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40岁我们该给孩子讲些什么(一位情商教育专家的十年感悟)/把情商当回事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曾莉
出版社 企业管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0年来,眼见着情商教育这盏小桔灯照亮了许多父母的心房,许多

孩子也因此而快乐起来,许多家庭的爱更因此而流动起来。因此,作者曾莉更希望读者朋友能通过阅读《把情商当回事系列丛书·40岁我们该给孩子讲些什么(一位情商教育专家的十年感悟)》使得父母对孩子的情商教育能够让彼此都快乐起来,让家庭充满更多爱。

内容推荐

《把情商当回事系列丛书·40岁我们该给孩子讲些什么(一位情商教育专家的十年感悟)》的作者是曾莉。

《把情商当回事系列丛书·40岁我们该给孩子讲些什么(一位情商教育专家的十年感悟)》的作者总结:

从事情商教育经年,接触了成千上万的家长,遇到那些为孩子教育问题头疼的父母,我常常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有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有的说,“有出息”。

我就告诉他:决定成功的因素中,情商作用是智商的两倍。

有的说,“开心快乐”。

我就告诉他:快乐是情商的终极功用。

有的说,“听话孝顺”。  

我就告诉他:没有同理心,就谈不上孝顺。

有的说,“学习好”。

我就告诉他:最影响学习成绩的,是情绪。

有的说,“健康就好”。

我就告诉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显而易见,每个做爹妈的其实都想要一个高情商的孩子。

可说到底,为了能培养出这样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做父母的是不是得自己先补上“情商”这一课呢?

目录

自 序

PREFACE

开篇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也要成为高学历低素质的跛子吗?

FORWORD

1 生命的自觉:我们成长中的营养不良

 AWARENESS OF LIFE

 1.1生死

LIFE

 1.2青春

YOI.JTH

 1.3爱情

LOVE

 1.4性

 1.5尊严

DIGNITY  

 1.6信念

BELIEF

 1.7自 由

FREEDOM

2 生命的关怀:其实也是生存的智慧

COMPASSION FOR OTHERS

 2.1同理心

EMRATHY

 2.2尊重

RESPECT

 2.3宽容

TOLER ANCE

 2.4分享

SHARING

 2.5关怀

COMPASSION

 2.6诚信

CREDIBILITY

 2.7善待环境

ENVIRoNMENTAI,SENSITIVITY

3 思维换代:为孩子们的现代化扛一扛传统的闸门

MENTALITY UPGRADING

3.1传统与创新

TRADITION vs.INNOVATION

 3.2知识与智慧

KNOWLEDGE vs.WISDOM

 3.3进取与妥协

AMRTTTON vsCOMPROMISE

试读章节

3.4情感与沟通

EMOTlON vs.COMMUNICATION

海燕:

如果我问你,你爱飞飞吗?我敢肯定,你会认为我这是废话。如果我再问你,你经常亲她拥抱她告诉她你爱她吗?我猜想,你也会给我一个肯定的答复。但如果我问你,等飞飞张大了不再是个天天往你怀里钻的小姑娘时,你还会一如既往地对她亲口说你爱她吗?你还敢肯定地说是吗?

我不是凭白无故地这么问你的。就拿我家来说,你也知道,它是怎样一个令人羡慕的“民主家庭”,父慈母爱姊妹情深,但我的确不记得,无论是在什么场合,我们彼此间整过“我爱你”一类的酸词儿,拥抱也几乎没有。就是在我即将远渡重洋的时候,我是离愁别绪,父母更是不舍,但也只是出门前跟母亲拉了拉手,到了机场入了闸,才转身跟依然张望的父亲招了招手,算做告别。我曾经向父母嗔怪,说我都要漂洋过海了,也不知什么时候再回来,你们却连个表示都没有,叫外人看了,还以为咱们不是亲的呢。父母也振振有辞,说正因为咱们是亲的,才不需要那些虚头八脑的呢。

海燕,我们中国人本来就感情内敛,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父母对我们也不这样天天说爱,我们自然就容易上行下效,爱你在心口难开地代代相传下去。所以,我才会那么问你。但你有没有觉得,这种传统也应该改一改了?

