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秦文学名作欣赏/名作欣赏精华读本
分类
作者 吴小如//王富仁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吴小如、王富仁 等所著的《先秦文学名作欣赏》所选收文章,主要标准是:被欣赏文章为公认的名篇;欣赏文章的作者为学术界、文化界知名人士;欣赏文章为言之成理的新观点、在某一学术领域上的新贡献或在文学欣赏理论上的新创建;文章发表之后得到广泛好评的。所谓:名篇,名人,名文。这样更有利于读者阅读、参考和吸收。当然,这些标准并不需要绝对符合,只是选文时的重要参考。

内容推荐

《名作欣赏》杂志创刊于1980年,以鉴赏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培养文学和艺术欣赏趣味、提升人文素养为宗旨,以发表名家赏析名著的经典之作为特色。

杂志闻名于全国文化界、文学界、教育界,无数读者说,我们是看着《名作欣赏》长大的,许多业已功成名就的学者更是说,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名作欣赏》上发表的。这些文章如一泓泓清泉沁入我们的心田,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也为许多作者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创刊三十余年来,《名作欣赏》获得过无数荣誉,是全国唯一以鉴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内容的大型期刊,曾蝉联首届、第二届、第三届政府最高奖一国家期刊奖,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丛书荟萃《名作欣赏》杂志三十余年精选篇章,将四百余篇名家所写的赏析中外文学名著的经典文章,以古今中外为经,以文学体裁为纬,分门别类编辑成书,共十二分册。《先秦文学名作欣赏》为分册之一。

吴小如、王富仁 等所著的《先秦文学名作欣赏》所辑篇目,从两万余篇文章中精选而出,名家行文,观点鲜明,功底深厚,语言生动,不拘一格,有很强的阅读性和欣赏性,值得珍藏。

目录

将军白发征夫泪

浅析《诗·小雅》中的《采薇》和《何草不黄》

《诗经·氓》的叙事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从文化学视野看《诗经》几首爱情诗的审美意义

匀称和谐典雅庄重

《诗经·小雅·采薇》的形式美探究

写情入物苍凉凄动

《诗经·秦风·蒹葭》赏析

诗经四始诗赏析

以兴而比 以赋其事

《诗经》中的两首流人诗赏析

青春的美 心灵的歌

介绍《诗经》中的几首爱情诗

追寻爱的足迹浏览爱的画卷

《诗经》中的爱情诗赏读

状物形象蕴涵深刻

《橘颂》及咏物诗的传统特色

献给为国殉难将士的祭歌

《国殇》赏析

屈原“发愤以抒情”说诗例一则

简析《九章·抽思》

寓情其中蕴藉风流

读《九歌·湘夫人》

《天问》:困惑与超越

客体与主体的神秘互渗 自我意识的痛苦挣扎

《离骚》的另一种解读

多方设比巧妙答辩

宋玉《对楚王问》赏析

中国古代梦幻主义文学的名作

论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艺术成就

思致绵邈高华空阔

先秦散文美学分析

精比巧喻奇幻莫测

读《庄子·逍遥游》

超越死亡的美丽境界

说庄子的死亡意识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略谈孟子的文学鉴赏三原则

策士之文骈体之祖

李斯《谏逐客书》赏析

推己及人欲擒故纵

读《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气势磅礴神采瑰丽

《山海经》英雄神话三则浅析

试读章节

古今学者大都认为《诗经》中的《小雅》部分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其中有若干首诗的风格却近似《国风》。如《小雅·谷风》一首,即明显为模拟《邶风·谷风》之作。这里要分析的《采薇》和《何草不黄》也是拟民歌体。

《采薇》是一首反映士卒戍守边陲、备尝军旅艰苦生活的诗。前三章以“采薇”起兴,句子形式大体相同。这正是当时的民歌体。但第四、第五两章文字整饬古雅,不像一般民歌那么流畅自然,足以说明此诗毕竟是士大夫的作品。诗的写作年代历来众说纷纭。毛、郑旧说以为它是周文王时所作,这当然不可信。汉儒有的说是周懿王时的作品,有的说是作于周宣王之世,前后相差约百年。据史书记载并用《小雅》其他诗篇来印证,西周一代少数民族□狁长期为北方边患,直到宣王时一直断断续续没有停止过。这首诗既属拟民歌体,恐怕写作年代不会太早。我们姑且说它是宣王时的作品,大抵不会错。至于具体年月就无从深究了。

