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编著的《天桥》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小说。它以江西南昌城外李家两代人建筑造福乡民的“天桥”为始终,通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主人公李大同非比寻常的从出生到 32岁的曲折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地的巨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桥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熊式一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熊式一编著的《天桥》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小说。它以江西南昌城外李家两代人建筑造福乡民的“天桥”为始终,通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主人公李大同非比寻常的从出生到 32岁的曲折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地的巨变。 内容推荐 《天桥》是熊式一先生用英文创作的长篇小说,《天桥》于1943年在伦敦出版。这部“以历史为背景的社会讽刺小说”,以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主人公李大同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穿插叙述了戊戌变法、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清帝逊位、民国肇始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展现了清季民初的时代鼎革和社会变迁。 目录 读《天桥》有感 梅斯菲尔德 大陆版序 陈子善 台湾版序 熊德輗 香港版序 熊式一 楔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一章 千算万算,不如老天一算。 第二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第三章 池中有水,水中有鱼,用之不竭,取之不尽。 第四章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第五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六章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第七章 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第八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九章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十章 苦尽甘来,否极泰来。 第十一章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十二章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众擎易举,众志成城。 第十三章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第十四章 不自由,毋宁死!得自由,不识此! 第十五章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尾声 “上天桥,入地狱。”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本书的开端,作者先要虔心沐手记一件善事。前清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七月间,在江西省南昌城进贤门外二十几里,一条赣江的分支小河上,有几个工人,不顾烈日当头,汗流浃背,正在那儿尽心竭力的建造一座小桥。 作者虔心沐手,并不是要对这几个工人致敬。他们一来是被生活所迫,二来是因包工头儿打错了算盘,估价过低,用少了工人,所以只好咬紧牙根吃点苦,拼命的做下去。这位包工头儿,一生精明强干,平素不会看走了眼的,这一次怎么会答应八十两银子包下这项工程来呢?其中有个缘故,他这位老主顾,不肯多出钱,包工头儿怎敢得罪他?只好对工人明明白白的讲,修桥补路,人家是做善事,既然不肯多出钱,只好答应下来。一方面不免要偷工减料,一方面还要弟兄们多出点力帮帮忙,这都是大家份内的事。 作者要虔心沐手致敬的,正是这位包工头儿和工人都不敢得罪的李明先生:他是一位由做慈善事业而起家的大慈善家,他天性慈善,做了半生的慈善事业,所谓“善有善报”,现在成了这一方的富豪。附近几十里的田地,全是他的产业。全村的居民,没有几个不是他的佃户。他慷慨成性,乐施为怀,凡是上门乞讨的,他一定施舍残羹烂粥。他认为“好心必有好报”,谁吃了他的茶饭,不等到走出他的田地范围,一定会在他产业中留下些大小便做肥料的。 李大善人住在这小桥北六里的李家庄上。这村庄全村姓李,约有五百家住户,大都务农为业。李明虽然不是李家庄的族长,族长住的是土墙茅屋,那能比得上李明住的高楼大厦呢?不过这幢大厦,有他一个没出息的胞弟李刚占了一半;可惜李刚不事生产,他那一半房子破旧不堪。李明的房子,不用他自己半文钱,每年都由这些在各慈善团体包工的头儿义务修理,粉刷一新。所有的包工头儿,那个不怕李大善人;不消他开口,他的房子就有人自动替他修缮。他一家只有他夫妇两口儿,又用了六个底下人。有这六个底下人,十二只手做事,他这幢房子,自然是终年焕然夺目。 不懂事的人,还要说两夫妇住在乡间,用了六个底下人,未免太奢侈。