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把孩子温柔地推开
分类
作者 付小平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的出炉,既源于作者付小平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也源于多年的教育行业经验。本书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主线,选取了跟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家长的观念和智慧等相关的四十多个教育话题,既有自己的真实育儿案例分享,也有针对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件进行的评论和探讨。

内容推荐

爱孩子,不等于占有孩子,作为家长,要学会温柔地把孩子推开,放手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本书作者根据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从一个教育学者的角度进行解读和评点,并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把孩子温柔地推开》围绕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展开,分别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学龄前的那些事儿”,探讨培养学龄前孩子独立性的理念和方法;“中小学的那些事儿”,探讨中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理念和方法:“家长该懂的那些事儿”,探讨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以及家长如何进行自我成长才能教育好孩子。

《把孩子温柔地推开》(作者付小平)既有教育理论的支撑,又有作者独到的教育理念,更多是具体的教育实践。三者有机结合,无论是家长朋友还是教育工作者读来都会有所收益。

目录

序一 成人是本,成才是末

序二 会爱,才能爱出好孩子

前言

1. 信任孩子,孩子才能独立

2.让孩子独立,从培养自尊开始

3. 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断奶”

4. 站在孩子的角度,才能读懂孩子

5. 孩子,我该拿什么来爱你

6. 学习是孩子的事,家长请放手

7. 快乐童年,是幸福人生的根基

8. 成绩的背后是成长

9. 别剪断孩子梦想的翅膀

10. 让孩子自然成长,咋就这么难呢

11. 人格培养,才是道德教育的根

12. 孩子的情绪,家长不要压抑

13. 朋友,孩子需要学会选择

14. 性,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说

15. 孩子早恋,真有那么可怕吗

16. 敬畏生命,才会珍惜生命

17. 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18. 一次旅行,就是一次成长

19. 有了好身体,才会有好成绩

20. 面对暴力,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21. 淡化孩子的“官念”,从培养志愿者精神开始

22. 收缴压岁钱,不如替孩子保管

23. 最好的早教是父母的教育

24. 让孩子跑得早,不如跑得好

25.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开始

26. 认真的学习态度,比高智商更重要

27. 玩中学,才会乐学

28. 别让孩子伤在作业上

29. 让孩子爱阅读,父母该如何做

30. 别以为培训班就是万能的

31. 教育培训机构,家长该如何选择

32. 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孩子童年才会快乐

33. 孩子的自信,源于父母的“他信”

34. 家长会夸,才能夸出好孩子

35. 孩子犯错不可怕,不当管教才可怕

36. 自由,究竟该怎样给孩子

37. 亲子冲突怎么办,三种行为要避免

38. 敢于向孩子认错,孩子才能学会认错

39. 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40. 把孩子当朋友,父母才能跟孩子成为好朋友

41. 爸爸再忙,也要陪伴孩子成长

42. 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终会被别人教育

后记

试读章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我们绝不能简单照搬某个理论或别人的经验,而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和信任自己的孩子,探索适合孩子的方式方法。

但大多数家长却总喜欢大包大揽、越俎代庖,从吃穿住行,到玩什么、怎么玩,学什么、怎么学,很少没有家长的干涉甚至包办。

我曾经在饭桌上看到一位家长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当大家一落座,她的话题,就一直在孩子身上打转:“宝贝,这个蔬菜,你要吃,你看你头发偏黄,就是蔬菜吃得少。”“宝贝,这个鱼你要多吃点,对你的学习成绩提高有帮助,你看你的数学老是拖后腿,你们班上那个第一名到底是怎么学的,你要多向别人请教。”“宝宝,这个油炸的东西你不能吃,你看你都上火了……”

我不知道,如果大人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但我相信,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一定会觉得,最好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最好大人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一旦孩子产生这样的想法,那么他就很难独立了。即使在生理上长大成人,他在心理上仍然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这就难免出现,孩子上了大学竟然还把日积月累的脏衣服寄回家,让大人帮忙洗等类似的极端案例。

其实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而恰恰在于父母。因为我们很少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没有把他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从而使他的独立性一点点丧失。

要让孩子能够尽早独立,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要允许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一旦具备独立思维,孩子的很多行为自然就会独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独立思想比独立行为更为可贵、更为重要。但独立思维绝非短时间内就能形成,这跟家长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大人自身能否独立思考等方面密切相关。

