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块头有大能量
连环画家贺友直画过一幅旧上海钱庄小品,括灵活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沪上钱庄的繁华景象。近日,有闲重读银行博物馆收藏的数帧钱庄老照片,倘若串起来,感觉就是一幅真人版的素描画卷,十里洋场的金融脉动,跃然纸上。
上海是中国近代金融业滥觞之地。从一个简陋的小渔村,发展成闻名遐迩的繁华商埠,金融因子的潜入,无疑起着激活作用。“商人集则商市兴,财富集则金融裕。”在上海这个善于兼容并蓄的都会里,银行、钱庄、票号、银号等形形色色的机构,曾经交相辉映,演绎着经济屋檐下的金融化妆舞会。
沪上的钱庄,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的推测钱庄的起源,属于“明朝那些事儿”。翻开《中国金融发展小史》,就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了私营的钱庄、银号、票号等金融组织”的记载。《旧上海金融业综述》亦称“上海邻县常熟在明万历年问(1573—1619),已有钱肆,估计这时国内外贸易已较发达的上海,不会没有钱庄”。不过迄今为止,比较靠谱的史料,是现存豫园内园中的一块碑文。内同是早年钱业公所的所在地,有一块1921年勒写的碑文中记述:县治北城隍庙有东西二园。西园即明潘恭定豫园,中更芜废,而玉玲珑三峰仅存者;东园一名内园,广袤不逮西园而幽邃过之。乾隆年间,钱业同人醵资购置为南北市总公所,以时会集……一盖自乾隆至今垂=百年,斯园阅世沧桑,而隶属钱业如故。在内同另一块嘉庆二年(1797年)碑记上,还刻着乾隆年间上海各钱庄名录,尚可完整辨认的有82家。
由此可推,上海早在乾隆年间,即距今200多年前,就已在孕育着金融业“梦开始的地方”,钱庄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钱业公所也作为业界的统领,崭露头角。
钱庄的萌芽,用眼下时髦的说法,当数商铺经营的“混搭”效应,与米店、布店、煤炭店等有着牵丝攀藤的联系。上海开埠前,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伴随着商品交换与货币流通,资金借贷应运而生,于是不少商铺也捎带做些资金拆借的买卖。时任钱业公会会长多年的秦润卿曾著文说:实始于旅沪绍人开设之煤炭肆,兼营小规模之存放业务,积之稍久,各方称便,业务目见发达,相继开设者日众,渐次形成钱庄之一专业。此外,早年的书报惯于用“钱米店’’和“钱布店”字样,可见当年有些米店、布店也不甘寂寞,以兼营货币兑换和存放款为副业,做活生意。就这样,经年累月,款项进出日益浩大,金融调度日趋频繁,原先的“带带过”,显然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于是反客为主,副业渐渐地做成了主业,钱庄业顺其自然,得有创业成功之机会。“钱业为百业之首”。钱庄业与工商业有着天然的相互依存关系,钱庄的作用是协助工商融通资金,商业需要的营运资金,有赖于钱庄予以短期的周转。同时,钱庄又靠广大工商业开展存放汇业务,两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成。
手头刚好有几册秦润卿创办的《钱业月报》,其间刊登了不少旧时钱庄的宣传广告,尽管画面简陋,形式雷同,语言朴素,但从方尺之间的图文传递中,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钱庄规模之盛,渠道之广,服务对象之众,真心是“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而且,那时钱庄的经营品种善于推陈出新,散见于广告里的“礼仪储蓄”、“袖珍支票”、“房产信托”、“保管箱出租”之类时令新品,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蛮“潮”的哦。
