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云舒云卷一片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丁乐飞//苏宝琳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58年炎热的夏季尚未过去,蚌埠北郊淮河岸边连年闹水灾的贫穷落后的丁家岗村,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传来:丁乐飞考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终于送来了。家人无比高兴,邻居们闻讯前来祝贺。村子里的老人们说:“我们丁氏家族终于出个‘秀才’啦!丁本润家的孩子要去上海上大学啦,真了不起!”

由于通知书来晚了,学校报到的时间已到,因母亲已去世,婶婶急忙帮助收拾些简单的行李,第二天下午我便乘火车去上海。父亲帮我背上被包,我提着生活用品,告别乡亲们的热情相送,匆匆赶往蚌埠火车站。检完票后,我终于近距离看到巨大的火车了。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乘火车,第一次去上海,对我来说,这一切好像在做梦。进了车厢,父亲帮我把被包放在行李架上,又急忙下车到站台上去为我买吃的东西。望着父亲已略显佝偻的背影,我才真正感受到朱自清散文《背影》里所描述的对父亲的情感字字真切。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多会,父亲把两包饼干送到我的手上,再三叮咛,一路上要小心。他还放心不下,又去找列车员(一位约30岁、热情爽朗的女同志)说:“列车员同志,我这孩子第一次出门,请您多加照顾!”列车员笑着说:“大叔,请你放心吧!我一定把他送到上海火车站华东师范大学新生接待站。”汽笛声声,列车颤动,车轮滚滚,火车启动了。我扒在车窗口恋恋不舍地看着渐渐远去的父亲。父亲一直站在站台上,一步也没有挪动。他的身影愈来愈小,愈来愈模糊,直到完全在我的视野里消失。那一刻也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第一次乘火车,我对一切都好奇。我看着窗外一片又一片绿油油的、平展展的农田,以及散落其问绿荫环抱、错落有致的村庄,还有铁道两边一排排匆匆远去、挺拔茂盛的树木,心中不由赞叹道:“祖国多美好啊!”火车到达浦口已是傍晚。当时还没有长江大桥,列车被分成几大段,通过现代化的技术对接,由巨大的渡轮送往对岸。上渡轮的时候,车上的人不得离开火车。轮船汽笛一声长鸣,船体挪动了。列车员不时提醒:“火车过江了,大家不要把头和手臂伸出窗外。”啊,万里长江,我终于来到你的身旁了。夜幕悄然降临,江面白茫茫一片。来往穿梭的江轮,亮着点点灯火,尚能看得清楚在江上穿行。大江的南岸就是南京古城,那里早已是万家灯火。

火车离开南京继续漫长的行程。夜已深,旅客们有的打嗑睡,有的背靠着车椅入睡。那位女列车员不断送来茶水,忙个不停。她不时抽空和我聊上几句。虽然白天我已经欣赏了窗外的无尽美景,可此刻我仍然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怎么也合不上眼。车窗外面漆黑一片,只听见火车车轮转动的有节奏、单调的隆隆声。此时,脑海中不断地闪过一幕幕的画面,那是我对美好的童年、少年的回忆。我出生在动乱的抗战年代。那时候,乡亲们为躲避日本兵的掠杀,男女老少纷纷逃到村北一望无际的芦苇荡。爷爷说我就是在庵棚里出生的。小时候,淮河岸边的孩子因为生活贫困,大多打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割草喂牛、挖野菜、放风筝,这些是孩子们的日常活动。我曾随父辈们打过鱼,跟爷爷编过芦苇席。家里长辈不想让孩子成为文盲,便省吃俭用让我上小学。小学毕业时,校长王奎三到各家游说,动员成绩好的孩子去考蚌埠的中学,结果我们丁家岗小学多位伙伴都考上了刚成立的蚌埠第一初级中学。当时学校借用一个大的香火已逝的废旧寺院。宿舍在大雄宝殿,教室则是一座四面带走廊的漂亮的建筑。生活是艰苦的。我们一些农村来的孩子,每周日回家带杂粮馍和咸菜吃,天天如此。后来班主任朱克平老师看不下去了,便找学校申请助学金解决我们吃热饭的问题。农村来的孩子学习很刻苦,各方面表现都好。我出席了蚌埠市优秀中学生的表彰大会,获得平生第一枚铁质五星奖章。初中毕业后,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重点中学蚌埠一中。那里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一流的:班主任金平是著名的语文老师,张平是有名的化学老师,历史老师是李康民(后任蚌埠市教育局局长),物理老师是齐国俊(后为蚌埠第二中学负责人),数学老师杨立桂是教导主任。有着这样优秀而强大的教学阵容,班里学生学习成绩好是顺理成章的事。要考大学了,我的理想是报考复旦大学或浙江大学新闻系,希望将来当一名记者。当然进入综合性大学,是要交一定费用的。而我因为家境不好,无法承担这笔费用。后来班主任替我出主意:还是考师范学校吧,那样可以不交学费、杂费、生活费,还会有生活补助费。我最后便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于,苦尽甘来,梦想成真。P4-8