女儿伊伊上大班时,有一天早上,我送她上幼儿园,让她把书包像往常一样背上。她突然把书包放到一边,对我说:“书包里面什么都没有,干嘛要背去呀!”我转念一想,是啊,以前确实书包里也没有什么东西,却一直让她每天背来背去。而且幼儿园老师以前在家长会上提到过,书包可以不用背到学校。

伊伊说出来的这一句话,看似是突发奇想。其实不然,因为我们平时在家,就比较尊重她的想法,也鼓励她跟大人讨论一些自己能够理解的话题。所以,如果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蹲下来平等地跟孩子对话,那么,孩子自己的想法就会越来越多,独立思维自然而然就会逐渐形成。

其次,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确实应该无私地爱孩子,但是这种爱,绝不是大包大揽,更不是帮孩子做出每一个决定。孩子的人生只能是自己做主,任何大人都无法代替。否则,他的人生将留下很多遗憾,甚至会是残缺的。

自从伊伊上幼儿园以后,我们对她的原则就是,凡是自己能够做主的事情,最后决定权都在孩子自己手上。每当遇到一些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总是首先鼓励她去试着自己解决。

如果她实在想不出办法,我们就帮忙提供几个办法,供她自己思考和选择。等到孩子尝试了,如果还是需要大人的帮助,我们就让她指挥大人该如何帮助她。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就会明白,这件事情始终是她自己的事情,而非家长的事情,她需要对自己的事情负责。

最后,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鼓励孩子的独立行为。其实,孩子的很多事情,四、五岁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己完成,比如穿衣脱衣、系鞋带、洗澡、吃饭、擦屁股、背书包等等。

但是,很多家长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够自己做好,往往就包办孩子的一切,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做法,给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信号,他是有靠山的,一切都可以由家长来帮他搞定。长此以往,孩子怎能学会自立,又何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伊伊在三岁多的时候,有一天突然提出要帮大人洗碗,我们全家都鼓励和支持。当时提出洗碗,是因为孩子在观察大人洗碗的过程后,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主动提出来。如果此时遭到我们的拒绝,一颗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心可能就会被无情扼杀。

当伊伊提出来后,我们就一起和她回忆大人洗碗的整个过程,先要怎么做,后要怎么做,然后再让她实际操作。这样一来,她就非常清楚洗碗的每个步骤了。同时还告诉她,如果不小心摔坏碗也没有关系,但不要用手去碰这些碎片,要赶紧让大人来帮着清理。

有了这些引导,伊伊非常开心地开始了她的第一次洗碗,外婆就在旁边看着孩子,偶尔提醒她该如何操作。用了不到10分钟,伊伊就洗好了碗。外婆很开心地告诉我们,她还洗得挺干净的。

很多人都会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洗碗,有些不可思议。一是,孩子这么小肯定洗不干净,到时候大人还得再洗一次,太麻烦;二是,孩子这么小,如果失手把碗摔坏了,割破了手,岂不心疼。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归根结底是大人不信任自己的孩子,不放心让孩子多做尝试。

当然,也有部分家长,常常矫枉过正,走人另外一个极端。一提到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一切都让孩子自己来。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却得不到家长的援手,孩子需要安全时却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孩子需要指引时却看不见大人的身影。p3-5

序言

转瞬之间,我的女儿已经满六周岁,即将进入小学。在学做父亲的六年多时间里,我从一个养育孩子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个自认为比较称职的爸爸。虽然在六年前,给伊伊换第一张尿不湿,花费了我至少十分钟的努力,但是,六年后的今天,我已经能从容应对育儿之路上的各种挑战。其中没有太多的诀窍,更多的是不断学习和自我成长。

当完成本书的写作之后,思绪常常就会飘回到六年前伊伊出生的那个午后,我颤颤巍巍地从医生手中接过那个可爱的小生命,她仅用一只眼睛懵懂地凝望着我,另外一只眼睛仿佛还不愿睁开。刹那之间,激动、快乐、不知所措、担心……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劈头盖脸向我袭来。

和所有初为人父的爸爸一样,当孩子真正降临的那一刻,我才突然感觉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一个真正成熟的男人。甚至,我还暗自发誓,一定要给我生命中这个最重要的人铺就一个锦绣前程。于是,从女儿尚未满月的时候,我就开始忙着为她规划人生蓝图,比如读哪个幼儿园、上哪所大学、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跟什么样的人组成幸福的家庭……

