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孩子,我只要你快乐”的“好心情”教育理念,新西兰华裔妈妈将年仅16的女儿送进顶尖世界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不仅获得全额奖学金,还获得“本杰明·富兰克林学者”称号。
《我送女儿进常春藤》作者李军通过对女儿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什么是快乐的成长,什么是顺其自然的教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送女儿进常春藤 |
分类 | |
作者 | (新西兰)李军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抱着“孩子,我只要你快乐”的“好心情”教育理念,新西兰华裔妈妈将年仅16的女儿送进顶尖世界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不仅获得全额奖学金,还获得“本杰明·富兰克林学者”称号。 《我送女儿进常春藤》作者李军通过对女儿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什么是快乐的成长,什么是顺其自然的教育。 内容推荐 《我送女儿进常春藤》是作者李军对成功培养女儿16岁考入美国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和“本杰明·富兰克林学者”称号的亲身经历的叙述。作者通过对女儿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和生活的详细描述,让读者感受到什么是快乐的成长,什么是顺其自然的教育。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教育理念、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作者提出这些理念、方法的本质其实就是作者最为崇尚和追求的教育真谛:“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目录 引子 十六年育女,种瓜得瓜 1.来自牛津大学的惊喜 2.被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 3.高中毕业典礼——所有的掌声为她而响 4.机缘成书,愿更多的孩子快乐成长 第一章 随性、自在:5岁前的幼儿生活 1.离开深圳,初到新西兰 2.新结识的小朋友 3.湖边的每日一游 4.周六去“车库买卖” 5.准备上小学 第二章 自然、快乐:小学在校生活 1.终于上小学了 2.换了新学校 3.自己精挑兴趣课程 4.从小书袋开始的阅读人生 5.一起准备野营清单 6.“格物”不要格出“井绳”来 7.不想去“哲学小组” 8.女儿被男生欺负了 9.当孩子“享受”生病时 10.不以成绩论“英雄” 第三章 丰富、着迷:小学课外生活 1.去迪斯科舞会凑热闹 2.好玩的PJ Party 3.“袋袋裤”的故事 4.寓学于乐:动物园之旅 5.电视成了教子的好帮手 6.广告单里练就生活技能 7.参加生日派对 8.女儿去上美容课 9.照顾宠物收获多多 第四章 新鲜、变化:两年的旅德生活 1.初到德国汉堡,先学语言 2.被“重用”让女儿进步更快 3.“德国妈妈家”的课后生活 4.在汉堡,逛商场是一大乐事 5.在周日兴趣班学中文和小提琴 6.生日派对上大方献唱 7.开阔眼界的“环欧之旅” 第五章 忙碌、飞越:充实的初中生活 1.回到新西兰上学了 2.儿童金头脑智力大赛 3.飞往惠灵顿参加半决赛 4.电视大赛播出后的巨大反响 5.CCTV-4《华人世界》栏目组的采访 6.为上高中做准备 7.忙碌和丰收的八年级 8.恢复双语自由运用的状态 9.别让孩子活在压力中 第六章 紧张、抉择:曲折的高中生活 1.九年级开始了! 2.跳级,艰难的选择 3.万事开头难 4.攻克数学难关 5.当青春期遇到更年期 6.青春期的亲子关系 7.150个小时的CAS活动 8.假期的“韩剧马拉松” 9.架起孩子与老师之间的桥梁 10.用信任陪伴孩子 11.隐恶扬善,快乐为先 尾声 奥克兰——我的新起点 后记 感谢女儿——教育了我十六年的好老师 附录 1.CCTV-4 《华人世界》解说词 2.世界名校简介 3.Linda 的作文 4.牛津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录取通知书 索引 试读章节 这时候,邻居家出来一个挺秀气的萨摩亚女子,看上去年龄不到30岁。她笑着对我说:“你好,你是Linda的妈妈吧?”我说:“是啊,你怎么会说中文?”她走近了一点,说:“Linda在我家玩呢。我只会说几个短语的中文。我妈妈有一半华人血统。我有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呢。”