《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把这句话译成口语,就是说这首诗是描写被派遣到边境去戍守的士兵们的生活的。这样笼统地说本不算错。因为从全诗看,第一章写启行出征,第二章写军队在途中,第三章写战士到达边境,第四章写与敌作战,第五章写严加戒备,最后一章写在归途中对这次远戍做了一次总的回顾。层次井然,并不费解。但从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开始,有些人硬把这首诗讲成人们在出发时便已预见到将来的战斗和归途的辛苦,这就未免太牵强了。所以明朝人何楷在《诗经世本古义》一书里对这种说法大加驳斥。我们认为何楷的理解是对的。古代士兵戍守边防,不仅作战时有生命危险,在往返的途中也十分辛苦。最末一章,诗人写战士们在归途痛定思痛,用意是很深刻的,如果依照旧说,在刚出发时就预言归来时的情景,不但缺乏现实生活基础,而且近于无中生有,把感人至深的描写弄得虚假化了。清末的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采薇》乃君子忧时之作”,还是比较中肯的。

解释这首诗,首先要弄清楚,前三章以“采薇”起兴,究竟何所指?我以为其中并无深文奥义,只是表现时间上的变化。“薇”是野菜,俗称野豌豆,豆苗可以吃,所以人们去采它。“作”是从地里生长出来,“柔”指豆苗柔嫩可食,“刚”指老且硬,到了秋天,苗已成萁,又老又硬,不能吃了。第六章说兵士们出发时“杨柳依依”,乃初春景象,这不也正是豆苗刚刚出生的时候吗?等到它又老又硬,已经从春到秋;及至撤防归来,早又进入冬天,遇上“雨雪霏霏”的季节了。这是前三章的每章开头两句的解释。

其次,前三章还三次提到“日归日归”。这就是说,士卒们无时无刻不在算计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家。第一章“岁亦莫止”的“莫”是“暮”的古写字。“岁暮”,通常指秋冬之交,不指年底。第三章的“岁亦阳止”,“阳”指农历十月,比“岁暮”更晚一点,已进入冬天。这就同第六章的“雨雪霏霏”前后呼应,说明士兵在外戍守已经过了整整一个年头。附带说明,诗中好几个“止”字,还有“思”字、“日”字,都是虚词,不是语尾助词就是语首助词,并无实际含义。这是读《诗经》必须注意的。

第一章的后四句,点明这些士兵为什么不顾妻儿老小,而且不能安居乐业。诗人反复说这是为了“□狁之故”。这样强调,一是表示局势紧张,敌人逼近,边陲告急;二是表示这些士兵还有一定的爱国心,为了不让□狁入侵,不能不抛家撇室,出征远戍。当然,他们的远行是被动的,不是完全出于自愿的。西汉名将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确是豪言壮语。但我觉得,他是反用《采薇》诗意,把被动语气换成了正面的慷慨陈词。“靡室靡家”,等于说顾不上个人的家室,“不遑启居”,等于说再没有闲空安稳地坐在家里了。我国古人席地而坐,同今天日本人的习俗一样,不论坐和跪都是两膝着地。所谓“坐”,就是把臀部贴在脚跟上,这就叫“居”。所谓“跪”,就是把腰部挺直,使臀部和脚跟离开,这就叫“启”。无论“居”或“启”,都是指平时居家过日子,而外出作战,根本没有歇息的时间,所以说“不遑启居”。

第二章,开头说薇菜已长出嫩苗,表明时光正在流逝。心里只想着回家,当然十分忧愁,“忧心烈烈”,指心里火烧火燎的,等于说五内如焚。可是征人也确实辛苦,一路上又饿又渴,无法休息。最后两句,点出仍在途中行军,驻防地点究竟在哪儿还没有固定下来,因此也不能让人给家里捎回任何信息。“归”同“魏”,送的意思。“聘”是“问”,这里作名词用,等于说音信、消息。P2-3

