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乌托邦--阿格妮丝·赫勒后期思想述评》将赫勒的思想分为三个阶段:大约从1956年到1976年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阶段,体现为“去斯大林化”的特征,以复兴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为宗旨,在卢卡奇于1971年去世前,主要围绕在卢卡奇身边研究和工作;1976年,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除了瓦伊达(Mihaly Vajda)]纷纷离开匈牙利去往西方国家,赫勒去了澳大利亚,并由此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思想历程,我们称之为后马克思主义阶段;1986年,赫勒离开澳大利亚移民美国,开始了她的后现代阶段研究。本书以1976年为界,将之后的著述称为赫勒的后期思想,可见我们是在比较宽泛的意义上使用“后期”一词的,以此区别于早年跟随卢卡奇时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阶段,这样一来,赫勒的大多数著述都可以看作是其后期思想。
《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乌托邦--阿格妮丝·赫勒后期思想述评》的作者是赵司空。
《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乌托邦--阿格妮丝·赫勒后期思想述评》内容介绍:阿格妮丝·赫勒于1929年出生于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不过,犹太人身份对她的影响是有限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她16岁,正是从家庭进入社会的年龄,而她踏入的已经是一个变成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所以她对社会的认知,对自我身份的认知都与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与阿格妮丝·赫勒密切相关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56年匈牙利事件为东欧思想界开启了自由思考的氛围,自此以后,她经历了由于东欧政局的变化而带来的失业、脱党、出国等一系列重大的人生变化,后来她又目睹了1989门991年的苏东剧变,在这一过程中,她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个性追求。
东欧理论界的思想土壤有着一个共同的道德前提,那就是真诚地思考与生活。在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体制下生活的知识分子感知最深切的一点就是如何不说谎,如何真诚地生活,如何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的乌托邦--阿格妮丝·赫勒后期思想述评》的作者是赵司空。
前言
序言
国内赫勒思想研究状况国外赫勒思想研究状况赫勒思
想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 基本概念梳理
第一节 后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后现代的乌托邦
第二章 走向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走向后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反思东欧理论界的思想土壤
第二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离开总体性方法日常生活与微观方法论原则的确立
第三节 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
主体民主自律偶然性
第三章 后马克思主义的范式转变
第一节 历史哲学及对它的批判
历史哲学的一般特点反对历史规律历史的主体
第二节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及其历史理论因素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的
历史哲学与历史理论的纠缠
第三节 建构历史理论
重新发掘马克思的历史理论社会主义新解读
第四章 后现代乌托邦的基本架构
第一节 反思现代性
反思现代性的理论遗产现代性的动力与格局现代性的
三种逻辑
第二节 后现代的政治学
后现代视域下的现代政治哲学后现代政治学与自由
与马尔库什自由观的比较后现代的政治状况
第三节 后现代的文化与文明
文化的三种概念文明后现代人的家园
第五章 后现代乌托邦的归宿
第一节 超越正义的社会
正义概念解析通往不完整的伦理一政治的正义概念
第二节 好的生活与道德哲学
好的生活道德哲学
第六章 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
理论来源的比较理论全景的比较赫勒与拉克劳和墨菲
后马克思主义异同的要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