伊伊一岁左右的时候,有一天,当我又一次畅想孩子的未来人生时,妻子很严肃地问我:“如果伊伊不喜欢我们安排的人生之路,你会怎么办呢?难道你要让她成为我们的复印件吗?”一语惊醒梦中人,之前从未想过的这个问题,突然敲碎了我过去的所有幻想。对啊,我似乎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了,甚至把孩子的人生当成自己人生的延续了,在本该属于她的人生里面,我却鸠占鹊巢,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于是,我沉默许久之后回答妻子:“我会尊重她的选择。”妻子还不满意我的回答,又向我扔来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觉得伊伊的选择是有问题的,你会怎么办呢?”对呀,如果明知前面就是一个火坑,我还会尊重她的选择,眼睁睁看着她跳下去吗?

“不会吧,我相信自己养出来的女儿,不至于明知前面是个火坑,还会跳吧!”我没有多想,本能地做了如此的回答。“是的,那就看我们怎么养育她了。”妻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给了我一个终极命题——到底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孩子?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几年里,我终于领悟到了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具备独立判断能力、能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我相信,他一定能学会明辨是非,懂得为自己负责。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自己的原创,而不是父母的“复印件”!天下没有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我们真的学会了智慧地爱孩子吗?一提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很多父母就认为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我很赞成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无条件不等于无界限,更不等于无底线。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爱得不当,甚至会变成恨。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才是对孩子最有智慧的爱。很多家长,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大包大揽,从头管到尾,从里管到外。这也导致很多孩子从小就形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心理。遇到任何事情,首先不是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而是让父母来承担、来帮助。其实,家长对孩子的爱,独立比包办更重要。当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人,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时,我们才会乐意把孩子从自己的身边温柔地推开。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他不可能永远依靠别人,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自己;他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只能和我们一样,一步一步、曲曲折折地走向成熟。作为家长,我们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旁观者,更多的是为他们的成长鼓掌,更需要扮演好一个陪伴孩子长大的父母角色。

自从跟妻子开展那次深入的讨论之后,这样的教育理念,就一直贯穿在我们养育孩子的实践中,同时仍将延续到今后的育儿过程中。并且,随着伊伊一天天长大,我对如何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这个命题,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理性认识,更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具体做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始终坚持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对待教育这件事,尤其主张“不走极端”的教育观念,“不玩概念”的教育态度,“不搞形式”的教育行为。

这本书的出炉,既源于自己的亲子教育实践,也源于多年的教育行业经验。本书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为主线,选取了跟孩子的成长和学习、家长的观念和智慧等相关的四十多个教育话题,既有自己的真实育儿案例分享,也有针对媒体报道的典型事件进行的评论和探讨。

为了增强本书的可读性,让大家轻松愉悦地享受阅读,我放弃了传统的章节式写法,而是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到这些真实的案例和故事中,通过亲切、平和的方式娓娓道来。当你捧着这本书的时候,应该会感觉到仿佛是在细心倾听一位朋友正在深情地诉说那些邻家小孩的故事,一个个场景,既陌生又熟悉。但无论如何,只要能够认真读完,相信你能清晰地破解自己的育儿之道。

在亲身经历养育孩子的酸甜苦辣之后,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开始得越早越好,需要从幼儿阶段延续到小学阶段,甚至是中学阶段,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始终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因此。本书更多的内容是围绕这两个关键阶段的教育话题展开的,主要适合幼儿家长和小学生家长阅读,当然也可以供教育工作者和其他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希望这本书能对大家有所启发、有所帮助,尤其是家长朋友们!

付小平

2013年4月8日于上海

后记

在对的时间,遇见一个对的人,是人生之旅的幸福;在对的时间,遇见一本对的书,是育儿之路的幸运。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您认真看完本书后,我真心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您育儿路上一本对的书。

为了确保书稿的质量,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几乎推掉了其他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来。而在写作过程中,从目录到每篇文章,几易其稿,精心打磨,有时甚至诚惶诚恐。家长和朋友的试读,给我很多宝贵建议;策划和编辑的审视,让我经常灵感闪现。

花费如此多的时间,投入这么多的精力,就为一个单纯的目的:让我的书稿质量对得起每一个读者,让我的教育理念能启发每一个家长,让我的育儿经验能帮助每一个孩子!

