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巨册,500万言,再现中国历史4600年当中500余会战全景。
历经4个版本,见证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
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一次对中国冷兵器时代的盛大回眸与全面检讨。一部沟通历代典籍、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
一部中国两岸军方都大量分发军中将校、用以提高官兵军事素养的恢宏之作。一部继承中国战略思想,可用以指导军界、政界、商界精英的奇书。
一部抹平普通读者、各界精英阅读习惯差异的作品。一部每一页都是中国前人智慧总结的书。
台湾陆军上将蒋纬国,台湾三军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笔作序。
《中国历代战争史(5两晋)》——中信出版社2013年重磅巨作。将星荟萃,史家云集,强大的作者阵容。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台湾三军大学编撰的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
《中国历代战争史》结构依历史朝代顺序,分为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十八个时代,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前后共四千六百多年,分立十八卷。
本册为《中国历代战争史(5两晋)》,对两晋时期综合论述,包括地理位置、政治情况、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的运用、主要人物的影响等。然后,对两晋时期的重要战役或会战,各以专章论述。先论述战役或会战前的一般形式,战争起因、战场地理形势等,然后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的运用、战后情况等,最后是综合评论。
《中国历代战争史(5两晋)》叙述史实与战事评说相结合,态度严谨,文字典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总结之作、一部前所未有的中国军事史鸿篇巨制。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中,还没有出现能出其右的战史著作。
第九卷 两晋时代
第一章 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两晋时代之概貌
第二节 两晋政治经济社会及学术思想概况
第三节 两晋国防军备及军制
第四节 两晋之政略与战略战术
附图5—214 五胡著名十六国概况图
第二章 晋平吴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晋吴与作战有关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场地理形势
第四节 作战准备及作战方略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5—168 晋吴对峙形势图
附图5—169 晋伐吴作战全般经过图
附图5—170 晋伐吴作战经过图(一)
附图5—171 晋伐吴作战经过图(二)
第三章 匈奴刘汉之开国及其灭西晋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匈奴汉国之兴起及其领导人物
第三节 战争方略
第四节 战争经过与西晋之灭亡
第五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六节 申论
附图5—172 匈奴刘汉开国作战经过图(一)
附图5—173 匈奴刘汉开国作战经过图(二)
附图5—174 匈奴刘汉攻洛阳及山东州郡作战经过图
附图5—175 匈奴刘汉破洛阳长安作战经过图
第四章 后赵石勒开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后赵建国之重要人物
第三节 后赵建国方略
第四节 后赵建国之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附图5—176 石勒平定幽并二州作战经过图
附图5—177 石勒平定洛阳长安及淮汉地区作战经过图