李大善人虽然慷慨好施,生平却最恨奢侈,所以他纵然用了这许多底下人,实际上并不出半文工资。像他这样一位有名气有地位的大慈善家,用六个底下人实在不算多。他既然专做慈善事业,不免要和一时的权贵交往,南昌县知事,无论是谁接任,总是他的好朋友,甚至还要和南昌府的知府应酬应酬。所以他少不了一位大爷,一位二爷,还要一个传达,一个厨子,一个园丁,另外又要两个老妈子照应上房,两个丫鬟做零星杂事的下手。可是李大善人有经天济世之才,齐家小术,算得什么?在他巧妙的安排之下,只要六个不支工资的底下人——其中有两个尚未成年的呢!——便担当下了九个人的工作。老王是一位远亲,颇读过不少的诗书;屡试不第,贫不聊生。起先找了蒙馆教书,学生总欺侮他,只好依靠李家,算是账房师爷,博一个吃住而已。李大善人要他住在门房里,兼做传达,带管收发。谁都知道李大善人轻财重义,生平不用外人管他的账目,就连他的妻子也不敢问他的财政,老王不过是挂一个账房师爷的名而已,吃了人家的饭,总得做点别的事以为报效;只要不叫他脱了长衫做粗事,便是兼上大爷和门房的差事,还不算太失老王的身分。厨子老张本来是有工资的,工资不多。但是李大善人见他空闲,知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便叫他把花园改为菜园,一年四季,在菜园里忙个不停,有时太忙,老王也要来帮帮他。菜园里出产的蔬菜,一家那里吃得完呢?每逢三六九当集的日子,老张赶早就挑了菜去,到附近集子上去出卖;这样一来,李大善人付了老张的工资之外,每年还有很多钱富余。两个老妈子,高妈是随李太太陪嫁来的。她快六十岁,孤苦零丁,把每月的工资,交给李大善人存着;积少成多,好让她百年之后,有一套好寿衣,一副好棺木,一块好坟地。文妈年纪轻,做做帮手,只落下吃住而已。她衷心感激李大善人,把她丈夫荐在南昌县县衙门当差,出息很好,岁时三节还要厚厚的孝敬李大善人,她那敢支工钱?双福和鸿喜是李大善人在她们十岁时收来养的,将来大了出嫁时,还可收回两笔教养费呢。 P1-3 序言 一 综观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至少有三位作家的双语写作值得大书特书。一是林语堂( 1895—1976),二是蒋彝( 1903—1977),三就是本书的作者熊式一( 1902—1991)。 这三位同时代人,不仅在中文文坛占有一席之地,更在生前就用三自己的英文创作走向了世界。林语堂以散文集《吾国吾民》、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红牡丹》等风靡欧美,蒋彝以图文并茂的散文集《湖区画记》、《牛津画记》等“哑行者”系列游记享誉欧美,而熊式一则以话剧《王宝川》 ① 和长篇小说《天桥》等赢得广大欧美读者的喜爱。 然而,与林语堂的中英文著作早已大量出版、与蒋彝的“哑行者”系列等正陆续刊行相比,熊式一作品的出版和研究就严重滞后了 ②。 二 严格地讲,虽然自 20世纪 20年代末起已在《小说日报》、《新月》等大牌新文学杂志上发表过译作 ③,并且还得到过郑振铎、徐志摩等新文学大家的肯定,熊式一在远赴英伦之前,毕竟在中国只是小有文名。直到 1932年底远涉重洋到英国深造,他的文学生涯才展现了真正的多彩多姿。 熊式一的英文处女作——话剧《王宝川》,1934年夏由英国麦勋书局出版,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一炮走红,好评如潮,奠定了他在英美文坛的地位。 同年冬天,熊式一又亲自执导,把《王宝川》搬上英伦舞台,更是雅俗共赏,久演不衰。不久,瑞士、爱尔兰、德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相继上演《王宝川》。次年秋,《王宝川》又移师纽约百老汇,美国剧坛也为之轰动。从此以后,熊式一一发而不可收,他翻译了《西厢记》——这部译作特别受到萧伯纳的赏识,还创作了以“我国近代历史为背景”的话剧《大学教授》,等等。熊式一以擅长英文、独树一帜的中国话剧家的身份活跃于欧美剧坛。 三 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熊式一一直在英国。他一方面大力宣传抗战,发表了情真意切的《怀念王礼锡》 ④等文;另一方面潜心创作长篇小说《天桥》,终于夙愿以偿。 1943年《天桥》在战火笼罩的伦敦问世。这部长篇小说成为熊式一英文创作的第二个、也是更为引人注目的高峰,是熊式一更具代表性的作品。 《天桥》英文版初版本上有英国桂冠诗人约翰?梅斯菲尔德的序诗,熊式一很看重梅斯菲尔德,明确表示他的序诗与作家H. G.威尔斯的评论和时任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的陈寅恪的赠诗一起,是“我心中最引以为荣的”⑤。这首诗在香港和台湾出版的《天桥》中译本中均付阙如,这次在内地简体字版中首次译出与中文读者见面。序诗题为《读 <天桥 >有感》,梅斯菲尔德用浓郁的诗的语言概括小说主人公李大同的成长,其最后几句为: 李大同准定能觅得 他心灵安宁的寓所; 盛开的李树将绽放 白花像雪花般飘扬, 上面有宁静的月亮 在静海一般的天上。 多么恬静美好的图景,梅斯菲尔德赋予了《天桥》更多的诗意。 四 《天桥》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历史小说。它以江西南昌城外李家两代人建筑造福乡民的“天桥”为始终,通过李氏家族的兴衰,特别是主人公李大同非比寻常的从出生到 32岁的曲折经历,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地的巨变。 李大同从私塾到洋学堂,到北京,到投身维新,到南下加入兴中会,到最后武昌起义建立民国,熊式一精心塑造的这个文学形象,既有他自己某些经历的投射,更寄托了他对未来中国的理想和追求。李大同的成长过程是晚清一代青年奋斗成长过程的一个缩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天桥》是一部成长小说,也无不可。 有意思的是,《天桥》虚实相融。