在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大量的报道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细节每每令我洒泪:在烈焰冲天摇摇欲坠的死亡大楼里,为生命挣扎的人们想到要给他们的父母爱人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打个电话或写个简短的Email,而几乎所有的告别都是以“I 10veyou.”结束的,在生者的回忆里,他们痛失亲人的创伤无不因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得到了些慰籍。要说,平日里见洋人们动不动就是“I love you”,我听得习以为常,连肉都不麻了,但他们面对死亡时的这一句,却叫我感慨到心痛:换了咱含蓄的中国人,到那种时候也会说一句“我爱你(们1)’’吗?!咱会不会就那么一如既往地含蓄地走了,留下痛不欲生的至爱亲朋慢慢回味我们脉脉无语的爱意深情?

海燕,我不觉得这是杞人忧天,想想我自己,就知道很难

 做到。有一件事,始终压在我心里,叫我悔恨难当,今天讲出

 来,倒也正是时候。我离开北京要出国前,要钯些家当都处理

 清楚了,我的老妈特意赶来帮我收拾。老妈干起活来,总是赶

 早不赶晚,所以一到了,就立即动工。我本来是很庆幸老妈能

 来,这样自己走前还能跟她多厮守些时日,可我当时,就欲走

 还留地,心绪很乱,看到老妈积极主动地今天拆这儿,明天动

 那儿地,一个本来还算舒适的小窝儿转眼就哪儿都不是哪儿了,

 心里就更烦了。终于有一天,在老妈又一次催促我加紧打包装

 箱时,忍不住对她说:“要不,您还是回去吧。”我其实是根本没

 有这个意思的,本来是想开个玩笑,用嗔怪她太过着急的形式,

 来表达对她工作效率的肯定,但因烦字写在脸上,这话大概叫

 谁都是没法当笑话儿听的。老妈当时没说什么,但事后我才知……

序言

写于10年前的文字,又要付梓重印,对于作者,是件高兴事。可是,这些本该成追忆的鼓与呼,如今仍被认为并不过时,却把我的高兴打折了。

当初一股脑写下这些感想,正值我的海外游学即将结束之时,只因不吐不快,写得如井喷一般。,未及沉淀,便被看中它的编辑冠之以《我们配做父母吗》的书名出版了。这样耸人听闻的诘问,曾令我说出口时总不免迟疑。无论这一次的书名叫什么,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关注人文素质教育的书,是写给望子成人(!)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的。

与当今的小留学生不同,我出国读研时已_经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成品,而且就。‘‘重点中学.名牌大学.政府机关一无冕之王”这样一路高歌猛进的履历讲,也可算作这个教育生产线上打造出的一个精品。然而,在海外经历的一次又一次文化冲击(CultureShock),却常常令我自惭形秽,因为突然发现我们接受过的教育并没有教我们如何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

曾听一位有识之士说,以政治教育代替了国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误。依我个人的体会,在海外的公民社会生活,简直就成了这个失误的照妖镜、放大镜,让中国人无处遁形。

这些书信体的随笔,记录的就是我自己在海外摸爬滚打的日.子里一点点的人文觉醒和教训,有计划送孩子留学的家长或许会在那些真实的小故事里发现实用的小贴士,提前做好应对海外生活“心”挑战的准备。但我更大的心愿却是,让更多的爱孩子的父母、负责任的教育者早点醒悟到:“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过完满生活做准备。”(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

10年前,沿着自己几年游学的足印,用这些文字为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缺失做了一次盘点,并由此联想到它对我们为人父母的影响,希望给我的同龄人们提个醒。

如今,整整10年过去了。我的同学海燕,把女儿飞飞已送到美国读书了;书中写到’的那个戏称我为加拿大农民的小男孩,也考上了美国名牌大学。要接受公民社会的检验和文化洗礼的,已经轮到我们的下一辈人了。

到了这时,“人文素质教育”却还被旧话重提!这该是谁的幸与不幸呢?

自从我回国开展情商教育后,因常为家长们举办亲子讲座,每见到我的老同学,总会被问到孩子教育问题,其中不乏“中国式家长焦虑”:

成同学的儿子从小就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却执意认为自己不属于这个环境,父母不同意他过早出国,他竟为此起草了一份跟父母的合同还按上了手印;

 刘同学却相反,打定主意要倾全家之力把孩子送出去,逃离这个“毁人的应试教育”,哪怕只是出去透口气也是好的;

王同学的孩子,由教师出身的爷爷奶奶一手带大,3岁不到就会背唐诗做算术,如今长到十几岁却因厌学而辍学,让父母“肠子都悔青了”;

 。朱同学公事倥偬,把孩子弄到了人人向往的重点中学,孩子却苦恼日增。直到有一天父母想开了,索性给儿子请了几个月假,带着满世界游玩去了;

郑同学的孩子还小,每天陪着孩子做作业,却总担心:“从小到大我经历了无数考试,只有孩子教育这个考试我最没把握,用一二十年时间认真作答,到头来也许孩子会说,爸,这道题你做错了。”

 这道题或许真的没有标准答案,但哪一个家长不希望孩子过上“完满的生活”呢?每个家长需要回答的其实是:我们为教育孩子做了哪些准备?我们知道该做些什么吗?

