行业务宣传储蓄罐造型各异,八十年前银行计算工具舶来品“老而弥坚”,不同时期的储蓄存折、存单、印章、储徽、宣传画、老照片…·如同金融历史长河里的朵朵浪花,在思绪的不息翻腾中叠现出流金岁月的珍贵剪影。

身为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将回望金融历史的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储蓄宣传画。在其新作《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一书中,他撷取200多幅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引经据典,潜心挖掘,将画面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储蓄宣传画,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钱庄、银号的海报,也有泛黄斑驳的民国老银行广告画,更为丰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储蓄宣传画,林林总总,纷然杂陈。其中,不乏丹青名家手笔,大部分则源白银行基层美工生动鲜活的创作。由于老宣传画属于“易耗品”,当年张贴广泛,历经时代风雨,能够完好留存至今的当属吉光片羽。

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和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一幅画作,一段历史;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画外之音,即时代之音;画外之人,亦画中之人。若将全书串联起来解读,又何尝不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储蓄专题史!

全书近60篇文章,叙述中跳动着历史脉搏,故事中夹带着生活情味,以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厚重历史,以别样的视角来窥探百年金融,信手拈来,独具匠心。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黄沂海将本职工作与文献记述有机结合,在银行历史文化的守望与传播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银行业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筚路蓝缕的开拓,靠的是聚沙成塔的积累,靠的是水滴石穿的坚韧。时至今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旧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传家宝”,更是工行迈向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道路上,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想,这正是《家俭成储》传递的最可贵的正能量。

是为序。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内容推荐

黄沂海的《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撷取200多幅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将回望金融历史的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画面,潜心挖掘,将画面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储蓄宣传画,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钱庄、银号的海报,也有民国老银行广告画,更为丰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储蓄宣传画。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乃至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力求知识性、史料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

本书适合金融工作者、银行历史研究学者、美术爱好者、宣传海报收藏者等群体阅读。

编辑推荐

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和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一幅画作,一段历史;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画外之音,即时代之音;画外之人,亦画中之人。若将黄沂海的《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全书串联起来解读,又何尝不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储蓄专题史!

全书近60篇文章,叙述中跳动着历史脉搏,故事中夹带着生活情味,以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厚重历史,以别样的视角来窥探百年金融,信手拈来,独具匠心。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黄沂海将本职工作与文献记述有机结合,在银行历史文化的守望与传播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