偶然间,还觅到一张天津裕大银号的日历宣传牌,图中的银元美钞花花绿绿,“钱”程似锦,“土豪”与“洋气”共舞,口彩与愿景齐飞,十分讨巧。其实,这银号和钱庄无甚差别,华北、东北一带多称银号,长江中下游及东南各地则谓钱庄,纯属“山芋”和“地瓜”、“番茄”和“西红柿”之分,因时因地叫法不同而已。最早记载银号的资料为清乾隆二十三年的《帝京岁时纪胜.十二月市卖》一书:“钱店、银号,换压岁金银小梅花海棠元宝。”天津早在开埠之前,因其水陆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一度万商云集,钱业繁荣,成为仅……
P1-2
我刚进银行谋生时,储蓄美工吃香得很——画宣传画,写利率牌,出黑板报,风风火火,笔墨生香。我也想成为一名光荣的储蓄美工,一则可以免费使用公家的纸张颜料信手涂鸦,二则能够逃避枯燥乏味的记账核算,回想起来,有点动机不纯啊。
惜乎,我的“三脚猫”字画功夫,显然难以担此重任。因为当年的储蓄美工队伍,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俨然“高端大气上档次”。也确实,这支队伍中的好多人后来脱颖而出,入了美协,开了画展,当了职业画家,画作也是论尺卖哦。
在我担任银行博物馆馆长后,每回看到馆藏的储蓄题材的老宣传画时,那些温文儒雅却又“不拘小节”的储蓄美工形象,伴随着过往年代的一鳞半爪,禁不住从思绪中探出脑袋来,久久不能散去。于是,就想把这些储蓄宣传画的背后故事挖掘并记述下来,既是兴之所至,朝花夕拾,收揽珍贵记忆与难忘情怀,亦尽馆长之本分,透过金融历史烟云,传播中国银行业之史脉、文脉与人脉。
少了图像,许多回忆似乎无从附着。作为一门无声的视觉艺术,宣传画陪伴我们走过了岁月的沧桑变迁。而不同时期的储蓄宣传画,则以另类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从钱庄到银行的厚重背景下,经济天空的阴晴冷暖,金融表情的嬉笑怒骂,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一张老海报,也是打开情感闸门的钥匙,就算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当看到画面上的曾经,还是会一下子跌进往事,甚或,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书名取为《家俭成储》,源于一次航班误点时的联想。在这之前,我为琢磨一个妥帖且富有趣味的书名而绞尽脑汁:储旧布新?独储心裁?四面储歌?何必当储?好像都不合适。癸巳夏日,我去北京房山学习,十来天深居简出,白天认真听讲,晚上挑灯夜耕,效率奇高,一口气写了三四万字。归程至首都机场搭乘返沪航班,却遇空中管制,在机场足足等了五个多小时。百无聊赖之间,闭目养神,构思书稿后续篇章,忽听身旁旅客的手机铃声响起,传来花儿乐队《加减乘除》的旋律:“我加你等于整片完美的天空,我减你等于随着星光漫步,相乘相除,等于永恒的彩虹……”我喃喃回味着“加减乘除”,灵感突发,这四字多念几遍,不就是“家俭成储”吗?我拍一记大腿,太绝了!
你想,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本来就是古往今来银行业离不开的演算方式,取其谐音“家俭成储”,蕴涵了中华民族克勤克俭、聚水成涓的传统美德,与储蓄的主旨浑然天成。而且,在汉语词典里,“加减乘除”又借指事物的消长变化,明朝文学家王思九有文日:“端的是太平人物,谁想道命儿中加减乘除。”这和中国金融历史长河潮生潮落的命运变迁,看来是气息相投的。所以,“家俭成储”,就是它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次航班误点,在我心中变得十分美好。
徜徉于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忙里偷闲,陆续记下了有感而发的文字,在一些报刊上以专栏形式投石问路,“集零成整”。也许是专栏图文并茂,温故知新,既契合了当下“读图时代”的视觉需求,也引发了读者挥之不去的怀旧情绪,刊登后反响不俗,外地两家杂志还予以转载。这更增添了我撰写《家俭成储》的信心。我的这个专栏,发表时用了“杨有城”的笔名,但还是被熟悉我文风的读者“一看就看出来了”。更有甚者,从笔名里探出了机巧——“杨(我肖羊)”对“马”,“有”对“未”,“城”对“都”,你这不是跟马未都先生唱对台戏吗?其实,取笔名当属无心插柳之举,原存“拥书百城。、“价值连城”等涵义,凭我这几把刷子,岂敢和收藏大家暗自较劲?