不过,我要给读者朋友如下几个方面的提醒:第一,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要妄想世界上有一种包治百病的“万能药”,有一本无所不包的“红宝书”,或者有一个无所不能的“权威专家”;第二,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都不要陷入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模式,教育孩子,最难拿捏的就是一个度,不要轻易滑向天平的两端;第三,能否教育好孩子,并不取决于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洞悉了多少智慧,智慧的家长,并不一定具有多高的智商、取得多高的学历,而是能够在生活中增长智慧,在为人中修身养性,在处世中明辨是非。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确实需要学习、需要借鉴,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再好的育儿理念和方法,都需要我们理性和务实地对待,更需要自己的实际行动。我们要去认真了解自己孩子的特点,也要去判断哪种养育方式对自己孩子才是最有效的,最终确立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观念,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生命因感动而珍贵,生活因感恩而精彩!感谢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无论相隔多远,也无论是否谋面,甚至不管是否友善,都成全了我的完整人生。

首先,感谢我的女儿!这六年来,与其说是我在陪伴女儿成长,倒不如说是女儿在不断引发爸爸自我成长的动力。作为一个人往往要扮演各种角色,而“爸爸”这个角色是在众多角色中,让我成长最快、收获最多、感受最深的角色。写作本书的初衷是为了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经历跟大家一起分享。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其实来自于跟孩子的互动。我从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某种角度来说,并不是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反而是孩子一直在帮助我成长。有了孩子后,我重拾书本,重回单纯而不功利的阅读。每一天,孩子于我都有新鲜的话题和新鲜的想法,并促使我去寻找各种育儿问题的答案,寻找陪她认识和探索这个世界的方法。对于养育孩子的话题,我怎么写也写不全,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够。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只要我们去了解和挖掘,往往都会给家长巨大的惊喜。

其次,感谢微博和博友!本书的创作,雏形大都来自我的原创博文和微博,灵感大都来自这些博文的写作。我既把网络当作自我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也把它作为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渠道。

再次,感谢良师和益友!我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张文贤教授.除了经常关心我的写作进度,还欣然作序。感谢著名教育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老师在百忙之中抽空审阅书稿,并欣然推荐,深感荣幸。感谢亲子畅销书作家刘称莲女士和鲁稚女士、《家教》主编雁雯女士等专家和好友,欣然推荐本书。还要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参与本书策划和审稿的各位老师。对书稿进行很好的润色和修改,对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把关。同时,也要感谢我的很多同学和朋友,包括邻居,本书中的部分真实案例来源于你们分享的育儿经历。

感谢我的家人!我的妻子张蕾女士,给予我莫大的理解、鼓励和支持。我的作品就跟女儿一样,是我们共同的杰作。感谢我的岳父和岳母,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还要感谢我远在重庆的爸爸妈妈和两个姐姐,养育之恩、手足之情,总会让我的生活充满感恩和欢乐。

如果读者对本书有任何疑问或不同的意见,欢迎探讨;如果家长对育儿有任何问题或不解的困惑,欢迎咨询。联系方式已附在作者简介处,我愿与各界朋友交流探讨,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大家。

愿天下所有孩子: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祝天下所有父母:快乐育儿、开心生活!

付小平

2013年5月18日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好母亲的天然优势与特别使命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好父亲的天然优势与特别使命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甚至可以说,好父亲是帮助孩子剪断过于依赖母亲那根精神脐带的人。显然,这既是父亲的神圣责任,也是一种艰难的挑战。《把孩子温柔地推开>的作者是个好父亲,该书令人信服的价值与魅力恰恰在于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

从一位养育过两个儿子的过来人的角度看,这本书是非常值得阅读的亲子教育图书,我相信年轻父母一定会从中受益。我特别推崇本书中提出的一个观点——成绩的背后是成长。

张文贤(复旦大学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付老师从一个爸爸的角度,更是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角度,结合当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用一个个鲜活的个案和他亲身养育女儿的经历,告诉家长们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负责任的孩子,应该怎么做。相信广大家长朋友一定可以通过该书受益。

刘称莲(亲子畅销书作家,教育专家)

父亲的角色使本书从案例到分析都务实而温情,真实、细致,贴近人心。专家的身份又使本书充满理性,准确、透彻,富于启示。

鲁稚(作家,亲子教育专家)

在看多了妈妈育儿经后,小平老师的爸爸育儿经显得尤为珍贵。孩子爸爸不关心孩子教育的,妈妈买一本送给他;关心孩子教育的爸爸,不用说,一定会收藏吧。

雁雯(《家教》杂志主编,一个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7:0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