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三国风云定军山/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郭清华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汉中是曹操、刘备相争的聚焦点,发生了着名的定军山大战,促成了三国鼎立,一大批着名的历史人物如张鲁、曹操、刘备、诸葛亮、赵云、马超、黄忠、夏侯渊、徐晃、张合、等在这里活动,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和传说故事。郭清华编著的《三国风云定军山》依据《三国志》、《汉中府志》等诸多相关史料,用研究考证、文物佐证的手段和讲故事的形式,以通俗语言依次叙述当年发生在汉中定军山的三国故事,力求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资料性于一体。

内容推荐

郭清华编著的《三国风云定军山》主题集中,眼光独到,构思新颖,引人深思。《三国风云定军山》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全书用通俗的语言文字,首次系统叙述了三国历史文化以及汉中当地历史的相关基本知识;张鲁“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具体活动情况;曹魏与刘备的定军山大战过程;诸葛亮屯军汉中进行五次北伐的前因后果;定军山、武侯祠、马超墓祠等三国古迹的历史沿革、文物价值及相关故事;诸葛亮文化思想的形成因果;定军山的历史影响与发展建设等。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郭清华老师还结合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和对文物古迹的考证和分析判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不少观点为首次提出,让人耳目一新。

目录

序:打造历史文化名牌服务文化名市建设

导读

第一章 解读三国

 1.魏、蜀、吴三国之名从何而来

 2.三国人物知多少

 3.三国时期各自占有的地盘和人口是多少

 4.三国戏剧知多少

 5.三国成语典故知多少

 6.陈寿与《三国志》

 7.《三国志》与《三国演义》的区别

 8.三国历史文化为什么代代传承

 9.三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章 秦、蜀重镇汉中

 1.“汉中”一词的由来

 2.汉中是出美女的地方

 3.“南郑”一词的由来

 4.沔水、汉水、汉江的分段和汉中盆地的形成

 5.汉中古道纵横,关隘重锁,有“独守之国”之称

(1)褒斜道

(2)陈仓道

(3)子午道

(4)傥骆道

(5)米仓道

(6)金牛道

 6.汉中何时为何划归陕西管辖

 7.三国历史文化名山定军山

 8.秦、蜀咽喉要隘阳平关

 9.曹操屯粮之地天荡山

第三章 张鲁在汉中

 1.刘焉为什么派张鲁、张修取汉中

 2.张修其人

 3.五斗米道首张陵

 4.天师道“二十四治”在哪里

 5.张衡、张鲁怎样传教

 6.张鲁“五斗米”道的宗旨教义和管理措施

 7.毛泽东对张鲁“五斗米”道的评价

 8.马超为什么奔汉中投张鲁

 9.张鲁为什么对马超出尔反尔

 10.马超之死与刘备、张鲁的关系

第四章 定军山大战

 1.曹操征张鲁进军汉中

 2.张鲁“宝货仓库”在哪里

 3.曹操在褒谷口题写“衮雪”的真正含义

 4.夏侯渊其人

 5.刘备夺汉中,引发定军山大战

 6.老黄忠其人

 7.夏侯渊死时多少岁

 8.法正其人

 9.夏侯渊尸首到哪里去了

 10.赵云、黄忠火烧天荡山曹操粮草

 11.杀杨修曹操退军汉中

 12.杨修其人

 13.杨修墓葬之谜

 14.刘备在汉中设坛称王

 15.定军山之战促成三国鼎立

第五章 诸葛亮北伐

 1.上表出师,屯军汉中

 2.定军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

