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尺木斋选集
分类
作者 胡国栋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国栋所著的《尺木斋选集》以自己的全部人格和所有言行写成一部书,犹如一朵浪花,虽然不能和《论语》之类的巨朵相比,但同样可以汇入教育的洪流,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大都是散文、小说和诗歌,而且几乎都与教育和龙泉中学有关,让读者了解他“读书、教书和写书”的全貌。

内容推荐

胡国栋所著的《尺木斋选集》作者运用记事散文、纪实小说、发言讲话乃至小品诗歌等形式,讲述实在而生动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教育的探索与追求。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境界、才识与技巧?教育会有怎样的道路、法则与规律?教者应该处于何种合适的地位,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技巧,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实效?读过《尺木斋选集》,对这些问题可能会有一些体悟,或者说“它能发动读者与作者一道去追求真正的教育,那种价值与日俱增的教育”。本书旨在给关注或从事基础教育,尤其是正在为本家子孙的初级教育而操心的读者一些有益的启发。

目录

序言

龙泉流韵

幸饮龙泉一捧水

何时再饮龙泉水

春风又蜜龙泉水

话说“洗心”

尺木腾蛟

心中的蓝月亮

流清亭闲话

重游荆园

跃渊阁和诗

登山赋联

象山望云

笃道与守望

品泉论亭

窗外的白玉兰

敬礼,皂角树

“诗勖”奇文读过吗?

“飞天”和“入地”

文以写真

状元是碰上的

假如先不“假如”

山水骄子

不爱作文的孩子

元宵路上如梦令

恶搞课本剧

滤不走的记忆

二十年积攒的知心话

——献给龙泉中学一九八五届一班同学

故土回望

家无母爱怎为家

脑壳被树叶砸破了

“三不沾”的变迁

小路逶迤

毛毛“脱毛”

善待懵懂

也算师傅

师恩难报

忆仙姿

冬烘先生

“我没有武器”

无价之礼

文湖“痴翁”

梦重归

桃李闲话

孝隐亭轶事

姊妹花

梦之访

自然之路

逼走南桥

杏坛碎语

教师,一本耐读的书

——在湖北荆门市实验高中教师学习会上的发言

漫谈班主任的权威效应

——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高二年级班主任学习会上的发言

语文教师要敢于张扬个性

舒成龙先生诗歌试评

妙笔生花贻晚晴

——试评欧阳祝老先生诗词

请重视本土孝文化资源的开发

痴人乐土唱真情

——兼谈《斯土斯人》的细节与语言

灌赋浇诗秀五绝

——张元甫先生六十首绝句拜读杂谈

写气图貌气韵生动

——读《七十春秋七十联》有感

炼字绘“三远”

从荆藏《中华新字典》说起

我怎样写起剧本来

江山点缀

百年校庆献联

——2007年10月

杂用对联

鉴物赏景

龙泉风景

咏物诗词

杏坛讽咏

调笑令

新诗

人生舞台

小盼盼

呼声

车祸发生之后

弄潮改变命运(代跋)

试读章节

幸饮龙泉一捧水

荆门人要是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没有上过龙泉中学,没有喝过龙泉水,那就是终生乃至几辈子的遗憾。一个外乡人,要是能在龙泉中学学习或工作过几年乃至一辈子,那就是天大的幸福和光荣。我就是这样一个外乡人,一个一辈子幸饮龙泉水的外乡人。你说,我该怎样来表达对龙泉的感激呢?思索了好久好久,找不出恰当的词语,只好先讲一个细节:

每天清晨,包括现在,2007年春天的每天清晨,我进入龙泉中学南大门,走过状元桥,总能听到一种特定的书声,回荡于荆园,响彻在耳际:“六十六岁的刘老头,赶着六十六头大黄牛……”这真怪了,半个世纪前,城关小学早已从校内搬出了,哪能还有蒙童之声呢?其实,这只是我这六十六岁的“胡老头”,还在继续喝着龙泉水,还能每天走上龙泉讲台,跟龙泉学子们一起吟诵课文的一种心灵感应罢了。