附图5—178 石勒(后赵)统一北方三国鼎峙形势图
第五章 东晋内乱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东晋开创基业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争导因及沿江地理形势
第四节 讨王敦之战一——王敦进攻建康
第五节 讨王敦之战
第六节 讨苏峻、袒约、郭默之战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论一
附图5—179 王敦进攻建康作战经过图
附图5—180 东晋明帝讨王敦作战经过图
附图5—181 苏峻进攻建康作战经过图
附图5—182 讨苏峻等之战经过
第六章 慕容燕开国及桓温灭蜀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燕开国之战
第三节 桓温灭蜀之战
第四节 申论
附图5—183 燕开国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184 燕开国之战经过图
附图5—185 桓温灭蜀汉之战经过图
第七章 燕晋乘乱伐赵及苻秦建国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战场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晋北伐作战经过
第四节 燕伐赵作战经过
第五节 申论
附图5—186 燕晋伐赵及苻秦建国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187 东晋第一次北伐作战经过图
附图5—188 东晋第二次北伐作战经过图
附图5—189 苻秦建国之战经过图
附图5—190 燕第一阶段伐赵之战经过图
附图5—191 燕第二阶段伐魏之战经过图
第八章 桓温北伐——伐秦伐燕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战地地理形势及作战方略
第三节 桓温伐秦之战
第四节 桓温伐燕之战
第五节 申论
附图5—192 桓温北伐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193 桓温伐秦之战经过图
附图5—194 桓温伐燕之战经过图
第九章 前秦统一中原——灭燕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作战导因
第二节 秦国诸重要人物
第三节 战地形势
第四节 作战方略
第五节 作战经过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5—195 前秦灭燕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196 秦灭燕之战经过图(一)
附图5—197 秦灭燕之战经过图(二)
第十章 前秦统一之诸战役及其灭亡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各战役中之地理形势
第三节 作战方略与作战准备
第四节 取蜀、灭凉、伐代、西征西域及第一次伐晋之战
第五节 第二次伐晋——淝水之战
第六节 战后之政局
第七节 申论
附图5—198 前秦取蜀灭凉灭代伐晋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199 前秦取蜀作战经过图
附图5—200 前秦灭凉灭代作战经过图
附图5—201 前秦第一次伐晋作战经过图
附图5—202 前秦第二次伐晋淝水之战经过图
第十一章 拓跋珪兴魏及其扩张之战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
第二节 拓跋氏之先世
第三节 兴魏之诸重要人物
第四节 地理形势及魏之扩张方略
第五节 拓跋珪初期之扩张
第六节 伐后燕之战
第七节 战后之政局
第八节 申论
附图5—203 拓跋硅灭燕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204 燕伐魏参合陂之战经过图
附图5—205 魏大举伐燕之战经过图
第十二章 桓玄篡晋及刘裕复晋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一般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第三节 东晋之政情与国势
第四节 刘裕起义诸重要人物
第五节 桓玄篡晋之战
第六节 刘裕讨桓玄之战一——建康之战
第七节 刘裕讨桓玄之战二——进击荆州之战
第八节 战后之政局
第九节 申论