将真实的历史人物与虚构的小说人物揉和,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小说情节嫁接,是《天桥》的一大特色。孙文、李提摩太、袁世凯、容闳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一一出现在小说中。李大同置身于他们之间,与他们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使小说的人物因此更具实感,小说的情节因此更加跌宕,《天桥》也就更具浓郁的时代气息。 五 回顾一下中外《天桥》接受史是很有意思的。 英国作家 H. G.威尔斯在他的回忆录中特别提到《天桥》,敏感地指出:“我觉得熊式一的《天桥》是一本比任何关于目前中国趋势的论著式报告更启发的小说,从前他写了《王宝川》使全伦敦的人士为之一快,但是这本书却是绝不相同的一种戏剧,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画图,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⑥他强调的是自己的阅读经验,他从《天桥》中读到了一个古老大国的“革命过程”。 史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天桥》竟留下两首七绝一首七律,数量之多,不能不使人感到有些意外。陈寅恪的诗早已脍炙人口⑦,不必再详加征引,需加说明的是两点:一、他首次把熊式一与林语堂相提并论,所谓“海外林熊各擅场”,而且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是“北都旧俗非吾识”,他更“爱听天桥话故乡”。二、陈寅恪当时在伦敦治疗眼疾,听读《天桥》,才有“故国华胥宁有梦,旧时王谢早无家”的感叹。正如熊式一在《天桥》中文本序中所说的,《天桥》述及戊戌政变中陈氏之祖之父都被革职永不录用,因此百感交集也。 史学家余英时在讨论林语堂的海外论述时,也提到了熊式一,并对陈寅恪写熊式一《天桥》的第一首七绝作了解读。余英时认为这首诗“通篇借林语堂来衬托熊式一”⑧,“字面上几乎句句偏向熊式一”,越是对熊式一恭维,越显出林语堂在海外文名之隆。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自成一说,但熊式一的文名不可忽视,也自不待言。 熊式一亲自执笔译成的《天桥》中文本早在 1960年就在香港问世,但迄今出版的各种香港文学史著作大都未提及《天桥》,令人诧异。唯独香港出版的《香港文学书目》给予《天桥》一席之地,认为熊式一这部小说“无论写人写事都写得活泼风趣,破除成见”,从《天桥》可见熊式一“想写出中国和西方的真貌,而不欲互视对方为稀奇古怪的国家和民族”⑨。 2003年台湾正中书局出版《天桥》中文繁体字增订版,王士仪教授在序中提出熊式一是戏剧名家,他用“戏剧的结构来‘造’他这本《天桥》小说。以喜剧的形式,达成他所说历史的讽刺。这部小说中戏剧核心结构是什么呢?引用亚里斯多德的创作方法,熊老是在重塑历史社会环境中,主人翁面对冲突事件的抉择,由抉择中展现一个人的心灵,即品格,也表示思想。这本小说不仅有一连串冲突事件的好结构,而对冲突行为的抉择更能引人入胜”⑩,这个观点值得注意。 六 《天桥》英文本在1943年出版后,当年就再版四次,1944年又再版四次,1945年再版两次?,真可谓洛阳纸贵了。1969年,《天桥》英文本又由台北“中央图书出版社”出版台湾版。 《天桥》中文本由作者亲自译写,1960年由香港高原出版社初版,1961年和 1962年又出版第二、三版。1967年,《天桥》中文本由台北正中书局推出台湾初版,2003年又增订再版。 对《天桥》英、中文的版本源流作上述简要介绍,想必并非多余,至少从这么多英、中文版本可见《天桥》在海内外长久不衰的影七响力。 在《天桥》英文本问世7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天桥》中文简体字本终于问世了,《天桥》英文内地版也即将问世,于是写了这篇不像样的断想以为贺,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内地学界对熊式一的研究。 后记 熊式一先生早年用英语完成的小说《天桥》(The Bridge of Heaven)于1943年在伦敦首印,轰动英伦,多次加印,后又被译成法语、德语、瑞典语、捷克语、荷兰语和西班牙语等多种文字。多年后,熊式一先生亲自将其译成中文在香港、台湾刊行。时隔近七十年,《天桥》简体中文版在大陆首次出版。 本书以20034:台湾正中书局版《天桥》为底本,并与1960年香港高原出版社版及英文版相互印证,力求呈现原著风貌。对于语言文字问题,如数字的写法、某些字词的表述等,本着尊重原著时代特点的原则,未按现今规范统一;对于文中出现的前后不一致之处,征得作者后人同意后将其统一;对于明显的笔误、印刷错误等,在考证各个版本并请教专家后,予以修订。但因编者学识所限,编辑上的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指正。 熊式一先生的后人熊德鞔先生、熊伟先生对本书的编辑出版给予了全力支持,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将各中文版本均未翻译的梅斯菲尔德序诗首次译出,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美国萨福克大学郑达教授对本书的版本源流等问题提供了大力帮助,在此特表诚挚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 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 ——陈寅恪 我觉得熊式一的《天桥》是一本比任何关于目前中国趋势的论著式报告更启发的小说,从前他写了《王宝川》使全伦敦的人士为之一快,但是这本书却是绝不相同的一种戏剧,是一幅完整的、动人心弦的、呼之欲出的图画,描述一个大国家的革命过程。 ——(英)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