龙泉水,只要你有幸饮得一捧,她就会如慧泉般永远流淌在你心灵的深处。

1959年8月26日,从师范学校刚毕业的我,从“牵起漳河耍龙灯”的工地分到龙泉中学教书。接待员见我风尘仆仆、挥汗如雨,就直接带我到了龙泉边。

“你看,这就是龙泉四姊妹,上天的恩赐,龙泉人的骄傲!你看,她们从象山麓缝中汨汩涌出,不慌不忙地灌满文明湖,接着向北一折,跨进校门,于状元桥下张开两臂,左臂向西直伸入大厨房(现科教楼处),右臂向东则伸到小厨房(现文明楼西枫树边),与师生亲密接触,让我们尽情地掬她们,洗她们,吃她们,喝她们。在亲吻洗心堂、膜拜文明楼之后,唱着淙淙小曲,归入竹皮河床,从从容容南下而去。”

我放下行李,恭恭敬敬跪下来,严严肃肃净了手,满满当当捧起一捧龙泉水,咕嘟咕嘟喝下肚。“啊,多清凉,多清甜!全身火气全消了!”接着,我便跳入文明湖,一个猛子,又一个猛子,从陆夫子祠前的穿杨桥下钻出水面。“难得冰浸寒袭,胜似神仙洗礼!”最后带上行李,随接待员上文明楼二楼西,进入第一问房间安顿下来,平心静气地备起课来……

这是初一年级第一课——“大跃进”民歌《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教参提示我,一定要热烈歌颂公社社员兴修水利的豪情壮志,一定要热烈赞扬劳动人民战天斗地的丰功伟绩,一定要热情指出社会主义人定胜天的美好前途。我知道,热火朝天是当时的主旋律。可是,在十几万人的漳河水库战场,我早热得晕头转向了。才饮了一口龙泉水,刚冷静了一会儿,难道又要到讲台上去左一个热,右一个热吗?这不,心里又毛躁起来了,汗也涔涔流了下来,只得放下书本,走下楼来。

不知不觉踱到了泉边。“龙泉,你再给我一点清凉吧。”我蹲下来,捧起一捧水,慢慢品尝着,让她清新我的心灵;再捧起一捧水,轻轻擦洗头皮,让她清除我的汗热;又捧起一捧水,细细润湿眼球,让她清亮我的视线。呵,清爽又回来了!

我并没急于回去,而是在泉边徜徉。一块碑赫然耸立在我的面前,上书《龙顺二泉碑记》是书院开创者舒成龙老先生的大作,不由得读了起来。

原来老先生在这里当知州主持修来龙桥时,遇上了石料危机。一天晚上,老先生做了个梦,梦见“蒙惠二泉间,一人垂绅立”,指示他就地取材。第二天醒来,纠工掘地,竟得到了一块勒石,上有宋绍兴年间荆门知军吕元的题诗:“泓泉敷润有深功,石窦涓涓海眼通。岁稔时和霖雨足,风云长静白龙宫。”老先生兴奋不已,急“命工浚之,泉益旺,直注东涧入民田”。最后他又“披蓁莽,于山尾果见一泉”,“则顺泉”,“竟汇蒙惠龙三泉顺流而东焉”。于是老先生叹道:“顺之时义大矣哉!”

好一个“顺之时义”!我立即又仔细阅读旁边的《跃渊阁记》。这位舒老先生的接班人王庭桢老先生在记中说到学子与龙泉跃渊而去,完全是“天机洋溢,纯任自然”。这两个。‘‘顺”字,不就是要告诉我,人同水的发展都要顺乎节令,顺乎自然,顺乎规律吗?龙、蒙、惠、顺四姊妹本出自蒙山同一母体,深处“长静”时,我们叫她们这泉那泉;推涛作浪时,我们称她们这龙那龙。如今,她们后通海眼,前流涓涓,敷润灌溉,甘霖蜜浆,“以利吾荆也”。无论是百多年前领荆门父老掘石开渠的舒公,还是目前正在大战漳河的社员,对她们所做的工作无非都是发掘、疏浚、导引,顶多也不过是大规模的蓄积、移转、改造而已。人和水虽然主次地位有了变化,然而相依为命的关系却始终是没有改变的。如果一味用“没有”来否定自在的存在,一味用“我就是”来夸耀自为的本领,那人和水岂不永远只能是鲧禹之前的你死我活了吗?更何谈“继往开来”的现在与将来呢?