附图5—206 桓温篡晋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207 桓温篡晋之战经过图 刘裕讨桓玄建康之战经过图
附图5—208 刘裕讨桓玄荆州之战经过图(一)(二)
附图5—209 刘裕讨桓玄荆州之战经过图(三)(四)
第十三章 刘裕灭南燕及平定内乱诸战役
第一节 战前一般形势及战争导因
第二节 东晋之政隋与国势
第三节 南燕之政情与国势
第四节 战地地理形势及战争方略
第五节 灭南燕之战
第六节 平定卢循之战
第七节 平定刘毅之战
第八节 战后之政局
第九节 申论
附图5—210 刘裕灭南燕前一般形势图
附图5—211 刘裕灭南燕之战经过图
附图5—212 刘裕平卢循之战经过图(一)
附图5—213 刘裕平卢循之战经过图(二)
索引
第一章 东西晋时代全般形势
第一节 两晋时代之概貌
自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元年(265年)十二月篡魏,至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十一月,长安为匈奴汉国刘曜所攻陷,愍帝被俘,国亡,历时五十二年之晋,史称西晋。明年(317年)镇守建康之琅邪王司马睿称晋王,改元建武。又明年(太兴元年)即皇帝位,改元大兴,是为元帝。传至恭帝德文,于元熙二年(420年)禅位于刘裕,国亡。历年一百零四,是为东晋。
一、西晋之政局
武帝苟安逸乐:武帝司马炎于篡魏之同月,彼惩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致为所篡,乃大封宗室,以叔祖孚为安平王,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彤为梁王,伦为琅邪王,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又封群从司徒望(孚之子)等十七人皆为王。诸王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王不之国,官于京师,授以职任,以辅翼皇室。至太康元年帝以极意声色,遂致成疾。又恐外戚杨氏之逼,分遣诸王假节就国,督诸军事,使镇要害之地(太康十年),是为八王之乱之张本。先是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平定孙吴后,同年十月诏罢州郡兵。诏曰:“昔自汉末,四海分崩,刺史内亲民事,外领兵马。今天下为一,当韬戢干戈,刺史分职,皆如汉氏故事。(西汉初置刺史,察举郡县长吏而已,详见第六卷)遂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交州牧陶璜、仆射山涛,皆言不宜去州郡武备,不听。侍御史郭钦又上言,略谓:“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亦不听。盖武帝此时以满于统一大业已遂,又已实施大封宗室,皇室渐固;又已罢州郡兵,则汉末州郡割据之患,不致重演;在外无敌国,中无内忧之下,遂以游宴逸乐为事,而渐怠于政事。故翌年三月,即将所俘吴国宫女,简选五千入宫,并其掖庭原有者,殆将万人。乃有由于宫女过多,不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宴寝”。而宫人为争取帝临以谋一夕之欢,则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洒地,以引羊车之事。帝之所为若是,于是公卿外戚竞为奢侈,其中最显著之人,如于帝有旧恩之中护军散骑常侍羊琇,文明皇后(文帝昭王后)之弟王恺,及散骑常侍石崇等,皆富于财,竞以奢侈相高。又由于帝怠于政事之故,旧臣多被疏退,后父杨骏,及其弟洮、济三人开始用事,遂致“交通请谒,势倾内外”,驯至大臣争权,相互倾轧。初则尚书张华,以文学才识,名重当世,又有赞襄伐吴之谋,论者皆谓华宜为三公,而中书监荀勖,侍中冯疾之,遂斥华出镇幽州(太康三年正月)。继则有齐王攸,德望日隆,而荀勖、冯、杨洮,皆恶之,致攸愤怨而卒(太康四年三月)。三则有惠皇后贾氏杀杨骏而乱政(元康元年三月,去年四月武帝炎崩,太子衷即位,是为惠帝),于是贾后擅政及八王之乱兴焉。(上引《通鉴》卷八十一“太康元年”载)