“是吗?”我有点惊讶地说,“我来自北半球,对南太平洋的事儿真是不太懂,还没来得及花时间去了解呢。”她呵呵地笑了。她邀请我去她家看看,因为女儿也在那儿,我就说好啊。她家的单元比我的要大一些,是两房一厅的格局,而我的单元是一房一厅的格局。女儿从小跟我睡一张床,习惯了。当然孩子大了就会自己睡的,到时你请她跟你睡她都不干了。所以,小的时候能和孩子多睡一会儿就多睡一会儿吧。她家人口多,两个孩子,还有老公,有时还有来自其他地方的亲戚朋友来做客、串门或路过歇脚什么的。 女儿正在和男孩说着什么。男孩别看年龄不大,可是有和妹妹相处的经验,所以看得出挺有耐心。女儿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孩子,所以两个孩子玩得很愉快。 自从有了院子里的朋友,女儿自然非常开心快活,而每天上幼儿园仍是一件让她最开心的事儿。所以,偶尔感冒了,我就问她去不去幼儿园,她总是说“要去”,然后我就只好送她去了。 幼儿园里也有女儿结识的小朋友,茜茜就是其中一个。茜茜比女儿小1岁,父母来自台湾。茜茜长得很可爱,梳着两条长辫子,用一根发带系上。我不知道她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因为梳这种头发是要花时间的。如果孩子早上不能准时起床,那这个头发就梳不成了。我还有点担心茜茜是否会因为早上起不来而受到埋怨。 这天在幼儿园碰到茜茜的爸爸,是一位文雅的男士,说话的声音很儒雅。他说茜茜这个周末过生日,想请几个小朋友到家里来玩,问我是否可以送女儿过去参加party。我说我要问一下女儿。我问过女儿,女儿当然说愿意了。于是,那个周末,我把女儿送到茜茜家。到她家门口,感觉他们应该在这里住了有一段时问了。因为这里的房子、花园都打理得井井有条。门开了,茜茜的妈妈站在门口,也是一个文雅的女士。彼此打过招呼,说好了时间来接女儿,我就告辞了。 到了约定的时间,我开车过来接女儿,到了以后,发现她们还没玩够,想再玩一会儿。茜茜妈妈问我是否可以,我说当然可以了,女儿也很开心。我就进去坐了坐。茜茜妈妈很热情地给我沏茶,还拿了块生日蛋糕给我吃。我谢过她,一边吃一边和她聊起来。她和她先生来自中国台湾,原先的工作都不错,只是觉得新西兰更适合养大自己的孩子。所以几年前,他们就移民到了新西兰。茜茜是出生在新西兰的。我看到他们房里的布置很有中国的风格,就问她,茜茜是否会讲中文。她说会的,一半一半。我看到她花园里种了花和菜,便问了她几个种菜的问题。听她解释似乎不是很难,我也在思忖是否应该自力更生种种菜。 Party终于结束了。我带着女儿回家。女儿玩得太疯了,在车上就睡着了。那个种菜的话题,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我的童年时光。 我成长于黑龙江的一个小县城。我已经记不清县城的样子了。但我还记得夏天的时候,坐着外公家的驴车,去大草甸子上玩的事。外公家养了一头驴,驴车很慢,车轴发出“吱吱”的声音。外公坐在车的这端,赶着车,我坐在另一端,和他说着话。夏天的时候,大草甸子上开满了不知名的花儿。外公经常在春天的时候,去草甸子上开块地,撒上点种子,夏天的时候去看上一两次,秋天的时候,再去收割点儿什么。我那时候不懂,只知道跟着去玩。到了大草甸子就像放羊般,自由自在。外公总是叮嘱我不要跑得太远,“要防着大灰狼”。所以“大灰狼”在当时是我最恐惧的动物。有一次,平常一直很冷静的外公,有点紧张地告诉我在车上不要动,因为他觉得有狼在附近。我坐在车上,过了一会儿,驴不安地叫起来,最后竟然有点站不稳了。我好像看到不远的草丛中,一双冷冷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我们谁都不敢动,就这样僵持了一会儿后,外公说没事JL了。我们就赶快回了家。不管是真的狼还是虚惊一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在面对危险的瞬间,我们首先要冷静,然后分析状况,再做决定。 外公家还养了一头母牛,我每天都有最新鲜的牛奶喝。通常是外婆把刚挤出来的牛奶,放到一个搪瓷杯子里,放到火炉上烧开,而我特喜欢吃最上面的那层奶皮。至今我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那么喜欢吃那层奶皮。那是一个甜蜜的回忆,我记不清自己当时几岁了,但不会超过5岁,因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外公家的那头牛就被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牛被拉走的那天,我看到牛眼里大滴大滴的眼泪。后来结果如何,我不知晓,只是从此我没了最新鲜的牛奶喝。 后来我上大学的时候,接到外公过世的消息,但我从来没有觉得他离开过。他还是在远处的大草甸子上,赶着车,和我说着话。 P22-24 序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也都有自己养育孩子的想法。