我赶紧转身又蹲到泉边,捧起满满一捧龙泉水,一口气喝下去。“啊,龙泉,谢谢你的琼浆,给了我些许的清醒!”

9月1日开学第一天,我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第一句就说“我来了!”同学们愣了片刻哈哈大笑起来:“你是谁?”“我是新来的语文老师某某某,也是第一课《我来了》中的‘我’之一。诗中的‘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也就是兴修水利的人民群众。”同学们齐读两遍,都会背诵了。“大家真不愧喝了龙泉水,有灵气!现在我们来看看该诗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大我精神。”我先讲它是怎样从甘肃水利建设前线诞生的,再讲它怎样在“大跃进”的热潮中走进了我们的教材,然后简述了人类同水打交道的历史:鲧堵洪水,惨败被杀;禹凿龙门,水患终除;李冰父子分流都江堰,成都平原至今还得灌溉之利……直到现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建设了诸如古比雪夫水电站等,会用水产、水运、水电之便了……归根结底一句话,“我就是龙王”表明人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就是有了大我精神。最后,我问大家:从现在到将来,人和水究竟该如何相处?教室里顿时像煮开了一锅粥:“如今我们当龙王了,水就该乖乖为人做事,灌地,推船,舂米,烧茶,酿酒……要是有半点调皮,人就要对它不客气!”“人类既然是龙王了,就可以呼风唤雨、耕云播雨了,就可以戏水玩水、生水灭水了。总之,想要咋整就咋整,把它过去欺负人类的损失补回来!”……P3-5

序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范军社长嘱我为一本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写的书作序,开始,我不敢应允,原因有三:一是在我心目中,大凡为他人著作作序者,要么是学界名人,要么是政界要员,抑或与作者有故交,而我三者啥都不是,自认为不够格;二是在我看来,特级教师无论是学识水平还是教师地位,或者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都是我所尊敬和羡慕的,我哪敢说三道四;三是对作者胡国栋老师不甚了解,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写个说不明白的东西,还要挂个名,岂不有掠人之美的嫌疑?所以婉拒。可范社长诱导有方,说你先看看书稿再说吧。于是答应先读书稿。周末花了两天时间拜读胡国栋老师的书稿,读着读着,就开始感动;到后来,就有点激动;读完,想写一篇读后感的冲动也进发出来了。于是,就有了以下的文字。

胡国栋老师在荆门龙泉中学从教几十年,始终以“读书、教书、写书”为业,且取得相当高的成就,尽管现在年逾古稀,依然笔耕不辍,时有新作问世,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为学和为人的精神境界,实为我辈衷心景仰。读完胡老师的大作,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除了他的学识、文采、真情与智慧外,还有就是为师之道和为人之道。

在我看来,胡老师的为师之道最精彩的教育理念就是“发现学生”。书中那篇《“我没有武器”》的文章,读后令人深思。当下,不少老师只知道严加管教学生,也懂得对学生的关爱,可他们心目中关注的学生只是那些升学有望的学生,或者是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也许还包含有利可图的学生,可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超越了世俗,更多地将爱与希望给了具有极大发展潜能的学生。如对L学生的家访与鼓励,成就了该生的大学梦,相信在胡老师这样的教育理念影响下,他的学生成长为栋梁之才的人不是少数。实际上,像胡老师这样的良师乃至大师级的老师古今中外都有,他们慧眼识英才,成就了一段段伯乐识千里马的教育佳话。当年,正是康德的举荐,才使得做家庭教师的费希特走上了哲学之路并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中坚;也正是有了罗素的赏识,维特根斯坦才由一个小学教师成为影响20世纪世界哲学的语言哲学家;华罗庚在金坛中学是被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的,臧克家是在青岛大学被朱自清发现的,陈景润是在英华中学被沈元发现的……老师,若无爱才、惜才、举才之心,将是他的学生的不幸。