做事获得成功,通常分为两半:一半在上帝手中,乃宿命;一半在自己手中,靠拼命。《家俭成储》的完稿过程,却也充满了美剧般的悬念。在我差不多写到15万字的时候,电脑突然遭遇病毒,顷刻将我大半年的心血化为乌有。于是遍访各路电脑玩家,一番捣鼓,均告无力回天。我这心碎的,捧出来跟饺子馅似的!正当我万念俱灰之际,朋友指点,京城有一高手,不妨送去一试。怀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把电脑硬盘寄往了祖国的心脏,我的心脏也是扑通扑通的。捱过了惴惴不安的两星期,好消息如春风拂面:经过专家妙手回春,丢失的书稿终得绝处逢生。上帝保佑,《家俭成储》这条命总算被捡了回来。就这个意义来说,我的这部书名,是否该改为《家“捡”成储》?失而复得事,沙尘也晴天!
书著的顺利出版,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感谢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为本书作序,对我在金融历史文化方面所作的探索研究颇多勉励之词,也为我的工余笔耕与收藏生活增添了无穷能量。10多年前,姜董事长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我有幸担任了第二任馆长,并参加了由他主编的《银行老股票》、《岁月撷珍》、《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等书籍的编撰工作,他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和事必躬亲的作风,始终激励着我在金融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栉风沐雨,一往无前。我手头保存了五六年前姜董事长的一封邮件,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一位银行家博洽多闻、厚重凝练的学者风范——
“阿海:最近我利用休息日寻找了一些《银行老股票》的资料,你们说找不到的95家股票机构的资料,我初步找到了48家。资料内容有详有略,先寄上给你。我会继续寻找,予以丰富和补缺。查找这方面资料实属不易。清末民国时期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简称银行类机构)数量众多,汗牛充栋,但没有一本书能比较系统介绍上述机构,资料凌乱散布在不同书刊中,且错误甚多。对同一银行,不同的金融志的描述都不同,判别对错很难。此外,历史上不少银行同名,如‘上海银行’就有三家。钱庄的重名更为常见,鉴别亦是难事,但因此找到准确的资料也很高兴。在寻找上述资料的同时,我深感中国对早期银行类机构的研究甚少,资料短缺,随着时间推移,这段历史可能被湮灭。我突发异想,等这本银行老股票书完成后,可组织一些人来编写一本中国金融机构和人名的辞典(笔者注:出版时定名为《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估计会有一两万家银行类机构。现在的成果也可以用上。这本书若能成功,也补充了一些对清末民国时期的银行、钱庄、银号、票号研究在辞书上的空白。你对已经找到资料的可以e来一看,我有些资料,也许可以补充完善些。”
寒来暑往,斗转星移,随着《近代中国银行业机构人名大辞典》的出版面世,姜董事长的夙愿,已经化作沉甸甸的现实。而我在撰述《家俭成储》的过程中,也从《大辞典》里找到了寻访典故的捷径,汲取了丰富有益的养料。如果说《大辞典》为世人呈现了一条波澜壮阔的中国金融历史长河,那么《家俭成储》或许就是翻腾在激流中的朵朵浪花,虽然微小,却也同样充满了生机活力。
同时,我还十分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张天蔚先生,在他的帮助与指导下,《家俭成储》蓄势而发,同读者广结善缘。我未有机会在上海交大这样的名牌学府接受过高等教育,尽管这是我年少时心驰神往的地方,如今能和她麾下的出版机构合作,对我而言,与有荣焉!我和张总编素昧平生,偶然结识于两年前的上海书展,君子之交,却非常投缘。此外,上海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百忙中为我查找相关图文档案,香港历史博物馆同仁、青岛藏家姜海等提供了珍藏多年的储蓄宣传画资料,我的银行博物馆的同事们也为本书的图片拍摄予以协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到了春天,谁还会在意往年冬天下的雪。我以另类的眼光来审视和描摹百年金融画痕,纵情感悟储蓄宣传画背后蕴含的岁月积淀和时代精神,希望能从中获取些许历史智慧,为今人的财富生活提供一点启示。诚如是,我这大半年的挑灯夜战、殚思竭虑,就算没有白费。
“民无二事,则有储蓄”,《尉缭子治本》篇中的这句话,将“储蓄”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时间,定格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急耕稼之业,致耒耜之勤,节用储蓄”,多带有备战备荒、富国强兵的战略目的,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储蓄有所不同。但储蓄一词所蕴含的勤劳节俭、有备无患、利国利民之意,钩深致远,古今皆然。
作为古代王侯将相的治国之策,明清钱庄票号的立业之本,近代商业银行的发展之源,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兴盛之基,储蓄业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代需求相合拍,与国计民生相关联。很长一段时间里,储蓄曾经是中国老百姓唯一的理财途径,而银行也通过发挥储蓄这一最基础的服务功能,源源不断地汇聚社会资金,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恰如一座金色的桥梁,储蓄架起了公众和银行之间最直接、最天然的联系。