目录

前言

求学篇·我们的大学

一、南行的列车

二、美丽的校园

三、嘉定教育革命

四、崇明围海造田

五、求知新风

六、运动员

七、牵手

八、身世

启程篇·教师驿站

九、北外进修

十、奔赴杨柳青

十一、温馨大家庭

十二、旅行结婚

十三、春城外教

十四、风雨如晦

支边篇·在延边

十五、落户边境

十六、支边重任

十七、田园之家

十八、到延大

十九、创新教改

二十、难舍情

扎根篇·安大天地

二十一、立脚

二十二、创办函授

二十三、业务转化

二十四、见证中国公关

二十五、尾声

二十六、怀念

立说篇·文论书著

二十七、文论选摘

二十八、编著及出版书目

序言

丁乐飞,国内知名公共关系学者;苏宝琳,安大口才学副教授。二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58级同班同学。毕业后,应国家调动先后在北京、天津、长春、延边、合肥等地工作。由于二人多年同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部门工作,所见所闻、生活与工作经历基本相同,因此写作时人称用“我们”。至于二人各自特殊的部分,则用“苏宝琳”、“我”。

写作这本书源于新世纪初。当时我们华师大的老同学到上海母校聚会,会上每个人均介绍了各自的经历。苏宝琳代表我们二人讲了我们走南闯北的经历,立刻引起在场老同学的兴趣。他们说:“你们传奇式的经历可以写一本书。”有的同学鼓励说:“把这些宝贵的人生阅历写出来吧!让后人看了很有意义。”

回合肥后,我们开始回顾50年的风云历史。苏宝琳率先拟了一个写作大纲,准备二人分工写作。但遗憾的是,苏宝琳因病于2011年离世,写作的担子全落在我的肩上。由于回忆的年代久远,一些细节可能有不准确之处,希望知情者谅解。

本书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记述两个人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国后我国教育战线的风云变化,以期给后人以一定的历史启迪和印证。

本书的出版得到老毕业生,如沈海军以及我们家人的支持,安徽大学出版社也做了大量的编审与出版工作。在此向为本书题词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老同学、毕业生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内容推荐

《云舒云卷一片天》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记述丁乐飞;苏宝琳两个人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国后我国教育战线的风云变化,以期给后人以一定的历史启迪和印证。

这本书分为“求学篇·我们的大学”;“支边篇·在延边”等内容。

编辑推荐

丁乐飞,国内知名公共关系学者;苏宝琳,安大口才学副教授。二人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58级同班同学。毕业后,应国家调动先后在北京、天津、长春、延边、合肥等地工作。

《云舒云卷一片天》编写的目的在于通过记述两个人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建国后我国教育战线的风云变化,以期给后人以一定的历史启迪和印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0:4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