我所理解的胡老师的为人之道,就是他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即他自己所言作为教师要达到的“自由之境”、“自如之境”和“自乐之境”。所谓“自由之境”就是尽量挣脱名利羁绊,尽量拒绝物欲诱惑,全心全意投入教育教学之中,使自己的“从教之思”达到不受任何“非教之物”干扰而自由投入的地步;所谓“自如之境”就是不断学习、研究、发明、创造,精熟地掌握教育教学的方针、政策、规律和技巧,不断出现创造成果与创新局面,使自己的“从教之法”达到游刃有余而自如发挥的地步;所谓“自乐之境”就是在“自由投入”与“自如发挥”的基础之上和过程之中,及时有度地享受教育教学中诸如劳与逸、险与夷、直与曲以及成与败种种刺激之美,得天独厚地陶醉于遍地桃李的现实必然演化出俊才辈出之未来的结果之美,使你的心灵永远沉醉在“自得其乐”的境界之中。我以为,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我们的教师发展将不仅仅停留在匠师、经师的水准上,更是人师乃至大师。胡老师将为师与做人奏成如此和谐的乐章,实乃教师楷模。

当今讲到教师职业的价值,许多人关注的只是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诸如类似“园丁”、“蜡烛”、“灵魂工程师”等隐喻,很少有人关注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实际上,教师职业也蕴含着不可否认的个人价值,许多教师正是在默默无闻的耕耘与奉献中体现出极为绚丽夺目的个人价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教师的学识不断得到拓展与提升,教师的人格、理想、境界和灵魂也不断得到锤炼、洗礼和净化。而胡老师几十年的从教生涯,就是这两种价值交织在一起的完美结合过程。

最后,仿效胡国栋老师喜爱撰写对联的写作风格,收录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大门的一副对联,既表达对胡老师的敬意,更为自勉,也与广大教师朋友共勉:

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性灵化暗是皎

求学求是求真求实启心智育昧为慧

王坤庆

2013年4月22日于武昌桂子山

(王坤庆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教授,湖北名师)

后记

弄潮改变命运

盼望胡老师的书出版有好些年了,今天一拿到这本《尺木斋选集》,就埋头读起来。其实有些文章我早就读过,今天重读,仍觉十分新鲜。

在我的印象里,胡老师业余创作主要在戏剧方面,如话剧、歌剧、小品和电视剧等,但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大都是散文、小说和诗歌,而且几乎都与教育和龙泉中学有关,这可能是想让读者了解他“读书、教书和写书”的全貌吧。不选或少选戏剧也好,它们不适合案头欣赏。小说也有一些没有选,比如写中学生临近高考居然敢去玩耍的《我们去漂流》,去年春节期间约我提意见的、写中学生性教育的《滞恋》,也许他还想再改改吧。胡老师总是这样认真,不论做人,还是教书、写文章。

这种认真,主要表现在他所追求的“真正的教育”上。他曾说:“无论用政治还是用经济来代替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的,我始终是反对的。不过不是用文章,而是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教育与政治和经济当然应该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不能等同于政治和经济,教育就是教育,应该有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这就是我所追求和探索的。”他的探索,用他一生的教育实效做了最好的检验,反映这种检验的文章,收在这本集子里,读者只要认真读了,我想也会认同他一生所作的探索吧。

然而他没有将自己的探索理论化,我在这里也不可能帮他总结出几条来,因为我是外行,无法以概念的形式将蕴含在文章里的形象抽象出来。只记得胡老师曾对我父亲说:“《三字经》的‘教之道,贵以专’太片面了,应该说‘教之道,贵以法’。这‘法’就是‘法律’、‘法则’、‘技法’。而‘技法’又是灵活的,所以还得有‘教之道,贵以活’。”

谈到“活”,我可以现身说法。读高一时我迷上了武打小说,父亲将它们封存后,让我拿起行李住到胡老师家去,和他的两个儿子结成帮学对手。我很高兴,因为我仰慕久负盛名的胡老师,然而我又非常害怕,怕他比父亲更严厉地管束我。可胡老师对我的管束却是松散而亲和的!换句话说,我在他的管束下,享受着自由和幸福!因为他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他称之为“民主管理”。这“民主”就体现了这个“活”字!