 3.何为八阵图

 4.“扎马钉”之谜

 5.定军山武侯井碑记

 6.诸葛亮为何不采纳魏延之计

第六章 出祁山、失街亭、斩马谡首次北伐

 1.马谡其人

 2.街亭概况

 3.马谡兵败,弃军逃跑

 4.诸葛亮为什么要移民到汉中

 5.斩马谡,奖王平,贬向朗,自降三级

 6.斩马谡,诸葛亮为何流泪

 7.“空城计”是怎样演化出来的

第七章 再上表,出陈仓二次北伐

 1.后《出师表》是否为后人伪造

 2.诸葛亮为什么攻不下陈仓城

 3.陈仓故城今何在

 4.郝昭其人

 5.王双其人

 6.诸葛亮为什么攻打陈仓城

第八章 攻武都、取阴平第三次北伐

 1.武都郡、阴平郡概况

 2.陈式其人

 3.郭淮其人

 4.诸葛亮与魏延、吴懿助战,夺取两郡

 5.诸葛亮在汉中筑汉、乐两城

第九章 汉中防御战

 1.吴国与蜀汉结盟,欲瓜分魏国,曹魏十分震惊

 2.魏国三路进军汉中,诸葛亮被迫固守防御

 3.大雨绝道,三路魏军皆退

 4.“六出祁山”之说不准确

第十章 再出祁山计杀张邰第四次北伐

 1.司马懿其人

 2.诸葛亮在祁山大败魏军,又射杀了张邰

 3.张邰其人

 4.李严其人

 5.李严被贬流放

 6.祁山堡武侯祠与遗存文物

第十一章 休士劝农,发展汉中生产

 1.设置“督农”官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2.在汉中盆地开拓农田

 3.实行军屯

 4.发展副业生产,促进各业繁荣

(1)因地制宜,进行塘库和稻田养鱼

(2)发展家畜家禽养殖业

(3)武侯茗茶的传说

(4)武侯茗茶赋

(5)诸葛魔芋宴的来历

(6)诸葛泉与大汉酒的故事

(7)诸葛“蛮头”与水磨湾“罐罐馍”

 5.力行节俭

 6.木牛流马之谜

第十二章 出岐山,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

 1.五丈原概况

 2.诸葛亮亲笔书法《远涉帖》

 3.渭水为界,两军对垒

 4.司马懿为什么“甘辱巾帼”不出战

 5.诸葛亮病故五丈原

 6.五丈原诸葛庙

 7.“诸葛面谷堆”与“亮粮冢”是怎么回事

第十三章 魏延之死

 1.诸葛亮的临终遗命

 2.魏延为什么被杀,又灭三族

 3.杨仪为什么自杀身亡

 4.魏延之死之因

(1)性格决定命运

(2)感情用事,缺乏理智,分不清是非因果

(3)魏延被杀和杨仪自杀是诸葛亮早已预料和安排好的事情

 5.魏延其人

 6.杨仪其人

 7.诸葛亮病危,巧妙利用杨仪、魏延两人矛盾

 8.诸葛亮让杨仪带兵,魏延断后,目的是激化矛盾

 9.魏延只是反对杨仪,未反朝廷;杀魏延,灭三族不公

 10.魏延墓葬在哪里

 11.魏延墓前石雕是何人所作

第十四章 魂归定军山

 1.诸葛亮为何遗命葬定军山

(1)还葬故乡山东阳都根本不可能

(2)还葬成都有威逼刘备陵寝、宗庙之嫌

(3)死后葬定军山是恰当选择

 2.武侯墓古迹沿革与珍贵文物

 3.武侯之墓无异说

 4.武侯之“真墓”的由来

 5.民间传说曹操和诸葛亮都有七十二疑冢

 6.诸葛亮显圣定军山

第十五章 武侯墓清明文化庙会与祀典礼仪

 1.武侯墓清明庙会的由来和演变传承

 2.清明祭祀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祭文

 3.武侯墓的祀典礼仪

(1)官方祭典礼仪

(2)嘉庆皇帝的《祭文》

(3)民间祭祀礼仪

第十六章 天下第一武侯祠

 1.全国最早的武侯祠

 2.武侯祠迁祠的缘由

 3.武侯祠的沿革

 4.武侯祠的古建筑与珍贵文物

(1)古建筑概况

(2)匾额与楹联

(3)光绪状元骆成镶来武侯祠拜谒题楹联

(4)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金匾

(5)诸葛亮“琴呤自叙”碑

(6)全国各地武侯祠墓中最早的唐碑

(7)汉柏

(8)世界稀有的珍贵花木——旱莲及其故事

第十七章 全国独有的马超墓祠

 1.马超其人

 2.马超墓

 3.马超祠庙

 4.马超后裔之谜

第十八章 定军山的历史影响与发展

 1.定军山三国成语典故(27个)

