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高三男生,性格倔强,调皮贪玩,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男生的母亲长期以来试图对孩子严加管教,但孩子却处处跟母亲顶着干。一次模拟考试,该男生又考了班里倒数第二,他就把成绩单偷偷藏了起来。不料,第二天成绩单被母亲发现,母亲破口大骂儿子没有出息。该男生听后,怒火中烧,顺手拿起门后的铁榔头将母亲打死了。
心理分析
逆反心理的本质
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
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
产生逆反心理是幼儿教育弊端的曝光。当前,幼儿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许多年轻的父母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让儿童承受的学习任务过重:不知道儿童具有多方面发展的潜能和资质,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为孩子过早定向,强制儿童过早地从事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也有些父母脾气暴躁,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还有一些父母却相反,视自己的孩子为“太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百依百顺,本来孩子可以独自很好地完成的任务,父母却要唠叨半天,甚至包办代替等等。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正是这些教育弊端造成的。教养方式和手段违背孩子的天性,自然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对抗和逆反心理。可见,孩子逆反心理的形成“事出有因”,它在一定程度上敦促人们对幼儿教育作出改进。
逆反心理包含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儿童产生逆反心理,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现代社会充满竞争,迫切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人才。
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能防止其他一些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怒、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心中,他们不会让有碍自己身心健康的负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他们不会有畏缩心理和压抑心理,他们也不会懦弱、保守和逆来顺受。他们以这种形式保持心理平衡,有时也能起到维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逆反心理消极的一面
1.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青少年多数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受好奇心的驱使,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就越想接触,这就是“禁果逆反”。我们有些家长和教师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被禁的果子是甜的”,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少数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
在教育的过程中,许多教育家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3.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德育教育十分冷淡,认为德育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有着消极的抵抗心理。
逆反形成之因
不良的家庭、学校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过于粗暴,动辄斥责、打骂,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一致,对一些能力低、成绩差的学生抱有偏见。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学生,自尊心受到挫伤,接受不了家长和老师的态度,心里有气没处发泄,于是便以消极抵抗的态度来发泄内心的不满,产生敌视情绪。
青春期发育的矛盾。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身体发育加快,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不想事事依赖成人,而要求独立行动。但本身的条件又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思维肤浅、片面,情感动摇不定,意志缺乏自制。这些,又不足以让老师、家长把他们当成人看待。主客观的矛盾造成了畸形的后果,似乎只有反抗、敌对才足以显示他们的独立、坚强。
学习压力过大。应试教育造成中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中学生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仅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敌对倾向,甚至常常对着无生命的东西宣泄不满,如在中学生中常可见到不高兴时摔书本、踢墙等动作。
夫妻间的逆反心理
夫妻关系中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从逆反心理的原因来看,有主动逆反心理和被动逆反心理两种。别人态度没有变,表达的方式也比较恰当,但由于当事者的心境不佳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就是主动逆反;反过来,当事者情绪正常,但由于对方的态度、方法不当而引起的逆反心理,便是被动逆反。为了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夫妻要知己知彼,相互了解对方的心理特征和情绪特征。
夫妻间的相互提醒和批评既是需要也是有益的。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没完没了的唠叨会使对方产生厌烦心理;在公开场合或有外人在场的情况下,指责和批评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在对方情绪烦恼不安、心情焦虑、忧愁的情况下,您的批评再善意,指责再“和风细雨”,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心理上的抵触,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指导
多与父母老师沟通,这是逆反、叛逆者最有效的良方。因不了解而引起误会或偏见,造成交流的堵塞,引起孩子的敌意。因此,无论你是孩子还是家长或是老师,都应该多创造一些机会交流沟通,互相了解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知道哪些地方需要双方都进行改进,这样就可以化解误会,增进了解。只有双方都得到更多的支持,学习和生活才会良性循环。P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