那是20世纪80年代末,“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十分响亮,班上一些尖子生总说这句话给了他们力量,而我却没有这种感觉,就问胡老师。他说因为我没有“改变命运”的渴望,再问他我该用什么口号鼓舞自己,他就说:“弄潮改变命运。”

他解释说,“弄潮”就是要敢于和善于投入时代的潮流,在潮流中竞争,在竞争时推动潮流前进。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同一个班的大学生,有的投入时代潮流,成了革命家;有的不敢甚至反对投入,就落伍或被潮流淹没了。现在“四化”潮流滚滚向前,“弄潮儿敢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打湿”,普通人成了改革家,平民成了大老板,自学者成了专门家,后进生成了“状元”郎……他们共同拥有的核心动力不是“知识”或其他什么,而是“弄潮”的精神。农村青年想摆脱贫困,有的通过读书上大学,有的通过打工发家,有的通过经商致富……总之,他们因为敢于弄潮,所以改变了命运。

我进一步问他我该怎么“弄潮”,他就说:“这不是别人指点得了的,要靠你自己去领悟!”“怎么领悟?”“好好读有字和无字(生活)的书,读到豁然开朗时,你自然就会了!”“要多长时间呢?”“因人而异。比如我,初中毕业就豁然开朗了,所以经过努力,能从‘放牛娃’到‘孩子王’,再到高中教师。至于你嘛,可能时间要稍长点……”

此后我开始认真读书了。然而高考时我受挫了。尽管在大学里我更努力了,但毕业就业仍不理想。苦闷徘徊了几年之后,我突然想起“弄潮改变命运”这句话,便豁然开朗了,人光有“志”还不行,还得敢于把这“志”投进潮流的漩涡!于是我放弃自己原来的专业,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也是当时急需的专业,重新起步,一步步接近事业的巅峰,其间经历的艰辛、付出的努力,不说是绝后的,起码也是空前的!到这时,我才真正领悟了胡老师的教诲对我的人生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

他的教育总是鲜活的!它不拘一格,有时叫你顿悟,一往无前;有时又好像清风吹过,了无痕迹,叫你似乎忘却。然而它终归能在你心田里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你终生受用!这种感觉,我想胡老师的很多弟子都会有,我只不过在这里代他们说了出来。

胡老师一辈子是以“读书”、“教书”、“写书”为己任的。其实我觉得,胡老师本身就是一部书,他以自己的全部人格和所有言行写成一部书,这部集子正是这部书的代表,犹如一朵浪花,虽然不能和《论语》之类的巨朵相比,但同样可以汇入教育的洪流,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想这正是胡老师出版此书的深远意义吧。

胡老师的书房我进出过不知多少次,但对“尺木斋”的含义却不太明了。我只知学校以前有“尺木楼”,九十周年校庆时拆除了,为此我问胡老师后才知道“尺木”是为蛟龙腾飞垫脚的,于是对胡老师甘为人梯的精神就更加敬佩了。我之所以欣然受命写跋,也是为了借机表达我的这种敬仰之情。

胡老师说此书是一块“干人糕”,这我赞成,它是靠了各方面的力量才能面世的。胡老师说其中有我的大力,我不敢当。虽然胡老师刚退休时我就建议他出集子,也力所能及地帮了些忙,但这些都是应该的。而许多为此书作过贡献的人士,倒是应该在这里代他老人家表示诚恳的感谢。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范军社长和编辑们在筹划与审稿中付出的辛劳;感谢该校王坤庆教授热情作序。

感谢龙泉中学全体领导始终如一的支持关怀与帮助,感谢马校长亲自作序。

感谢邓济舟、郭生杰、刘南陔、杨±静、刘克云、何宏斌、刘正东、鲁顺清、涂德海和胡孝华等先生的热情帮助。

感谢胡老师的“学生朋友”程宝林、张继峰、张以斌、张种迪、魏平和宁应霞等的大力支持。

胡老师说,最好的感谢是向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学习。今后不管是否写书,只要不离开人世,只要还弄文学,就不停止这种学习。

我体会,这正是他的百尺竿头精神的体现,正是他“三书”精神的体现。我一定好好学习胡老师的这种精神,并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此报答胡老师的教诲之恩!

 奉上此文,不禁惴惴。

黄云飞

写于2013年5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1: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