序言

品读名作 余香在口

赵学文

2010年秋天,《名作欣赏》度过了它的30周年生日。

在座谈会上,前几任主编都说,30年来,《名作欣赏》发表了许多高水平的文章,构建起了文学欣赏的理论框架,许多文章都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而有着长久的生命力,如果能编辑出版《名作欣赏》名人名篇的精选本,从杂志到书,既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收藏要求,又能对《名作欣赏》有个回顾总结。作为现任主编,我很赞成他们的看法,于是,从当年年底开始着手组织力量进行“《名作欣赏》精华读本”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我出生在60年代,曾是《名作欣赏》多年的忠实读者。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的品读,再到众多学界名家的赏析品位,《名作欣赏》如一泓清泉沁入我们的心田,照亮了我们的读书行程,所受教益自然是融汇于血液里,渗透在学养中。1986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师范学校任教语文,《名作欣赏》又成为我语文讲坛上撷英咀芳的丰富源泉。许多年后,我担任了《名作欣赏》的主编,面对这样一份曾经滋养过自己的刊物,我的这种惶恐几近僧人见到佛祖吧。

办刊几年来,作为刊物主编,我常常被读者对《名作欣赏》的厚爱所感动。2010年《名作欣赏》举办30周年社庆,当我们寻找拥有30年全套《名作欣赏》杂志的读者的启事刊出后,一时间电话、来函充盈编辑部。30年,对于个人来说可谓岁月漫漫,然而数百读者孜孜订阅,精心呵护,细心收藏,这份执着令我们办刊人心生温暖,倍感骄傲。社庆时,我们邀请了西安的杨德盛先生参加,杨先生至今仍一字不落地阅读每期《名作欣赏》,对历年来的好文章、好作者,如数家珍,令人感佩。在《名作欣赏》编刊,与学界同仁交流,许多人都说自己是读着《名作欣赏》成长起来的,特别是中老年学者,几乎无人不知《名作欣赏》。2012年,杂志社组织了一次“‘80后’作家小说派对”活动,黑龙江儿童文学作家黑鹤推却了很多事,千里迢迢赶往太原,只为了却一桩心愿,见见《名作欣赏》的编辑。她的母亲是《名作欣赏》的一位忠实读者,她在母亲的教导下长大,《名作欣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与结实的黑鹤举起原浆汾酒一饮而尽,那种在《名作欣赏》工作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编辑“《名作欣赏》精华读本”的过程,对于我们,也是重新认识过去,从过去印迹的追寻中重识《名作欣赏》独特价值的过程。虽然今天已然是出版过剩、阅读过剩的时代,书店里各种读物应有尽有,轻击键盘便可任意找到各种经典作品,但惟有作品品读的独有见解是随时的、个别的。30年的《名作欣赏》留给我们许多名字熠熠生辉的学界大家以名作推介和普及为己任的学人精神,更留下了他们舍弃八股学术文风的隽永的品读文字和言常人所未言的精辟见解。这些独特的品质,对《名作欣赏》的老读者来说,仍余香在口;对《名作欣赏》的新读者来说,无疑是欣赏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入门之径。

“《名作欣赏》精华读本”即将与读者见面了,令我们不能不遗憾的是,这个选本远远不能容纳《名作欣赏》曾经刊出的众多好文章。那些伟大的古今中外作家和闻名遐迩的当代作家、学者,因其思想艺术的贡献而会被我们铭记。我们也感谢把半生精力倾注在《名作欣赏》杂志的首任主编张仁健先生。第二任主编解正德先生、第三任主编原琳先生继往开来,成绩为人称道。胡晓青先生老骥伏枥,在丛书编辑过程中超负荷工作,个中滋味是不亲历其事者难以想象的。我的挚友北京大学出版社周雁翎博士对该选题的热情和他身上的北大人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令我敬佩。出版精品图书需要的是慢功夫,在历时两年之后,编辑人、出版人付出了很多努力,该丛书终于付梓,辛苦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后的释然,对所有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人来说都是极好的宽慰。  谨为序。

(赵学文,《名作欣赏》杂志社现任社长、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