贾后擅政及八王之乱:武帝既崩,惠帝即位。惠帝以昏暗愚庸,不能治理政事,于是大权旁落,一则杨、贾之争益烈,一则诸王争权日甚。当武帝在位时,杨、贾两家已互相争权,惠帝既立,杨骏辅政,极为专断;于是贾后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诏汝南王亮(由扶风改封)诛杨骏,废杨太后为庶人。以亮为太宰,与太保卫瓘录尚书事,楚王玮(武帝子)为卫将军领北军中候。亮欲悦其众,论诛骏功,督将侯者千八十一人。御史中丞傅咸曰:“无功而获厚赏,则人莫不乐国之有祸,是祸原无穷也。”不从。六月,亮与瓘以玮刚愎,欲夺其权。玮乃自昵于贾后,而谮亮、瓘。后使玮诛亮、瓘,然后又以专杀之罪诛玮,于是贾后专政。贾后专政凡九年,至永康元年(300年)四月,赵王伦与齐王冏(攸子)废贾后为庶人,寻杀之。于是伦谋篡位,欲先除朝望,乃执司空张华、仆射裴等杀之,自为相国侍中。八月,淮南王允(武帝子)讨赵王伦不克而死。翌年(永宁元年)正月,伦遂篡位,迁惠帝于金墉城。三月,齐王冏与成都王颖(武帝子)、河间王颙(孚之孙)等,举兵讨伦,四月诛伦,迎惠帝复位。于是冏为大司马,辅政,颖为大将军,颙为太尉,各还镇(颖镇邺,颙镇长安)。太安元年(302年)十二月,河间王颙乘冏骄奢擅权,举兵使长沙王乂(武帝子)攻冏,擒斩之;乂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翌年七月,河间王颙与成都王颖反,举兵攻乂,相战累月,至永兴元年(304年)正月,东海王越(宣帝懿弟馗之孙)内应执乂,颙将张方杀之,颖遂为皇太弟,丞相。七月,东海王越乘颖僭侈日甚,大失众望,奉惠帝以讨颖。八月颖奉惠帝还洛阳(是月匈奴刘渊乘晋之乱,自称大单于于左国城),十一月颙将张方破洛阳,迁帝于长安,颙废太弟颖,更立豫章王炽为皇太弟(武帝子)。永兴二年秋,东海王越又传檄讨张方,并使人说颙,令奉帝还洛阳,约与分陕为伯,不果。寻颙兵败,越于翌年进逼洛阳,夏,越遣使至长安迎帝还洛阳,越自为太傅录尚书事。十一月惠帝中毒崩,太弟炽即位,是为怀帝。十二月,越以诏征颙为司徒,颙就征,南阳王模(宣帝懿弟馗之孙,高密王泰子)自许昌遣将邀杀之。综计上述,自赵王伦篡乱起,迄怀帝即位,八王之乱历时凡七年,西晋遂陷入总崩溃之厄运。(傅咸语引《晋书》卷四十七本传)
州郡之乱及匈奴刘汉灭晋:晋武帝既废州郡兵制于前,八王之乱继其后,于是中枢失御,州郡又无控制之力,因而各地豪强,异族雄杰,皆乘时崛起,据地自雄。永康元年(300年)当贾后杀故太子遹,及赵王伦又杀贾后,自为相国专政之时,蜀乱首先发难,前益州刺史赵廞据蜀反,永宁元年(301年)氐人李特据广汉反。华中之乱继之,太安二年(303年),义阳蛮张昌反于荆州,其别帅石冰乱扬州,封云乱徐州。永兴二年(305年),陈敏亦据历阳(今安徽和县)叛,荆、扬、徐、豫为之糜烂。最后华北之乱又继之,永兴元年(304年),匈奴刘渊据左国城建国,翌年公师藩起兵于邺郡,刘灵起兵于阳平,永熙元年(306年),刘伯根起兵于惤县(今山东黄县西南),王弥附之,越年与刘渊合,于是华北全面陷入混乱之局。
匈奴刘渊以其英卓之姿,乘西晋大乱,人心厌晋之际,领导胡夏以倾晋室。至永嘉元年(307年)分遣诸将,率其优势之骑兵,纵横扫荡晋室所依以生存之黄河中下游河南河北富庶之区。至永嘉五年刘聪陷洛阳,俘怀帝。建兴四年(316年)刘曜陷长安,俘愍帝,于是西晋遂亡。
P3-6
《中国历代战争史》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是对中国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全面总结与检讨。由台湾三军大学编写而成,因其征引繁富,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为海内外学界所瞩目。
1955年10月1日,蒋介石手令台湾“国防大学”,编纂中国古代战争史,从中抽绎出切实有用的军事与政治原则,用以指导现代战争。次年1月,《中国历代战争史》编委会成立,由时任“国防大学”校长、陆军上将徐培根亲任主任编委,陆军上校李震任总编纂。姚从吾、陈致平、黎东方等一众史家担任指导与审校。委员会囊括全台湾文史、军事一流专家。阵容之强,盛况空前。1972年5月,全书编印完竣。书初成,即分发台湾军中将校研习,另赠海内外学术团体,以征求意见。1974年9月,成立“修订委员会”,陆军上将蒋纬国出任主任委员,钱穆、王云五、陶希圣、蒋复璁、黄季陆、方豪等史学名家出任修订委员,展开全面修订,至1979年10月,修订方始结束。
全书所论战史,上起黄帝败蚩尤之涿鹿之战,下终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四千六百余年战事集于一览。凡18巨册,逾500万言,战争地图789幅。
本书之前,并无专门的战争史可做参考,有关战争资料,皆散于历代各种典籍当中,全书结构与叙论方式亦无成例可寻。编纂者依《资治通鉴》旧轨:编纂人员先行搜罗历代典籍540余种;之后细密搜剔,凡与战事相关者均做采录,一丝一缕,集腋成裘;所录材料,经军事专家和史家审评,去其夸饰,正其谬误,才用以撰写之资。最后锻炼成篇。草创之际,事倍繁碎,至1960年,始得40万言。之后进展略顺,至1972年,煌煌大著,方始成册。