博物馆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在中国工商银行创办的国内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里,保存有许多关于储蓄的历史记忆,不时触碰着观者感怀往昔的缕缕情思:汉代用于存储货币的陶土“扑满”平实质朴,民国时期银行业务宣传储蓄罐造型各异,八十年前银行计算工具舶来品“老而弥坚”,不同时期的储蓄存折、存单、印章、储徽、宣传画、老照片…·如同金融历史长河里的朵朵浪花,在思绪的不息翻腾中叠现出流金岁月的珍贵剪影。
身为银行博物馆馆长,黄沂海将回望金融历史的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储蓄宣传画。在其新作《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一书中,他撷取200多幅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引经据典,潜心挖掘,将画面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储蓄宣传画,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钱庄、银号的海报,也有泛黄斑驳的民国老银行广告画,更为丰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储蓄宣传画,林林总总,纷然杂陈。其中,不乏丹青名家手笔,大部分则源白银行基层美工生动鲜活的创作。由于老宣传画属于“易耗品”,当年张贴广泛,历经时代风雨,能够完好留存至今的当属吉光片羽。
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和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一幅画作,一段历史;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画外之音,即时代之音;画外之人,亦画中之人。若将全书串联起来解读,又何尝不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储蓄专题史!
全书近60篇文章,叙述中跳动着历史脉搏,故事中夹带着生活情味,以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厚重历史,以别样的视角来窥探百年金融,信手拈来,独具匠心。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黄沂海将本职工作与文献记述有机结合,在银行历史文化的守望与传播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中国银行业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筚路蓝缕的开拓,靠的是聚沙成塔的积累,靠的是水滴石穿的坚韧。时至今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依旧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传家宝”,更是工行迈向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道路上,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我想,这正是《家俭成储》传递的最可贵的正能量。
是为序。
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
黄沂海的《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撷取200多幅不同年代的储蓄宣传画,将回望金融历史的视线投注到色彩斑斓的画面,潜心挖掘,将画面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这些储蓄宣传画,既有难得一见的早期钱庄、银号的海报,也有民国老银行广告画,更为丰富的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储蓄宣传画。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乃至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力求知识性、史料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
本书适合金融工作者、银行历史研究学者、美术爱好者、宣传海报收藏者等群体阅读。
储蓄宣传画的背后,蕴含着丰沛的历史背景、人文观照和审美趣味,为今人研究中国储蓄的演变历程、百姓理财的生态万象以及国家政治经济面貌,提供了由物知史的第一手佐证。一幅画作,一段历史;一篇文章,一个故事;画外之音,即时代之音;画外之人,亦画中之人。若将黄沂海的《家俭成储(储蓄宣传画的故事)》全书串联起来解读,又何尝不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储蓄专题史!
全书近60篇文章,叙述中跳动着历史脉搏,故事中夹带着生活情味,以轻松的语言去解读厚重历史,以别样的视角来窥探百年金融,信手拈来,独具匠心。作为一名银行工作者,黄沂海将本职工作与文献记述有机结合,在银行历史文化的守望与传播中,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