 2.定军山三国古迹

 3.历代典籍记载定军山,历代诗人歌咏定军山

 4.中国第一本京戏名为《定军山》

 5.中国第一部电影名为《定军山》

 6.邮电部发行定军山邮票

 7.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讲述定军山

 8.央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定军山

 9.定军山三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建议

 10.《定军鼎记》

 11.一江两岸工程与三国历史文化

第十九章 诸葛亮廉政思想形成及对后世的影响

 1.汉代墓葬定制与奢华之风

 2.诸葛亮遗命薄葬的廉政内涵

 3.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报家产,主动公开接受监督的官员

 4.诸葛亮勤政廉洁思想的影响

(1)诸葛亮廉政思想对蜀汉当朝的影响

(2)诸葛亮廉政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5.历史评价

(1)三国时期相关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

(2)三国后各个时期对诸葛亮的评价

(3)历朝历代帝王对诸葛亮的追谥

第二十章 诸葛亮文化

 1.忠诚楷模

(1)佐先主忠诚不二

(2)辅后主专权不越位

 2.勤政榜样

(1)安民为本

(2)举贤任能

(3)事必躬亲

(4)严于律己

(5)赏罚分明

(6)南征北伐

 3.廉洁典范

(1)教育子女俭以养德

(2)要求将士们见利不贪

(3)确立考察标准

(4)示之进退,警钟长鸣

(5)实行节俭

(6)裁减军队冗员

 4.智慧化身

(1)《隆中对》高瞻远瞩,点石成金

(2)南征“攻心为上”,意义非凡

(3)《出师表》深谋远虑,催人泪下

(4)五次北伐势在必行,卓有成效

 5.诸葛亮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成名基因

(1)渊源家学和名士影响,是诸葛亮文化思想的形成与成名基础

(2)汇通百家,《隆中对》策是诸葛亮成名的关键

(3)尽忠尽智,治理蜀汉是诸葛亮勤政廉洁思想形成的精要

(4)拓土开疆,北伐曹魏是诸葛亮成名的聚焦

第二十一章 诸葛亮北伐与汉中经济的发展

 1.汉中是秦、蜀间的咽喉要隘,是蜀汉的北大门

 2.汉中有优越的物质资源条件

 3.诸葛亮在汉中采取哪些发展经济的措施

(1)设置督农官吏,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2)注重科技,探究兵法,设营布阵

(3)因地制宜,发展副业,促进各业兴旺

(4)提倡节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

第二十二章 七大优势,唯我独有

 1.定军山历史影响巨大

 2.武侯墓全国独有

 3.武侯祠创建历史在全国武侯祠庙中最早

 4.武侯墓、祠汉柏、汉桂全国同类祠、庙独有

 5.武侯祠唐碑是全国现存同类碑刻中历史最早、艺术最佳的碑刻

 6.武侯墓大殿内塑像在全国同类塑像中历史最早

 7.马超墓、祠全国独有

附文

 一、《是谁揭开了诸葛亮后裔之谜》

 二、《我的四十年文博生涯》

 三、《三国人名谜语》

 四、《三国历史大事年记》(181—280年)

试读章节

第二章 秦、蜀重镇汉中

汉中,在陕西省西南部,东与安康接壤,南与四川广元、巴中比邻,西接甘肃陇南地区,北靠秦岭和宝鸡、关中为界。今天的汉中市辖11个县、区、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72万,市花——旱莲,市树——汉桂。2006年,荣获“国家CCTV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2007年,人选“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同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汉中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藏龙卧虎,这里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褒姒的故乡,著名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就发生在褒姒身上(见《史记·周本记》)。两汉三国时期,汉中更是战马仰天啸,烽烟照天烧的军事重镇,所以,这里群雄聚集,英才荟萃,有识之士都把它视为得天下之根本,无数英雄在这里操戈用武,发生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故事。

公元前206年2月,刘邦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当时,他采取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烧毁褒斜栈道,“以示天下无还心”,麻痹了楚霸王项羽。随后,他以汉中为发祥地,谋划着夺取天下的大计。这时候,刘邦的大臣萧何、韩信、张良、樊哙、雍齿、周勃、灌婴等都在汉中活动。很快,萧何利用汉中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为汉王刘邦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刘邦又根据萧何的建议,在汉中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整军备战。同年8月,大将韩信便采取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策略,突袭关中的项羽军,使刘邦很快平定三秦,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汉政权,成就了汉王朝四百多年的汉家基业,自此以后,中华民族就有了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所以,汉中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当年,刘邦在汉中的行宫,至今依然存在,经过历代的保护和维修,形成了一定规模,今天,刘邦昔日行宫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国家“AAA”级旅游单位。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拜将台”,也在保护古迹文物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上,整修得焕然一新。除此之外,刘邦的“饮马池”、萧何月夜追韩信的“韩溪夜涨”故址、张良出家隐居的“张良庙”、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褒斜道”和“陈仓道”等当时的古迹文物,都在汉中,供人们参观凭吊(见《汉中地区志》)。  西汉武帝时期,被誉为“走出国门第一人”的张骞因为他奉命出使西域,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而闻名于世,但是,你是否知道,张骞就是今天汉中市的城固县人,这里有他的故里纪念地。