我的想法,说来也普通,年近三十的时候,才下了决心要生个孩子。决定生孩子之后,我就想一定要让我的孩子有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快乐是我当时唯一的想法。因为据说童年的快乐能决定一生的快乐。这可能也是一种补偿心理,因为我童年时体弱多病,很多时间都躺在床上,很多时候只能看着其他小朋友以及自己的弟弟妹妹玩,而自己却享受不到那种快乐;身体好一点的时候,我才能加入小朋友的行列。我总是觉得自己因为身体的原因,失去了许多孩子时的快乐,因此我希望女儿能有比我更快乐的童年。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按着孩子的天性,我也会对新奇的东西着迷。在当时,一块糖、一根新头绳(当时好像还没有橡皮筋做的头绳)、一块新手绢都能让一颗小小的心激动半天,更不用提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凭票购买的糯米元宵和中秋月饼了,那实在是来自天堂的滋味。到现在。我一见到元宵的“堂兄弟”——汤圆,还是会有点激动,只不过新西兰的汤圆始终只能是中国东北元宵的替代品,里头的馅儿也没有元宵那么丰富。还有就是我最喜欢吃饺子,百吃不厌的饺子,不管什么情况下,只要有饺子吃。我的心情就会更愉快。一块糖、一根新头绳、一块新手绢、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饺子、元宵和中秋月饼,基本上是我所有快乐的记忆。 我童年那个时代没有娱乐这个概念。文化生活基本靠收音机和电影。我小的时候也参加了学校的文艺队,唱歌、跳舞、诗朗诵等,而且从小就是校电台的播音员,经常有演出,也唱过样板戏、打过快板,有时候还打腰鼓。记得有次庆祝活动,学校组织我们上街打腰鼓,我们挎着腰鼓走了一下午。现在看来,那是多么好的有氧运动啊! 在女儿小的时候,我经常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然而我能记起来的就是上面列出的这些开心的事情,还有一些典型的不开心的事情,当然这些不开心的事情直到现在还记着。我发现自己对童年的记忆基本上就是这两类:开心的和不开心的,而那些普通而琐碎的生活细节,我都想不起来了,不管我多么努力去想,也都想不起来。 这个发现,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它导致了我在女儿成长过程中,采取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那就是基于自己对童年的记忆,我心里清楚女儿不会记得那些细微的事,所以,我就会在小事上糊涂、故意忘记或不再提起,大事上清楚。因为自己小时候那些快乐的记忆,所以当女儿快乐开心时,我只需要顺水推舟,做啦啦队,并且把女儿的快乐适时地放大,事后也经常提起,让她的快乐长久,这样女儿快乐的时间就会很长,并且是一种持续的状态;而我的主要任务是应付女儿不开心的状态,因为我可不想她像我这样,把那些不开心的事儿,记上半辈子还没忘记。这样下来的结果,我的工作量大为减轻,心情也一直能够保持轻松,所以并不需要像很多家长那样要“忍耐”,我自然,孩子也自然。 女儿高中快毕业时,我开始接触国学,我才知道我所用的方法在2500年前就由一位圣人总结过了,这叫作“隐恶扬善”。 在我30岁的时候,女儿出生了。她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当时的深圳,已经有了麦当劳、连锁超市,因为临近香港,还有儿童反斗城可以去玩。女儿一直在深圳长到4岁多,后来就随着我去了新西兰。我出国的原因多一半是为了自己,少一半是为了女儿,我一直想有一个“阳气十足”的生活环境,我觉得当时我们所处的深圳,有些缺乏“阳气”。所以经过种种申请手续之后,我们踏上了新西兰的土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和人生从此开始。 这期间的风风雨雨、惊涛骇浪不计其数,当时的每一种情形也都有不同的选择,每种选择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幸运的是,除了一件事之外(事关我自己的健康),我从没有为做出的任何决定遗憾过。因为那些都是用“心”做出的。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坚守“让女儿快乐”的底线,一直向前走!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会有无限的潜能,它表现的方式千变万化。但是这种潜能被发现的过程却很艰难、漫长。也许需要“格尽天下万物,并不断获得知识”之后,也许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猛醒。 