 如果没有准备好,即便把孩子送出国,也未必就从此如鱼得水,更大的可能反倒是,孩子在一个全新的环境里面临更大的心智挑战。从1991年的北大才子卢刚射杀数名导师教授,到2011年的上海男生在机场手刃亲母,留学生中出现的类似悲剧还少吗?在国内,近年来,不用说公司录用,就是研究生招生,都有不少导师开始引进心理测评来筛选学生了。如果没有给孩子准备好一个健康的心智,他/她能迈过这升学求职路上的一个个关卡吗?如果不能,该怨谁呢?

我曾经看到过一家国际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美国13所高中的1005名学生,日本15所高中的1303名学生,中国内地22所高中的12201名学生。在回答“最受你尊敬的人物是谁”时,美国学生把父亲排在了第一,母亲排在第三;日本学生排第一的也是父亲,第二是母亲;而中国学生却没有一人将父母列入受自己尊敬的人物前10名。

如果说10年前,我还不敢肯定,仅仅是写一本书的这点努力,能不能使中国的父母有机会赢得孩子多一点的尊敬。但10年来,眼见着情商教育这盏小桔灯照亮了许多父母的心房,许多孩子也因此而快乐起来,许多家庭的爱更因此而流动起来,我真的越来越有信心了。

唯愿,这本书的再版,能聚集更多的力量,把这盏灯越拨越亮。

曾莉

写于2012年5月13日母亲节

后记

后记:素质教育,从心开始

应试教育,如何与世界接轨?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向世界140个国家的教育部推广社交和情绪学习( SEL ),并颁布了社交和情绪学习的十原则。它规定的SEI。教育目标是:

1.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

2.教会学生运用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技能,建立并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

3.在个体、学校、团体环境中采取正确的决策以及负责任的行为。

目前,SEL 课程已经在全世界几十万所大中小学中开设,在美国的许多州,它已经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2006年12月,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如何将我们的学校带出20世纪》的文章。文章说,11月初,由教育部长和政界、商界及教育界领袖所组成的“美国劳动者技能新委员会”发表了一份纲领性文件,它重新考量了美国从学前到中学乃至大学的教育如何更好地教会学生迎接世界经济的挑战。

这个文件指出,美国学校教育目前瞄准的目标太低了,语文和数学能.力只是最最基本的,科学和技术能力是必须的但仍是不够。现如今的经济发展,不仅要求在传统学科中有高水平的技能,更要求有“21世纪技能”:

 1.更多地了解这个世界;

 2.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

 3.更聪明地应对新信息源;

 4.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因为“要想在今天的职场上取得成功,情商跟智商一样地重要。

而与此同时,在中国,应试教育却似乎愈演愈烈。从一个从事中小学生课外辅导的教育集团的发展轨迹即可见一斑:公司在2003年成立,“所授课程涵盖小学奥数、英语、语文、初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等中高考必考科目”;几年之后,教学点已遍及全国,年培训数10万人次之多,并于2010年在纽交所上市。公司创始人是两个年仅30岁的北大毕业生,“几年之内从无到有,做成一个8亿美元的世界级事业”,这样的商业奇迹,令新东方元老出身的某教育界名人也不禁在微博中欢呼:“这不是希望是什么?”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参加高考人数却连年锐减,2010年946万考生中,就有近100万学生弃考,其中约20万选择出国读大学。不仅如此,出国读中学、读小学的孩子也越来越多,仅美国高中接收的中国留学生就在5年内猛增百倍。那么样的“希望”之下,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的家长用脚做出了“绝望”的选择?

盖因这个只有在中国才能发生的商业奇迹,正暴露了中国教育的南辕北辙且积重难返!

书评(媒体评论)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为过完满生活做准备。”

——(英国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

“爱护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

——(前苏联作家玛克西姆·高尔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8: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