东汉时期,为人刚直不阿,被誉为“耿直派领袖”的太尉李固也是城固县人;中华造纸术发明人蔡伦的“龙亭侯”封地和墓葬也在汉中的洋县龙亭镇;中国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第三代传人张鲁在汉中传播“五斗米”道,他采取“政教合一”的管理手段,在此雄踞25年;后来,曹操为图谋西蜀而征张鲁取汉中,留夏侯渊等大将在此驻军镇守五年;刘备为了夺取汉中,在此发生了“定军山大战”,老黄忠袭杀夏侯渊于定军山,赵云又火烧天荡山曹操“数千万囊”粮草,迫使曹操杀杨修退兵,刘备在此设坛称“汉中王”,奠定蜀汉政权基础,促成了三国鼎立。当时,夏侯渊、徐晃、张邰、郭淮、杨修以及黄忠、法正、杨仪、魏延、马超等著名人物都在此活动。俗话说,“三国英雄数马超”,而马超唯一的墓、祠都在汉中的定军山下(见《汉中地区志》)。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北伐曹魏在定军山下驻军八年,五次北伐的出兵、退军皆以此为基地,《三国演义》称之为“六出祁山”。当年,诸葛亮在汉中的定军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阵图”,又在黄沙“修士劝农”,发展生产,“改革连弩,造木牛流马”。死后,他“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后主刘禅又“诏为亮近墓立庙”,在定军山下为诸葛亮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古迹名胜星罗棋布,文物遗存比比皆是,相关的历史故事家喻户晓,这里的两汉三国时期的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见《汉中地区志》、《勉县县志》、《勉县军事志》)。

“汉中”一词是何时产生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发生于何时?“南郑”一词在历史上曾经代表汉中,这又是怎么回事?沔水、汉水、汉江是怎样划分的?汉中盆地是怎样形成的?汉中在当时秦、蜀间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军事环境到底有多么重要?汉中何时因何原因划归陕西管辖至今的?听笔者慢慢道来。

P19-20

序言

打造历史文化名牌 服务文化名市建设

两汉三国时期,汉中是各方英豪必争之地,刘邦在此发迹称雄,成就汉室基业;诸葛亮以此为根据地运筹帷幄,五伐曹魏而鞠躬尽瘁……

汉中拥有厚重灿烂的三国文化遗存,是史学界公认的三国历史文化发源地。位于勉县境内的定军山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军交战的古战场,魏、蜀、吴三国因定军山之战而形成鼎立局面。巍巍定军山堪称中国三国历史文化第一山,定军山文化可谓汉中三国历史文化精髓之所在。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学士、达官显贵游历定军山常常流连忘返,上百部历史典籍曾记载了定军山下发生的三国故事,以定军山为题材的诗词歌赋、历史评话、戏剧广泛传播。深入挖掘、打造定军山文化名牌,是我市推进文化名市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次郭清华老师率先编著《三国风云定军山》一书,主题集中,眼光独到,构思新颖,引人深思。该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全书用通俗的语言文字,首次系统叙述了三国历史文化以及汉中当地历史的相关基本知识;张鲁“五斗米”道在汉中的具体活动情况;曹魏与刘备的定军山大战过程;诸葛亮屯军汉中进行五次北伐的前因后果;定军山、武侯祠、马超墓祠等三国古迹的历史沿革、文物价值及相关故事;诸葛亮文化思想的形成因果;定军山的历史影响与发展建设等。对于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郭清华老师还结合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和对文物古迹的考证和分析判断,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看法,不少观点为首次提出,让人耳目一新。

早年就读于中科院考古专业、长期在勉县博物馆工作的郭清华老师,从事文博考古、三国与诸葛亮研究已达40余年,对汉中历史文化更是情有独钟。他的研究成果曾多次填补了国内外研究空白,并已编著出版了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系列丛书,为汉中文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如今,他虽已年过花甲,却仍然笔耕不辍、研究不止,通过研究考证、实地考察,又集中编著了这本《三国风云定军山》一书,着实让人敬重,催人奋进。细细品读《三国风云定军山》一书,不仅可让人们丰富三国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可让人们进一步了解定军山、了解汉中厚重的人文积淀,同时可让人们感受到作者不辞艰辛的实干精神、兢兢业业的治学作风。

当前,汉中市上下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目标阔步前行,新的时期赋予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新的历史使命和重任。衷心地希望伴随着《三国风云定军山》一书编辑出版,能带动汉中历史文化研究取得新成果,带动汉中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提升汉中历史文化内涵,扩大汉中文化影响,展现汉中独有魅力,更好地服务汉中发展。是为序。

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李林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