我这里所说的天才不是指那种智商(IQ)在160以上的人,我这里所说的天才是指那种有“内在自行激发的能力,主动地、不断试图超越自己的冲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的人。因为“这就是天才所特具的气质,它不见得是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高智商,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对任何事物与生俱来所持有的怀疑态度和好奇的想法,与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以及近于傻气的冲劲儿”。(摘自《百度百科》) 从人的大脑来说,每一个人脑都有约1000亿个神经元,上下浮动不会超过1%~2%。所以一个人的聪明程度不是由神经元的数目决定的,而是由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网络决定的(百度百科)。每一个神经元都是一个细胞,有细胞体,讯息由树突传入,在细胞体内经过处理,经由轴突(Axon)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和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触须之间,有一个微细的空隙,称为突触。讯息在神经元体内传递的方式是电行,在突触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所用的方式则是体内自制的生化物,称为神经传递素。现在已知可以做神经传递素工作的生化物超过80种,其中的8~9种做了约98%的工作。我们的情绪反应、思想和行为反应,都是被这些神经传递素控制着:不同的神经传递素便有不同的反应。 神经元之间的链接网络决定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一个人在出生之前,脑中的约1000亿个神经元几乎全部已经准备好了,而神经元之间的链接网络则是十分稀疏的。因为婴儿未能意识思考。故此。他只会凭外界的刺激而制造链接网络。 任何声音、景物、身体活动,只要是新的(第一次),都会使得脑里某些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生长,与其他神经元链接,构成新的网络。同样的刺激第二次出现时,会使第一次建立的网络再次活跃。就是说,新网络只能在有新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一个人的一生之中,不断有新的网络产生出来,同时有旧的网络萎缩、消失。 一个旧的网络,对同样的刺激会特别敏感,每次都会比前一次启动得更快、更有力。多次之后,这个网络便会深刻到成为习惯或本能了。这便是学习和记忆的成因。在某些情况下,一次学习便能记忆得很久,这便是恐惧症和一见钟情的成功。每当有同样的事物出现时,同样的网络便会启动。当然,没有建筑出来的网络是不存在的,因此也不能被启动。这就是说,如果个人有五个不同的网络,我们的脑只能启动这五个网络,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反应亦只能在这五个中选择。 大脑做工作具有自动性和高速度,每个人的脑随着身体和年龄的成长而增长 如果同一件事曾经有过五个不同的发展过程或结果,类似的事下次便会出现:我们大脑的前额叶收到由眼、耳或其他感觉器官传入的讯息,会马上启动所有有关的连接网络。就是说,大脑会自动地在资料库中找出所有有关的储存资料,然后做对比节选的工作,最后,把最有可能适合这一次用的资料传给边缘系统。就是说,大脑会在那已有的五个网络中选择最贴切的一个启动。边缘系统负责情绪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做出决定。上面前额叶做的搜集、对比和节选工作,在五百万分之一秒内完成,而且是我们生活中每一刻不断地做的工作!速度如此之快,只有潜意识才能做到,意识则不能。 从全脑思维的角度来讲,天才就是说一个人的大脑的神经元的链接几乎处于完美状态,没有死结(类似于物理中,没有电阻的超导状态),也没有坏的区域(类似于局域网)。在这种状态下,大脑思维从一个思维象限转移到其他思维象限的时候,速度极快。比如说,大脑可以快速地从逻辑思维、技术性思维转到执行力和系统性思维;或者也可以从情感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然后可以对未来做出规划。有这种大脑状态的人的特征是反应速度快,应变能力强,记忆力好。反映在学习上,这样的学生注意力集中,领悟力高,一点就透,融会贯通能力强,学习很轻松,成绩很好,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很强。 