概而言之,与其他史作相比,本书有如下之特色:
全书结构整然:全书将所论战史,纵向分为十八个时代,分立十八卷,即上古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战争、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太平天国。叙述时,视此一时代、一卷为整体,卷首总论全般大势,以“地理形势、政治情势、社会状况、国防措施、外交与谋略决策、战略与战术运用、主要人物之影响”分头横向展开,即先行确立此一时代大背景。之后,专章论述这一时代重要战役及会战。论述之时,亦视本战争为一整体,先通盘分析战前形势、形成导因、战场地理等背景资料;其次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与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再次加以综合申论,以检讨其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每卷如一单元,固然互相牵合;每卷之间,亦钩连映照,全书因之延绵不绝,浑然一体。
详于战略,略于战术:古代战争,从表面看,战争的开始、展开、结束,战于何时何地,甚或是战与不战,统帅均有十分主动。但从整体看,却远非如此,战场只是两方决胜之一面,当时之时势方乃双方决胜之根源。故书中对此着力甚重。又因现代军事发展一日千里,旧时之战术已无法运用于今日,但战略却具有永久之价值,书中在叙述时势时,时刻注重对是时主导战略思想的总结与分析。全书详于战略,略于战术。
战事之评判:于每场战争之后皆有开创性之“申论”,纵论其中之得失。因系富于实战经验的军事专家、史学名家合力而成,故“申论”部分对战事之评判,皆为这两种视角所交叉覆盖,多有创见,最具启发意义。
因之,本书虽名为《中国历代战争史》,但内容所及却远非只局限于战争本身,实乃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战争、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作有系统之叙述与论断。
鉴于此,我们引进本书,以飨读者。
本书编辑工作,历时三年之久,地图尤为耗时。在即将付梓之际,有如下几点尚需说明:
一、本书规模宏大,言人所未言之处颇多,为尊重原著者计,内容一仍其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请读者自行鉴别。
二、繁简字转换。原版为繁体竖排,现改为简体横排以利阅读。凡《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收录的简化字且与其繁体字有一一对应关系者,本书都作了简化;除此,本书均保留繁体未作简化。
三、标点和数字之用法。由于两岸标点用法规范不尽相同,因此,凡是原书中可能引起歧义的标点使用,我们均依大陆规范进行了修改。原书数字几乎全用汉字,考虑到图书的性质和体例的统一性,除将公元纪年和附图编号改为阿拉伯数字外,一仍其旧。
四、关于地图。原书每册书后皆附有制作精良之地图,共计789幅。每幅地图上之地名及图例皆为手写繁体,现皆改为简体印刷体。地图大小及比例尺悉遵原样,不做改动。原书地图皆置于各册书后面,本次出版,将各册地图单独成册,与各册配套,以方便读者遵照“左图右史”之古训,对照阅读。
五、关于地名。原书地名皆沿袭自民国。如“伊庐(今江苏省东海县境)”,东海县实为现在之连云港市;“当城(今察哈尔省蔚县东)”,察哈尔已经不存在,蔚县现今应属河北;“下邦(今渭南县东北)”,渭南县今已改为渭南市等等,不一而足。因地名变迁频仍,昨是而今非者比比皆是;又为尊重作者计,故对全书古今地名均未做任何改动。请读者明鉴。
六、除对书中极少数排印错误或明显笔误进行修订外,其他一仍其旧。
本书为我国史学鸿篇巨制,内容繁复,校对编辑工作虽勉力为之,终归力有不逮,舛误之处,终有难免。恳请读者诸君多多指正。
步印文化
中信出版社
十八卷本《中国历代战争史》有许多后出著述不及的长处,其作者军事素养深厚,有的还颇富指挥战争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认真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战前战略态势,双方兵力部署和武器装备战法,战争进程及成败原因的分析较全面,认识较深刻,颇能“言人所不言”。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 刘庆