如果我们的孩子有这样的大脑状态的话,那么家长朋友们就会欣喜若狂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大脑思维状态是可以由家长辅助培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孩子真的都有成为天才的机会,就看家长怎样辅助培养了。 我的女儿很幸运,拥有几乎完美的大脑思维连接状态,或者说她有着“高效的大脑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她的成功固然来自她自身的努力和人生态度,但同时也得益于她几乎完美的大脑思维状态,而这种思维状态是因为她拥有几乎100%正面和快乐的学习经历,尤其是小时候的快乐学习的经历;以及她在学习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作为妈妈,我总是能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出发,把陷入“问题的泥潭中”的她拉出来,让她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对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当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整个大脑的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做出最有效的判断,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快乐的态度就像一条看不见的纽带,把女儿大脑的各个功能区完美地链接成一个功能强大的网络。快乐的体验同时又加强了这种链接,快乐同时又刺激大脑催生更多的链接,直至最后产生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女儿是个普通的孩子,2岁开始说话,小时候是“crying baby”(爱哭的孩子);10岁前,除了妈妈,没有被谁看好过。10岁后,慢慢开始有人表扬她,在她所处的任何一个环境,她都不是最“得宠”的那个,但是她内心的力量使得她能够笑到最后。而这种力量,来自母亲的影响,以及母亲和女儿的一起成长。 我的观念是“生活即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从来不提“学习”二字。这就好比是一个“健康的肺”,当健康的肺在工作的时候,你是感觉不到的,只有当这个肺有问题了,你才能体会得到,因为你会气喘、咳嗽,甚至上气不接下气。所以,当我们提“学习”的时候,学习就已经有问题了。所以不提“学习”才是最好的“学习”。 再者,生活本身提供了最鲜活的学习资料,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到处去找最好的学习资料呢?但是用生活来学习,对“使用者”本身——家长有一些要求,但这些要求对一个爱孩子的家长来说并非难事。所以,只要你爱孩子,那么我已经做到了的,你也一定能做到! 孩子要学习,学习要用脑。我对女儿所做的就是:帮助她建立了一个“有着积极正面的、快乐的、几乎完美的大脑思维网络和链接状态”。我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这样的大脑思维状态,加上他们的勤奋和努力,他们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后记 很多人都问我是“怎么教育好女儿的”,很惭愧我只能告诉大家相反的内容,那就是我这个妈妈是怎么被女儿教育了十六年,而且现在还在继续接受教育。 我想说我要感谢我的女儿; 我想说是因为有了女儿,我才更加懂得了生命和生命的本质; 我想说是因为女儿明亮的眼睛,我看到了人性的高贵; 我想说是因为女儿可爱的微笑,我看到这世界上最温暖的爱。这种爱能够让你在经历了人世间数度的虚伪、欺诈,在经历了蹉跎彷徨的岁月之后,还能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灵的希望之灯; 我想说我要感谢女儿的眼泪,是她的眼泪让我有了无穷的勇气和力量,在这异国他乡重新找到人生的位置; 我想说我要感谢女儿所取得的成就,她的成就让我觉得我的价值之所在。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更充满信心,去无怨无悔地追寻生命的真谛; 我想说我要感谢女儿和我之间相差的30年的人生岁月,她让我一直青春常在,有一颗年轻的心和一种积极的思想状态。 女儿是我的好老师,是我的镜子。对着她,我可以“每日三省吾身”,提高自我修养。女儿是上天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是我一生的福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